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作文大全>读后感>曾国藩传读后感

曾国藩传读后感

时间:2024-07-19 09:19:5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曾国藩传读后感常用(15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曾国藩传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曾国藩传读后感常用(15篇)

曾国藩传读后感1

  《曾国藩传》是我拜读的第一本历史人物传记,读后感受颇深!是什么让中国近代两位历史大人物毛泽东和蒋介石相继把他当做自己的精神偶像与导师?是他天资聪颖?不是!曾国藩资质平庸,屡考而不及第!是他名门之后朝中有人?不是!在曾国藩之前曾氏家族甚至没有出过一个秀才!

  立功、立德、立言,曾国藩全做到了!就立功而言,他从一介书生起家。创立湘军,统率群雄,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之将倾,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使中国传统文化免遭彻底毁灭的命运,延续清王朝的生命六十余年;就立德而言,时时以圣贤标准要求自己,每日日记以反省,且把日记交付同僚、子女阅读以监督几身,道德修养近乎纯粹;就立言而言,最为近代中国之大儒,对理学研究身体力行,造诣颇深!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使命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志向,民族自强是支撑曾国藩在艰难困苦忠奋力挣挫的精神动力。实事求是、经世致用、反身而诚的认知传统使他从前人、从他人、从自身,学到智慧总结经验,应对复杂的时事和风云激荡的朝堂,至诚待天,忠恕对人,用自己的人格力量,使英雄为我所用,终成大业!

  在湘军的.建立过程中,把训和练完美集合,跟注重“训”,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思想动员与宣传,树立了湘军不怕牺牲、勇于向前、忠君为民的思想体系,把一只团练队伍也就是今时今日所说的民兵组织,发展成为后来保家卫国抵抗太平天国运动的中流砥柱!

  注重人才培养,左宗棠、李鸿章都是后清时期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任务,都是曾国藩的得意门生,尤其是对左宗棠的以德报怨更是让后辈敬仰!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其弟曾国荃谎报战绩称洪秀全之子人称被焚烧致死,曾国藩深信不疑奏报朝廷,朝廷通令嘉奖。然而后来左宗棠发现洪秀全之子踪迹未通过曾国藩而直接上报朝廷,朝野震怒!其时,左宗棠也不想活在其师曾国藩的光环下,因而有此一出,自此师徒不睦。然后来左宗棠出师西北,粮草军饷均需曾国藩筹集相助,左宗棠担心曾国藩会挟私报复担心粮草不及,然实非所料,曾国藩摒弃前嫌实心办公,以德报怨,左宗棠终于承认自己的过错承认自己确实不如其师!

  一片丹心照汗青!

曾国藩传读后感2

  曾国藩出生平常,智商平常,考了七次才中秀才,却以笨功夫成功打通了科举之路。我觉得他成功的原因有四:

  其一:善于反思

  第六次科举考试落榜,被学台“悬牌批责”,深深的刺激了曾国潘。回家之后,就开始坐在书房里反思自己多年读书考试的经历,对自己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后,在道光十三年,再次踏上科举之路。这一次,他终于成功了。

  曾国潘被咸丰皇帝解除兵权后,在蛰居老家两年,不断反思自我,最终大彻大悟。重新出山后,为人处世脱胎换骨,不仅清除了政治敌人,而且以“结硬寨、打呆仗”战胜了军事宿敌太平天国。

  其二:严于律己

  曾国藩三十一岁起,每天记日记,从起床到睡觉,以圣人标准要求自己,检查一举一动,记录自己的'各种糗事,不足,有了错就深刻剖析,在其家书中,随处能看到这样的字眼,“未能改得一过”,“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忽忽已过十日”……他不只记录下来自己看,还邀请亲友们点评他,把自己的缺点和改正缺点的过程,完全暴露在众人眼前,让大伙儿一起监督他。写日记并不是一件难事,但是坚持到去世每天写日记却是非常难,而曾就做到了。

  其三:目光长远

  受两次鸦片战争的冲击,曾国藩对中西邦交有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国,认为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并反对借师助剿,以借助外国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面对与洋人的差距,率先抛弃了落后观念,创办安庆内军械所,倡导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在去世前,还与李鸿章联名上奏,建议朝廷选派优秀子弟赴美留学。

  其四:独特的人格魅力

  诚,为人表里一致,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

  敬,敬畏,内心不存邪念,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

  静,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

  谨,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

  恒,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最高境界是“慎独”,举头三尺有神明。

  他每天记日记,对每天言行进行检查、反思,贯穿到他的后半生,不断给自己提出更多要求:要勤俭、要谦对、要仁恕、要诚信,知命、惜福等,力图将自己打造成当时的圣贤。他认为:“养生之法约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忿,三曰节欲,四曰每夜临睡前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养生之道,“视”、“息”、“眠”、“食”四字最为要紧,养病须知调卫之道。

  曾的逸闻趣事:贼入房梁背书

  曾国藩小的时候天从并不高,其实可以说比较笨,他学习起来非常吃力。一天晚上,他在家里读书,有一篇文章他重复读了很多遍,可就是背不下来。他就一遍一追地读,一遍一遍地背。夜已经很深了,他仍然没有背下来。这可急坏了一个人。原来,他家来了一个贼人,就潜伏在他书房的屋榆下,想等他读完书睡觉之后再进屋偷点什么。可是贼人在屋外等啊等.就是不见曾国藩睡觉。贼人实在等不下去了,就十分生气地跳进屋子,对曾国藩说:“就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我听几遍就会背了!”于是贼人将那篇文章从头到尾地背诵了一遍,然后扬长而去。

曾国藩传读后感3

  毛主席曾评价曾国藩说:“愚平观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评价曾国藩说“足为吾人之师资。”也有很人评价曾国藩是“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与卖国贼。”自清朝开国以来,对于一个人的定论反差如此之大,恐怕难寻第二人。《曾国藩》则将带领我们穿越到风雨飘摇的晚清时代,来细致立体地了解他不平凡的人生。

  曾国藩出生于湖南湘乡的一个地主家庭,自降生起便肩负起一个家族的责任,可因为才智并不出众,仅秀才就考了7次,故他一生勤能补拙。为求上进,他自律自强,换得官职十年七迁,可这,仅仅只是开始。

  就在曾国藩官运亨通之际,他不可避免地遇见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丁忧”与“夺情”,忠孝难两全。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隐忧,但在父亲的殷切期许中,在好友的再三劝说下,曾国藩终于决定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出山筹办团练,从此走上“以杀人为职业”的道路。“曾剃头”这个谑称并不好听,但曾国藩并不在意,他曾对咸丰皇帝说过,因执行皇命被称为残忍严酷之人,他仍要坚守自己的职责,这是他的`选择。

  范文澜先生更是在《汉奸刽子手曾国藩的一生》中评价说:“曾国藩是中国数千年尤其是两千年以下封建统治阶级一切黑暗精神的最大体现者。”这种极端的评价反而塑造了曾国藩丰满的人物形象。

  回看曾国藩的一生,他也并不是完美的。年轻气盛时的曾国藩除了往来吃请,虚度光阴之外,还有好色和爱凑热闹的毛病,但很快,曾国藩就开始反省,以“完人”为人生目标。这一志向,驱使曾国藩一生不在诱惑、小目标、小成就面前止步,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都不苟且,不退缩。这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任何人都会犯错,但可怕的不是犯错而是不知悔改。古人言:“吾日三省吾身。”只有不断反省,才能发现缺点。

  诚然,曾国藩是集矛盾于一体的圣人,而我认为他也只是一位背负责任的普通人。他或许残暴或许狡诈,人们都批判他的滥杀,可是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晚清时代,什么都无法舍弃的人,什么都无法改变,而他选择的则是一条布满靳棘的道路。

  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他舍弃了自己的仁心,为中国生民之福,他委曲求全名誉尽毁;为向清廷表明忠心,他舍弃了大权。正是因为他懂得取舍,知进退,才能成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

  曾国藩,人们“或誉为圣相,歌之为英雄”或“谳之为元凶,谤之为匪徒”。但他并不是什么天生圣人,他只是有着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般的惕惧的普通人罢了。

  二月初四午后,曾国藩静静地走了,他沉重而劳累的一生,终于谢幕了。他在内心种种忧虑,不满与遗憾的交织中终化为一杯黄土,在岁月的激荡中化为尘埃,却也永远被后人铭记在心中上。

曾国藩传读后感4

  曾国藩崛起于晚清,一生功绩出众,乃晚清的一代名臣。从他的人生历程之中,我们可以很深刻地领会到“拙”的力量,毫不夸张地说,正是“尚拙”成就了曾国藩,这种精神,深刻地影响着他的思想、作风、行动。在晚清的历史上打下了永不磨灭的烙印。我想说的是,尚拙精神对于我们今天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毋庸置疑,“尚拙”是一种独特的人生哲学,它具有巨大的优点即所谓踏实彻底,待人至诚。曾国藩一生做事,总有尚拙之意在其中。他科举考秀才时,六次未中,时人讥笑,但在第七次时终于考中。之后连捷,先后考中举人、进士,在二十八岁时,就成为了翰林院庶吉士。基础牢固,一旦开窍,自然厚积薄发。他一生交游广泛,朋友众多,但却从不攀附私人权贵,踏踏实实,不搞任何歪门斜道。在当年曾国藩统率湘军时,朝中权臣肃顺对他多有支持,但曾国藩也末与其建立私交。后来慈禧发动政变,肃顺被杀,在其家中搜出一箱私信,其中却没有曾国藩的信,因此“太后叹息,褒为第一正人”由此可见,“尚拙”的好处是巨大的。对于我们的.人生成长有巨大助力作用。

  有人可能会反驳,说曾国藩就是因为本人不聪明,才“尚拙”,若他也聪明机敏,恐怕就不会“尚拙”了。诚然,曾国藩本人的确十分笨拙,他自己也承认“资质之陋,众所指视”。但我想强调的是,聪明机敏与否,与尚拙精神并无冲突。美国著名物理学家费曼曾给自己14岁的妹妹送了一本大学天文学教材作为礼物,妹妹很疑惑说:这我怎么看得懂?费曼跟她说:“你从头读,尽量往下读,直到你一窍不通时再从头开始,这样坚持下去,直到你完全读懂为止。”后来,他的妹妹,琼·费曼,果然成为了一名天文学家。同样道理,韩国棋手“石佛”李昌镐在他的作品《人生如棋,不得贪胜》中也表露出了同样的“尚拙”思想,单论聪明机敏的程度,费曼与李昌镐毫无疑问是站在人类顶尖水准的,连他们都如此推崇“尚拙”,由此可见,尚拙与个人智力、能力并不相违背,而是相辅相成,它更像是一种处世准则,如山岳般厚重,如水滴石穿般持之以恒。

  现在的我们都崇尚“尚巧”。办事越巧妙,越走捷径,越受推崇。盲日追求高效率却不曾关注自之走来的一步一步中,有多少留下了痕迹,到头来却是一场空。曾国藩曾说:天下工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只有根基足够稳固,才足够可靠。文正公一生尚拙,正如重剑无锋,其本身就是最大的威胁。尚拙精神,无疑正是我们今天需要的。无论是在学习中、生活中、工作中,它的作用空间都很大。正如一快磨刀石,缓缓磨去我们身上的瘕疵,最后成就的,乃是最高的理想境界,非同凡俗,起凡入圣。

  由此看来,尚拙精神实乃我国思想文化的一大瑰宝,亦是无论在即个时代都值得推崇的准则,象征着中华民族对于质朴无华的追求,对于脚踏实地的追求,对于勤勉努力的追求。用“尚拙”磨砺自我,才能让未来拥有更广阔的天地;用“尚拙”洗涤社会,才能让社会上盈满质朴真诚的习气;用“尚拙”激励国家,才能让国家永保和平。这方才是“尚拙”之用。

  愿“尚拙”精神永存你我心间!

曾国藩传读后感5

  从资质鄙陋到金榜题名,从文理欠通到名列翰林,从下里巴人到大儒本色。从湖南的一个小镇走出,出身低微的曾国藩,完成了人生一次又一次的蜕变。不断推动着他的,正是他的三大品质。

  一为“尚拙”,即崇尚笨拙。这看似迟钝,实则是一种独特的人生哲学。“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这是曾国藩的名言,也是他自身的写照。漫长的九年,他经历了七次秀才考试,虽有天性钝拙之故,但也扎实了他的根基。弥补天资的卑劣,唯有超人的努力。他曾回忆,自己读书“或携诸途,呼诸枕”,笨拙的方式,在他的身上培养起了超乎常人的勤奋和踏实。凭借这看似笨拙的学习方法,之后的路却顺风顺水。不久,他便连中举人和进士,甚至名列翰林,受道光皇帝的钦点。那些曾经看他笑话的同学,有的却连举人也没有考上。这实与他的踏实密切相关。尚拙,则更肯付出,更能虚心,更能一步步拓宽自己的`人生之路。涓滴积累,水滴石穿,凭着这股拙劲,他化拙为巧,走上了飞黄腾达的京官之路。

  二为“自省”。年方而立,曾国藩便立下了圣人之志,决定要脱胎换骨,洗刷自己身上的庸俗之气。他坚持着圣人之准,每日痛切自责一番。他在日记中屡次斥责自己的傲慢自是,批评自己的虚伪浮夸,甚至一言一动,一语一行,都要记上几条自省录,来督责,规范自己,言语之间更是针针见血,刀刀剜心。这一封封日记犹如汹涌的浪花,一遍遍打来,不断冲刷着海滩上的沙石,也洗涤着他心灵的杂质,使他褪去了狭隘与偏执。自省,使他的精神焕然一新,变得大气宽广,平实沉稳。

  三为“有恒”。曾国藩一生最推崇的品质便是有恒。“有恒为作圣之基。”耐得艰苦,忍得辛劳,才能驰骋于这天地之间,因此一颗恒心必不可少。曾国藩曾尝试戒烟,第二天便如同“失乳彷徨”。但他一旦下定决心,便从未退让一步。在烟瘾发作的痛苦与煎熬中,他的一颗恒心显得更加闪耀。他曾说“无事不可变”,而求变所必须的便是不断坚持的定力。三十天戒烟易,三十年修身难。修身途上,恒字为先。天的栽培,会让一棵树静静长高。人的恒心,也会让一个人慢慢成长,历经时间的积淀,更加成熟。曾国藩的恒心,驱动他不在小目标前止步,不在大困难前退缩,最终实现了自己的追求。

  尚拙,自省,有恒,正是这样的品质使曾国藩成为一位不朽的人物。他以一人之力,渴望为万世开太平,做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境界。他无力挽回晚清的颓败,但仍用一生捍卫着它。他,为我们竖起了一座仰之弥高的丰碑。

曾国藩传读后感6

  上学的时候教科书上讲他是个镇压革命的刽子手,高中时候很奇怪书店里摆的那么多”国贼“的书,真的好多呀,还灰糊糊的封皮,宛如历史垃圾的.颜色,隐隐还知道和厚黑学搅和在一起,对于国贼和厚黑本人都很不感冒,出于反感一直没有想过要读。

  后来渐渐明白所谓的太平天国运动不过是一场残暴的杀人运动,洪秀全荒婬无耻,他建立的暴政只怕比满清贵族更加可怕。渐渐改变了看法,也许曾国藩是个值得了解的人物,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了这本马东玉教授所着的《曾国藩传》。

  原来他的本行是个大学士,出身寒微,生性淳朴,自幼苦读,才思聪颖,中举后中进士,勤学不辍,有人称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理学大师“,而且由于在京颇着清望,得到朝野的一致认可,”十年七迁,连跃十级“”三十七岁至二品者,本朝尚无一人。“如果没有京官以后的对抗太平军,他或者成就一代大儒。

  之后白手起家,在八旗兵、绿营兵之外筹建地方武装,初战大败,投水自尽被救起,之后的战事胜多负少,在八旗兵、绿营兵一触即溃的危机关头扭转了形势,步步为营,逐步压缩了太平军的空间。

  但是,因为湘军是”团练武装“,打出湖南以后更加无依无靠,曾虽为中央二品大员,但并无地方实权,粮饷兵源到处有求于人,官场腐败、彼此扯皮,皇帝又担心他权力过大处处掣肘,几年下来受尽了气,难以尽述。愤而借父丧委军家居一年半,开始的时候整日漫骂,书中说:”自入仕途,以孔孟入世救世,对自身的修养严厉酷冷,一丝不苟;对社会抱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坚定胸怀。持身严谨,奋发向上,关心国事,留心民情,因而赢得君王信任和同僚的尊崇,十年京官春风得意。正是抱有这种信念,以一文官而白手建军、治军,5年来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出生入死。但是,为什么皇上反而不信任?为什么上至枢垣,下至府县,都那么忌恨自己?“心中苦闷抑郁。

  后通过阅读道家的著作,大有感悟,发现:”同样为人处事,孔孟主张直率、诚实,而申韩(申不害、韩非)等法家却主张以强碰强,硬对硬,老庄则主张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弱反而能强,柔则是至刚。把老子的言论对比自己过去的行事,他发觉自己处处直截了当,用的是儒家的至诚和法家的强权,表面上痛快干脆,似乎是强者,结果处处碰壁,实质上是失败,是弱者。到头来弄得上上下下处处是敌人,前前后后处处是障碍。过去也知道“大方无隅”、“大象无形”、“大巧若拙”,但一直没有真懂,所以自己的行事恰好是有隅之方,有形之象,似巧实拙,真正的大方、大象、大巧是无形无象、鬼斧神凿的。“大柔非柔,至刚无刚”,太妙了!玖到过里、想到这里,曾国藩如同从黑夜里一下子走上了光明世界,“……

  竣现了作人处世的“真正”秘诀——“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曾国藩传读后感7

  该书为曾国藩寄给家中子弟的书信集,成书于19世纪中叶。这本集子记录了清道光30年间至同治10年间,长达30年的翰苑和戎马生涯,数量达1500余封。所涉内容极为广泛,包括修身篇、治学篇、齐家篇、为政篇、处世篇、治军篇、用人篇、师友篇、理财篇、养生篇,共十大方面的内容,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及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它更是做人处世之典范,齐家教育之真言,为官从政之精髓,治国安邦之旗帜。曾氏家书,行文流畅,格式自由,挥洒自如,字字箴言,将人生哲理、世故大道蕴含在平淡家常之中,让人读来不觉枯燥乏味,除去至真道理,更饱含一丝真情与温馨。

  前半部分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脉络展开,后半部分则以待人接物、处事日常为主要内容。

  对于毕生的追求,曾国藩认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是指培养“孝、悌、仁、义”等品德,使自己思想端正、修身齐家。而修业则指的是提升“诗文作字”的能力,记诵圣人的经典文章,提高自己的.学问。他继承了孔孟的观点,认为读书的目的是提高自身的修养,增加学问和能力,从而使自己成为君子甚至圣贤,而读书的好处从大处讲可以为国效力,从小处讲则可以修业谋生。

  进德和修业这两件事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何以实现?曾国藩在接下来的数封信中向诸弟阐释:如“劝宜力除牢骚”、“不宜露圭角于外”、“做人须要有恒心”、“专而精,纷而散”、“注意平和二字”、“戒傲戒惰”、“必须自立自强”等话语。在同治十年,曾国藩庆祝了自己的六十大寿,也在这个特殊时间回顾自己的一生,总结出四条修身经验,分别是慎独、主敬、求仁、习劳。所谓“慎独”是指有德行的人在独处时也会小心谨慎,而小人在独自一人时则会由于缺乏约束做一些越轨之事;“主敬”是指待人接物要恭敬有礼,办事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求仁”是指对万事万物都要怀抱一颗真诚的仁爱之心,要有宽广的心胸;“习劳”则是曾国藩经常强调的“勤劳”。

  在“齐家”上,曾国藩首先强调“家和”的重要性。他认为一家中,只要兄弟和睦,一团和气,那么这个家庭一定会越来越兴旺。其次,他还主张勤俭持家,努力治学,培养良好的家风,重视子孙后代的教育,期望后代都能兢兢业业。他认为门第太大会出事端,于是并不打算将自己积攒的家业留给子孙后人,而是认为子孙图强不愁没饭吃。除此之外,他还崇尚严厉的家风与规矩。虽然对待家人严而有威,但平时也是平易近人,他希望弟弟们严守家训,将曾家的优良家风继承下去。他在信中正式提出他的治家八字诀:书、蔬、鱼、猪、早(早起)、扫(经常打扫屋子)、考(考妣)、宝(维持良好邻里关系)。

  谈到“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有一套自己的理论:为官清廉,不靠做官发财;行事勇毅,直言劝谏皇帝;深谋远虑,富有政治远见;为人谦逊,从不骄奢淫逸;以勤报君,以爱民二字报亲。在治军和用人上,对于武器和人的关系,他认为“用兵之道,在人不在器”,“攻杀之要在人而不在兵”;在军队治理上,主张以礼治军,以纪律严军,使军队以爱护百姓为第一要义,并亲自作《爱民歌》以劝导官兵;在用人上,主张赏罚分明、宽严相济。另外,他在治国上还坚持与时俱进,虽出身科举却并不迂腐,认识到西方技术的优势,极力主张向西方学习,“制造船炮,为中国自强之本”,后致力于创办西方科技工业的洋务运动。他是学习西方先进思想文化并付诸实践的先驱者。

  在最后部分,曾国藩分别从尊师交友和理财养生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他曾苦口婆心劝诫在外学习的弟弟:“取明师之益,无受损友之损”。他自身对待师长是极为敬重的的,认为有才学的师长和有志向的朋友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交友拜师要专一,所谓“交不在多,得一人胜百人;交不在久,得一日喻千古”,与人结交时一定要专心经营。与良友应殷勤亲近,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亲贤臣,远小人”都是这个道理。关于理财,曾国藩最大的特点在于不主张将财富留给后人,认为“子孙之贫富各有命定”,也“不宜留债与后人”。为富不笑贫,主张“富贵气不可太重”,人生财富无需盈满。对于养生,他的思想似乎先同时期人一步:起早犹如千金妙方;饭后走数千步是养生第一秘诀;治身宜不服药(是药三分毒;当然在自身不能自愈的情况下还是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药物);用养心和平之法医治失眠等。

  七试中举,年轻时犹如“愤青”,骂同僚,骂皇帝,最终华丽转身,成为“晚晴中兴第一名臣”。__说他:“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评他:“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通过此书,他从一个学者对读书治学经验之谈、一个成功者对事业奋斗经历、一个胸中有着万千沟壑的大人物心灵世界袒露的角度,向世人传播为人治世之道,成功的以“一家之言”惠及千万家。

曾国藩传读后感8

  中华上下五千年,沧海桑田,朝代更替,在五千年漫长的岁月中,这片黄土大地上不知孕育出了多少杰出人才。像管仲、诸葛亮、左宗棠、毛泽东……这其中自然也少不了曾国藩!

  曾国藩生于一八一一年十月十一日,他从小生活在湘乡县的白杨坪村。据说曾国藩出生的`当天,其祖父竟希公梦见一条巨蟒从天而降,在头顶上几经盘旋,刚醒来,就有人向他报喜。这不禁让我想到了岳飞出生时天上飞的大鹏鸟,还有王阳明出生时的仙人。尽管巨蟒只是个传说罢了,但是这也为后文写曾国藩晚年时期身上长满癣疾埋下伏笔。

  后来,曾国藩长大成人了,二十四岁就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次科举考试,但却名落孙山,没有考上,于是他开始修学储能,奋发图强,终于在他二十七岁那年金榜题名。

  不久,曾国藩创立了湘军,曾国藩被誉为“湘军之父”,他虽然不如曾国荃那样会亲自上阵杀敌,但却会指挥,亲自率领湘军转战大江南北,还迎来了清朝几十年的同治中兴时期。曾国藩率领着湘军镇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太平天国起义。

  曾国藩到了晚年疾病缠身,可他却依旧在处理事务。处理完“天津教案”的曾国藩实在是撑不住了,最后长逝金陵。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那天当我整理书架,再次看到《曾国藩传》封面上的一句话时,我不禁又翻起来——“前世所袭误者,可以自我更之;前世所未及者,可以自我创之”。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不就是曾国藩吗?

曾国藩传读后感9

  有一个人,从风谲云诡的晚清王朝中脱颖而出,傲视群雄;

  有一个人,十年七迁,连升十级,书写大清官场上的神话;

  有一个人,文人出身,却领兵作战,力挽晚清将倾的大厦。

  可这个人,又曾被人民怒骂为“残酷的刽子手”,又背负“吾祖民贼”“卖国亡徒”等千古骂名!

  他,曾国藩,是英雄,还是民贼?

  朋友,倘若你也有这个疑问,我想,这本梅寒写的《曾国藩传》或许可以给你答案。

  梅寒写道:“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有多少英雄曾名满天下,在建功立业的背后,也常常伴随着毁誉参半的争议。”曾国藩就是一个典例。曾国藩出身之时,被说是巨蟒天降,先后在一家塾二书院肄业,中了举人,会试两次落第,第三次中贡士,又过了殿试,朝考。步步升官,多次充任正考官。后建立湘军,立下赫赫战功,其中吃过败仗,投水自杀两次都失败,咸丰十年又写下遗书准备一死,后存活。同治六年新湘军破产,同治七年接见美国公使被骂“卖国贼”,同治十一年病死......

  这就是曾国藩跌宕起伏的一生:步入仕途连升十级,创办湘军,镇压天国,倡导洋务运动,成为一代重臣,却落得毁誉参半的结局。有人高度赞扬他,说他推崇儒学,实现“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的理想境界,甚至称其为“千古完人”;也有人憎恶痛恨他,说他扼杀农民运动,卖国叛国,称之为“千古恶人”。

  其实,在读这本书之后,我意识到:曾国藩既非“千古完人”,亦非“千古恶人”,既非“英雄”,亦非“民贼”。他是一个拥有传奇色彩的普通人。在家中,他孝亲敬长,也被琐事苦恼;在官场,有过春风得意,也有步履维艰,大清王朝让他平步青云过,也让他步入过绝望之境。他有着常人不及的无限风光,也有常人不及的苦痛与泪水;他虽是湘军最高的统帅,却也曾绝望几度自杀......

  这才是更为真实的曾国藩!梅寒所勾勒的他,有着坚韧不拔的意志,谨慎从事,有家国情怀与强烈的责任感,有过失败挫折,犹豫挣扎,最后又凭借坚韧与努力站在大清之巅。61年人生的无奈、复杂与挣扎,跌宕起伏,步步荆棘与行行血泪,无疑是一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传奇!

  事实上,历史本就不分对错,只有不同的.观念。对于曾国藩这样一个集复杂与矛盾为一身的人,他却不在意他人看法。接见外国使者时,无人愿意去,是他毅然站了出来,背上莫须有的罪名走了大半辈子,或许这才是他成就传奇的根源。

  在我看来,人的一生应像曾国藩一样:失败绝望时仍能毅然站起,国家受难时仍能挺身而出!在这大千世界里,芸芸众生皆是一粒尘埃,可即便自身渺小,也要像曾先生一样,将谈论与评价留给后人,今朝,只需全力以赴地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一道属于自己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61年跌宕人生书写一段传奇,且看今朝无数贤人智士再续一篇佳话!

曾国藩传读后感10

  通过阅读曾国藩的人生经历,我所感受的结果就是不要太在乎眼前的得失,不要太在意自己的天赋、特长,当自己下定决心去做的事情,只要自己觉得正确且感兴趣,那就坚持下去,不断的尝试、打磨、反思、修正,哪怕慢一点,时间久一点,终将会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模样。

  简单回顾一下曾国藩的人生经历,早年的曾国藩科考之路不是很顺利,曾多次参加科考,最初几次都没有成功,还有一次直接被考官认为“文理不通”,也就是说被当众批评,在那个时代是很严重的一件事。但曾国藩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通过努力最终在28岁考中进士,得以进入翰林院。

  初入翰林院之时,和其他翰林院的精英们相比,曾国藩身上有着严重的缺点:土。刚到翰林院的曾国藩,是一个土包子,一口湘乡土话,长的土头土脑,穿着土里土气,且由于早年一直准备科考,只学习了应试内容,对其他的书籍一概不通。如此学识,显然对于一个翰林院学士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曾国藩的科考经历与现如今的“小镇做题家”的高考经历及其相似,都是在人生前面十几年,为了参加考取名校,不停的学习应试技巧,却很少会有人去阅读除了高考以外的书籍。一朝考取名校后,进入大城市后,会发现自己的学识十分浅陋与其他同学有着很大的差距。因此,曾国藩在到京城后,开始如饥似渴地读书,认知研究理学经典。三十岁那一年,曾国藩决定要脱胎换骨,重新做人,立下了学做“圣人”之志。曾国藩坚持每日自省,制定严格的自律计划,如“日记”,“日课”等。由此可见,曾国藩他并不是那种天赋很高的选手,但是他的人生成就之高,超越了同期翰林院精英们。究其原因不外乎如下几点:

  1、优质的成长环境

  三十岁前的曾国藩的成长很慢,也没有什么杰出的天赋。但当其抵达京城,在翰林院任职期间,他开始受到同朝为官的精英们的影响,慢慢重新做人,立志“圣人”。这之中的变化,便是环境的不同。三十岁前的环境是湘乡同乡学士的环境,三十岁后的环境是京城翰林院同僚的环境。翰林院集结了天下英才,处于与以往完全不同的环境,受到更优秀的人的影响,成长与进步都变得十分迅速。由古及今,现如今个人的成长,往往也是离不开周遭的环境。自己处于什么环境,很大程度上会导致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如果所处的环境相对安逸,那么很可能自己不愿意去突破。只有将自己处在积极且富有挑战的环境,才能不断的让自己突破前行。如果当自己发觉所处的环境是消极的、不利于自己成长的,那么就需要即时破圈,去寻找积极的'且富有挑战的环境,让自己不断前行。

  2、坚持打磨技能,用时间来不断精进回顾曾国藩的成功,最为重要的是持续不断的坚持与努力。那么,如何能像曾国藩一样持续不断的努力?首先需要分析自己的特长以及兴趣,找出自己所热爱的工作与兴趣,给自己一段时间,自己每天不断的精进这一兴趣,并每天反思和前一天去对比,看是不是每天都有所收获。一旦自己专注的去打磨提升,或许半年,亦或是一年,不经意间,你会发现自己的这一技能已然小有成绩。

  3、坚持每日自省,制定严格的自律计划

  曾国藩无论自己多忙,每天都会有记日记的习惯,给自己定了十二条日课,并终其一生都贯彻执行。回想自己的打工生涯,大多数的时间都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很少会认真反思自己每天的所做,也很少会反思自己哪些是做的好的,哪些是需要改进的?每天浑浑噩噩,一晃时间就飞快的流逝,除却领取那些许微薄的薪水,好像一年到头并没有留下点什么。为了更好的了解自己的每天的时间花费,从今往后需要自己践行每天记日记的习惯,描述清楚在各时段所做的事情,便于自己不断地反思改进。以上共勉!

曾国藩传读后感11

  上学的时候教科书上讲他是个镇压革命的刽子手,初中时候很奇怪书店里摆的那么多“国贼”的书,真的好多呀,还灰糊糊的封皮,宛如历史垃圾的颜色,隐隐还知道和厚黑学搅和在一起,对于国贼和厚黑本人都很不感冒,出于反感一直没有想过要读。

  后来渐渐明白所谓的太平天国运动不过是一场残暴的杀人运动,洪秀全荒淫无耻,他建立的暴政只怕比满清贵族更加可怕。渐渐改变了看法,也许曾国藩是个值得了解的.人物,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了这本《曾国藩传》。

  原来他的本行是个大学士,出身淳朴,自幼苦读,才思聪颖,中举后中进士,勤学不辍,有人称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理学大师,而且由于在京颇着清望,得到朝野的一致认可。如果没有京官以后的对抗太平军,他或者成就一代大儒。

  之后白手起家,在八旗兵、绿营兵之外筹建地方武装,初战大败,投水自尽被救起,之后的战事胜多负少,在八旗兵、绿营兵一触即溃的危机关头扭转了形势,步步为营,逐步压缩了太平军的空间。

  但是,因为湘军是“团练武装”,打出湖南以后更加无依无靠,曾虽为中央二品大员,但并无地方实权,粮饷兵源到处有求于人,官场腐败、彼此扯皮,皇帝又担心他权力过大处处掣肘,几年下来受尽了气,难以尽述。愤而借父丧委军家居一年半,开始的时候整日漫骂,书中说:自入仕途,以孔孟入世救世,对自身的修养严厉酷冷,一丝不苟;对社会抱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坚定胸怀。持身严谨,奋发向上,关心国事,留心民情,因而赢得君王信任和同僚的尊崇,十年京官春风得意。正是抱有这种信念,以一文官而白手建军、治军,5年来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出生入死。但是,为什么皇上反而不信任?为什么上至枢垣,下至府县,都那么忌恨自己?

  后通过阅读道家的著作,大有感悟,发现:同样为人处事,孔孟主张直率、诚实,而申韩(申不害、韩非)等法家却主张以强碰强,硬对硬,老庄则主张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弱反而能强,柔则是至刚。把老子的言论对比自己过去的行事,他发觉自己处处直截了当,用的是儒家的至诚和法家的强权,表面上痛快干脆,似乎是强者,结果处处碰壁,实质上是失败,是弱者。到头来弄得上上下下处处是敌人,前前后后处处是障碍。过去也知道“大方无隅”、“大象无形”、“大巧若拙”,但一直没有真懂,所以自己的行事恰好是有隅之方,有形之象,似巧实拙,真正的大方、大象、大巧是无形无象、鬼斧神凿的。“大柔非柔,至刚无刚”,太妙了!读到过里、想到这里,曾国藩如同从黑夜里一下子走上了光明世界。

  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曾国藩传读后感12

  近人对曾国藩非常推崇,毛泽东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对曾国藩也是视若神灵,1937年蒋经国经从苏联回国,蒋介石将他安置在溪口读书,交给他两本书,其中一本就是《曾国藩家书》。

  他一介书生,却打造出了晚清最具战斗力的湘军;他长着奸臣短命之相,却成为毛泽东、蒋介石都学习的盖世名相;他功高震主,令慈禧寝食难安,却能全身而退。为官之道、创业之道、治军之道、治家之道、育人之道,都在他的这一生中尽显无疑。

  曾文正说:“开国之际,若汉唐之初,异才、畸土、丰功、伟烈,飙举云兴,盖全系夫夫运,而人事不得与其间。至中叶以后,君子欲有所建树,以济世而康屯,则天事居其半,人事居其半。以人事与天争衡,莫大乎忠勤二字。乱世多尚巧伪,惟忠者可以革其习;末欲多趋偷惰,惟勤者可以遏其流。忠不必有过人之才智,尽吾心而已矣;勤不必有过人之精神,竭吾力而已矣。”他的意思是说,朝代建国之初,奇才异士不胜枚举,这靠的都是天运而不是人的努力,正所谓乱世出豪杰;在朝代的中期,君子要想建功立业,天运占一半,人的努力占一半;而在朝代的末期则主要靠忠和勤了。这段话的描述虽有偏颇之处,但是他肯定了一个人在自身成功道路上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而曾国藩从小并没有表现出多少超于常人之处,相反他个性内向、尤好报复、天生一对三角眼似闭非闭,一副奸臣模样。

  尽管如此,在两次考取功名不中后,在与太平军交战败北后,尽管他有过自杀,但从未自此沉沦下去,而是十分注重自己道德品行的提高,不断自我反省、吸取教训并最终成为一名为后世推崇的大家。

  他的这种不放弃的精神永远地告诫着我们,勉励着我们。

  曾国藩的作战手段也很独特,他的做法是“错硬寨,打呆仗“。就是要攻城时,先把自己的营职礼得十分幸国,先让自己处于不败之地,然后再进攻对方,攻城的方式更奇特,先在城外挖长战壕以阻断粮草援兵,然后再把城池团团包围,硬是让里面的人根尽弹绝,困死在城中,所以曾画蒲的作成方式也是相当笨拙

  湘军最后成功,靠的就是两个字,一个是拙,一个是诚。

  到了1969年1月,毛主席在一次谈话中表示:“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其政治立场和作为,自是站在历史进步反面的,但他毕竟是个复杂的人,有着多种身份的人,是个很多方面都留下自己影响的人物,所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是中国封建专制阶级最后一尊政治偶像。”

  曾国藩的事迹仍然在这个当下的世界中有着极为深远的借鉴意义。

曾国藩传读后感13

  梁启超认为中国有两个半圣人,一个是孔子,因为他是儒家学说的开山鼻祖,也提出了“有教无类”等影响中国的教育理论,他创办的私学也打破了富家子弟的垄断。随着中国传统文化对外的传播,孔子的儒家,思想传播到了日本、韩国等地,对这些国家乃至整个亚洲文化,却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另一个就是王阳明作为新学的创始人,王阳明对中国的思想解放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且他也帮助朝廷镇压宁王之乱。我这办一个就是中国办为什么称他为圣人,看完了他的传记,我就明白了一切。

  曾国藩这个人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毁誉参半,骂他的人说他杀人如麻,喜爱他的人说他平静了太平天国起义拯救了清王朝摇摇欲坠的统治,又是洋务运动的创始人之一,带领中国走向了近代化今天,我们要彻底探讨一下曾国藩之所以能成为圣人的原因。

  首先每个人有优点必有缺点,我们就来一个先抑后扬,先说说他不好的一面,曾国藩小时候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太笨大家都曾听过一个故事,曾国藩小时候在背《岳阳楼记》这时候一个小偷在房梁上面,等他们都睡了以后就下来顺手牵羊,可谁知过了许久醒来以后发现曾国藩还在背第一句话。小偷忍无可忍,从房梁上跳了下来,大骂道你这个笨样,我听你背都背下来了,说完就立刻流利的背出了全文便走了。这个故事我们不能看出曾国藩小时候是真的笨,他第6次考试的时候不仅名落孙山,还被学台“悬牌批责”,这些例子都可以看出小时候他真不是个读书的料。

  长大之后,他考上了进士,当了官,但他仍有许多不足:静不下来,生活不规律;为人傲慢,修养不好;虚伪和好色。等他当上了地方官以后,又立重法,百姓被杀,无数人送外号曾剃头。并且他的烟瘾也很重。

  先抑结束以后,我们来说说他的优点。从上面的故事可以看出曾国藩虽笨,但他却很勤奋,即便没考上,他也丝毫不气馁,分析出了自己为何落榜的'原因,最后进行恶补。天道酬勤,他最终也考上了举人的进入了京城。担任翰林学士的时候,为了备战翰林大考,他也是制定了一张详细的计划表,并且坚持按照这个行动。在后面的大考中,他也获得了第6名的成绩,在平定太平天国的战役中,他三次失败想过三次的自杀,但是他都坚持了下去,并且之后结束了太平天国起义。所以勤奋并坚持的人都可以获得成功。当他面对自己的不足的时候,他立刻深深反省自己的做法,这就是他第二个优点自省,曾子云吾日三省吾身,所以曾国藩深受曾子的影响,每当他发现自己的不足,他就会写日记,告诉自己要改正这些不足,久而久之这些不足慢慢就消散不见。开始写日记的第21天后他又发誓戒烟,虽然戒烟的过程很痛苦,但是他依然坚持了下去并且成功将烟瘾戒掉。曾国藩的日记也可以看成他的检讨书,日记中他立誓“夜不出门”,但他还是经常与朋友一起出玩。如道光二十二年的12月16日,菜市口要杀人,别人邀请他去看热闹,他欣然乐从,但在路上他突然意识到这种热闹都要去凑,实在是人心丧尽还谈做什么圣人。徘徊良久,他最终还是回了家。虽说,曾国藩立誓要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性,但是他还是有破戒的时候,每个人都有自己不足的时候,但是关键看你是否能改正自己的不足,曾国藩就做出了一个很好的表率。还有就是他是一个仗义能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人,他的朋友妻子去世后,他为朋友办理丧礼,并且帮助他寻找乳娘,抚养朋友一岁的孩子,竞选朋友之一在观察了他也提交了不少达官显贵但当其中一些倒台后,文正也没有受到牵连,只有他的原则:交友可以,保持距离。朋友虽多,但是文正也和许多人反目成仇。这文正这时候就表现出了一个作为圣人应当有的性格特点,那就是忍让。左宗棠和曾国藩是老乡,这两人在平定太平天国起义时也互相帮助,但是左宗棠富有才华为人傲气,现在也瞧不起曾国藩,说曾国藩的坏话,但是曾国藩也并没有生气,反而经常提拔左宗棠。忍让是一个优秀的人必备的品质。

  这些也许就是曾国藩被称为半圣人的原因,但是仅靠个人性格方面无法证明。他的所做出的贡献也能证明出他的伟大。在面临国家危难时刻,他一挽狂澜镇压农民起义,挽救了清朝的统治;在面对国家主权被受到侵犯的时候,他提拔李鸿章等的一众干将进行洋务运动,虽然无法拯救清王朝,但也让中国走向了近代化。国藩对兄弟,对孩子们所写的家书,成为中国的家庭教育的典范。曾国藩也对儒家精神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都引用张宏杰先生的几句话来做结尾:国藩身上的儒学精神是有活力,有弹性,有容纳力的,和那些愚顽浅薄的官僚不同他掌握了儒学的真精神。他做官非常成功,他善于进退,一身出将入相,没有大的跌挫,在传统官场上像他这样成功的并不多见。曾国藩事君至忠,事亲至孝,对于兄弟护剑肺腑,毫无芥蒂。夫妻之间相敬如宾,感情深挚。对于儿女,他既慈爱又严格,能够尊重孩子人格,教育孩子总以鼓励为主,没有传统家长那种居高临下的不平等作风。曾氏家族数代以来,直到今天依然人才辈出,这和他树立的良好家风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他被誉为“古今文人”,“功比周公孔孟,名垂万世千秋”。

  但是他的洋务运动并没有挽救中国的衰退,所以曾国藩的一生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失败的,他是逐日的夸父、填海的精卫、补天的女娲,然而在垂暮之年,他猛然发现自己一生的奋斗竟然如拔刀斫水,并没有影响水之东流。虽然他以圣贤自期,然而他遵循圣人之道,一丝不苟的苦学苦修并没有达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

  无论如何,曾国藩用一生捍卫了他自己真实的文化和信仰。曾国藩是伟大的也是渺小的,他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人的意志力所能达到高度,同时也证明了一个人的意志力也是有限的。他的努力在人类的精神征途中,了一座让人肃然起敬的人生丰碑。

曾国藩传读后感14

  最近,我在网上读了《曾国藩传》。

  这篇文章令我感动的是:曾国藩的一生好学和他的忠诚。曾国藩一生忠诚勤俭为根本,灵活多变的处世态度。

  曾国藩 出生于湖南长沙 府湘乡 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 天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他并不是一个天资聪明的`小孩,但他讲究学习方法。他要求自己遵守克己之道,不断地自新和反省自己。最后成为著名政治家、教育家、军事家。倡导洋务运动 ,创立湘军 。在治家,治军,治国,教育等方面都有重大建树。

  我们在生活上要学习他的 勤俭作风。在学习上要学习他的善于积累经验和教训,日日不断地反省自己。正如他所说:“人要无一日不读书。正是他的一生好学,忠诚的品德,造就了他成为中国近代史赫赫有名的人物之一。

曾国藩传读后感15

  我们这些人,对曾国藩总有一种复杂的感情阻隔。曾国藩给我的最初印象是——一个双手沾满了人民鲜血的刽子手。

  年长以后,我开始对这种印象产生疑惑,因为有许多事实证明,这种单一的社会评价包含着极大的不公正,从而促使我去积极搜索有关文献和资料,特别是在仔细阅读了《曾国藩传》后,对他有了一些客观正确的认识。

  曾国藩出身贫寒,以并不超绝的资质,完成了伟大的功业。他的家书、日记、书信、文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许多成名的人物,都受过他的思想熏陶,梁启超和毛泽东对曾氏就倾心推崇,而蒋介石对他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曾国藩的个人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抛开阶级立场而言,曾国藩确实是中华历史上具有强健人格的'少数人物之一,在他的身上体现着许多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譬如说胸怀大志、清正廉洁、淡泊功名、知人善任,等等。而他的勤俭节约之品德,更值得时下我国国民借鉴和发扬。

  曾国藩一生生活简朴。他自己衣着朴素,布袍鞋袜,都是其夫人、媳妇所做,吃的也是粗茶淡饭。即使是官至大学士,每次吃饭也仅一个荤菜,如果不是有客人来,从不增加。曾国藩的节俭还表现在一些特殊事情上。他认为,日常持家应当把一些零碎物件,如碎布、小纸片都要收集起来,以备使用。如他所言:“务宜细心收拾,即一纸一缕、竹头木屑,皆宜捡拾。”曾国藩不仅自己节俭,还屡次告诫其家人、属下、朋友也要节俭。如他在给四弟的信中写道:“弟为余料理家事,总以‘俭’字为主。情意宜厚,用度宜俭,此居家居乡之要诀也。”对待儿子,更是不厌其烦,悉心教导,反对奢华;他在去世前不久,还在夜间与儿子详谈,讲求节约之法。

  反观当前我们中国,国人似乎正在失去中华民族一贯拥有的“节俭”的传统美德,奢侈之风盛行。除了奢侈之外,浪费现象更是随处可见。或许有人要说,勤俭节约这样的小事情算不上什么大问题,不值得重视。时代发展了,多花费一点无可厚非。殊不知,节俭并非省钱这样的小事,它关乎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关乎一个人的功名事业,甚至身家性命。因此,节俭是永恒的主题,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视。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明自我。曾国藩以“俭”字行之终身,毫无更改。我们应该以曾国藩为榜样,从小事做起,大力构建节约型社会,让“节俭”这朵美丽之花在神州大地处处绽放。

【曾国藩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曾国藩传读后感11-13

《曾国藩传》读后感01-10

《曾国藩传》读后感[荐]03-24

【热门】《曾国藩传》读后感15篇06-23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04-08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05-16

《曾国藩家训》读后感01-24

《林徽因传》读后感 林徽因传读后感11-27

曾国藩读后感优秀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