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
“编理由”就是一种自我挫败和自我设限的行为。
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
一种社会所最可怕的不是民众肤浅顽劣,因为民众通常都是肤浅顽劣的。它所最可怕的是没有在肤浅卑劣的环境中而能不肤浅不卑劣的人。
我们要能于叫嚣扰攘中:以冷静态度,灼见世弊;以深沉思考,规划方略;以坚强意志,征服障碍。
恋爱是至上的,是神圣的`,所以也是最难遭遇的。“道德的宇宙”里真正的圣贤少,“科学的宇宙”里绝对真理不易得,“美术的宇宙”里完美的作家寥寥,“恋爱的宇宙”里真正的恋爱人更是凤毛麟角。恋爱是人格的交感共鸣,所以恋爱真纯的程度以人格高下为准。一般人误解恋爱,动于一时飘忽的性欲冲动而发生婚姻关系,境过则情迁,色衰则爱弛,这虽是冒名恋爱,实则只是纵欲。我为真正恋爱辩护,我却不愿为纵欲辩护;
文学上只有好坏的分别,没有新旧的分别。青
读书只是一步预备的工夫,真正学作文,还要特别注意写生。要写生,须勤做描写文和记叙文。
要免除这种人生悲剧,第一须要“摆脱得开”。消极说是“摆脱得开”,积极说便是“提得起”,便是“抓得住”。认定一个目标,便专心致志地向那里走,其余一切都置之度外,这是成功的秘诀,也是免除烦恼的秘诀。
我们固然没有从前人的呆气,可是我们也没有从前人的苦心与热情了。
科学愈进步,人类征服环境的能力也愈大。征服环境的能力愈大,的确是人生一大幸福。但是它同时也易生流弊。困难日益少,而人类也愈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做一件事不免愈轻浮粗率,而坚苦卓绝的成就也便日益稀罕。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2
在序中,朱光潜明确地指出,青年为国家社会的生力军,如果不从根本上培养能力,凡是近视,贪肤浅的近利,一位袭蹈时下陋习,结果纵不至于“一蟹不如一蟹”,亦只是一蟹仍如一蟹而已,国家社会还有什么希望可说?
朱光潜的言辞犀利,但却说明了青年人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青年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但为什么朱光潜会提出“一蟹不如一蟹”和“一蟹仍如一蟹”的说法呢?难道不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吗?
在如此快节奏的社会中,青年人需牢记自己的使命,勤学苦练,用长远的目光看未来,不能够只顾眼前的小利益,不能像愚公移山里的智叟一样没有长远眼光。如果连青年人也没有这样的思想觉悟,那不正印证了朱光潜的话了吗?
朱光潜对朋友写下的十二封信中,都能看出作者是一个终身愿与青年为友的人。在第五封信"谈十字街头"中,作者提出“习俗是守旧的,而社会则需实施翻新,才能增长滋大,所以习俗有时时打破的必要。"青年人需要创新来推进时代的发展,若墨守成规,那便止步不前。社会的发展需要驱动力,就如门锁在生锈时也需加一些润滑油。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在科学上,每一条道路都应该走一走。发现一条走不通的道路,就是对于科学的一大贡献。”我认为我们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一切静态的事物,那么一切都将是可变的,可以富有创造的。如果永远不愿意跨出那第一步,那么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在第七封“谈升学与选课”的信中,“至少在大学头一二年中,你须得尽力多选功课,所谓多选功课,自然也有一个限制,贪多而不务得,也是一种毛病。我是说,在您的精力时间可能范围以内,你须极力求多方面的发展。” 选课这一个话题与我们息息相关。我认为大学生在选课时应该选自己感兴趣的功课,这样才能发挥自己的所长。每次在选课前,我都会十分谨慎和纠结。我考虑的是机会成本如何最大化。课程种类繁多,深思慎取才是上策。但具体的方法还得根据不同的人,我不敢胡乱指点。
在第十二封“谈人生与我”的信中引用了《无言之美》: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这话表面看来,不通已极。但是实含有至理。假如世界是完美的,人类所过的生活--比好一点,是神仙的生活,比坏一点,就是猪的生活--便呆板单调已极,因为倘若件件事都尽美尽善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人生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世界既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创造成功的快慰?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田地。换句话说,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我认为拼搏努力的人生才能给我们带来无尽的欢乐,呆板无趣的生活与机器人的麻木的工作又有什么区别呢?反反复复的,同样的工作只会让我们觉得枯燥乏味,也会拉低工作效率。
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同,每个人在岔路口的选择也是不同的,虽没有作者想的那么深远,却只知自己的人生需要自己去走,它只是属于你自己的。为了不留遗憾,我愿用自己的努力奋斗换取那快慰。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3
“世界完美之处,便在于它的不完美,有缺陷方才有可能”,这是朱光潜先生《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人生与我”篇章中的句子。初读这句话感觉很是矛盾,令人疑惑不解,细细品之却发现其中蕴含着的大道理。
一个人只要能跨越黑暗、迈过坎坷,定能找到自己的答案。夜深人静时,我久久回味其中,想起了霍金,一个我最喜欢的物理学家。更多的人喜欢他是因为他那些显赫的成就,而我却欣赏他坎坷的一生。21岁,不幸患有运动神经细胞病,当身边所有人都为他的处境而感到悲哀时,他却出乎所有人意料,对突如其来的病魔说“不”。医生曾诊断他只能活两年,但他却一直坚强地活了下去。一场手术后,他的《时间简史》轰动世界,再往后的数十年里,他几乎全身瘫痪,依附轮椅,身体能动的地方只有眼睛和三根指头。残缺并没有阻挡他精神世界的完整,“彻底认识宇宙,宇宙有无起点……”,霍金始终用勇敢、坚持、乐观地去寻找自己的答案。这也许就是朱光潜先生书中所说的“缺陷”和“可能”吧。
秋季运动会前,在伙伴们的怂恿下,我报名参加了学校6公里30分钟的“奔跑着”活动。没有运动特质的我,每天放学后,都用奔跑为那场比赛做着努力。运动会上,枪声响起,6千米,30分钟才算及格的挑战,让大家跑得都十分谨慎,15分钟后比赛进入了白热化阶段,身边的队友越来越了,“啊……”已经两腿发软的我突然摔倒了,眼泪不争气的夺眶而出,想到自己昔日的努力,拖着那条已经感觉不到疼痛的双腿,我又出发了……比赛结束后,平日严肃的父亲露出了强忍的`微笑,当他终点拥抱我的那一刻,我分明看见了他眼角的泪水。他把那块属于“奔跑者”的“金”牌挂上了我的脖子,语重心长的说:“这,就是你的答案,孩子,我为你骄傲!”。
“世界完美之处,便在于它的不完美,有缺陷方才有可能。”成长的路上,不完美的我们总会被弄得遍体鳞伤,缺陷满满。直到后来,你才会发现,那些受伤的地方早已长成我们身上最“硬”的铠甲,为我们披荆斩棘,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4
谈读书,谈动。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
几十年后的今天依然存在这种问题,凡人都越老越麻木,你现在已比不上三五岁的小孩子那样好奇、那样兴味淋漓了。你长大一岁,你感觉兴味的锐敏力便须迟钝一分。
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
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特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记着这两点,其他琐细方法便用不着说。哪里有所谓哲学与人生观!我也些微领过哲学家的教训:在心气和平时,我景仰希腊廊下派哲学者,相信人生当阪依自然,不当存有慎喜贪恋;我景仰托尔斯泰,相信人生之美在肴与爱;我景仰布朗宁,相信世间有丑才能有美,不完全乃真完全;然而外感偶来,心波立涌,拿天大的哲学,也抵挡不住。这固然是由于缺乏修养,但是青年们有几个修养到"不动心"的地步呢
诸如朱老,年轻时也是年轻气盛,不能心平气和,要对自己有信心,当自己心中不平时,一定要学会调节,大方向不要变。朋友,我们都不过是自然的奴隶,要征服自然,只得服从自然。违反自然,烦恼才乘虚而人,要排解烦闷,也须得使你的自然冲动有机会发泄。
流行语中又有"闲愁"的字样,闲人大半易于发愁,就因为闲时生机静止而不舒畅。青年人比老年人易于发愁些,因为青年人的生机比较强旺。
顺势而为,顺应本心,清闲易愁,保持运动,闲愁最苦!愁来愁去,人生还是那么样一一个人生,世界也还是那么样一个世界。假如把自己看得伟大,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屑"的`看待;假如把自己看得渺小,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值得"的看待;我劝你多打网球,多弹钢琴,多栽花木,多搬砖弄瓦。假如你不喜欢这些玩艺儿,你就谈谈笑笑,跑跑跳跳,也是好的。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5
读罢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感触颇多。对于他所说的关于人生的动与静的思考,我也颇为赞同。
人生中,我们需要进取的“动”。我们需要大难当前,一往无前,勇于进取的那一份“动”;我们需要敢于冲破世俗眼光,破茧成蝶,从夹缝中靠自己的一番毅力扎根生长的进取。人生,若没有了进取的“动”,就宛若一摊死水,没有丝毫意思,仿佛投石进去,也只能荡起波纹。我们的世界是需要动的,是需要进取的,我们要靠着一份进取的“动”,去认识这个浩大无边的`世界,也是要依靠着这一份力量,实现思想的无数次飞跃进化。如若没了“动”,我们就如没了灵魂的死尸,只有空口白话,没有任何付诸行动,这个世界将会停滞不前,我们只会沉醉在现在,而无法到达更远的彼岸,去看更大的世界。
在人生中,我们同时需要积蓄的“静”。我们需要大难当前,临危不乱,镇定自若,沉稳应付的那一份“静”;我们需要心神的镇定,方可领悟事物所传递给我们真正的奥秘。“静”是灵魂的一次洗涤,是我们放松心灵,去感味未知。“静”是喧哗与烦躁时一针强有力的镇定剂。圣人老子曾言“躁胜寒,静胜热,清静可以为天下正。”清静克服扰动,寒冷克服暑热。清静无为才能统治天下。在成功的这一条路上,我们缺少不了清净的心灵,只有这样才能走向更远的彼岸。“静”或许不能使一个人一帆风顺取得胜利,但却会让人在这场旅途中心灵得到前所未有的进化。
没有静的动是盲目,没有动的静是消沉。
人生若没有了积蓄的“静”,而光有进取的“动”,那这个人生一定不会特别成功。只会一味地奋发向前,而不停下脚步学会冷静思考,只会盲目。那么就算一个人,拥有金刚不坏之身,他最后也会走向失败的坟墓。没有积蓄的“静”使我们在危急时刻冷静思考,那么总会成为一盘散沙。同理,一个人无论何时何地只能够冷静地思考,而不学会去付诸行动。那么只会在原有的基础上止步不前。
动与静看似是两个极端,但确是最好的相辅相成,二者缺一不可。人生路上,应动静相宜,让“动”去实现心中所想,让“静”去感悟世界奥秘。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6
这个夏日,绚丽灿烂的落日洒尽了最后一丝余晖,宣告着少年时代的正式结束。随即而来,朝气蓬勃的青年时期迎着远方缓缓升起的朝阳大步向我们迈来。
初来乍到的我们带着几分疑惑好奇张望,而年轻的面庞悄然之间已深藏不住青年人的风貌。请不要慌张,不要害怕,神秘又奇妙的青年时代,正等待你去用心去探索。瞧!朱光潜先生早已为你绘好一份地图,你,只须翻开这本《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跟随他的脚步,他的想象去吧!去吧!去解开你心中的一道道疑惑吧!去打开你思维的大门,去成为更加完美的自己。
“你如果问我,人们应该如何生活才好呢?我说,就顺着自然所给的本性活着,像草木虫鱼一样……”炎炎夏日,初逢朱光潜的文字便如啜饮一杯清郁幽香的好茶,滋味绵长。作为当代著名的美学家、教育家,朱光潜先生不仅在学术上潜心耕耘,在生活中待人谦逊,而且他还是一个愿终身与青年为友的志士。每当轻风拂过书页,一道道柔和而深邃的.光芒便从字里行间闪过,那漾动着的正是朱先生对生活敏锐而又深刻的觉察,对困境通透而又豁达的态度,对人生恬淡而又睿智的向往。
来,把你的目光放在这第十封信——《谈摆脱》。夏日晚风习习,手捧一卷书香,便有一种“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的奇妙感受。这个“病象”在我身上其实早已显现,皎洁的月光下我的思绪随着此起彼伏的蝉鸣一起飘进了夜色里。
自从进入初中以来,我的英语频频挂科,“89”这个数字仿佛成为了我学习上的一道坎,在我的心头挥之不去。妈妈总说:“你只要多花些时间,多刷些题目就行了。”于是,打小倔强不服输的我便开始了一场与英语考试孜孜不倦的“恶战”。然而尽管忙碌不堪,刷过的试题也堆积如山,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我的成绩依旧是稳如泰山。渐渐的,我开始有些心浮气躁,无暇心静,成绩既是我奋进的目标,却似乎也成为了我无法挣脱的枷锁。多少次看到成绩时,沮丧、无奈、抱怨,千般种滋味如鲠在喉。
“提的起便是抓得住”,窸窸窣窣间我从书本中抬起眼来,“认定一个目标,便专心致志的向那里走,其余一切都置之度外,这就是成功的秘诀,也是免除烦恼的秘诀。”朱先生的一席话像夏夜里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令人醍醐灌顶。对于正在黑暗中摸索的我,这句话就像一把苦苦追寻的钥匙,打开了我心灵的桎梏,化作一条奔涌的大河,瞬间漫过我荒芜的心田。我明白了,也许我应该摆脱那盲目刷试题的方法,也许我应该去追寻求知最本真的乐趣,也许我应该排除杂念多有一分耐心,我要去寻找适合我自己的学习“秘法”。
再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深觉朱先生将青年中存在的种种病象描写得是何其准确精当呢!他与青年同胞谈读书,谈作文,谈社会运动,谈爱恋,谈……像春天里的一声惊雷,唤醒众蛰。他那炙热的情感,温润的气度,丰厚的学识以及独到的审美,在一封封言辞恳切、情意深长的书信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这些想必陶醉其中的你们早已感受到了吧!
钱钟书先生曾说:“一个真有幽默的人别有会心,欣然独笑,也许要在百年后、万里外,才有另一个人在时空的彼岸,莫逆于心,相视而笑”。《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在这个素月分辉的不眠夜里引领我走向了精神的盛夏,也让青年们重新认识了自己,更加信心满满地迈向光明的未来……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7
看这本书之前我特别好奇:在将近一个世纪之前,一位关心后生的前辈会对青年朋友们说一些什么呢?看过后,如果把十二封信的忠告总结一下,那就是:青年人要能沉下心,做学问做事业都要从根本上下功夫,要从自己本心出发,戒骄戒躁、不贪容易,不随波逐流亦不急功近利。这样的人生态度何止当时的青年人要具备呢?不论是当时,还是现在,也不论是否是青年,凡是认真对待生活的人,都理应如此。
《作者自传》中曾言:“这本书反映当时一般青年知识分子的心理现状,所以我和广大的青年建立了友好的关系。”我在读书后最有感触的莫过于朱光潜先生所言的谈动、谈静、谈摆脱、谈人生与我......恰好反映了我们在成长历程中所面对的读书学习、道德、个性、人生等多方面的问题。虽然不尽相同,却大致如此。先生娓娓道来,读来让人如沐春风。仿佛遥远的一位长者在用谦逊又诚恳的语言关切着,既想指出一条明路,又不忍重言,只将自己的肺腑之言尽数道尽,期望小辈们能有所收获。
十二封信中,我最喜欢的是谈动和谈静。古诗中曾写到:“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闲愁闲愁,多半是因为太闲了!当代青年人若谈起闲愁,必定会被说过于矫情,当你读了孟石先生的这篇谈动,便会释然。他承认了“朋友,闲愁最苦!”并提出了解决方法:“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于泄;郁由于静止,求泄的方法在于动”。无论你是怎样的心情,世界还是按照既定的轨迹在运转。若想排解心中的闲愁,就要以动制静,享受生活中质朴的乐趣,去跑跑跳跳、谈谈笑笑一番,烦恼自然就烟消云散了!
如果说谈“动”是跑跑跳跳,那么谈“静”则是感受、是领略趣味。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我们生活节奏随之加快,心性难免浮躁起来。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信中的一首诗“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读到这里才体会到诗中蕴含的悠然无虑的静趣。小时候还觉得诗人是在凑字数,现在仅仅是读一读都觉得心静下来了。在浮世中保持一颗镇静的心是难能可贵的,愿我们即便溺于周而复始的生活中,也不要忘记巍峨江山的`壮观和寻常巷陌的温暖。
每当在一封信的最后看到署名“你的朋友孟石”时,内心便充盈着感动。看完书后甚至心中一丝惋惜,为什么只有十二封信呢,我想,哪怕是二十封三十封我也一定会一封一封的细细读完,或许是为了在这喧嚣的世界里,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吧。
孟石先生的十二封信,穿越时空而来,犹如挚友,言真词切,能感到先生真诚地期盼年轻的朋友们能有美好的生活。大道至简,这些朴素的道理在如今时代依然适用,任时光流转,难的始终是践行。生活忙碌,偶尔忘记,好在有这样的好书帮助我们回忆。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8
作为青年,我们总会关心一些事情,如:读书、运动、社会、情理、艺术、人生等等。有一本书,就是作者把对这些事情的态度囊括到十二封信中,指引我们前进。这本书就是《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所写的书信集。作者在信中的观点全都用上一系列真实的例子佐证,令人信服。信中语言和蔼可亲,令读者在阅读时感受到一阵阵挥之不散的暖流。
朱光潜先生对于“孝”的看法令我非常赞同。在当今这个时代,孝敬父母早已被纳入了法律,成了像他所说的那种“义务”。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深沉的,他们在每个人心目中的地位都是不可替代的。“孝”也是一种爱,一种源自于知恩图报的理所当然的爱,而不是你给我多少,我还你多少的酬劳。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养大,所以当我们有能力报答他们的时候,请把孝敬当做义务而非报酬,尽心尽力地感恩,就像小时候他们耐心地教我们走路的'样子。
这本书中令我最受益匪浅的是第十封信——“谈摆脱”。朱光潜先生认为:如果你对一件事情不感兴趣,那就摆脱它;如果“摆脱不开”,生命就成了一幕最大的悲剧。我仔细想了想,觉得的确如此。如果一个人循环往复地做一件不感兴趣的事情,就应该立刻果断放弃。因为做一件明知无聊的事情久了,心会累,热情会丧失,又有何意义呢?在我看来,摆脱不是喜新厌旧,也不是终结,而是从毫无意义的生活中解脱出来,是美好生活的重新开始,何乐而不为呢?
第十二封信——“谈人生与我”也让我感触颇深。朱光潜先生曾写道:“我们所居的世界是完美的,正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这句话其实不是不通顺,而是蕴含深刻的道理:如果世界是完美的,那人们的审美、生活都将单调无比;正是因为现实世界有完美和不足,才会有成功和失败;有富裕和贫穷,才会有不同的生活状态;有生命的顽强和心灵的脆弱,才会有各种各样的人们……正因为如此,这个世界才是有趣的,精彩的,有意义的。我从来不赞同种族歧视、战争等令人发指的事情,谁都不想这些坏事发生。但在这样一个不完美的世界里,总避免不了有这样那样的事情发生。尽管如此,还是有这么一群人,不断为消除世间不公而努力,那不就是生命的意义所在吗?这个有喜有悲、充满希望的世界,才是值得我们去奋斗、拼搏的!所以,人生的得意和消沉都是正常的,它们给世界带来了精彩,我们也应该用正确的态度去活出精彩的人生!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就像三伏天的凉风、三九天的阳光、新一年的春雨,抚平着、温暖着、滋润着读者的心。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重新认识了人生,让我更加信心满满地走向光明的未来!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9
对于朱光潜先生《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前七篇里面,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谈读书”、“谈动”、“谈静”这三篇。
阅读的好处不用多说,只是我们很多都不知道阅读的方法。最高峰的时候,我两三天就可以看完一本很厚的书,可是看完以后,收获只限于当时,后来就逐渐淡忘的。长久如此,我不觉有种读了也忘记,何必做无用功的感受。可朱先生在书中提高,我们面对伶俐满目的书,要学会选择。按照机会成本来说,你多读了一本无用的书,就代表你会少读一本有意义的书。所以我们应该多多倾向于选择经过历史检验的,有价值的书。另外,读书还在于感受,在于记笔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读书的时候,是边思考,边阅读,而不是一味的接受,以致最后不留下半点痕迹。
在《谈动》那封信中,朱先生提到我们之所以烦忧,是因为我们的生机被抑郁,要想快乐,须得使你的生机能舒畅,能宣泄。很多时候,我们一遇到烦恼,我们就会想要一个人,什么都不做。其实现在想起来,这样好像根本就无济于事。我们总是倾向于抑制自己的情绪。不开心,我们硬要自己坚强不哭;想打电话,我们硬要自己保持尊严不打;想疯想叫,我们硬要自己保持所谓形象。其实情绪是要发泄的,既然控制不了情绪,为什么不直接任性一次,让情绪自由发展呢?
《谈静》则讲到了“生活在于感受,领略。”当今的生活比过去多姿多彩很多,可是我们却可以常常听到别人哭喊着“好无聊!”美丽的花草、可爱的小鸟、深刻的知识,都无法提起我的兴趣。我们将这归咎于社会太喧嚣,却没有发现自己就是浮躁中的一份子。生活有无趣,在于你有没有去为自己寻找乐子。
剩下的《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谈十字街头》、《谈多元宇宙》、《谈升学与选课》,我们感受不是特别的深刻。只是觉得《谈十字街头》里面有句话很有感触:“强者皇然叫嚣,弱者随身附和,旧者盲从传说,新者盲从时尚,相习成风,每况愈下。”“我们要自由伸张自我,不要没在十字街头底影响里去。”至于《谈多元宇宙》,我会倾向于将这篇文章理解成,时代的对一件事物的评价有很多标准,不同标准下的判断有所不同,所以应该辩证,全面去看到,切忌陷入“一元”的世界。《给青年十二封信》读后感:
老先生多年前写的这文章,到现在看,我还是觉得受益了。感觉虽然时代变迁,但是本质的一些问题,一些现象还是存在,需要被提醒。虽然我已31岁,过了中学时代多年,但是一些观点和想法仍受到碰撞。想推荐给中学生看看。准备买本书给正在上初中的乐乐看看。看了后面几章,发现文章很有深度,需要一定经历的人才会体会各种滋味,可能初中生还未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可能给乐乐看,早了,不过我觉得看书可能会有不理解的地方,随着年龄增加,再次读起,会有更多感悟,是否是件很有乐趣的事。文章有时代背景的,提到一些事件都是民国时代事件,较当下有些远了。但不妨碍理解先生的意思。后面几篇阅读就有点难了。语句没有那么白话文。需要思考,用心然后用脑。
书中:
超效率!”这话在急功近利的世人看来,也许要惊为太高蹈的论调了。但一味亚于效率,结果就会流于浅薄粗疏,无可救药。中国人在全世界是被推为最重实用的民族的,凡事都怀一个极近视的目标:娶妻是为了生子,养儿是为了防老,行善是为了福报,读书是为了做官,不称入基督教的为基督教信者而称为“吃基督教”的,不称投身国事的军士为军人而称为“吃粮”的',流弊所至,在中国,什么都只是吃饭的工具,什么都实用,因之,就什么都浅薄。
青年为国家社会的生力军,如果不从根本上培养能力,凡事近视,贪浮浅的近利,一味袭蹈时下陋习,结果纵不至于“一蟹不如一蟹”,亦止是一蟹仍如一蟹而已。国家社会还有什么希望可说。
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
一、谈读书
中学课程很多,你自然没有许多时间去读课外书。但是你试抚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功夫么?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何况你在假期中每天断不会只能读三四页呢?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世间有许多人比你忙得多。许多人的学问都在忙中做成的。
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
你长大一岁,你感觉兴味的锐敏力便须迟钝一分。达尔文在自传里曾经说过,他幼时颇好文学和音乐,壮时因为研究生物学,把文学和音乐都丢开了,到老来他再想拿诗歌来消遣,便寻不出趣味来了。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常时节,便会萎谢。
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没有一读的价值。你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
二、谈动
你感觉烦恼,因为你的生机被抑郁;你要想快乐,须得使你的生机能舒畅,能宣泄。流行语中又有“闲愁”的字样,闲人大半易于发愁,就因为闲时生机静止而不舒畅。青年人比老年人易于发愁些,因为青年人的生机比较强旺。小孩子们的生机也很强旺,然而不知道愁苦,因为他们时时刻刻的游戏,所以他们的生机不至于被抑郁。小孩子们偶尔不很乐意,便放声大哭,哭过了气就消去。
歌德少时因失恋而想自杀,幸而他的文机动了,埋头两礼拜著成一部《少年维特之烦恼》,书成了,他的气也泄了,自杀的念头也打消了。你发愁时并不一定要著书,你就读几篇哀歌,听一幕悲剧,借酒浇愁,也可以大畅胸怀。从前我很疑惑何以剧情愈悲而读之愈觉其快意,近来才悟得这个泄与郁的道理。
总之,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泄;郁由于静止,求泄的方法在动。
朋友,闲愁最苦!愁来愁去,人生还是那么样一个人生,世界也还是那么样一个世界。假如把自己看得伟大,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屑”的看待;假如把自己看得渺小,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值得”的看待;我劝你多打网球,多弹钢琴,多栽花木,多搬砖弄瓦。假如你不喜欢这些玩艺儿,你就谈谈笑笑,跑跑跳跳,也是好的。
三、谈静
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你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这就是忙中静趣。
你多在静中领略些趣味,不特你自己受用,就是你的朋友们看着你也快慰些。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聪明过度的人,只是对着没有趣味的人,要勉强同他说应酬话,真是觉得苦也。你对着有趣味的人,你并不必多谈话,只是默然相对,心领神会,便可觉得朋友中间的无上至乐。你有时大概也发生同样感想罢?
眠食诸希珍重!
四、“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
“人不管,我自己只能做小事。别人鼓吹普及教育,我只提起粉笔诚诚恳恳的当一个中小学老师;别人提倡国货,我只能穿起土布衣到乡下去办一个小工厂;别人喊打倒军阀,我只能苦劝我的表兄不为非作歹;别人发电报攻击贿选,吾侪小人,发电报也没有人理会,我只能集合同志出死力和地方绅士奋斗,不叫买票卖票的事在我自己乡里发生。大事小事都要人去做。我不敢说别人做的不如我做的重要。但是别人如果定要拉我丢开这些末节去谈革命,我只能敬谢不敏(屠格涅夫的《父与子》里那位少年虚无党临死时所说的话,最使我感动,可惜书不在身旁,不能抄译给你看,你自己寻去罢)。”
我时常想,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桩事。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我所谓“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假若为学问为事业而忘却生活,那种学问事业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义与价值。因此,我们不应该把自己看作社会的机械。一味迎合社会需要而不顾自己兴趣的人,就没有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
我把生活看做人生第一桩要事,所以不赞成早谈专门;早谈专门便是早走狭路,而早走狭路的人对于生活常不能见得面面俱到。
我时常想,学问这件东西,先要能博大而后能精深。“博学守约”,真是至理名言。亚理斯多德是种种学问的祖宗。康德在大学里几乎能担任一切功课的教授。歌德盖代文豪而于科学上也很有建树。亚当·斯密是英国经济学的始祖,而他在大学是教授文学的。近如罗素,他对于数学,哲学,政治学样样都能登峰造极。这是我信笔写来的几个确例。西方大学者(尤其是在文学方面)大半都能同时擅长几种学问的。
在你的精力时间可能范围以内,你须极力求多方面的发展。
生命途程上的歧路尽管千差万别,而实际上只有一条路可走,有所取必有所舍,这是自然的道理。世间有许多人站在歧路上只徘徊顾虑,既不肯有所舍,便不能有所取。
世间也有许多人既走上这一条路,又念念不忘那一条路。结果也不免差误时光。这些朋友的毛病都不在“见不到”而在“摆脱不开”。“摆脱不开”便是人生悲剧的起源。畏首畏尾,徘徊歧路,心境既多苦痛,而事业也不能成就。许多人的生命都是这样模模糊糊地过去的。要免除这种人生悲剧,第一须要“摆脱得开”。消极说是“摆脱得开”,积极说便是“提得起”,便是“抓得住”。认定一个目标,便专心致志地向那里走,其余一切都置之度外,这是成功的秘诀,也是免除烦恼的秘诀。
我幼时,有一位最敬爱的国文教师看出我不知摆脱的毛病,尝在我的课卷后面加这样的批语:“长枪短戟,用各不同,但精其一,已足致胜,汝才有偏向,姑发展其所长,不必广心博鹜也。”十年以来,说了许多废话,看了许多废书,做了许多不中用的事,走了许多没有目标的路,多尝试,少成功,回忆师训,殊觉赧然,冷眼观察,世间像我这样暗中摸索的人正亦不少。因为人人都“摆脱不开”,所以生命便成了一幕最大的悲剧。
因为我所知道的学生们、学者们和革命家们都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太类似美国旅行家看《蒙娜·丽莎》了。
人类比其他物类痛苦,就因为人类把自己看得比其他物类重要。人类中有一部分人比其余的人苦痛,就因为这一部分人把自己比其余的人看得重要。比方穿衣吃饭是多么简单的事,然而在这个世界里居然成为一个极重要的问题,就因为有一部分人要亏人自肥。
从草木虫鱼的生活,我觉得一个经验。我不在生活以外别求生活方法,不在生活以外别求生活目的。世间少我一个,多我一个,或者我时而幸运,时而受灾祸侵逼,我以为这都无伤天地之和。你如果问我,人们应该如何生活才好呢?我说,就顺着自然所给的本性生活着,像草木虫鱼一样。你如果问我,人们生活在这幻变无常的世相中究竟为着什么?我说,生活就是为着生活,别无其他目的。你如果向我埋怨天公说,人生是多么苦恼呵!我说,人们并非生在这个世界来享幸福的,所以那并不算奇怪。
人生的悲剧尤其能使我惊心动魄;许多人因为人生多悲剧而悲观厌世,我却以为人生有价值正因其有悲剧。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0
十二封信,一封封,一沓沓,一笔一划汇成潺潺教诲,在书中聚集成了一本颇有分量的书——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朱光潜先生于20世纪20年代留学期间,用自己的方式,专门写给青年人的,表达了他对青年人的赤诚关怀和殷切希望。读罢此书,如同和长者交心,恳切的言辞,语重心长的教诲,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感悟与思考,更是温暖和感动。
—封封书信,流露出的是朱光潜先生的情恳意切。
信中首称“朋友”末署“你的朋友”,通篇下来,好像一位熟悉你的老朋友与你交心,而不是一位刻板严肃的学者再长篇大论。
十二封书信,十二个不同的话题。他会在每封信结束说“再会!”会给与青少年最真诚的祝福:“就在此祝你,谈谈笑笑,跑跑跳跳!”会为你加油打气:“朋友,让我们一起努力罢!”合上书,脑海中朱光潜的形象仍挥之不去:目光温和,纵然满头银发,身形消瘦,却饱含了笃热的情感,温文的态度。
一封封书信,引着我们去思考生活学习。
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谈读书。读书在我们学习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是,该读怎样的书?“你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你须慎加选择。”朱光潜先生给了青年读者一个满意的答案:”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特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
读完后细细深思,信里所写的,不正是“碎片化阅读时代”下许多年轻人的真实写照吗?读一本书,大多时候囫囵吞枣,只讲求读一遍的快乐与刺激,疏于思考,到头来读过的书不少,学到的东西委实不多。
除此之外,朱光潜先生还点出:“读书是一种乐趣,就像是探险,从书海中选择一本适合自己的书,必须经过万千跋涉所得到的,其中滋味更与何人说。”谈读书,不仅仅是鼓励我们读书,我想更深层次的让我们在书中提升自己的境界。
书信虽然已经历大半个世纪,青年人的成长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过去的年轻人成长过程中面临的烦恼同样困扰着当代青年,朱先生的文字朴实无华,谆谆劝导,为迷茫的年轻人带来了继续前行的力量。感谢在迷茫的岁月,遇到了朱光潜先生的十二封信。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1
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学生离不开课堂,课堂离不开社会,社会离不开实践,这样的自然科学生活常识为什么为我们所接受?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得到了证实中学生时代。是每一个小孩儿由儿童幼小无知心灵向青少年单纯朴实的心态过渡的时期,是长身体、学知识,把握人生成长基础健康发展的时期,固化这一阶段的思想,学识的积累,人生的成长导航就颇为关键。
人之初,性本善,此时的中学生已开始接触社会,在他们所见所闻中社会上所存在的善、恶、丑、美时常在身旁出现,社会上的对各种问题的讨论与渲染也毫无疑问地在影响着他们,当今社会,在中学生们看来,祖国繁荣兴盛,欣欣向荣。从地面到地下,机场、高速公路,铁路、地下铁轨四通八达,大江大河上一座座举世瞩目,令人赞叹火车铁路大桥、公路铁路大桥飞架两岸,人们进入宇宙空间探索太空神秘已成现实,蛟龙入海探宝已超万米,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衣食住行丰富多彩,让人们为之感到幸福?老中青不同层次的人们都在享受这一切。故而中学生们也在感知之中。
在社会运动中体会生活的精彩,就此而言,值得一提的是,社会如此进步,到底靠的`是什么?简而言之,是知识,是科学技术,是战斗在各行各业的人们用所学到的,从中学生开始的数理化、各项综合学科及社会课程上所学到的知识和具体工作、生产中的社会实践工程紧密结合的成果。
读书需要总结,我们是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是鱼,社会之大、之广阔、之富有、之精彩如百川入海,中学生必须将自身活跃在海水中,才能认识社会、掌握社会、同时也服务于社会,成为社会有用之人,然而有用之人又绝少不了,要学习掌握各种课堂理论知识,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根基打牢才能更好的生长。最后提及一句,就《读中学生与社会运动》一文中所提到的个人也好,学校也好,把学生与社会切割分开的教育,必将是不完善的,时间和成果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2
每次读书都会困在书籍的选择上,总觉得一本有名的书或是知名作者才是值得读的。这样浮浅粗疏的择书方式也让我错过了许多好书。而《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便就此给我很大的启发。
初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还是中学时期的阅读课,如今在“好书推介”中再次看到它,又想再品味一番,主要也想知道如今的自己在工作后、褪却学生这个身份时是否会温故知新。
如书名,书的主体由十二封信构成,原先是分期出版的,它是朱光潜先生远从海外送给国内青年的礼物,后合为此书。
第一封信便是谈读书,通过富兰克林、孙中山等名人故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导青年朋友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挤出时间阅读,养成读书的习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乐趣。文中他谈到:“兴趣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常时节,便会萎谢。”年少时似乎总是朝气蓬勃,容易对某一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而无论事情的好坏。这也是为什么作者让青年朋友们在学问中形成良性乐趣且尽量寻找课外的性之所近的学问,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何选择一本好书去读也是我至今在探索的。不一味的`追求时髦读新书,也不能对新书好文视而不见。一本好书真能做到“以一敌百”,文中作者也谈到“你与其读千卷万卷的书籍,不如读一部《国风》或《古诗十九首》,很多所谓的‘书’不过是纸本子。”文字堆砌读完后不仅无法获得真切的知识,还会感慨时间的浪费,那么究竟如何选择书本呢?“别人只能介绍,抉择还要靠你自己。”其实除去大众的好书,“小众宝藏”的确是靠口口相传或是费力寻找被大众所知。有人说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于我而言总会选择一些粗暴的筛选方式:一是看时下热书是否感兴趣,二是看读书软件排行前几的书是否值得读,三是粗读一本书后看是否有趣、有益是否值得二刷、细读。
书中的十二封信,每一篇都值得细细揣摩。无论是《谈动》中劝你不必执着于把自己看得过于伟大而更添苦恼,还是《谈静》中让你在尘世喧嚷中丢开一切悠然遐想,这些对于当代“内卷过度”“精神内耗”的年轻人其实很适用,在沉重的工作压力下适当松松自己精神上的那根弦或许会迎来新的灵感,即使什么静思中什么也不曾体会,也当是放松身心,给“拼命三郎”的一些奖励。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问。”平凡的乐趣也同样有力量,不至于让人在流水线般的生活中渐渐迷失。网上有句话很有趣,说是大多数人在步入社会后慢慢失去了眼里的光。这个“光”也许是对生活的希望又或是曾经的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放慢脚步,寻静中趣。曾经看蚂蚁搬家都可以度过一天的你,如今也不妨静下来发现生活中更多的乐趣。
读到最后,更深刻地感受到“世间有许多人站在歧路上徘徊顾虑,既不肯有所舍,便不能有所得”这句话的含义。曾经想要开启人生的一段新征程总会想从换个发型,买件新衣开始,让“新”充满生活,但其实换个心境后看旧事物也新了,就如今日,时过境迁,重温此书,也得到了新的体会,总结来说: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也不过分执着钻牛角尖给人生徒增烦恼。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3
我们的生活过得太躁。看完朱光潜老先生送给我们的十二封信后,这是我最大的感受。十二封信,每一封有着一个主题,本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但在我看来却包含了所有。每一封信中都显示着这位美学大师的学识渊博,相比之下,我们太过渺小。渺小的我们可能一生本就达不到那种高度,却仍不肯踏实下我们那颗浮躁的心。
先生在开端便推荐的那些书目,坦白讲,看过的聊聊无几。每天,我们都忙忙碌碌,有时连午休的时间都被占用。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各种各样的大赛、学生会工作,每天忙到不可开交,没时间上课、没时间做作业、更没时间看书。每天熄灯后,静静躺在床上,好累,却想不出来我们都做了些什么,对被消费的时间又充满愧疚,无能为力的进入梦乡。一个月后,又发现我们想做的一件都没有做成。我们真的很忙吗?答案,不忙,浮躁且急于求成。
每天抽出点时间读点书,在朱光潜先生看来这是最重要的吧,要不然也不会放在第一封信的位置。是啊,我们都在忙,不过应该每天留出固定的时间来看看书,并不一定要获得黄金屋,至少可以修身养性,增加修养。俞敏洪大学四年读了800本书,现在想想,平均一天半一本书,这还是要算上放假的时间。我们四年下来,能看上80本书的人,应该都算不少了吧。我们缺少的不是看书的时间,而是一颗愿意静下心来看书的心境罢了。
十二封信如碗圣水般洗涤我们浮躁的心,无论是读书、静动、选择,亦或是亲情、友情、爱情,给我们的不是直接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而是用渊博的知识,一位长者的口吻,引发着我们的思考。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位作家刘同,用他亲生的经历,引发着每个共鸣器发出自己声波;用他奋斗的经历述说着,只要努力就有希望。他曾经说道:现在的学生,特别希望有人能告诉自己一个如何能够快速成功的'方法,越来越焦急,可大多数只停留说,远离了做。是啊,我们多么渴望成功,能够有一番作为,太着急了。一颗急躁的心,又怎能造就一个踏实前进的自己。刘同像哥哥一样劝诫着众多的弟弟妹妹“现在大学生很多说话会经常伤害到他人,用词不准确,需要多读书。”
诚然如此,每天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忙些什么的我们,是时候需要静一静了。“终南捷径”隐居是入仕的捷径,同样静心是我们成功最大的捷径。我们一直在苦苦追寻,奔波于各个讲座,希望能从中获取如何成功的方法,可我们却错过了最简便的一种。
十二碗圣水喝下,明一词:静心。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4
又过了一个小时,窗外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寒风冽冽,我自刻苦。我读完了这本书中的第二封信,心有所感。
这封信的内容,绝对是生活实用小妙招里,最妙的那一个。文中写了“烦恼”与“理解烦恼”,从学生的角度来谈,仿佛就立刻打开了人们的心扉。抓住了人们内心最柔软、脆弱的地方。文章中,也列举了很多例子,来抛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篇文章的'主题,便是用“动”来解决生活中的各种烦恼。“动”是为了让我们有事儿去做,忙起来,才能寄托、解决我们心里的愁闷。我那把“心静自然凉”,常常挂在嘴边的妈妈,终于给了反驳之机。一个心烦的人,如果整日呆在家里,无所事事,呆着坐着,心中的不满情绪会越积越多。最终,可能会成为心中昏暗的阴霾。当我们心情烦闷时,应该动一动,以运动来发泄心中的愁闷。大哭一场,打扫房间,跑跑步,跳跳舞,做做其它体育锻炼项目,找朋友聊聊天,等等。这些都能使浮躁的烦闷,那些我们不喜欢做的一些小事情,变得有趣。而烦躁苦味的心情,便会雨过天晴,所有的烦恼便可一笔勾销。
文章的最后,诠释了一个道理。愁来愁去,人生还是那个人生,世界还是那个世界。一个人的烦恼,不会改变你的人生,更不会改变这个世界。俗语讲:愁也一天,乐也一天,何不快快乐乐过一天。
让我们一起动动身子,活动起来,寻找些有趣的事吧!把烦恼抛在脑后。望着美丽的雪景,调整好心态。美好的明天,等着我们!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5
初闻美学,我以为它代表着无比高深的玄学,亦或仅仅是创造美术作品的技艺。读完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后,我发现美学是一门美化人精神世界的学问,趣味盎然,又耐人寻味。
读朱光潜这部书,不妨先看最后一封信:《谈人生与我》。其中,作者谈了两种自己看待人生的态度:把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块玩把戏;或把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装腔作势。在前台,作者把自己看得和旁人一样,并且和鸟兽虫鱼诸物也一样,因为作者认为当人把自己看得比他人他物更重,则不免要痛苦,所以作者就不苛求生活的准确目的,而是把生活当作生活的目的。这样活着,活得洒脱,活出了美感。作者更偏爱在后台,欣赏各不相同的人生悲喜剧,就像是看图画,看小说,可以体味生活的趣味。也许朱光潜正是用后一种视角,写出其余十一封信,透过现象看本质,让美学“活”起来。
在《谈多元宇宙》中,作者对美术(美学)阐释道:人生是多方面的,每方面如果发展到极点,都自有其特殊宇宙和特殊标准价值,而美术也自有其宇宙,它是以“为美术而言美术”为信条,美术不能用道德来衡量。定义中,美学如此的空虚,好似摆在高高象牙塔上的神秘文物,朱光潜就此在《谈十字街头》中进行议论:从前士大夫好清高,追求与世绝缘,但难免空疏虚伪,于是近代哲学与文艺力求与现实接触,将它们流布人间,以便雅俗共赏,这是走向十字街头的含义,有极大的真理,威康·莫里斯、托尔斯泰、爱迪生都有艺术民众化等类似见解。但今人常忘记十字街头流为俗化的一面:易学经过流俗化后,结果乃为街头摆摊卖卜的'江湖客。同样类比于美学,作者因而提出建议:要时时戒备十字街头的危险,要时时回首瞻顾象牙之塔。
在讲完美学的定义及学习美学的注意事项后,作者开始具体写施助于人们心灵的美学。在《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中,朱先生根据当时“读书讲道德无用,一切青年必须加入战线去革命”与“整顿学风,学生不应参加运动闹事”两派意见,分析出中国人过重的蜂子孵蛆心理,更倡导“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凡事应记住“君子求诸己”,而这两句金玉良言何尝不是种处事之美!在《谈作文》中,通过写福楼拜三个月推敲出一句文章;托尔斯泰完成《安娜·卡列尼娜》前反复增删,多次把誊好的稿子又改得千疮百孔,朱先生告诉我们要让文章上升为美,天资和人力都不可废,需要不计成败,艰苦卓绝的努力。能做到的人,想必除取得的成就外,拥有的更是超乎常人的美丽心灵。《谈升学与选课》一文,离我们学生很近。当时社会上和现在类似,有留学热,有文凭方面“资格迷”,更有学业方面只谈专门、谈专业研究的人。作者鄙视那些徒有虚名的冒牌大学,更不愿意和开口闭口只谈专门的书呆子交谈。作者认为学问要能博大而后能精深,“博学守约”更是至理名言。对于文凭热,我认为不妨读作者《谈摆脱》与《谈在卢浮宫所得的一个感想》,学会摆脱无用的累赘,学会取舍,方便为理想奋斗;过程中人们不应一味追求“超效率”,更应静下心,有像古人“匠气”那样可贵的执着,有“三年不窥园,十年成一赋”般的付出。我相信这种精神也在美学范畴中。
朱先生曾强调“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而艺术中就有美学的影子。读过朱先生《给青年十二封信》,我发现要让人心灵变得充实与高贵,只需将“美”融进我们的生活,潜移默化为我们精神活动的风格。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相关文章: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03-30
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感04-14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优)11-07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通用)12-21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经典13篇】12-19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精华7篇)12-19
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感大全(15篇)12-26
给青年的一封信04-04
学习《致全行青年员工的一封信》心得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