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变形记读书心得体会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就可以通过不断总结,丰富我们的思想。怎样写好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变形记读书心得体会,欢迎阅读与收藏。
变形记读书心得体会1
卡夫卡和格里高尔,后者是《变形记》一文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旅行推销员,突然发生了蜕变,变成了一只巨型甲壳虫。而前者则是这只巨型甲虫的创造者,他是一位现代派文学作家,也是〈变形记〉的作者。
细读《变形记》,竟发现以上两位人物颇有相似之处。
同样的无归属感。
这一点在作者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记实中提到,他是一个混血的人,出生在一个多民族的城市,使用德语,生活在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帝国中。这样复杂的身份背景无疑让这位作家陷入了举棋不定的状态。然而事实并没有给他更多的选择余地——他最终成为了一个流浪者。在一篇信中,他曾写道:“我没有一个明确的家园,所以我不能放弃任何东西,而是一直在寻找或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园。”
同样的情景出现在格里高尔身上。一种突变发生在他的身体上,导致他失去了说话的能力,也使得他被排斥在人类之外。因此,他扭动了脖子,在痛苦和沮丧中将头摩擦在地板上,但他没有勇气提高声音,让妹妹听到他的呼喊。
同样的陌生感。马克思曾在他的笔记中写道:“此刻我置身于亲友之间,那些最熟悉、最温柔的人们当中,却感到比与陌生人相处还要陌生。”
陌生,就是当看到一盆水时,天真无邪地认为是一盆液态玻璃。
卡夫卡和格里高尔的故事中都发生了类似但相反的情况。他们之间的差异在于,卡夫卡对陌生人感到陌生,而格里高尔则是别人对他感到陌生——这是他们之间的相反之处。
格里高尔四处碰壁,一开始吓到了公司秘书主任,接着又遭遇父亲的攻击,令他心力交瘁。最让他沮丧的是,连一向关心他的`妹妹也开始对他不友好了。这样的陌生感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失落,给他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打击。这场心理创伤最终成为了导致格里高尔死亡的重要因素。
同样的孤独感。
“实际上,孤独是我唯一的目的,是对我极大的诱惑。”——卡夫卡语。
“因为家人忽视自己而积了一肚子火。”——格里高尔。
很显然,卡夫卡在作品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了自己的情绪,文如其人,莫不如是。
变形记读书心得体会2
弗兰茨·卡夫卡是奥地利的作家,也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之一。他的中篇小说《变形记》被视为他最著名的作品。小说通过主人公的视角,描绘了在家庭和社会的压迫下,人们逐渐异化的现象。《变形记》不仅仅涉及到格雷戈尔·萨姆莎自身的变形,还包含了一种超越个体的普遍变形现象。
一、格里高尔的异化
格里高尔是一家公司的推销员,一天早上醒来,他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长着许多细腿的大甲虫,从此厄运便降临。当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之后,他首先关心的并非是自己的身体,而却是工作,他担心自己迟到了老板会如何对待他或者是请病假了老板会怀疑是他的慵懒,他甚至下决心七点一刻之前一定得下床。格里高尔仿佛成了一个只会工作的机器,他在乎的只是自己能否正常的工作,他甚至等待着一切恢复真实和自然的正常状态进而可以像往常一样去工作。
在全权代理与格里高尔沟通时,格里高尔哀求道:“一个人可能暂时失去工作能力,但这时也是想着他以前做出的成绩的时候,还可以考虑到,当他排除障碍之后,他会比先前更加勤劳更加尽力的工作的。”格里高尔希望的是这家公司能够在自己恢复正常后继续让他工作,并且还保证自己能比以前工作的更加勤劳尽力。格里高尔对全权代理说的那些话都是在恳求公司不要解雇自己,甚至表示出自己愿意立刻动身上路去工作的心情。他丝毫不在意自己的生理上的变化,而是在意工作的得失。
格里高尔的异化并非是从他变成甲虫开始的,而在他投身于工作之时就已经开始了。格里高尔在家庭生意的失败后就热情的投入工作,从小伙计成为推销员,逐渐格里高尔负担了全家的开销,家人也习惯了由他来养家。从此格里高尔便不再是格里高尔,而是一个挣钱养家的机器。他之后对工作上的回忆也无非就是老板和代理,伙计们和学徒工,最甜蜜的回忆也仅仅只是向一个帽店的女取款员求婚被拒。可见格里高尔完全丧失了自我,他只是一味的麻木的工作,他不去追求自己的幸福,而是让自己老老实实的五年从没有请过病假的投身与工作中。
二、家人的异化
在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他家人对此十分吃惊,但很快恢复常态。母亲怕他,一见他就吓得晕死过去,得知格里高尔死去后,不由得露出如释重负的笑容;父亲甚至用苹果砸他,致使他身心备受摧残;就连一直关心照顾他的妹妹最终也厌弃了他,将他视为“我们一切不幸的根源”。这体现出在当时的社会中,人一旦失去了谋生能力和手段,失去了和他人交往的经济联系,人就无异于虫。当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不能工作后,他便无法再像之前那样为家庭提供经济来源,格里高尔失去了他的价值,因而被家人残忍的抛弃,最终陷入绝望,在孤独寂寞中凄然死去。
格里高尔的父亲是第一个离弃他的人。当他发现格里高尔变成了甲虫后,他愤怒地握紧拳头,试图把格里高尔推回房间。父亲并没有对格里高尔的遭遇表示丝毫同情,反而对他越来越感到厌恶。父亲跺着脚、挥动手杖和报纸,发出“嘘嘘”声,将格里高尔赶回房间,完全把格里高尔当成了一只真正的大甲虫。自从格里高尔开始新的生活以来,父亲就觉得用最严酷的方式对待他是合适的。父亲的每一个举动都给格里高尔的身心造成创伤。父亲朝格里高尔扔苹果,导致苹果嵌入他的背部,使他失去了视力。这些伤害对格里高尔来说无可救药。父亲将格里高尔视为甲虫、敌人,他希望家人不要抛弃他,像过去一样对待他。然而,毫无价值的格里高尔无法回到过去的生活中。
格里高尔的妹妹和妈妈之前对格里高尔抱有幻想,她们希望格里高尔能够正常起来,重新变回人类,像从前那样工作挣钱。在妹妹准备搬走格里高尔房间里的家具让格里高尔有更舒适的生存环境时,母亲则说道:“搬走家具好像借此向他表明我们放弃了他会好转的希望,毫不在乎地让他自生自灭?我想,最好还是让房间维持原状。这样,格里高尔回到我们中间来的时候,就会发现什么都没有变,可以比较容易忘记其间发生的一切。”她们都希望哪一天格里高尔能够好起来,可是格里高尔却丝毫没有好转的迹象,于是妹妹和母亲也失去了耐心,对格里高尔产生了厌恶。直至最后妹妹说道:“我们一定得设法弄走它,我们已尽我们的所能去照顾它容忍它了,没有人可以对我们有丝毫的指责。”家人都想摆脱掉格里高尔,认为他只是一个让人厌恶的负担。在这里,没有了亲情的温暖,有的只是利益的得失,失去利用价值的格里高尔的结局就是被抛弃。在格里高尔凄凉的死去后,他的家人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悲伤,而是如释重负,他们还“舒适地靠着椅背谈论着对未来的展望”,计划着今后美好的生活。
当然,格里高尔变成大甲虫后,他努力让家人能够理解他的处境,并且体谅家人的感受。他意识到自己需要保持冷静和耐心,极尽所能地考虑家人的感受,以减轻他们因为他当前状况而遭受的困扰和尴尬。他也感到对于无法再为家庭提供经济支持而感到羞愧和伤心。然而,他却背负着一层坚硬的甲壳,导致永远无法被人们理解和接受。正是这层甲壳阻碍了他与家人的交流,同时也注定了所有沟通和交流的失败。正是他对赢得他人理解的渴望日益增强,最终导致他被彻底抛弃,身体也饱受摧残,成就了一幕令人震撼的悲剧。
三、社会的异化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的悲剧不仅是他个人的遭遇,也是作者想要揭示的.一个现实:在资本主义和现代化社会的大工业生产中,存在着许多像格里高尔一样的人,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变成了赚钱的机器。这种人的异化状态使他们成为物的奴隶,当这些人因各种原因失去了工作能力时,他们对社会和家庭的价值也随之消失,就好像成了无用之物。这种现象在社会中普遍存在,卡夫卡通过格里高尔这个形象来反映西方社会人性的异化,显示出人们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困境,以及他们生活在恐惧和孤独中的本质。
卡夫卡的语言风格以客观冷漠为特点,仿佛在向我们讲述一件平淡普通的故事。例如,在《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莎一早醒来时,惊讶地发现自己竟然变成了一只庞大的虫子。卡夫卡运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毫不矫饰地描写了这个情景,暗示着人类变异为虫子似乎是一种在社会中广泛存在而被接受的现象。他只是简单地叙述事实,并没有对人物和事件进行评判;他让人物按照客观逻辑行动,通过其行为展现出独特的个性和品格。读者可以通过作者提供的客观描写和人物的活动方式,直接进入人物的意识,从中得出自己的结论。小说中使用了简短、朴素自然的句子,语调超然平淡,没有设置悬念和冲突。这种叙事方式使我们相信,在社会中,人类异化是一种普遍现象,也让我们思考自己是否也会发生异化。
《卡夫卡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转变为一只甲虫这一情节虽然荒诞不可能,但卡夫卡在描写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和身边人物的反应时,却展现出了十分真实的细节。他将荒诞和现实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得荒诞中透露出了现实的味道,而现实又显得虚幻。这正是卡夫卡创作的独特艺术风格。
这就是卡夫卡,他关注的是陌生孤独、忧郁痛苦以及个性消失、人性异化的感受。卡夫卡是荒谬的,但是他的荒谬更多地体现出失败的痛楚而不是滑稽;卡夫卡的作品是一个个寓言,它们大都寓指了我们无法回避的生存困境。
变形记读书心得体会3
读《变形记》,很大程度是受到课文中节选那一节影响,没想到居然有这样的作品,虽然以前也听过,卡夫卡的大名更是如雷贯耳,但真正读了他的作品,感受深刻了许多许多。
阅读《变形记》的过程,压抑得厉害,就像巨石压在身上一样。那种生活的拘束,那种情感的压抑,那种人性的扭曲,困住了我,动弹得,感觉到我就是哥里高尔,我变成了甲虫。
作品中的主人公梦醒之后,发现自己成了大甲虫,全家惊恐,绝望至极。在我看来,没有比这更绝望的事情了,不过,还没有结束呢?孤独接踵而至。怎么办呢,面对无法改变的现实,一家人终于接受了它。妹妹很细心,妈妈也好言好语,哥里高尔感到温暖,温顺的配合着,事情似乎得到了缓解,不过,经济上的不堪重负把这个家拖垮了,心理上的负担也逼疯了他。哥里高尔想克制,却又克制不了。理智已经失控,回忆占据了所有,虽然是甲虫的躯壳,但人类的心无法让他逃避。他要作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他无法忍受别人当他是恶心的爬虫,他渴望回到过去!但对过去又十分恐惧,以致于有些喜欢现在的生活了。矛盾的交织让他心力交瘁,最终死在自己房间地板上。
哥里高尔不是一个简单的小说人物,他是卡夫卡的写照。卡夫卡在写自己,写自己压抑的生活。
《变形记》中的人物都是小人物,是有血有肉的真实小市民。在能生存的前提下,他们会去关心别人,爱别人,但别人一旦破坏了自己的生活时,爱就不复存在了,留下的只有赤裸的冷酷。作品中哥里高尔的妹妹就是这样一个人物。
到最后,哥里高尔在痛苦的挣扎中,悲惨的死去了,生活又变回了原来的样子,或许还比原来好了一点。他的妹妹是跳跃着走的,似乎忘记了刚刚死去的哥哥,或许,根本就没这个人。
学生读后感
当你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一只甲虫,一定会万分惊讶。但在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笔下,使这一切都成为可能。
在一天清晨,醒来的旅行推销员格雷高尔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壳虫。起初,它还可以说话,但后来就逐渐丧失了人的声音。格雷高尔的丑陋模样惊动了家人们,他们把格雷高尔关在了房间里。他成了家中的丑闻,亲人的累赘,连最为关心他的妹妹也公然宣称不能和动物生活在一起。家人们纷纷谋求生路,格雷高尔也在人们的唾弃下悄然死去。
这篇小说曲折动人地写出了格雷高尔变形前后家人们的态度,同时也发人深思:这种“变形”在生活中是否存在呢?答案是肯定的。但,他们真的“变形”了吗?事实上,格雷高尔的变形仅仅是一个躯壳,他的内心仍执著于以往的一切。在小说中,格雷高尔起床后想的还是自己的差事,并不是自己正遭受的厄运本身;他还是保持着自己的爱好,坚持不让家人拿走他心爱的画,以至于被父亲赶回房间;他被妹妹的美妙琴声所吸引,吓走了访客,招致了家人的彻底唾弃。他一如既往的保持着他对生活的热爱,甚至忘了自己是一只甲虫。而格雷高尔的家人们的丑恶嘴脸,在生活中更是比比皆是。有的父母先孩子生理有缺陷,就丢弃了他们;有的人生活不能自理,家人们便任其自生自灭……格雷高尔的家庭,就是一部分社会的缩影。也许,一些人身体上有缺陷,但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对事业的喜爱不曾改变对他们的嫌弃只能是浇灭希望之火的冷水。对待他们,则更应该是像对待一个正常人一样,而不是一昧的讨厌和施舍。也许一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但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只要人人都怀着一个乐于奉献的爱心,坦诚相待,相信这世间将更美好。
或许,我们没有足够的能力让每一个人都不“变形”,但挽救每一位“变形者”,才是对他们的申诉的最好答复。
变形记读书心得体会4
这是寓言,还是梦魇?卡夫卡的《变形记》究竟是预示了一个未来,还只是偶然的一场噩梦?
《变形记》是卡夫卡的代表作,也是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经典之一。卡夫卡以其独特的文风和深刻的主题内容,成为了文学评论家和文学史家们广泛讨论的对象。他的作品常被归入“表现主义文学”范畴中。
在父亲的公司破产、全家境况困顿的情况下,格里高尔扛起了家庭生计的重担,并得到了家人的尊重和爱护。当格里高尔受人依赖时,与家人的关系自然而然地保持正常。然而,当他突然变成了一个大、冷漠、残酷且无法沟通的可怕图景时,亲情和伦理之间的感情消失了。尽管格里高尔成为一只甲虫,父子、母子、兄妹之间的关系发生了180度的转变,展现出极端自私的一面,但他作为一个人的思想感情仍然存在。他因不能按时上班而焦急,因老板要解雇他而焦虑,因暗暗存钱给父亲感到欣慰,因妹妹明年上音乐学院的事情而筹划,因为一家人的生计而忧心……专横暴躁的父亲完全忘记了过去的父子之情,害怕家丑外泄,试图将他关进房间。他甚至怀疑儿子会对家人采取暴力行为,威胁他,并试图用苹果砸向他,试图将他置于死地。慈父之爱在他身上已经消失殆尽,暴露出了极端的自我中心主义。母亲对儿子的感情似乎更深一些,她同情儿子所遭受的苦难,无法接受儿子变成甲虫的事实,因此感到痛苦不堪,但内心已经把儿子当作沉重的累赘。更令人气愤的是妹妹葛蕾特。起初,当哥哥变形后,她还能做一些照料工作,比如打扫房间、送饭等。然而,时间一长,她再也“无法忍受”。她痛哭着恳求父亲:“我们必须想办法摆脱他”,“他必须离开这里”。并且狡猾地辩解说:那只大甲虫并不是格里高尔,如果是的话,他就应该“自愿离开”。这实际上是在暗示格里高尔。她还凭空捏造说:格里高尔会“要了你们俩(指父母)的命”,他在“迫害大家”,“想占领整栋公寓”。这番歇斯底里的抱怨,彻底暴露了她内心的`自私、狡猾和冷酷。格里高尔对于家人的言行举止并没有惊讶或愤怒,而是以一种清醒、平和和沉思的心态接受了这个事实。他一边“满怀深情和爱意地回忆着他的家人”,一边悄然离世。他的死对萨姆沙一家来说只是如释重负,大家极为轻松地迎去户外郊游。格里高尔的死并没有影响其他人的生活。
人为什么我们自私、狡黠、冷酷?因为惧怕我们的无能为力。卡夫卡作品含有的空虚、固执的怀疑,向前追求一种无信仰的安全感,这种焦虑,正是人类文明千百年发展中不曾除去的隐痛。这种痛楚并没有因为文明的日趋完善,人类改造能力的日益增强而减弱,反而愈加凝重。
变形记读书心得体会5
起初,你可能会认为一个生动的人变成甲虫的故事是离奇的,甚至是不可思议的。一些人可能会对这种不实际的情节感到厌恶,就像有些人讨厌看魔幻电影或动漫一样。然而,那些创作这类作品的作者为什么要创造这些与现实世界背道而驰的故事呢?
笔可以让我们构造出无数的可能,完美的世界并不存在,生活中的缺陷,也就是我们的追求,只能靠我们的幻想,而我们所认为的不现实其实是现实的前奏,因此,我会热衷于不现实的事物,但是同时承认现实。
变形记,一个支撑着家庭生活的忙碌男人,突然一天早上醒来变成了人人唾弃的甲虫,而且还是像一张床般巨大,结果却出意料的简单,后来他的家人远离,甚至嫌弃他,还觉得他会破坏她们的生活,家人的`生活比以前差了很多,但是她们永远不会想起以前主人公的辛苦以及他的付出,最终,她们选择抛弃他,寻找更美好的生活,甲虫死了……
你一定会觉得她们很无情,但是,我认为倘若生活中真有这么一件事,我们大众必定会抛弃他,甲虫就是甲虫,动物就是动物,就算我们知道它的灵魂是一个人,但是,我们就是本性的排斥,所以,任何人都不应该得到责怪,这就是现实,而卡夫卡只是用了不现实的事件来表现现实罢了。
变形记读书心得体会6
这就是卡夫卡。冷静、深邃、迷人。
一个好作家知道怎么写开头。
“一天清晨,格雷戈尔从一串不安的梦中醒来时,发现自己在床上变成了一只硕大的甲虫。”
开头第一句就设立冲突,这个开头潜藏了多少即将爆发的能量?
为什么他会变成甲虫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他曾经是一个普通的人类,平凡而无趣。直到有一天,他在偏远的森林深处发现了一朵神秘的花朵。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轻轻触摸了花瓣。突然,一股强大的能量从花朵中涌出,将他整个人吞噬。当他再次恢复意识时,他发现自己已经变成了一只甲虫。一开始,他惊慌失措,不知所措。他试图用手去触摸自己的身体,却发现只有六只小小的爪子。他的眼前一片模糊,原本熟悉的世界变得陌生而庞大。他开始学习如何在新的身体中生活。他发现他可以用敏锐的触角感知周围的环境,获得更多的信息。他通过觅食、寻找安全的避难所来维持生活。尽管艰难,他逐渐适应了这个新的生活方式。变成虫子后,他的思维也发生了转变。他学会了静下心来,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他开始欣赏生活的细微之处,发现了虫子世界中的美好和奇妙。但他不知道其他人是否也经历了同样的变化。他曾试图寻找其他人类,希望能够找到答案。然而,他却始终无法离开这个陌生的环境,他不确定自己是否还在地球上,或是被送往了一个虫子星球。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这个问题困扰着他。他充满了对未知的好奇心,渴望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和答案。他决定继续前行,不放弃寻找真相的机会。或许,他会发现隐藏在这个新世界中的意料之外的惊喜。
卡夫卡开创了这么吸引人的开头。
既然开头写好了,也简略介绍了虫子的外形,就要开始规划交代读者心中这几个问题了:为什么变成了甲虫?他心里怎么想的?他以后要怎么生活?这到底是科幻还是童话还是魔幻故事?来看卡夫卡是怎么写的。
他心中疑惑地想着:“为什么我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接着,他渐渐察觉到自己已经变成了一只虫子。这时,他不禁开始思考当自己变成虫子后的所感所想。如果我们真的变成了虫子,首先反应会是什么呢?会紧张地环顾四周,试图确定是否身处梦境之中;随后,可能会发出一声大叫并迅速逃离场所。
卡夫卡写的这个虫子,刚一醒来就环顾了一下周围的环境,发现房间没有变化,墙上还是挂着他钟爱的美女图片。虫子确认自己并非身处梦中,心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是否应该大声呼喊着、奋不顾身地冲出去,看看外面到底发生了什么?
可是卡夫卡是这么写的——“如果我再继续睡一会儿,将所有这些蠢事忘个干净,这样会不会好一些呢?”然后格雷戈尔挣扎着想翻身继续睡。结果他的虫子腿太多了没办法翻身睡觉。
人物个性就是从这里开始确立的。正常人都想赶快跑去出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他却满不在乎,还想睡觉忘记这些不愉快。他活的很麻木,自己身上什么变化都无所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性格呢?
“天啊,我选了个多么累人的职业啊!”——卡夫卡把他的麻木无所谓性格的原因介绍出来了。他躺在床上竟然在想工作,后续开始很大篇幅的抱怨工作待遇差、老板恶劣、快要迟到了、单位不轻易请假。这简直和我每天朦胧睡醒想的一模一样。从这里可以说明作品风格不是科幻,也不是童话。
开始进入故事情节,第一节内容很简单,发现自己变成虫子——无法起床——公司代理来找他——他挣扎起床开门走出房间——吓跑所有人——父亲一脚把他踢回房间。
第二节故事,妹妹开始主动为他送饭菜,温情满满——妹妹尽心打扫他的房间,让一切焕然一新——妹妹和母亲一起合力搬走他房间里的家具,为他创造更宽敞明亮的空间——然而,他对房间被整理得乱七八糟感到无法熬受,忍不住跑出来吓坏了妈妈——父亲怒气冲冲地回来追打他,结果他被吓得晕倒,被送回房间。
第三节故事也简单,他发现家里的房间被租出去了——妹妹给租客拉小提琴——他跑出来想和妹妹说话——租客被他吓坏要退租——妹妹建议他必须离开——他返回房间,死了——收拾他的尸体——全家展望新生活。
他三次蹦出来吓我,我将这个故事分为三个部分来写,以保持结构的整洁性,并紧密聚焦在格雷戈尔身上。按照时间顺序逐步发展,没有使用倒叙或闪回等技巧。我的语言非常朴素,没有过多修饰和渲染,这正是卡夫卡的写作特点之一,也是我喜欢他作品的`原因。
他三次跑出来吓人是层层推进的,至于为什么要跑出来吓人,每一节都用了不少心理描写,这些心理描写是格雷戈尔独自在房间时的所思所想,用白描刻画的比较详细:
第一节心理描写主要是关于他的工作。虽然这份工作让他感到厌倦,但由于必须维持生计和照顾家庭,他不得不坚持下去,继续面对这份平淡无奇的差事。
“如果不是为了父母而强加克制的话,我老早就辞职不干了,我会到老板那儿去把心底话一吐为快。”
“怎么我就这么命定得到这家公司干活,在这儿出了最小的差错马上就会遭受最大的怀疑。难道所有职员全都是无赖?难道在他们中间就没有一个忠心耿耿的,早上几小时没有为公司干活就受尽良心的折磨,并真的是下不了床?”
经历了这些心理变化,他决定迎接新的一天,准备出门去上班。然而,当他出现在大家面前时,所有人都被吓了一跳,他被立即赶回了房间,这样的情节宣告结束。第一部分完毕。
由于吓跑了公司代理,小明失去了自己的工作,这让他非常担心家人的生活状况。他开始思考着如何维持家庭的正常运转。因此,接下来的描写将重点关注小明的家庭情况。小明的家庭由他的妻子和两个孩子组成。妻子是一位温柔体贴的主妇,从事家务和照顾孩子的工作。他们有一个幸福而和睦的家庭,每个人都很辛勤努力地为了共同的目标奋斗。小明深知,现在摆在他面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尽快找到新的工作,以支撑起家庭的经济来源。他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搜索招聘信息、整理简历,并积极与各个公司沟通面试机会。妻子在这个关键时刻表现得十分坚强和理解。她鼓励小明不要灰心丧气,相信他一定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新工作。同时,她也主动承担起一些经济负担,尽量减轻小明的压力。她与孩子们共同制定了节约开支的计划,合理分配家庭开销,并鼓励孩子们珍惜每一份资源。小明的孩子们也展现出了惊人的成熟度。他们明白父母目前的处境,并主动减少对父母的经济依赖。他们积极参与家务劳动,勤工俭学,希望能够为家庭分担一些负担。尽管家中目前面临着一些经济上的困难,但小明一家人并没有放弃信心和希望。他们紧密团结在一起,相互扶持,通过积极应对困境来克服困难。他们坚信,只有共同努力,才能重建美好生活的基石。
“我们一家过的是多么平静的日子啊。”他打量着自己为家人买的房子,思索着。
“可是,如果现在这一切的安静、富足、满意都可怕地结束了,那可怎么办呢?”
现阶段,他需要保持冷静,有耐心,并且要极度关心家人,以减轻他们对他目前困境的不得已所产生的烦恼和尴尬。
“维持生活的钱得去挣,而父亲虽还健康,但年龄已大,他有五年没有上班了。”
“难道让老母亲去挣钱?她患有气喘病,在屋里转一圈就累的不行。”
“难道让妹妹去挣钱?她还只是个十七岁的孩子,至今为止受着宠爱。”
因为塌懂得这些生活的苦衷,他再次从房间里跑出来想见见母亲,并给母亲一些安慰。可是母亲被这只虫子吓晕了,父亲回来追着他满房间跑,他也被父亲吓晕送进自己房间。第二节完。
第三节的心理描写很少,侧重在他观察家人,在他丧失挣钱能力后都有了哪些变化:
“父亲穿戴整齐地坐在他的位子上打瞌睡,好像随时准备去上班,在家也在等着上司的吩咐似的。”
“父亲为一家快递公司努力派送包裹,母亲为追求时尚的人们提供贴心的服装建议,妹妹在商店里忙碌地为顾客服务。”
他的心理描写:“有时候他想,等下一次门开的时候,他要完全像以前一样管起家中的事。”他依旧这样愿意承担责任并爱着家人。
然而,最后因为弟弟拉小提琴唤起了他对妹妹的思念,他第三次跑出去,吓跑了租客。令他十分伤心的是,他听到了妹妹对父母说的话:“我们必须让它离开,这是唯一的办法。尽管我们一直相信它是格雷戈尔,但现在我们明白它并非如此,而这正是我们真正的不幸。它怎么可能是格雷戈尔呢?如果它是格雷戈尔,他早就会明白人和动物无法共同生活,他会自动走掉。虽然我们会失去一个哥哥,但我们可以继续生活下去,并且会怀着敬意纪念他。”
他最爱的妹妹伤透了他的心,所以他这次主动返回了房间。
“他满怀爱意和感动地回想着家人。他认为自己应该消失,这想法可能比妹妹还坚决。”
他就这么死了。情理之中,意料之中。
“那好,”他父亲说,“现在我们可以感谢上帝了。”
“随后家人一起坐上电车,到郊外去,他们舒适地靠着椅背谈论着对未来的展望,他们发现,仔细想想事情并不算糟,因为三个人的工作都相当不错,特别是以后还会有发展。”
变形记的情节,不仅仅是主角变成了虫子,其他人也在“变形”,他的公司代理同事,家人,对他最重要的这些东西,都随着他的变形而一步步变化,直至他的死亡。
但是这样的故事,源源不断的文学创作里,总会有人写,某个人生活平静,干着微不足道的工作,挣钱养活全家老小,和家人其乐融融,忽然有一天得了场大病,下不了床,他的家人原来依靠他挣钱生活,现在家人开始逐渐改变,对他整天躺在病床上也慢慢有了看法,从最初希望他恢复,悉心照料起居饮食,到失去耐心敷衍义务,最后丧失任何希望,再也不管不顾他的死活,家人开始忙着各寻出路,这时他听到家人希望他痛快死去。最终他被家人抛弃,躺在病床上逐渐饿死。他死后家里生活虽然不如意,但只要大家继续努力工作,总还有希望把日子过好。
这样简单的故事很多作家都可以写,而且肯定也出版过,但是为什么卡夫卡写的最好呢?因为卡夫卡把人写成了虫子,不是简单的几笔漫画式的写法,笼统地把人变成虫子就完,而是工笔细描的写虫子的动作,虫子想吃的腐烂食物,虫子倒挂着爬墙的行为习惯。
“他朝天仰卧,背如坚甲,稍一抬头就见到自己隆起的褐色腹部分成一块块弧形硬片,他那许多与身躯比起来细得可怜的腿正在他眼前无助地晃动着。”
“他身躯的左侧像是一条长长的、紧紧地绷得很不舒服的伤疤,他只能一瘸一拐的用那两条细腿走路,此外有一条腿在上午的事故中受了重伤——只有一条腿受伤,简直是个奇迹——他毫无力气地被拖着走。”
他在房间里蜿蜒游动,不时攀爬墙角和天花板。他特别喜欢悬挂在天花板上,这样他可以更轻松地享受空气的呼吸。
这些句子,字里行间读不出戏谑与黑色幽默,几乎没有修饰词,笔触严肃详实,卡夫卡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写虫子的生活与烦恼——怕光、怕吵、倒挂着才舒服、对新鲜事物不感兴趣等等,使读者不得不相信这不是玩笑,这是事实。想象奇特而能使想象读起来变成严肃冷峻的事实,这是怎样的功力!
读者在一开始只是抱着追求奇幻故事的心态来阅读,对于人变成虫子这一情节并不真实相信。然而随着卡夫卡对这名虫子生活的刻画越来越详细,描绘愈发深入而精致,读者逐渐被完全包围,并为之所倾倒。每个细节都被描摹得十分准确和立体,使读者不得不佩服并接受虚构中格雷戈尔确实成为了一只虫子这一事实!
荒诞的不仅仅是简单的两笔写人变成了一只虫子,而是这只虫子逼真可见。想象独特还需好笔力支撑,才能把这个无聊生厌的世界描绘的荒诞离奇又真实可见。
冲突式开头、卡夫卡以其想象力的奇特和笔触的严肃朴实而享誉世界,然而要成为独一无二的作家,这些特点尚不足够。
假设我们要模仿卡夫卡写一个故事。
开头引爆冲突——警长观察一个房间,正中躺着一具尸体,墙上鲜血四溅,保险柜门开着,里面空空如也。
情节是某个无恶不作的变态杀手,在夜晚会变成一只蚊子靠动物血液维生,他没有一点人性,因为贪恋钱财,禁不住诱惑走进深渊,杀人无数,满城谜案重重,最后警长终于破案,将他绳之以法。虽然作者恨透了这个杀手,下笔毫不留情,极力渲染他的嗜血、冷酷的性格,又向蚊子一样来无影去无踪,大家都厌恶此人,但要让结局表现人间还有一丝温暖与希望,在他下葬的时候,就不能写大家都希望这个变态杀手死了也不得好死,诅咒他永世不得翻身之类的宣泄,或许可以写在他的葬礼上听到有人朗诵某句诗:
“我们绝不向恶投降,但斯人已逝,请宽恕他的罪过。”
但是这样的写作风格,整篇都在渲染变态杀手有多可恨,忽然结局加这一句诗,显得很做作,那怎么写才能使结局厚重又不做作?
我看一部关于食人魔的电影,食人魔的儿子被杀了,他抱着尸体,对着镜头悲怆地仰天长啸,观众就知道他要报复了,好戏即将上场,同时,观众也带着一丝同情与理解看食人魔开始报复计划。金庸写四大恶人,臭名昭著,可是结局却给四人机会自己解释他们恶的根源,他们都曾被抛弃、被欺骗、被利用、被伤害。三国演义刻画曹操,起始是个逆贼形象,直到他临终交代后事,却不忘吩咐女眷日后生计着落,一句脉脉温情,使逆贼顷刻转型成枭雄。
要给人物一个机会自己解释他的苦衷和情非得已,留机会给他展示心底残留的一丝温柔。
所以上面的故事,不能让别人在杀手死后读一首诗就完,要让警长发现他的旧书信,在葬礼上念给大家听:
“亲爱的丽萨,我生于幽暗,从不曾看见光辉,世界遍地肮脏虚假,我活着卑微,唯有你给我安慰,你要尽快恢复健康。愿你祥静如昨。”
但是这样的结局大逆转,一个变态杀人狂升级成为女友健康不惜盗窃杀人,赴汤蹈火无所畏惧的英雄,并不能使人彻底信服,怎么办?
下笔留一分。不要到结尾才想起人物还有一分的善意。把这一分善意分成若干小份让它贯穿文章始末。卡夫卡就是这么写的。格雷戈尔的家人虽然恶,然而恶也是迫于生计的无奈,从家人出场开始,卡夫卡就在写恶的同时,混合着一点点善。
“妹妹轻轻的带着担心的声音:“你是不是不舒服?需要什么吗?””
“母亲声泪俱下地喊起来了:“说不定他病的很厉害,而我们还在折磨他。””
一家人都是自私的,大家都在想格雷戈尔如果丢了工作,他们会没办法继续生活,可是他们也真心实意的关心格雷戈尔,毕竟是家人。
妹妹和母亲在格雷戈尔变成虫子后,仍然保持着善良的品质,而父亲却一直是一个冷酷的角色。然而,在这种冷酷中,卡夫卡还揭示了一层悲哀:“他坐在沙发椅上,越来越靠近其中,注视着母亲和妹妹,并轻声说道:“这就是我的生活,我的平静晚年。””在格雷戈尔变成虫子后,妹妹和母亲依旧保持着善良的本性,与此同时,父亲始终显得冷漠无情。然而,在这片冷漠之中,卡夫卡又暗藏了一层悲伤:“他深深陷入沙发椅里,凝视着母亲和妹妹,低声说道:“这就是我的生活,平静的晚年。””
回到前面的奇异命案,要写得非常精彩,不仅要吸引读者的注意,还要贯穿整篇故事中的善意。从凶手第一次行凶时,可以描写他双手微微颤抖,表达他内心的不安。而不是描述他因着追逐金钱而眼红咬牙切齿。在高潮部分,可以展现他变得冷酷无情,再也不回头,但可以写下他换子弹时默默祈福女朋友健康的场景,而不是过多地描写子弹飞溅鲜血的情节。
如果只是描写大场面大情节,人物扁平,恶的像魔鬼,善的像天使,这样的故事,酣畅淋漓的读完,过几天就忘了,转头埋进下一本书,故事不同,但还是相似的人,善良的人没有丝毫歹意,邪恶的人看不到一点善念,读完了,又忘了。
即使创作一部简单的家庭故事,也要描绘出家庭成员的美好和不足之处。没有人是完美的。优秀的作家不会将标签贴在角色身上来塑造他们,他们所写的都是真实的人物形象,即使将人写成了昆虫,依然保留其独特的个性存在。
公子世无双,他的开头让人惊艳。他的脑洞大开,想象力奇幻有趣。他用朴实冷峻的笔触和情节描绘出一个令人着迷的世界。他在书写时总是充满善意。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卡夫卡。
变形记读书心得体会7
卡夫卡的《变形记》想说明的是什么呢?是一场噩梦还是人类无法抗争的现实呢?这些都引起了我的思考。
《变形记》是卡夫卡创作的一部小说,以“变异”为主题。这部小说于19世纪初期创作完成,并在当时发表。它是卡夫卡生前发表的作品之一,成为他的代表作之一。故事中的主人公名叫格里高尔,一个平凡的家庭中的普通人。有一天清晨,他醒来后惊讶地发现自己竟然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他原本靠自己的收入养活全家,可现在却需要全家的供养。起初,他的父母和妹妹对他突然的变异表示怜悯与关怀,愿意帮助他。妹妹每天都亲自送饭并打扫房间。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家人对他逐渐失去了同情心,将他视为负担,既经济上也精神上的包袱。大家甚至希望他早点死去,以便轻松解脱。最终,格里高尔在长期被家人冷落的孤独中离世。全家为此庆幸,父亲更是感叹:“让我们感谢上帝吧!”为了庆祝格里高尔的离世,一家三口决定乘车去城外郊游。以上是《变形记》的大致情节。
卡夫卡曾经说过:为每天的面包而忧虑会摧毁一个人的性格,生活就是如此。
读完这本书,我发现卡夫卡在他的作品中揭示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而这也与我在网络上查到的关于卡夫卡的资料相符。在他的一生中,他过着像一只虫子般的'存在。卡夫卡热爱文学,渴望成为一名作家,但现实却未能如他所愿。为了维持生计,他不得不成为一名保险公司的小职员,整天忙碌不停。他害怕孤独,渴望爱情。曾经三次订婚,却始终未能步入婚姻殿堂。他的内心总是充满着矛盾:“没有她,我不能活;与她在一起,我也无法生活。”因此,这种顾虑阻碍了他迈出那最重要的一步。如果他有勇气的话,或许就能够获得幸福。因此,可以说他(卡夫卡)的性格有些古怪。
卡夫卡的作品生活和创作中,都突显了一些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腐败、奥匈帝国的强暴专制以及政治矛盾与民族矛盾的双重困扰。这些因素导致人民生活贫困穷苦,经济衰败,深深加重了卡夫卡内心的敏感抑郁与苦闷。正因如此,他的作品才充满了荒诞,他通过梦境来进行创作,而这种荒诞的思绪则源自于现实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投射,超越了现实的束缚。
卡夫卡创造了象征性的世界来表现被异化的困境,《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被生活压倒喘不过气来。那天空永远是黑暗的,与世隔着窄小的门缝,身处无可名状的绝望和令人羞愧的寂静,还是要用触角饱尝羞辱,包围他的永远是冷冷的情感,感觉是呈灰绿色和诸褐色,着实一想,让人感觉有一点恐怖啊!格里高尔的背后隐藏着卡夫卡的无奈、痛苦和忧郁。难道我们困扰的是那些错综复杂的社会角色(剪不断,理还乱)的家庭矛盾。毕业后,我们为了寻找工作,四处碰壁,于是我们改变了原来的思维模式,倔就是社会对我们的选择,可是心里的沮丧,不是几杯酒就可以消除的。卡夫卡以象征性的手法创造了一个表达被异化困境的世界,《变形记》中的主人公格里高尔被生活所压垮,无法呼吸。天空永远是黑暗的,他与外界隔着狭小的门缝,身处绝望和寂静之中,不得不忍受羞辱的折磨,周围充斥着冷漠的情感,看起来像是一片灰绿和褐色的景象,令人感到恐怖。卡夫卡在创作中隐藏了自己的无奈、痛苦和忧郁。我们是否也被那些复杂的社会角色和家庭矛盾所困扰呢?毕业后,我们为了找工作四处碰壁,不得不改变原有的思维模式,迎合社会的选择。但内心的沮丧不是几杯酒就能消解的。
相信阅读这本小说后,我们的内心能够获得充分的宣泄,达到平静的状态,整理思绪,使我们的人生道路越走越平坦!
变形记读书心得体会8
《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具有代表性的一部短篇小说,也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经典作品。故事大概讲述一个年轻的推销员格里高尔作为家中的顶梁柱,是家里的经济来源。为着那微薄的工资,每天过着繁忙、压抑的生活;正因为这样,父母和妹妹都非常尊重他。然而某天早上,他突然从噩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公司秘书主任为他没有上班找上门找他,父母和妹妹也急忙来询问,见状均惊慌失措,这也使他陷入痛苦和绝望绝望中。然而之后家人经历了震惊、恐惧到冷漠、厌烦等一系列的感情变化,他们甚至以“这只虫根本就不是格里高尔”为由,不愿花精力养这个既不能挣钱又拖累家人的“怪物”。后来格里高尔终于在受尽了亲人的冷漠后绝望地离开了人世间了。死后,家人没有一丝痛失儿子的伤心之情,反之,他们好似解脱了一般,卸去了格里高尔所带来的重担,策划了一场旅游,他们认为没好日子即将开始了!
格里高尔突然发现自己变成甲虫,他抱怨着为还清父债而受别人的使唤和差使,焦急地想起床,但怎么也起不来的,生怕父亲的责备,希望能得到父亲的体谅,他的惶恐从本质上体现他的孝顺、忠实、善良、富有责任感。结果事与愿违,父亲的狠毒不但没有体谅他,还很厌恶他的甲虫外形。即使这样,失业在家的格里高尔虽过着甲虫生活,但依旧想着家里的经济状况该如何解决,怎么让妹妹实现音乐梦,他听说家人出去做工挣钱就不禁自责和羞愧得浑身燥热,这使他的善良一览无余。父亲的狠心,让一只苹果嵌在格里高尔的背上,疼痛难忍,妹妹的耐心有限,开始对他厌烦了,不再关心他了,认为他是需要设法摆脱的包袱。对于这种状况,格里高尔身心均受到深深地打击,他一边回忆家人的美好,一边异常冷静地考虑自己的去处。面对变形,面对亲人厌弃,面对死亡,格里高尔惊慌、痛苦、绝望,最终选择平静地死去。从这一点看,他又是一个清醒、坚强的人。
除了主人公外,格里高尔的妹妹也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人物形象。葛蕾特不像安娜卡列尼娜那样完美,她只是一个社会基层的小人物。从主人公妹妹的'情感变化来看,却能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世态炎凉。作为哥哥的知心人,她的爱却建立在存活和金钱的基础上,脱离这两样东西,就会威胁到她的美满生活,那么爱就不复存在,站在了父母的阵营中!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可谓入木三分啊!
另外,母亲前后的态度迥异,温和透着虚伪只会在格里高尔交出他的工资时才会显露;当确定儿子成为他们家的累赘时,不耐烦的情绪毕露无遗!拜金主义的父亲将儿子作为赚钱的工具,粗鲁地驱逐儿子,丝毫没有亲情可言,着实让人为格里高尔心寒了一把!
作者将人异化为甲虫,着实费了不少心思,不似庄公梦蝶那么诗情画意,但却让甲虫无需承担法律的压力,将格里高尔的境地极端化了,失去说话能力,无法与人沟通,不能表达心中的想法,家庭的经济问题的不到有效的解决,压抑的情绪无从发泄,从此内心世界处于阴暗阶段,一切的一切都如此的令人不堪设想!甲虫就好似受资本主义奴役而成为人格变异的人,故事情节没有大波大浪,趋于平淡,唯独心理描写居多,但却又是那么的反常、虚幻、荒诞,表现了人被制度化,完全成为社会附庸的悲哀,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状态及其由隔膜所造成的孤独、绝望情感的折射,使人不得不为作者的写作风格所折服!
对于《变形记》由初步学习到感性理解,卡夫卡笔下的“甲虫”对人类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心灵撞击,心灵为之震撼!在老师进行认真剖析,我们不得不惊讶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奇妙变化,让人不得不重新思量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的关系,重新审视变化无穷的世界!
变形记读书心得体会9
这就是卡夫卡。冷静、深邃、迷人。
一个好作家知道怎么写开头。
"一天清晨,格雷戈尔从一串不安的梦中醒来时,发现自己在床上变成了一只硕大的甲虫。"
开头第一句就设立冲突,这个开头潜藏了多少即将爆发的能量?
他为什么变成了甲虫?他以后怎么生活?变成了虫子他心里怎么想的?其他人变了没变?这是个科幻故事?或者青蛙王子的童话故事?他在地球上还是某个虫子星球?最重要的是,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卡夫卡开创了这么吸引人的开头。
既然开头写好了,也简略介绍了虫子的外形,就要开始规划交代读者心中这几个问题了:为什么变成了甲虫?他心里怎么想的?他以后要怎么生活?这到底是科幻还是童话还是魔幻故事?来看卡夫卡是怎么写的。
"我出什么事了?"他想。这里开始写他变成了虫子,心里是怎么想的。如果我们变成了虫子,第一反应是什么呢?打量周围环境,确定是不是在做梦,然后大叫一声跑出去。
卡夫卡写的这个虫子,第一反应也是打量周围环境,他的房间没变,墙上也挂着他的美女图片。确定了这不是梦,是不是应该大叫着跑出去看看了?
可是卡夫卡是这么写的——"如果我再继续睡一会儿,将所有这些蠢事忘个干净,这样会不会好一些呢?"然后格雷戈尔挣扎着想翻身继续睡。结果他的虫子腿太多了没办法翻身睡觉。
人物个性就是从这里开始确立的。正常人都想赶快跑去出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他却满不在乎,还想睡觉忘记这些不愉快。他活的很麻木,自己身上什么变化都无所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性格呢?
"天啊,我选了个多么累人的职业啊!"——卡夫卡把他的麻木无所谓性格的原因介绍出来了。他躺在床上竟然在想工作,后续开始很大篇幅的抱怨工作待遇差、老板恶劣、快要迟到了、单位不轻易请假。这简直和我每天朦胧睡醒想的一模一样。从这里可以说明作品风格不是科幻,也不是童话。
开始进入故事情节,第一节内容很简单,发现自己变成虫子——无法起床——公司代理来找他——他挣扎起床开门走出房间——吓跑所有人——父亲一脚把他踢回房间。
第二节故事,妹妹开始给他送吃的——妹妹打扫他房间——妹妹和母亲一起搬走他房间的家具——他不能忍受搬家的乱糟糟状况,跑出来吓坏了妈妈——父亲回来追打他,他被吓晕送回房间。
第三节故事也简单,他发现家里的房间被租出去了——妹妹给租客拉小提琴——他跑出来想和妹妹说话——租客被他吓坏要退租——妹妹建议他必须离开——他返回房间,死了——收拾他的尸体——全家展望新生活。
他三次跑出来吓人,这三次故事情节分成三节来写,结构工整,视点始终集中在格雷戈尔上,按照顺时序逐步发展,没有倒叙闪回等等技巧,言语非常朴实,没有过多的修饰和渲染,这是卡夫卡的一个写作特色,也是我喜欢的原因。
他三次跑出来吓人是层层推进的,至于为什么要跑出来吓人,每一节都用了不少心理描写,这些心理描写是格雷戈尔独自在房间时的所思所想,用白描刻画的比较详细:
第一节心理描写主要是关于他的工作。令人厌倦的工作,但是迫于生计和家庭,不得不跑出来继续面对这份鸡肋差事。
"如果不是为了父母而强加克制的话,我老早就辞职不干了,我会到老板那儿去把心底话一吐为快。"
"怎么我就这么命定得到这家公司干活,在这儿出了最小的差错马上就会遭受最大的怀疑。难道所有职员全都是无赖?难道在他们中间就没有一个忠心耿耿的,早上几小时没有为公司干活就受尽良心的折磨,并真的是下不了床?"
有了这些心理变化,他就跑出来准备去上班了,结果当然是吓坏了所有人,并被赶回房间收场。第一节完。
因为吓跑了公司代理,已经丢了工作,他的所有想法就是现在丢了工作,他的家人该怎么办,家人怎么生活?所以第二节主要描写就是他的家庭。
"我们一家过的是多么平静的日子啊。"他打量着自己为家人买的房子,思索着。
"可是,如果现在这一切的安静、富足、满意都可怕地结束了,那可怎么办呢?"
"总的结论是,目前他必须镇定从事,要有耐心,要极端体贴家人,使他们比较容易忍受他在目前的状况下不得已给他们造成的烦恼、难堪。"
"维持生活的钱得去挣,而父亲虽还健康,但年龄已大,他有五年没有上班了。"
"难道让老母亲去挣钱?她患有气喘病,在屋里转一圈就累的不行。"
"难道让妹妹去挣钱?她还只是个十七岁的孩子,至今为止受着宠爱。"
因为塌懂得这些生活的苦衷,他再次从房间里跑出来想见见母亲,并给母亲一些安慰。可是母亲被这只虫子吓晕了,父亲回来追着他满房间跑,他也被父亲吓晕送进自己房间。第二节完。
第三节的心理描写很少,侧重在他观察家人,在他丧失挣钱能力后都有了哪些变化:
"父亲穿戴整齐地坐在他的位子上打瞌睡,好像随时准备去上班,在家也在等着上司的吩咐似的。"
"父亲为银行的小职员跑腿买早点,母亲为陌生人的内衣出命卖力,妹妹随着顾客的命令在柜台后跑来跑去。"
他的心理描写:"有时候他想,等下一次门开的时候,他要完全像以前一样管起家中的事。"他依旧这样愿意承担责任并爱着家人。
但是最终因为妹妹拉小提琴激起了他心中对妹妹的思念,他第三次跑出去,吓跑了租客,最让他伤心的是,他听见了妹妹对父母说的话:"它必须离开,这是唯一的法子,你只有设法不去想它是格雷戈尔,可我们一直相信它是,这才是我们真正的不幸。但它怎么会是格雷戈尔呢?如果它是格雷戈尔,他老早就会明白,人和动物是不可能共同生活的,他就会自动走掉,虽然我们会失去一位哥哥,但是我们可以继续生活下去,并且会怀着敬意纪念他。"
他最爱的妹妹伤透了他的心,所以他这次主动返回了房间。
"他满怀爱意和感动地回想着家人。他认为自己应该消失,这想法可能比妹妹还坚决。"
他就这么死了。情理之中,意料之中。
"那好,"他父亲说,"现在我们可以感谢上帝了。"
"随后家人一起坐上电车,到郊外去,他们舒适地靠着椅背谈论着对未来的展望,他们发现,仔细想想事情并不算糟,因为三个人的工作都相当不错,特别是以后还会有发展。"
变形记的情节,不仅仅是主角变成了虫子,其他人也在"变形",他的公司代理同事,家人,对他最重要的这些东西,都随着他的变形而一步步变化,直至他的死亡。
但是这样的故事,源源不断的文学创作里,总会有人写,某个人生活平静,干着微不足道的工作,挣钱养活全家老小,和家人其乐融融,忽然有一天得了场大病,下不了床,他的家人原来依靠他挣钱生活,现在家人开始逐渐改变,对他整天躺在病床上也慢慢有了看法,从最初希望他恢复,悉心照料起居饮食,到失去耐心敷衍义务,最后丧失任何希望,再也不管不顾他的死活,家人开始忙着各寻出路,这时他听到家人希望他痛快死去。最终他被家人抛弃,躺在病床上逐渐饿死。他死后家里生活虽然不如意,但只要大家继续努力工作,总还有希望把日子过好。
这样简单的故事很多作家都可以写,而且肯定也出版过,但是为什么卡夫卡写的最好呢?因为卡夫卡把人写成了虫子,不是简单的几笔漫画式的写法,笼统地把人变成虫子就完,而是工笔细描的写虫子的动作,虫子想吃的腐烂食物,虫子倒挂着爬墙的行为习惯。
"他朝天仰卧,背如坚甲,稍一抬头就见到自己隆起的褐色腹部分成一块块弧形硬片,他那许多与身躯比起来细得可怜的腿正在他眼前无助地晃动着。"
"他身躯的左侧像是一条长长的、紧紧地绷得很不舒服的.伤疤,他只能一瘸一拐的用那两条细腿走路,此外有一条腿在上午的事故中受了重伤——只有一条腿受伤,简直是个奇迹——他毫无力气地被拖着走。"
"他在墙上和天花板上纵横交错地爬来爬去,他特别喜欢倒挂在天花板上,这样可以更轻松地呼吸。"
这些句子,字里行间读不出戏谑与黑色幽默,几乎没有修饰词,笔触严肃详实,卡夫卡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写虫子的生活与烦恼——怕光、怕吵、倒挂着才舒服、对新鲜事物不感兴趣等等,使读者不得不相信这不是玩笑,这是事实。想象奇特而能使想象读起来变成严肃冷峻的事实,这是怎样的功力!
读者开始时只是抱着读奇幻故事的心态在读,并不真的相信人变成了虫子,而读到后来,卡夫卡对这只虫子的生活刻画越来越详尽,密不透风的描画,细节越描越多,越来越立体,读者甘拜下风,不得不心服口服的承认格雷戈尔真的是一只虫子!
荒诞的不仅仅是简单的两笔写人变成了一只虫子,而是这只虫子逼真可见。想象独特还需好笔力支撑,才能把这个无聊生厌的世界描绘的荒诞离奇又真实可见。
冲突式开头、想象奇特、笔触严肃朴实,这些特色使得卡夫卡已足够流芳千古,然而要举世无双,这些还不够。
假设我们要模仿卡夫卡写一个故事。
开头引爆冲突——警长观察一个房间,正中躺着一具尸体,墙上鲜血四溅,保险柜门开着,里面空空如也。
情节是某个无恶不作的变态杀手,在夜晚会变成一只蚊子靠动物血液维生,他没有一点人性,因为贪恋钱财,禁不住诱惑走进深渊,杀人无数,满城谜案重重,最后警长终于破案,将他绳之以法。虽然作者恨透了这个杀手,下笔毫不留情,极力渲染他的嗜血、冷酷的性格,又向蚊子一样来无影去无踪,大家都厌恶此人,但要让结局表现人间还有一丝温暖与希望,在他下葬的时候,就不能写大家都希望这个变态杀手死了也不得好死,诅咒他永世不得翻身之类的宣泄,或许可以写在他的葬礼上听到有人朗诵某句诗:
"我们绝不向恶投降,但斯人已逝,请宽恕他的罪过。"
但是这样的写作风格,整篇都在渲染变态杀手有多可恨,忽然结局加这一句诗,显得很做作,那怎么写才能使结局厚重又不做作?
我看一部关于食人魔的电影,食人魔的儿子被杀了,他抱着尸体,对着镜头悲怆地仰天长啸,观众就知道他要报复了,好戏即将上场,同时,观众也带着一丝同情与理解看食人魔开始报复计划。金庸写四大恶人,臭名昭著,可是结局却给四人机会自己解释他们恶的根源,他们都曾被抛弃、被欺骗、被利用、被伤害。三国演义刻画曹操,起始是个逆贼形象,直到他临终交代后事,却不忘吩咐女眷日后生计着落,一句脉脉温情,使逆贼顷刻转型成枭雄。
要给人物一个机会自己解释他的苦衷和情非得已,留机会给他展示心底残留的一丝温柔。
所以上面的故事,不能让别人在杀手死后读一首诗就完,要让警长发现他的旧书信,在葬礼上念给大家听:
"亲爱的丽萨,我生于幽暗,从不曾看见光辉,世界遍地肮脏虚假,我活着卑微,唯有你给我安慰,你要尽快恢复健康。愿你祥静如昨。"
但是这样的结局大逆转,一个变态杀人狂升级成为女友健康不惜盗窃杀人,赴汤蹈火无所畏惧的英雄,并不能使人彻底信服,怎么办?
下笔留一分。不要到结尾才想起人物还有一分的善意。把这一分善意分成若干小份让它贯穿文章始末。卡夫卡就是这么写的。格雷戈尔的家人虽然恶,然而恶也是迫于生计的无奈,从家人出场开始,卡夫卡就在写恶的同时,混合着一点点善。
"妹妹轻轻的带着担心的声音:"你是不是不舒服?需要什么吗?""
"母亲声泪俱下地喊起来了:"说不定他病的很厉害,而我们还在折磨他。""
一家人都是自私的,大家都在想格雷戈尔如果丢了工作,他们会没办法继续生活,可是他们也真心实意的关心格雷戈尔,毕竟是家人。
妹妹和母亲在格雷戈尔变成虫子后,都保留着许多的善良,只有父亲,一直是个冷酷的角色,然而冷酷里,卡夫卡还写出了一层悲哀:"他在沙发椅上越坐越往里靠,看看母亲,看看妹妹,说:"这是什么生活呀,这就是我平静的晚年呀。""
回到前面的变态杀人案,要写的非常好,不仅仅需要高潮迭起,吸引读者,还要让那分善意贯穿全篇,从杀手杀第一个人开始,写他双手开枪时不经意的颤抖了一下,好过写他看着那些钱瞪红了双眼咬牙切齿,到高潮,已经杀人如麻不再回头,写他换子弹的时候低声祝福女朋友健康,好过大篇幅描写子弹飞射鲜血淋漓。
如果只是描写大场面大情节,人物扁平,恶的像魔鬼,善的像天使,这样的故事,酣畅淋漓的读完,过几天就忘了,转头埋进下一本书,故事不同,但还是相似的人,善良的人没有丝毫歹意,邪恶的人看不到一点善念,读完了,又忘了。
即使写一出简单的家庭故事,也要写出家人的善与恶。人无完人。好作家不以好人坏人贴标签刻画人物,他们写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人,即使写人变成了虫子,还有人格存在。
一鸣惊人爆点十足的开头,脑洞大开奇幻有趣的想象,朴实冷峻的笔触与情节,下笔留一分善意,这些共同组成了卡夫卡,公子世无双。
变形记读书心得体会10
夫卡的《变形记》究竟传递了怎样的寓意?它是一场令人胆战心惊的噩梦,还是在诉说着人类无法抵挡现实的残酷。这部作品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
故事情节非常离奇:年轻的推销员史蒂夫是家中唯一的经济支持,每天忙碌而沉闷地生活着;父母和妹妹都十分疼爱他。然而有一天早上醒来,他惊讶地发现自己竟然变成了一只庞大的老虎,他感到极度痛苦和绝望。家人从开始的震惊和恐惧转变成冷漠和厌倦,他们甚至以“这只老虎根本就不是史蒂夫”为理由,根本不愿意再承担养育这个无法挣钱,还给家里带来许多麻烦的“怪物”。最终,这只老虎在虚弱和绝望中死去。撒手人寰后,家人没有丝毫伤心之情,相反,他们都感到了瞬间卸下重负的解脱......
小说在不可思议却又理所应当中进行着,隐藏在小说中的梦魇也由最初的一小点向四面八方铺设开,同时,心中却生起一股莫名的厌恶,自然不是厌恶这篇小说,而是对小说中潜台词的共鸣。如果说卡夫卡塑造的大甲虫及它身上的烂苹果只是给人以造型上的厌恶感,那么格里高尔奇异的生活经历,则给人以心理上的厌恶。在这个卡夫卡创造的被异化的`人的困境中,格里高尔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格里高尔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不惜委屈并彻底牺牲了自己,推销员的工作对格里高尔而言是一种毫无乐趣的负担。“我若不是为了我父母亲的缘故而克制自己的话,我早就辞职不干了。”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他不仅忍辱负重地工作着,而且在变成了大甲虫的时候,所着急的第一件事也仍然是上班不要迟到。当父母亲及妹妹自己都把妹妹上音乐学院学习当成一种“不着边际的话”,当成“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美梦时”,“格里高尔却念念不忘这件事”,并“打算在圣诞前夜隆重宣布这件事”。但就是这样一种对亲人的彻底的自我牺牲,其结果又是怎样的呢?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格里高尔身体健康,每月能拿回工资供养全家的时候,他是这个家庭里一名受人尊敬的长子,但当他一旦患了不治之症,无法与家庭保持这种经济联系的时候,他在家庭里的一切尊严很快被剥夺得一干二净,甚至连维持生命的正常饮食都无人过问!
通过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遭遇,揭示了人与人之间利害关系的现实。作者试图通过这个故事来告诉读者,在外表上看似亲密和温暖的关系背后,实际上存在着巨大的孤独和陌生感。人们之所以亲近,是因为相互之间存在共同的利益关系,一旦这种关系被打破,那种亲密的外观就会迅速消失,暴露出冷酷和冷漠的真相。
格里高尔背后所蕴含的是一种深深的无奈、痛苦和忧郁,正如卡夫卡式的特征一般。这种焦虑是人类文明中不可避免的痛苦,它并没有随着文明的进步和人类能力的提升而减少,相反地,它变得更加笼罩人心。
我们应该感谢卡夫卡的《变形记》,它让我们的内心受到震撼。这本小说教会了我们思考,并从不同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个世界。相信读完卡夫卡的《变形记》后,我们的内心能够得到释放,进而平静下来,整理我们的思绪。
变形记读书心得体会11
《变形记》的故事以主人公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后变成了一只大甲壳虫为开端。这个故事的开头确实有些离奇,很难想象一个正常的人会在一夜之间变成一只虫子。然而,正是这种离奇的起点,才能突显出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包括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这部小说揭示了19世纪西方现代礼仪所掩盖的弊端给人们带来的心灵创伤。
故事的开头给我们描述了主人公格里高尔醒来后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壳虫,从主人公发现自己变成虫子后的反应,我想主人公是很单纯的,格里高尔在变成虫子后还想着要赶快起床要赶到公司工作,他怎样没有想想当别人明白他变成了虫子,大家会理解他吗?从对格里高尔的心理描述能够看出格里高尔心里也是很矛盾的,对这份工作他后悔没有辞掉它,他想,“我选取的是多么辛苦的职业啊,我日复一日地处于旅途之中。在外面,业务上的刺激,比起在家、在公司要大得多。此外,还要承受旅途的劳累,要思考火车的联运,吃饭没有规律性,伙食又差,频繁更迭的车马交通,一点也没有人情味,没有温馨之感,让这种旅差劳务见鬼去吧!”在枯燥、无聊、劳累又没有人情味的工作上格里高利想辞职,但是一想到要替父母还债格里高尔又觉得自己就应坚持,就应起来去工作。也正是从他的这种矛盾的心里能够看出主人公善良的性格特征,其实从很多格里高利的心理描述中都能够看到主人公善良的一面,但是从后面的他的亲人对他的态度上也更衬托出主人公悲惨的人物命运。
1、表现了人与社会的矛盾。
西方工业革命的到来,大大的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改变了人的生存环境,社会竞争激烈,外界带来的压力,导致人生存环境的恶化,生存状态的恶化,那些小人物为了生存只能更拼命的工作,否则社会是不会允许那些最底层的人们生活下去的,人蜕化为没有感情的社会工具。《变形记》中格里高尔所不能迈出的卧室,同样也是人类异化的生存环境,变成甲壳虫的格里高尔应对着自己向四面八方挥动的小腿,他自己都完全无法控制。人不能成为自己的主宰,这也正是显示出这个物化的世社会人们的限制。所以,当“大家相信他有什么地方不太妙”准备弄开门时,“他觉得自己又重新进入人类的圈子”。但是他真的可能重新回到人类的圈子里吗,从下文看到这当然是不可能的,这不仅仅仅因为他已变成甲壳虫,更因为残酷的现实使他越来越远离了社会的中心。其实现实就是那些在格里高尔变成甲壳虫后无法实现的事情,比如说他艰难的想从床上起来却不能,他艰难的走到门口,想开们却不能。现实对人的束缚太深,压抑太重,在社会中人永远都被社会所控制,这就使得人与神会的矛盾更加的深化。
2、表现人际关系的`无情与冷漠。
人们在面对金钱时,他们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导致人际关系在社会中变得疏离,失去了那种纯真和真诚的情感。这种异化的社会关系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从《变形记》这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与人关系的异化,体现在格里高尔的家人对待他的态度上发生了转变。当格里高尔刚刚变成甲壳虫后,他的母亲看到他十分害怕,大声尖叫并下意识地往后退,甚至扑到父亲的怀里,而父亲更是用手杖把格里高尔赶进屋子。
《变形记》中,人际关系的异化在家人对待主人公的态度的巨变上表现得尤其明显与突出。格里高尔变成甲壳虫后,听到妹妹请求开门时,格里高尔竟然暗示庆幸自己由于时常旅行,养成了晚上锁住所有门的习惯,即使回到家里也是这样,这反映了格里高尔与妹妹关系的疏离。社会给人的巨大压力,而人又表现出了社会的不信任,这正反映了人际关系的异化。当格里高尔变成甲壳虫后,家里没有了经济来源,父亲妹妹都不得不出去找工作,不得不租房出去。于是由于工作劳累,妹妹不再像以前那样经常给格里高尔送饭打扫屋子了,甚至不关心格里高尔是不是吃了饭。当推销员格里高尔凭自己的诚实劳动养活全家时,家人表现出感激热情。而当他丧失这一作用时,家人唯恐避之不及,母亲见到儿子,“霍地跳了起来,伸开两臂”,身不由已地一向往后退;妹妹“大吃一惊,不由自主就把门砰地重新关上”,再也不思考拿什么他可能最爱吃的东西来喂他了,只是在早晨和中午上班以前匆匆忙忙地用脚把食物推进来,手头有什么就给他吃什么,到了晚上只是用扫帚再把东西扫除去。父亲在不得不结束养尊处优生活,当了银行杂役后,渐渐厌恶儿子,以至有一天决心要轰炸他了。他把碗橱上盘子里的水果装满了衣袋,也没有好好地瞄准,只是把苹果一只
一天,格里高尔?萨姆沙带着家人去乡间旅行。他们在开心地玩耍时,突然有一只鸟从地上飞起来,不小心被格里高尔甩了出去。可惜的是,这只鸟飞到了儿子的背上,造成了致命的伤害,最终夺走了他的生命。虽然格里高尔?萨姆沙依然保持着温柔和爱意,但这个悲伤的事件让整个家庭陷入了情绪低谷。面对这样的悲剧,家人们感到无比的心痛和沉重,但在深深的内心,他们还是感激上帝给予他们的一家人。尽管悲痛难抑,他们决定坚强地面对,并且决定前往郊外旅行,感受那充满温暖阳光的心灵净土。亲情原本应该是世界上最纯洁、最无私、最温暖的情感。然而,在现实社会中,金钱和无情的现实使得人们的亲情变得冷漠和自私。虽然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的冲击和伤痛,但愿我们能够学会珍惜亲情,坚守爱与温暖的价值。
3、表现人的软弱和不可摆脱的杯具命运
应对家人对自己的无情与冷漠,格里高尔始终都抱着善良的对待,他甚至责怪自己此刻不能工作,无法养活家人,不能让妹妹上音乐学院,在看到全家人为了生活而忙碌时,他难过,他甚至还幻想着自己有一天还能变回到原先的样貌,过着正常的生活,他处处为家人着想,怕母亲看到自己而躲到床底下,用帘子将自己盖住,但是母亲看到他出来的时候吓的昏了过去,父亲回来后将过错全都赖在格里高尔的身上,以至于父亲拿着苹果向格里高尔砸来,有一个苹果将格里高尔的背部咋的凹了进去并从此留在那里。格里高利十分渴望亲情,但是亲情给予他的确实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和伤害,这也正反应出了主人公不光善良而且有着软弱的一面,也在暗示着人物命运的杯具结局。
社会现实常常束缚和限制着人们,让人感到无力和渺小。在社会中,我们往往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这是非常令人悲哀的。主人公所经历的不幸遭遇正是那个时代下层人们生活状态的真实反映,也反映了作者对他们生活状况的同情和深思。
从《变形记》中,我们能够看出,作者卡夫卡是一个具有社会职责感和同情心的作家,应对人们生活的疾苦,卡夫卡人认真的思考,在作品中卡夫卡对格里高尔悲惨命运的描述深刻的反映出了社会现实的残忍和悲哀。《变形记》正是作家受社会使命感的驱使,冷漠而悲哀地审视现实,抓住人的异化丑恶现象,以表现社会对人的敌视、主宰等具有广泛性命题的表现主义杰作。
变形记读书心得体会12
奥地利作家弗兰茨·卡夫卡(Franz·Kafka,1833~1924)是20世纪德语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后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人之一。美国剧作家W·H·奥登以前说:“就作家与其所处时代的关系而论,当代能与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相提并论的第一人是卡夫卡,卡夫卡对于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创作于发表于短篇小说《变形记》是卡夫卡最经典的作品之一。小说讲述了一个小职员一觉醒来变成甲虫的故事,卡夫卡用冷冷的笔调将一个骇人听闻的事件描述得如同再平常但是的发生,“现实”与“荒诞”的界限在《变形记》中奇异地隐去了痕迹。
追随着荒诞大师令人心悸的笔触,我真切地感受着主人公格里高尔变形后的焦灼与恐惧,体味着被人情荒漠重重包围的窒息与孤独。与此同时,反刍《变形记》又叫我在字里行间嗅出作者对于真善美的热切期盼和对于自由自尊的不舍呼唤。这一切迫使我在震撼之余,不得不正视荒诞,求索荒诞背后的人性真相。是什么让生性本善追求完美的自然人变成甲虫是什么让和谐有序的世界变得扭曲和不可理喻是什么让这一切阴郁怪诞的情节变得如此真实先从人性观的定义说起
1、浅谈“人性观”
不言而喻,人与动物的区别问题是探讨人性观的关键问题,是定位和阐释“人性”一词务必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基督教等有神论思想认为:人性是神特殊造化的人类本性。人性最突出的特征是对神的信仰和坚持稳定的社会规则。简言之,人性就是人类所特殊具有的不同于其它一切生物的道德和职责。
近代无神论者的研究理论则说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人类最近的亲缘是灵长类动物。马克思主义人性观更是明确地指出,“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是人类的根本属性。全面的需求是人类存在与发展的最终目的和根本动力。人性的表现形态是包括人的自然属性在内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人性观”就是人们对于人性的认识,对于社会和整个外部世界的理解与立场,以及由此而发生的动机和行为决策。
在卡夫卡的作品《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异化为非人的甲虫,变形后被世界遗弃使他的心境极度悲凉,三次试图与亲人及外界交流失败后,最终悄然死亡。
《变形记》折射了当时西方人真实的生存状态,小说用近乎荒诞的表现手法描述了人类社会的竞争激化、感情淡化、压力恶化和个性消亡化。一个本应享有人性尊严和秉持人性特征的个体人,在社会上求生存举步维艰,在家庭中求温暖心寒绝望。在小说的背景环境里,个体灵魂的无力遭逢群体信仰的破碎,社会主角跟家庭主角的双重异化使得人性被逼到了扭曲的死角。能够说在卡夫卡为数不多的文学作品里,《变形记》是作者对于其本人人性观的最集中映照和最深刻表达。2。社会主角——人性的全面异化
《变形记》之所在德语文学史上拥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为它第一次深刻地描述了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的“异化”现象。值得着重一提的是,作者卡夫卡之所以将人在一夜之间异化成甲虫——这本应是荒诞至极的事情处理得好像是一种必然的,极普遍的,不足为奇的事情,除了文学语言上的技巧外,最关键的还是因为他深刻地剖析了人性的死穴,紧紧地抓住了社会现象的本质。
20世纪以来,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资本主义世界里人们之间的生存竞争日趋白热化。然而正是在这种狭窄的生存空间里,过细的社会分工、高强度高重复的工作又使许多劳动者的精神畸形乃至崩溃。由金钱、机器、生产方式等构成的“物”逐渐操纵了“人”,把“人”变成了“物”的奴隶,使“人”最终也变成了“物”,或者说使人性最终异化成物性。一个不能支配自己的“非人”和其他动物有什么两样变成甲虫不也很自然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这种异化的现象归结成是“物对人的统治,死的劳动对活的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
2、没有永恒的人性,只有永恒的利益
从社会学角度看,《变形记》揭示的是异化的`社会现实。人变为甲虫自然是异化,但更可怕更深层的异化是由此而发生的家庭关系以及其它各种社会关系的畸变。
格里高尔是家庭的经济支柱,一家人全要靠他的收入维持生计,他也视此为自己的职责。他努力工作,拼命挣钱,使得一家人能够生活得安宁、满足。总之,在他变形之前他的家庭像一般的家庭一样不失亲情。然而当他变成甲虫,不能再去上班挣钱,不能再为家庭带给经济来源,无法再与家庭持续以往的那种经济联系以后,温情脉脉的家庭伦理之爱不复存在了,所谓的亲情显露出了虚假性:一看到他的“虫”模样,他的母亲惊得昏厥倒地;他的父亲则对他暴跳如雷,甚至用苹果砸他。而妹妹,虽然在开始时还对哥哥抱有同情和怜悯之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渐渐地嫌恶了他。到最后,全家人都把变成甲虫的格里高尔当作包袱。当“它”在孤独寂寞中凄然死去以后,全家人如释重负,作了一次简单的郊游,并谈起了新的梦想和完美的前途。
卡夫卡曾说:“人们互相间都有绳索连之后。如果哪个人身上的绳子松了,他就会悬吊在空中,比别人低一段,那就够糟;如果哪个人身上的绳索全断了,他跌落下去,那就可怕极了。所以务必和其他人捆在一齐。”卡夫卡在那里表达了一个十分残酷的真理:维系着人与人之间温情的传统宗法在现代社会已被异化为主要靠经济的联系,这正是格里高尔变形后可怕经历的注脚。金钱是维系格里高尔与家庭的绳索和纽带,这条绳索断了,家庭伦常、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就发生了裂变。作者在那里揭示了西方社会中近乎残酷的伦理关系状况和社会关系实质,而这些恰恰是制约人性的瓶颈因素。
变形记读书心得体会13
《变形记》,以一种绝望的笔调开头。主人公在一夜好梦结束之后,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全家都因此惶恐。还不够绝望吗?我以为这就是最绝望的事。不单单如此,绝望之中还有孤独:一个人的孤独,一家人的惶恐,全人类的绝望。惶恐之后,余下的办法只有一个--------接受。习惯了就好。到这里,在绝望的大山中似乎看到了一块希望的石头。淡淡的爱意出现了,妹妹细心的照顾,母亲温暖的语言,都让主人公看到了一阵阵的温暖。主人公也很知自己的情况,默契的陪和着。开篇紧张的节奏渐渐慢了下来,事情又得到了缓解,让人开始浮想联翩:也许,哥里高尔还会再变回来的,生活还会恢复原状。可卡夫卡不这么认为。我看到的只是光明,而卡夫卡看到的却是全貌。熟悉,不过是厌倦的第一步,稍稍熟悉之后,无限的厌倦就在前面。终于,经济上的重负让这个家疲惫不堪也狼狈不堪,心理上的重负让哥里高尔越来越多的做出他不该做的事-------绝望终于把他逼疯了。他想克制,又无法克制。理智已经无法战胜本能。对过去的回忆已经占据了一切。他虽然拥有甲虫的外壳,但他还有一颗人类的心,只要他在世界上还存在一刻,他就仍然是个顶天立地的人。他无法忍受别人把他当作恶心的爬虫,他渴望自己像原来一样!但是,他又对曾经的生活充满恐惧。对生活的恐惧又使他有些爱上了现在的状况。矛盾,是矛盾让他心力交瘁,是矛盾让他死在自己房间的地板上。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小说人物,哥里高尔,他就是卡夫卡的真实写照。卡夫卡不仅仅在写小说,他在写自己,在写自己的生活。
除了主人公,他的妹妹也是卡夫卡着力表现的人物。不像劣等小说那样,把他妹妹塑造成一个十全十美的人物。在《变形记》里,每个人都是普通的,社会基层的小人物。他们都是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小市民。他们的爱是建立在生存和金钱的基础上的。当自己的生活美满时,他们会去爱别人,关心别人,照顾别人。但是,一但别人破坏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梦想时,爱就不副存在了。余下的,只是血淋淋的冷酷。从主人公妹妹上的变化上,这一点表现的入木三分。这个形象的成功塑造,也看出来卡夫卡不可估量的天赋。
小说的结尾是耐人寻味的。从结尾中,可以看到不止一种感情。哥里高尔在挣扎中死去了,生活又变回了原来的模样。也许,比原来还要美好,在哥里高尔妹妹的跳跃中,哥里高尔被忘记了。不,这个人就不曾存在,以前的生活,不过是幻觉。在一场闹剧过后,生活又滑回了原来的轨道。而他,哥里高尔,不过是萨姆沙一家生活中慢慢划过的一道流星……
变形记读书心得体会14
弗兰兹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20世纪德语小说家。文笔明净而想像奇诡,常采用寓言体,背后的寓意深刻。而他的代表作是《变形记》。
小说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写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巨大的甲虫,惊慌而又忧郁。他父亲发现后大怒,把他赶回自己的卧室。第二部分,写格里高尔变了,养成了甲虫的生活习性,却保留了人的意识。他失业了,仍旧关心怎样还清父亲欠的债务,送妹妹上音乐学院。可是,一个月后,他成了全家的累赘。父亲、母亲、妹妹对他改变了态度。第三部分,写为了生存,家人只得打工挣钱,忍受不了格里高尔这个负担。妹妹终于提出把哥哥弄走。格里高尔又饿又病,陷入绝望,他怀着深情和爱意想他的一家人,然后他的头就不由自主地垂倒在地板上,鼻孔呼出了最后一丝气息,死了。父亲、母亲和妹妹开始过着自己养活自己的新生活。
小说的创作背景是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的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一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一方面又陷于孤独、颓废、绝望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他们著书立说,使用极度夸张以至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开掘个人的`直觉、本能、无意识、梦幻、变态心理以至半疯狂、疯狂的言行、心理,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冷酷,人对社会的绝望。
变形记读书心得体会15
用半个月的时间看完了一本卡夫卡的短篇小说集。1月19日第一次拿到书,中午看了第一篇短篇"判决",就发现"看不懂的才是艺术"这句话真的是经典啊。于是在这半个月的时间里我硬着头皮看完这本书。不知道现在的学生还学不学"变形记".忘记是小学还是中学了,语文课本里截取了"变形记"的一部分,老师用这篇课文告诉我们资本主义是一切万恶的来源,生生把人变成了"甲虫".可怜的是,当时的我好象都没有对为什么人会变成甲虫这一事情产生疑问,只是一直以为认为卡夫卡肯定是深受资本主义折磨,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一个可怜的人。
当我选择买这本书的时候,我抱着对资本主义的深恶痛绝,决定看完书后好好讨伐下资本主义。可怜的我,居然没有多少能看懂。我边看的时候边在想这国外多少年前的一个写书的和我们的国内文艺圈的姜文也太像了。创作的都是别人看不懂的玩意,以为自己看懂了的人一不小心就被证明是没被看懂的。所以看了他们东西的人都只能猜测作者的意图。
我猜测卡夫卡的小说更像是讽刺小说。根本都不用去回忆他当时的生活大环境,想想我们现在的社会,居然很多也能被他幽上一默。我更愿意认为卡夫卡的小说讽刺的是小人物的悲哀。"变形记"里的格雷高尔都变成甲虫了,想的却是如何向上司交代;"秃鹰"里的人宁愿站在原地被鹰啄得体无完肤,缺忘记自己是可以跑的。最后鹰伸进他的喉咙活活把他咬死,他却很高兴,因为鹰也会死去。"老光棍布鲁姆费尔德"里的布鲁姆费尔德对他现在的.生活好象都不太满意,不满意他的保姆。不满意他的老板对他部门的态度,不满意他的助手的工作态度,但是居然一直不想着改变。可怜的布鲁姆费尔德。
于是看完这本书,用古代的外国的文学艺术更坚信了自己的一个观念,活得开心才是硬道理。就是看不懂艺术也可以快乐生活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