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
一直很喜欢“饱读诗书”“博览群书”“满腹经纶”“学富五车”……这些词,就像蜜蜂一样“百花成蜜”,就是那种“富有诗书气自华”,所以我一直告诉自己要多读书。
家里虽然藏书不多,但是也有一定数量,可是忙于工作和生活,能静下心来读书的时间却很少。有时候刚刚拿起一本书,也会被其他的事情耽搁,而中断了阅读。加上自己看书的速度比较慢,尽管教过学生默读、速读、浏览等,但是却落实不到自己身上。
20xx年的寒假,我读书较多,终于读完原版《基督山伯爵》。一套四本,是我读得最快的书,同样带给我烦恼最多的书。精彩的对话、复杂的角色、戏剧的情节……深深吸引着我,让我爱不释手。因为没有借到第一本书,只能在手机上看电子版,后三本书看的是夜以继日,有时候做饭的间隙也会翻两页。连日的“追剧”终于让眼睛受不了,竟然有些痉挛地跳动。加上那个医生“骇人听闻”的诊断——眼肌痉挛,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引起面瘫。这真让我心有余悸,对书籍也是爱恨交加。看着那些包装完好的书,在书架上寂寞地等待,我的心情也会和它们一样暗自落寞,埋怨自己辜负了作者,辜负了时光。
怎样提高阅读速度,提升阅读质量,收获阅读乐趣呢?我的棘手问题在《如何阅读一本书》里找到了答案。让我针对某一种类型的书籍,有了很实用的阅读方法,特别是第三篇《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就是我的真经。
故事类的书籍,对大部分人来说是比较容易接受的`,虽然情节会有虚构,但是它总是在满足我们潜意识或意识中许多的需要。比如:我们都希望自己拥有的爱比现实拥有的还要丰富,那些在面具下潜意识的可能有些虐待狂,或者我们总是怀疑生命的不公平等。
对阅读故事建议,我记住了四个问题:第一,这整本书的内容是在谈些什么?第二,内容的细节是什么?是如何表现出来的?第三,这本书说的是真实的吗?全部真实或部分真实?第四个问题,这本书与我何关?这几个问题就关于故事的情节,关键的事件、人物,以及对这本书的评价,和在读书过程中去感受与体验,就很好的解决了。
在阅读故事书中,我记住了快读,并且是全心全意的读,让角色进入自己的心灵,相信其中发生的事件,就算有疑惑也不要怀疑。最好是让想象的作品发生在自己身上,和他一起感受,一起“活在”虚构的世界里,人书合一。读完一本小说之后才能谈,把这个故事读通了。无论如何我都应该知道,故事讲完了,但我们的生活还要继续。走出书本,那些角色也没有了生命力,但是我们却有了不同的收获。
爱默生说,美的本身就是存在的唯一理由。《如何阅读一本书》给予我的阅读“宝典”,让我可以更好的在文学作品中去感受,去体验不一样的美。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2
读了很多书,却好奇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很惭愧,当要写下这本书的读书心得时,我却只读了这本书的目录。从小到大读了很多书,学生时代,有为学业读的书;再后来,有为兴趣而翻的书;再到婚后有了孩子,就有了为陪伴孩子一起学习而阅读的书。纸质书,电子书,时代在变,阅读的方式也在变,但不变的是每过一段时间需要自己静心下读书的习惯。这种沉浸既是一种放松,也是一种学习。
然而,每当工作和生活状态,在“读书”这件事儿上,还是有不少问题,于是先要自我检讨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也无不反映了不少年轻人的学习状态:
一是忙。工作占据了一个人的白天大多数时间,而回家的家务繁琐又占据了早晚的`时间,读书便成了挤时间完成的艰巨“使命”。
二是浮。越是信息接收多、事务处理多,便越会影响自己的心境,心一浮,便静不下心、沉不下心来读书。
分析到了问题和原因,便想结合这样一次读书活动和对自我学习能力提升的任务,去克服困难,坚持一些好习惯,最终实现一些原本因为不能实现的目标,因为“读书”,是永不褪色的经典“学习”之悟。
“如何阅读一本书”,既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本成长读本。它从阅读的层次、分析阅读、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及阅读的最终目标,层层深入、教育引导,最终实现生命和心智的成长。本书的的标题和目录让我重新认识了“读书”,及对读书的态度。
在接下来的时间内,将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是提升主动意识。每天抽出30分钟时间静心读书,将《如何阅读一本书》在8月底前完成第一次通篇阅读。也要翻阅8月书单推荐书籍,完成读书任务。
二是学会知识转化。读书,便是学习的过程,不论专业论点还是案例呈现,都源自生活各方面。学会把有用的知识点转化成实际操作,改变一些陋习,改变一些以往不足的观念和意识,以不一样的视野和思考力去看待和处理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的问题。
三是树立榜样力量。家长的言行直接影响孩子的举动。读书既是自我学习,也是给孩子树立良好学习习惯的好方法,让我读书,带动家人特别是孩子的读书和学习习惯,在家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读书,很难,也不难。先从意识和习惯开始。(朱琳)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3
要理解一件事,太多的资讯和太少的资讯一样会阻碍理解,尤其是在当今时代,媒体的资讯犹如倾泻一般阻碍人们的理解。
原因之一是媒体的目的不纯。上层知识分子的观点和态度被一群聪明的人通过华丽的辞藻、用心选取的资料和统计数据,精心设计包装起来。他们的目的是人们可以不费力的得到结论,是带有导向性的。而很多人们的反应正如他们希望的的那样,全盘接受。更严重的后果是人们习惯于接受现成的观点态度,忘记了如何思考。
以上都是书中的看法,和我之前写的人们生活在思想牢笼里的看法是一致的.。媒体带着别有用心的目的向读者倾泻他们包装过后的观点和态度,当人习惯于接受现成的观点时,这些观点就像一根根锁链四面八方的将人们围住,密不透风。
如何破除这种状况,我想在这里重复我以前写的东西。
未经审视的想法大都是不值得相信的。未经审视的想法就是和其它想法没有关联的,认为是理所当然而从来没有质疑的,经不起批评的想法。如果真如书中说的那样,媒体带着包装过后的观点和态度,希望人们毫不费力的接受他们的东西,那么在人们脑海里就会形成的观点和态度就会变成所谓的未经审视的想法。
哲学可以帮助我们走出思想牢笼。哲学的一般过程是发起疑问/质疑,思考探究,得到结论,清晰表达,论证。其中第一步质疑的对象就是未经审视的想法,就是媒体倾泻给我们的结论。通过哲学的一般过程,我们基本可以弄明白应该相信哪些观点,不相信哪些观点。这里边还有很多东西,比如概念,逻辑,推理等等,需要更近一步的研究才行。
我感觉这本书挺难理解的,或者是他特别的散,读了一部分感觉只是学了几个离散的问题和作者的答案。
成功的阅读意味着完全接收到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阅读的艺术是指阅读遇到不理解的东西,不借助任何外物,仅仅依靠对字句的琢磨,将事物理解。阅读有三个目标,获取资讯,增进理解力,娱乐。什么状况下会为增进理解力而阅读,一开始理解程度不一样,读者一定要把理解程度克服到一定范围内。阅读四个层次分别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基础阅读:识字的阅读;检视阅读,有限的时间内读到最好;分析阅读:无限的时间内把书读到最好。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4
《如何阅读一本书》早前看过。当时没有做阅读笔记,都忘记差不多了。昨天翻出来重读一番。
阅读的作用不外乎获取资讯、娱乐、理解与发展心智。
读书有四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以及主题阅读。这四个层次层次递进,互为基础。基础阅读,我觉得自己还行。基本保持一周1——3本书(视书的厚度而定)。宝爸也曾说过我速度蛮快。检视阅读阶段,我想挑选书的过程就是一个具体的应用。看看书名、前沿、书序和目录,以此来推断是否值得花心思进一步阅读。我原先比较注重目录,不太爱看前沿和后续。保持理智、中性的判断的前提下,其实看看别人的评价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本书到底说什么,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帮助。分析阅读阶段,我做的不太好。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我看了许多书,却少有收获的原因吧。另外,我觉得分析阅读阶段的技巧和我的小学以及初中语文老师教的阅读技巧很相似。1.这本书谈的什么主题??是如何发展的?这个主题如何从核心主题分解出从属关键主题?2.细部说了什么?是怎么说的`?3.有道理么?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4.对你有什么意义?而主题阅读阶段则和写论文很相似,首先根据主题搜索相关书单,挑选精读的书单,略读非主要书单,精读主要参考书。给书籍分类:理论还是实用。实用的书主要在于实践应用。把他们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选择好的,有益的书。不值得为烂书花时间。与人做朋友也是。向良师益友学习,在交往中提升自己;远离坑碰拐骗与吃喝嫖赌也是需要注意滴。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5
“好的阅读,也就是主动的阅读,不只是对阅读本身有用,也不只是对我们的工作或事业有帮助,更能帮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艾德勒.范多伦所著《如何阅读一本书》的最后一句话激起了我的共鸣。
和很多同事一样,我也在努力提高自己主动阅读意识,以至于几天不阅读,会有脑中空空的感觉,或许这就是我们的心智失去了活力吧。
我曾经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完成了一次快乐的写作。那就是4000多字的“我的阅读史”。我的阅读始于6岁,主要看小人书、童话故事书,到如今工作2 载,囫囵吞枣地看过不少的文学书、哲学书、历史书、科学书,却从没有认真思考过“如何阅读一本书”这个命题。自己惯常的做法,多是率性阅读,读《曹雪芹传》、《山楂树之恋》、《你往何处去》、《兄弟》、《思维的乐趣》、《古炉》、《人生》,恨不得一口气读完。对于相对专业的教育、心理、哲学书,就会拿根铅笔,描描画画,抄写几句自认为有感悟的话,甚至写几句偶感“想起了……”,有时还会画个笑脸或哭脸。如果要寻找持续的强烈的读书兴趣点,至少在 0年内,我最钟情的是儿童文学,尤其青睐童话和儿童小说,对这类充满想象力和童趣的文字照单全收,这应该影响我当前儿童观的最肥沃的土壤。
20xx年前后,我曾被自卑的情绪困扰,听身边的老师、同学谈到经典的教育或哲学书籍和作者,如数家珍啊,而我如坠雾里云中。除了苏霍姆林斯基、刘默耕、路培琦(后两位是小学科学教育专家),我哪里读过杜威、卢梭、洛克、杜鲁姆、范梅南、蒙台梭利,只有多买,多读,完全是恶补状态,那一段时期,浏览的书是前些年的N倍。
当时也经常“潜入”教育学院的教室里,旁听京内外的校长论坛、研究生沙龙、教授授课,特别是听肖川、朱旭东等教授们点评学校发展中的问题时,我真像是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边听边记边思考。喜欢看石中英先生的《教育哲学》和《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不仅仅是书中的内容,更是因为石中英先生的几年小学教师经历,他的书序中认为那是一笔无价的财富,而我不正拥有这这份财富吗?把读书和现实适当的结合起来,我的自卑情绪开始缓解。不过,仍旧佩服那些接受过研究方法培训的学生们,他们的研究态度极其严谨,我也养成了引用别人的话一定要注明出处的习惯。
对照这本畅销的阅读指南书,我最佩服两点。
一个是作者提到的阅读层次。尤其是对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的阐释。曾经,我为了写论文的文献综述,大量阅读关于班主任专业成长的书、文章,后来缩小范围,针对角色认同的文章和书。其间,确立过读关于儿童观的书,树立了一个观点,“为人师,树立科学的学生观是教育观的核心”。后来,读管理类书籍,喜欢上了德鲁克的掺杂着部分教育理论思想的实用书。比方说读班级管理方面的书,既要看理论性的,也要看实用性的,像班华、王晓春、李镇西、魏书生、郑立平等老师的书,两者兼而有之。更多的是亲身体验型的班主任书籍如《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翻看,偶有所感。
另一个是主动阅读的基础,要提出四个基本问题。分别是,“就整体来说,这本书谈些什么?”说的是什么样的主题,“细部上,这本书谈些什么,怎么说的?”意思是要我们找出作者的主要观点,。
“此书说的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说的是你要主动评价书中观点,“此书和你的关系?”这就是让你尝试应用此书了,你会如何把书中观点和自己观点建立关联,你会如何试用书中的实用方法,你会如何把此书介绍给他人。
这四个问题,也是新华社鹿永建先生推介的读书小组中必须思考的问题。如果用这样的态度和方法读书,相信没有吃不透的书。
当然,也赞同书中一个观点,“有许多书只能当作娱乐消遣或接收资讯用。事实上,你根本用不着对这些书做分析阅读。扫描一下便够了”,多选择经典去阅读,多读原著,而不是什么都照单全收,毕竟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
一起阅读一本经典,主讲人会辛苦一些,也当之无愧地是最大的受益者。新一轮工作室的读书活动在崔平川以《跟孔子学做老师》交流中开启,8月8日晚上曹团团老师以个人独特的风格演绎着对苏霍姆林斯基的理解,接下来,郑伟、王晓璇...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6
用最近学到的SCQA框架解析这本书
S(情景):书读得断断续续,读了就忘,书中的知识难以应用到实际,读书不能形成系统思考
C(冲突):浪费了时间却一无所获,心智与技能成长速度缓慢跟不上实际需求
Q(问题):如何改变现状
A(答案):《如何阅读一本书》
《如何阅读一本书》核心内容:读懂一本书的前提是主动阅读,而阅读的目的应当是获取资讯,求得理解。
有主动读书的意识,方法论才可奏效。
(阅读前)主动阅读的核心:提出四个问题
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读什么
2、作者部分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阅读的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基础阅读——认字,这个句子在说什么
第二层次:检视阅读——略读,这本书在谈什么
1、有系统的略读,了解本书框架
书名、序、目录、索引、出版者的介绍、结语、挑选跟主题相关的篇章
2、粗读
从头到尾读一遍,不要停下来,了解全书内容
3、速读
眼睛跟着手指移动
第三层次:分析阅读——咀嚼与消化一本书
1、确定书籍种类及主题
2、了解书籍框架及作者主张
3、客观评论书籍好坏及认知作者
第四层次:主题阅读——比较阅读,阅读同一主题的多本书,进行比较分析,形成自己的框架。
一、确定与主题相关的章节内容
二、将所有作者的语言翻译成属于自己的语言。
三、提出你的问题,从主题书中找到答案。
四、界定议题。确保所有作者都参与进议题的讨论中
五、分析讨论。
且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
回到最开始,本书作者提出,读书前应提出四个问题,前面的内容是对前两个问题的作答。现在将进行后两个问题的作答。
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本书讲得很全面且深入,但内容过于冗长,且结构不够清晰,我是一边阅读一边做笔记,读完整本书后,回头看笔记才将整本书的内容框架梳理出来。如果没做笔记,现在这本书估计又进入了读了就忘系列。
凡是经过9年义务教育的同学,建议只读第一篇阅读的层次及第四篇阅读的最终目的'。为什么?基础阅读对应小学识文断句阶段,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对应初高中的阅读理解。仔细回想一下,读一篇课文之前老师是否要求学生快速将课文看一遍,将每个自然段用一句话总结,将整篇文章分层,每层讲了哪些内容,文章讲述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寄托了作者的什么情感。文中哪些句子写得好,为什么?哪些句子有何深刻含义,其含义是什么。且开始一篇课文前会有预习时间,这个时间就是去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文章所写年代背景等。这里就不一一概述。将9年义务教育中所学到的分析一篇文章的方法迁移至此来学习阅读一本书,大体是没有问题的,并且更通俗易懂容易理解。
而主题阅读可帮助我们在短时间快速了解某个领域的相关知识,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总的来说,回到开头,不管阅读技巧如何丰富且绚烂,最重要的还是需要主动阅读,才能从中获取资讯,求得理解。
受这本书启发,我将会对“如何有效地阅读一本书”进行主题阅读,这本书是我主题书单里的第二本。读完整个书单后,我会以此为主题梳理相关内容。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7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一本工具书,教人阅读的方法。
作者提出如何阅读的问题,并按四个层次对阅读的方法进行了讲解分析。这四个层次分别是:1.基础阅读;2.检视阅读;3.分析阅读;4.主题阅读。
基础阅读,只要能识字断句的人都能进行,看懂字面意思。这是阅读能进行下去的基础。
检视阅读,就是翻翻封面封底,看看名目看看序,跳着章节读几段,目的是推断一本书是什么类型的,也许在谈论什么。假如你对这类书没爱好,或者书中的内容对你没关心,就可以略过了;假如有爱好读,或者书中内容正好是你用得着的,那就进入分析阅读阶段。
主题阅读是在分析阅读的基础上拓展,读一系列的书,这是给有爱好深化下去的人或者正在某个领域学习的同学预备的。有一些技巧,不累述。真正爱读书的人,通常都会走到这一步。
分析阅读是真正的阅读,大脑得开动起来。通过检视阅读,你已经知道这本书的类型和大致内容了。那(一)这本书的主题是什么,作者提出了什么问题,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作者是按怎样的结构和思路来回答问题的?(二)这本书讲得是否正确,哪些是你赞同的,哪些是不赞同的,为什么?当然,赞同这个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还需尽量保持客观,不要由于者的某些观点与你不同就针锋相对,殊不知或许是你的认知错误也不肯定。(三)这书带给你了哪些感悟,学到了哪些东西,解决的.了你的哪些问题?依着这些个问题来读一本书,大致就算是分析阅读了。不过书不是读一遍就够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这本书不止教给人如何阅读。根据本书的结构和层次,可以记录一篇很不错的读书笔记;根据本书的提问和回答,可以写作一篇不错的读后感或书评;根据本书的结构层次、提问问答,可以绽开写一部不错的作品。看,这不止是一本阅读指南,这还是一本教育人如何从读者变成作者的书,一本教人建立思维模式的书。所以,它是一本真正的工具书,且读且珍惜。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8
终于重新读完了这本书。这是一本教授如何阅读的书,她把阅读分为四个层次根底阅读,诠释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根底阅读作为一个成年人,根本没有什么问题问题是,大多数成年人也多停留在根底阅读这个最低的层次上。
诠释阅读是稍微高一层次的阅读方法,主要是利用阅读书名、目录和序言等快速了解一本书的大概内容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展开表达的?你对此有何评价?这本书对读者本人有什么用?
分析阅读是第三层次的阅读,也是非常消耗心力的阅读方式通过更深入的阅读,进一步答复上一层次阅读中的四个问题。针对不同类型的书籍也有不同的分析阅读方法。我认为分析阅读,最核心的是找出作者的关键字词,进而找出作者的观点和主旨,针对作者的观点,读者要认真理解并做出自己的评判,同意或不同意,为什么?这样才算是真正的吸收了一本书。需要说明的是,值得分析阅读的书,世界上不超过一千本,值得反复阅读的经典书籍不超过100本,对此,我表示相信。
最后一个层次是主题阅读,主题阅读与分析阅读最大的区别在关注点不同,分析阅读的'关注点在以作者的观点为中心,主题阅读的关注点应该放在自己要研究的主题上,让各种不同书的作者来参与自己主题的讨论,然后自己综合分析比拟得出自己的观点。阅读的方法也是一项技能,需要我们在平时的阅读中不断的练习,这样才能熟能生巧,变成我们能够运用自如的技能。
阅读点亮生活,阅读让自己的心智获得成长,这才是阅读的真正目的!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9
读书在古在今都被人们世代推崇,这是一个经久不衰的“时尚”。不管你是功利性的阅读还是消遣而读,既然都花了时间和精力,那就应该把它利益最大化。想从阅读中获利,那你首先就要知道该如何正确的阅读,因为如果你连阅读的方式都是错的,一味的追求数量而忽视了质量,那谈何利益?正确的阅读是什么样的?你的一直以来的阅读方式是正确的吗?看完《如何阅读一本书》你会找到答案。
莫提默·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的《如何阅读一本书》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想成为一个更好的阅读者,就不能摸到任何书或文章就读,我们要有判别好书坏书的能力,同时阅读是分阶段和层次的,而且不同的.读物阅读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在作者看来好的阅读应该是主动的阅读,不仅获得知识和答案,还能帮助我们保持心智的活力和成长。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莫提默·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两位作者的用心之作。其中艾德勒是一位极具行动力的传奇人物,早年辍学跑去报社打工就为了能当记者,后来为了提高写作能力又回归大学课堂。他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的果敢和勇气,真的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如何阅读一本书》把阅读分成了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其中基础阅读分四个阶段,分析阅读有十五个规则。同时还介绍了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这本书唯一的缺点就是有点啰嗦,很多观点是可以简洁说明的,却花了很多篇幅。下面让我们结合思维导图,具体介绍下这四个层次和一些注意的点。
第一层基础阅读
即初级阅读或者基本阅读。这个层次在我们小学三年级前就能达到:摆脱文盲状态。
阅读能力是随着人类生理发展而发展的。0-6、7岁是阅读的第一阶段也是准备阶段,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启蒙阶段;第二阶段的孩子大概是小学的水平,可以自己读一些简单的读物;第三阶段是积累词汇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除了学习已经会主动阅读一些课外读物;第四阶段是成熟阶段能从书中提炼观点链接或转化其他观点,是青少年就应该达到的水平。
第二层检视阅读
分两种方式: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和粗浅的阅读。
有系统的略读:1看书名和序;2看目录;3看索引;4出版者的介绍;5从目录中选几个有用的章节看;6随意翻翻书。
粗浅的阅读:从头到尾看一遍,不明白的地方不要停,也不要回头看。
检视阅读中注意控制速度,这个层次的阅读是快速阅读,短时间内判断这是一本什么类型的书以及是否值得我们做更深入的阅读。接下来我们来看下更深入的阅读。
第三层分析阅读
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精读。精读的过程需要我们掌握15个规则。总的来说就是书上说什么?怎么说?以及怎么正确评价一本书。
第四层主题阅读
这是最高层次的阅读,结合了检视阅读和分析阅读。主题阅读是选定一个主题之后阅读和主题相关的几本书。用检视阅读来挑选书单,用分析阅读进行知识内化。主题阅读分五个步骤:
1、找相关的章节;做主题阅读时,无关紧要的章节可以快速略读,找到和主题相关的章节进行分析阅读。
2、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建立一个共通的词汇,使几本相关主题的书用你的词汇达成共识。
3、厘清问题;建立一组不偏不倚的主旨。几本书的作者不会用一样的方式回答你的问题,可能会有许多答案,我们需要厘清这些问题使主旨不偏不倚。
4、界定议题;一个问题不同的作者会有正反面的答案,这时还会引出更多的议题我们需要界定清楚哪些议题才是围绕我们这个主题的。
5、分析讨论。是这真实的吗?与我何干?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0
《如何阅读一本书》讲一本讲读书方法的书。平常我们阅读完一本书时,会感觉只是读完了这本书,并没有真正地去了解这本书,收获很少,从某种意义上说,读与没读的区别不是很大,这就是对这本书的浪费,书就是用来阅读和理解的,然而有时只注重于阅读,而不注重于理解,导致的结果就是读就相当于没读,无疑是在浪费时间。
这本书属于实用类的书籍,旨在教授如何有效地去阅读一本书,发掘书中的知识,深刻地理解一本书,与作者共鸣。在这本书中,作者将读书分为了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以及主题阅读。
基础阅读是最基础的阅读,只要具备识字的能力即可。而检视阅读就是利用最短的时间抓住一本书的重点,这个阶段需要知道书的种类以及书的主题。分析阅读本书用了大幅度篇章来介绍,是阅读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该过程不受时间限制,最好也最完整地阅读。分析阅读是一个“分析”的过程,我们要剖析书中的知识,从一个读者的视角中去分析作者的意图,要学会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阅读,并自己去寻找书中的答案。没有一本书是完美无缺的,它总存在很多瑕疵,我们需要对书的作者提出质疑,这个质疑一定是承认作者的一些和假设之后才提出的,而不是毫无根据。经过分析式的阅读,就能了解一本书的主题和整体框架,更能有效地去理解书中的知识,甚至站到作者的高度,指出作者的不足,当然这些过程需要对书中的知识了解的`十分透彻并且拥有自己的见解。阅读的最高层次就是主题阅读,其方法就是针对同一个主题阅读多本书籍,这是一个相当耗时的过程,也是最困难的过程,但是完成了主题阅读过后,就会对该主题十分熟悉,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该主题上称之为“大家”也不为过。
阅读的过程中,作者重点讲述了四个问题:这本书在谈什么?整本书细说了什么,怎么说的?这本书讲的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这本书与我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作者会觉得某件事很重要,我真的有必要去了解吗?这四个问题贯穿了阅读的整个过程。带着这四个问题去阅读,并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能识书和看书,学到有用的知识。
在这本书中还介绍了阅读不同书籍的方法和阅读规则,总的说来就是检视阅读与分析阅读的灵活使用,但依然需要提出上述四个问题帮助自己更好地去了解这本书。而且真正有用的书才值得使用这些方法。而所谓有用的书,就是超越自己能力和头脑的书籍,只有阅读这些书籍,才能帮助思想和头脑的增长。
阅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是一种快乐,一种享受。所有的阅读都需要主动地去进行,才能体会到这其中的乐趣,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本书好像给我打开了一扇大门,让我能在今后的阅读中不再盲目,不再毫无收获,令我受益,确实是一本不错的书。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1
终于重新读完了这本书。这是一本教授如何阅读的书,她把阅读分为四个层次基础阅读,诠释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
基础阅读作为一个成年人,基本没有什么问题问题是,大多数成年人也多停留在基础阅读这个最低的层次上。
诠释阅读是稍微高一层次的阅读方法,主要是利用阅读书名、目录和序言等快速了解一本书的大概内容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展开叙述的?你对此有何评价?这本书对读者本人有什么用?
分析阅读是第三层次的阅读,也是非常耗费心力的阅读方式通过更深入的阅读,进一步回答上一层次阅读中的四个问题。针对不同类型的.书籍也有不同的分析阅读方法。我认为分析阅读,最核心的是找出作者的关键字词,进而找出作者的观点和主旨,针对作者的观点,读者要认真理解并做出自己的评判,同意或不同意,为什么?这样才算是真正的吸收了一本书。需要说明的是,值得分析阅读的书,世界上不超过一千本,值得反复阅读的经典书籍不超过100本,对此,我表示相信。
最后一个层次是主题阅读,主题阅读与分析阅读最大的区别在关注点不同,分析阅读的关注点在以作者的观点为中心,主题阅读的关注点应该放在自己要研究的主题上,让各种不同书的作者来参与自己主题的讨论,然后自己综合分析比较得出自己的观点。
阅读的方法也是一项技能,需要我们在平时的阅读中不断的练习,这样才能熟能生巧,变成我们能够运用自如的技能。
阅读点亮生活,阅读让自己的心智获得成长,这才是阅读的真正目的!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2
应该说是被书名吸引就选了这本书决定看看。
首先,在阅读心态上作者强调要主动地、积极地、自我要求地读书。作者认为在阅读书籍选择上反对博览群书,认为读书在精不在多,提出“书籍的金字塔”,只有金字塔上层的书才值得精度,其他的则只需浏览一遍,甚至完全不需要看。在阅读速度上,反对那些一味求快的速读课程,强调在该慢读的地方要放慢速度读,重要性不同的句子用不同的速度读。
其次,阅读的层次。这应该是这本书最主要的内容。它提到了四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阅读的主动性逐层提高,每一层次的阅读包含同时又超越了上一个层次的阅读。 基础阅读只要弄懂语言符号的含义就可以了,是小学生的阅读,但很多人终生停留在这一最初级的阅读层次上。
检视阅读则要求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一本书的大意。
分析阅读追求的是阅读的品质而不是速度,不论所用时间多长,最终一定要将一本书读透彻,是一个由众多规则构成的复杂的阅读方法,只有再读那些最伟大的、处于金字塔尖端的`书时,才值得付出努力使用这种阅读方法。
主题阅读要就同一个主题同时阅读几本书,是最主动也是收益最大的阅读。
书的主要篇幅用在了介绍分析阅读时应该遵守的阅读规则上。虽然书中讲了分析阅读的通法,但是不支持在读每本书时都死板地使用同一种方法,而要保持一定的弹性,在阅读不同的书籍时采用不同的方法,书中的第三篇就一一介绍了在阅读不同种类书籍时的要保持的不同“弹性”。
对于我来说,似乎每本书都在做着基础阅读和分析阅读。这里便出现了一个问题,一是缺少了检视的过程,从而对这本书是否值得阅读无法定下结论,于是每本书都会花很长的时间却收获甚少。因此,在这方面也是我要加强的部分,而且我相信也是很多人要加强的部分。
再次,阅读应该是主动的。就像前面所说,很多时候我的阅读是为了打发时间。如果仅是为了资讯或者是消遣来说,这种形式未尝不可。不过还有很多时候在对待理论性的书籍时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形,这就是自己的问题了。
在很多的时候,一本书对我来说即是打发时间用的,又是一项未完成的工作。一种诡异的矛盾体,或许说是一种无法集中的心理精神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一本差书倒也无所谓,如果是一本好书,则会让我亏欠许多。对作者的亏欠和对自己的亏欠。
然而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似乎更加主动的阅读会是一剂良方。让自己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去找出作者的问题、作者的答案,解决自己的问题,形成自己的答案,还是书中的一句话:“用自己的话来说”。于是,当能够用自己的话来说出一本书的内容时,才是真正的对得起这本书,对得起自己了。
按书中的说法,这是一本实用型的书,而要评论一本实用型的书,一定要在实际运用中寻找其意义,因此我将这本书的内容付诸实践,但是我主要将其运用在了阅读文章上,因为书中说它教的那些规则同样适用于单独的文章。
当我读论说性文章时,适用这本书上的阅读规则确实让我感觉读得透彻许多,我找到了文章中的共识、主旨、论述,理解了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之后看看作者的前提和推论,以确定我是否需要接纳作者的观点,不再像以前那样盲目相信作者的观点或以某种偏见直接否定掉作者的观点。
当然,书并不一定能完全区分出很好和很坏的,这是我自己的理解,不过也是在读了这本书后所得到的一部分启发。一本书的好坏,和自己的水平也有着重要的关系,如果一本书超过了你的能力水平,那么它是一本值得读的书,可能对你来说也是一本好书;但如果它没有超过你的水平,那么你会觉得很一般,那么对你来说就是一本差书,然而这样的差书对别人来说却可能是一本高水平的书。
另外还有一些观点也是不错的,比如读书是与作者的对话,这种对话可能是赞同,也可能是反对,在分析阅读的结尾,如果不能对一本书提出批评或者是评论,那么这样的分析阅读也是不完整的。
每一本书都不会是最完美的,即使是这本指导人们如何阅读的书的也是如此。毕竟是翻译而来的书,有些部分很着比较的别扭。比如一些例子或许和我们的生活还是有些差别,感觉没有那么贴切。另外是第三篇对于各种不同读物阅读方法方面的章节感觉并不实用,在一开始的时候原以为这部分会是非理论的比较实用的内容,不过看完以后感觉还是有些失望。
总体来说,这本书还是比较优秀的一本书。在书中能够获得不少启发,也推荐大家可以看一看。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3
艾德勒在美国学界和出版界都是个传奇性的人物。范多伦是195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一位博览群书、才气过人的出身书香门第的年轻教授。艾德勒在1940年出版了《如何阅读一本书》第一版。在1970年艾德勒找到范多伦改编《如何阅读一本书》。这也是我现在看到的这个版本。
读得快、读得多就是读得好吗?读得慢、读得仔细就是读得好吗?
这是这本书解答的第一个问题。那就是引用了弗朗西斯培根的名言“有些书只需浅尝辄止,有些书该囫囵吞食,还有少数的书则当细嚼慢咽。”不管是速读还是仔细读,读者要有自己的选择。作者认为可以仔细读的书不过一千本。另外读得多也不见得就是读得好,读得越多,却没收获的这种情况叫可怜。作者认为只有读者从书中获得了营养才算读得好。
在这本书的作者看来阅读分成四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基础阅读就相当于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检视阅读是速读的能力,分析阅读是指读者能从书籍分类、书名知道作者想表达的是什么,并能从大概上了解到作者的写作思路。
主题阅读是指读者能用带着共性的话题感强的问题从一本书中找出自己想要的.答案。一个读者要带自己的主动性去选择自己想读的书。作者在这本书的最后提出不同类型的书的阅读技巧。实用型、想象文学、故事、戏剧、诗、历史书、科学、数学、哲学书、社会科学。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读得多就不一定是读得好。有些书必须要精读,即使读不懂,也要找到自己能找到的切入点来坚持下去愉快阅读。
我的好朋友也跟我说有想法就要写下来,不然就是纸上谈兵。我觉得他说得有道理,所以我就在这的最后一段给他致谢。谢谢你哦!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4
北宋诗人黄庭坚曾说:“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指的是读书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今我们在生活,教学中都离不开读书。而如今信息时代的普及,真正静下来会读书的时间和精力少之又少。快餐式消化知识已经成了接受知识的常态化了,这样的无效读书是不能称之为“会读书”,所以翻开这本书,倾听作者给我讲解如何阅读。
打开目录,浏览下来,发现这其实是一本实用性的工具书,和苏霍姆里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样,和字典放在一起,当阅读中有困难时,可以借阅书中的建议,从而重新阅读。这本书它是把我们从一个“教者”转变成一位会读书的“读者”,教导我们如何去真正的阅读一本书。
寒假第一次阅读,读目录就让我有点想放弃读完它,确实有点难理解。但硬着头皮不停地翻看书中内容时,不得不反复又读了几遍目录,当然也不是一段时间里不停地翻看目录,而是每次阅读时,都翻看目录从而思考之前的内容,在理解目录的结构关系和大体含义后阅读里面的内容才有了一些轻松。
两位作者开篇就指出了任何一种阅读都是一种活动,因此必须要有一些主动的活力。他们认为,人们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阅读缺乏主动性。我认为,这里可能会指大部分不爱阅读的成人,或者说,是并没有掌握好阅读的方法与技巧。比如刚读这本书的我,看目录时,就有点困难,缺少阅读的主动性,甚至放弃读它。但是当我读到第五章阅读的如何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时,我才有了想要更快了解书的内容冲动,这才有读这本书的冲动,或者说是兴趣。
在第五章中,两位老师提出主动的阅读基础需要一个读者提出四个基本问题,并且在阅读过程中必须尝试去回答的问题,(1)整体来说,这本书在谈什么;(2)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都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除了这四个问题,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在阅读过程中要不停地提醒自己提出这些问题的习惯,才能成为一个有自我要求的阅读者。我想之所以一开始读目录时不能一下子投入,是因为,我读目录时,就没有认真思考,这本书到底在讲些什么内容?我与它仅仅是书本和读者的`关系?读到这里,不经就想到孔子曾提出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不停思考和探索,作者所提出的观念带给我们的到底是什么?就是这本书最主要的目的:懂得如何让书本教导我们。
作者将阅读分做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这四个层次是渐进掌握的,上一层次包括下一层次方法。第一层次基础阅读,其实就是最简单的对句子的理解,只要识字即可,这就是低年级孩子的水平,同时所收获到的知识也是最少的;第二层次检视阅读便是要求读者将眼光从句子放到全书的格局上,这样读者所获得的便不仅仅是单句的知识,而是全书所写的内容,这便高出了一个层次;第三层次是分析阅读,如果仅仅是追求消遣或者娱乐就不需要用到这一层次了,比如说看娱乐杂志、广告之类的。这一层次就要求我们在对书中表面的内容了解后,对作者想表达的深层的思想进行咀嚼和消化,着重于理解和提升;第四层次便是主题阅读了,这一层次对读者的要求很高,此时读者的眼光就不再局限于一本书之上了,而是要从多门数中寻找相同的观点,进行总结、磨合以及升华,我想这应该是最高层次的读书方法了。
我经常自诩是一个喜爱阅读的人,似乎也读了不少书,然而懒人如我,真正主动的时候真的很少,无论是书的选择,还是阅读过程中与作者的交流,还是阅读过后对自己的交代,经常读了,散了,忘了。作者说“阅读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的规则应该以达成某种深沉的经验为目标”。如今无论作为教者还是读者的我,都应主动阅读,帮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5
很庆幸能读到这本书,它刷新了我对读书的认识。以前我是为了学习新知识,为了享受读书的乐趣,甚至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好学而去读书,实在是太肤浅了。
这本书给了我全新的认识,奥野觉得读书应该是为了与书作者的思想进行交流,了解他的想法,促进自身的思考,从而吸收精华,为自身所用,提升自己的思想和水平。要认真消化书中的内容,使之对自己有益。
有了这个目的,所以才有了选书、标记、笔记、书评、重读这一系列的过程和注意事项,由此才有了这本书的出版。书名中的“有效阅读”是全书的精髓!此书文字简单,通俗易懂,比大名鼎鼎的《如何阅读一本书》更适合初步学习阅读方法的学者。
我以前觉得专门花时间做笔记,写书评,太耗时间了,而且这个过程不那么轻松愉快,所以一直都没花什么精力去做这个。但是,恰恰是这些耗时、烧脑的事,反而更能促使我们思考和成长。
做笔记,写书评,正好是一个重新消化吸收、检索知识的过程,它促使我们提炼精华,深入思考,形成新的'深层认知,从而改变原有的思维和行为,促进生活的变化。
浪费时间不算什么,但请不要浪费生命!
书中一个故事,原本只需要短时间就可以建好的房子,花了2年才完工。从客观角度看,确实浪费了很多时间。但是过程中,主人对房子的建造过程投注了更多的时间和心血,和工人们有更多的相处和互动,而且自己的其他事情并未因此而耽搁。这些浪费在房子建成的那一天,化作了更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这些记忆将成为房子的宝贵的精神价值。虽然浪费了很多时间,但并没有浪费生命!
读书后的消耗和吸收,看似浪费时间,但并未浪费生命啊。对书籍的精炼、思考和输出,正好是知识重组、迭代的过程,它会把作者的思想,一点点的转化成自己的东西,促进自身的改变和成长。
记得有一个补钙的广告,补品不光要营养成分充足,更重要的是能被身体消化和吸收。要不然有再多的营养,只是从身体里过一道便离去,也是没有意义。看书也是一样,重要的不是接触了多少新知识,而是消化和吸收了多少新知识。
从现在开始,认知消化读过的每一本书,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很期待后面读书的收获呢!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相关文章: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03-15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03-15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07-03
《如何阅读一本书》的读后感1200字07-02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9篇04-06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5篇04-10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5篇04-10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5篇)04-12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通用15篇)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