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呼兰河传》读后感1
萧红笔下的一座小城,坐落在昔日的黑龙江省呼兰县。这座小城极为普通,从南到北的十字街贯穿整个小城。一个个生活在这普通小城里的普通人,共同编织成《呼兰河传》的故事。
全书由“整体到局部”的结构先总写呼兰小城的地理情况、城市内部的构造等等。再写人,但这本书无主要角色,用小城各个地方不同的人为线索,把小城的面目徐徐铺开。作者用叙述生活的口吻描写的事件当中,有善有恶,有悲有喜,黑白交织,如灰色的、大笔点染的水墨画。
“灰色”——这是我读完《呼兰河传》的第一感受。白与黑交织,便构成了灰。《呼兰河传》有令人愉悦的片段,有能激励人心的人物。我至今都记得在第五章有一个片段:“于是我从祖父的身上从上往下挣扎着,喊着:‘我要掉井的!我要掉井的!’祖父几乎抱不住我了。”童趣与天真如钻石一样镶嵌在本书中,但仅存的美好便大抵这些了吧。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呼兰小城的“文化活动”。先是跳大神,大神是要请的,而且还要献上布匹,大神不高兴了还要杀鸡。既然活动成本这么高,呼兰城的市民为什么还要心甘情愿地去做?我认为可以从上下文寻得答案:呼兰小城有为神鬼服务的店铺,以扎彩铺为例,文中作者用细致的描写写出了扎彩铺里金碧辉煌的阴间宅子,加之以豪华的特殊服务——有专门的人拉车,有穿着白净的厨子拉面,还有精明的管家管账……然而这一切是还是衣着粗鄙的人做出来的,并没有因为阴间的'宅子如何漂亮而改变现世的生活。作者也在文中说,并未见到做扎彩的人给自己做一间阴间宅子。放河灯也是一大特色活动,例如此场景描写:“这时,再往远处的下流看去,看着,看着,那灯就灭了一个,再看着看着,又灭了一个,还有两个一块儿灭的。于是就真像被鬼一个一个地托着走了。打过三更,河沿上一个人也没有了,河里边一个灯也没有了。”文字虽简洁,但在我脑海中一下子就有了画面:在视野的尽头,灯在河的远处一个个地灭掉,每灭掉一个,天色便暗了几分。待到灯全部都灭完后,这河,便又恢复死寂。
哪有阳间人渴望阴间的道理?如果真是这样,只能说明人们对现世的不满、失望以及对虚无缥缈的“来世”的憧憬。听着大神唱着跌宕起伏的调子,难道他们感受不到内心的空虚吗?向鬼神求幸福安稳,渴望来世的荣华富贵——而这一切,是谁造成的?
作者情感已不必多说,读者自知。而打动我的是灰色的回忆:如黑白交织,生活不是一昧的美好、顺利,也不是一昧的困难、坎坷;只有风雨交织、雨后天晴的生活最是真实,也最是动人。
昔日的黑龙江省呼兰县今日已物是人非,哈尔滨市呼兰区代替了呼兰县。但萧红笔下的呼兰小城,似一缕若有若无的炊烟,跨过历史的河岸,飘过了呼兰,飘过了黑龙江,飘过了中国北方……向沿途的旅行者诉说这娓娓道来的故事,喜悲交织的故事将会一直延续下去……
《呼兰河传》读后感2
读完《呼兰河传》这本书,我百感交集,心里久久不能平静,真的为被残酷的宗法社会折磨死的人感到愤怒!
20世纪20年代中国东北呼兰河畔一个小县城的故事。生活像河流一样平静地流淌,但宗法社会的本质是残酷的。不,书中的老胡家小团圆媳妇被无知的人折磨死了。当然,不仅是小团圆媳妇,还有王大姐,在无知的冷眼里难免会死。这大概是宗法社会的波澜吧。这本书还讲述了冯歪嘴的一些生活经历,让我意识到平静是坚韧的生活。作者的童年是孤独的,没有幽美的故事,但却让作者难以忘怀。是的,谁能忘记童年的美好时光?它是我们成长的背影,我们应该记住这些童年的美好时光。不知不觉中,我陷入了沉思……
在记忆的心中,童年的生活就像一幅五彩缤纷的画页。很小的`时候,我很开心。春天,我可以在公园里无忧无虑地玩耍;夏天,我可以在树下享受凉爽;秋天,我可以在田野里自由玩耍;冬天,我可以打雪仗,堆雪人。的确,童年生活很无拘无束,很幸福。然而,作者的童年是孤独的,当时的宗法社会是残酷的,所以很多人被折磨死了,这是多么不公平!
现在,我们的童年是幸福的。童年是一本好书,你必须阅读和发现,这样你就会发现童年的无限乐趣。
《呼兰河传》读后感3
童年是一首歌,唱出了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诗,诵出了我们美好的回忆;童年是一幅画,画出了我们美丽的世界。
萧红,相信你们都认识她吧!她是著名的女作家《呼兰河传》这本书就是1937年到1940年12月写的。她用了将近4年的时间,写出了这么精彩生动的书。让人拿起了就不想放下,爱不释手。这本书详细的写出了在她故乡的`每一分每一秒。在呼兰河里以前住着她的外祖父,现在埋着她的外祖父,可惜这么慈祥的外祖父不在了。
《呼兰河传》读后感4
读完萧红的《呼兰河转》后,我感触颇深。从小时候的角度,她写了一首水土风情和一首凄凉的歌。文章几章中的几句话感觉很精彩,忍不住拿出来和大家分享。
一个彩色商店,房子、厨师、骡子、大白马、汽车都很生动。从喷钱兽、聚宝盆、大金山、大银山,到花盆、茶壶、茶杯鸡、鸭、鹅。看着穷人,他们觉得活着不好。
看似一句淡淡的话,细嚼着,世间的辛酸苦涩,沉浸在其中。还有很多幽默。
此外,胡家团圆媳妇的婆婆不愿意打鸡、鸭、猪、狗和猫。她害怕把猫打跑,狗害怕把狗打跑,猪害怕把猪掉下来,鸡害怕鸡不会下蛋。只有一个小团圆媳妇没有问题。她不会逃跑或失去它,也不会下蛋。她不是猪。她失去近两个并不重要,也不是秤!
当她来到我家时,我从来没有让她生气过。哪个团圆的媳妇不生气?我一天打八顿骂三场。我只打了她一个月。我有点残忍。如果我不残忍,我怎么能有一个好人呢?……
婆婆的算计和无知,封建世袭的婆婆,打媳妇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小团圆媳妇才十二岁,长得像十四岁。太大方了,不知羞耻,吃了三碗,要给小团圆媳妇一个下马威,不打规范不出好人来。小团圆媳妇不如鸡狗猫,鸡狗猫不能打。小团圆的婆婆没有觉得打媳妇有什么问题。受伤,生病,找跳大神跳大神,花50吊钱给云游真人来医院,破一破。这还舍得。手闹事,三吊钱的红花都不愿意买。在她看来,生活应该是这样,没有错。受伤了,医生。医好了,再打。可怜的小团圆媳妇直到被活活折磨死!小团圆的婆婆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劲,只是被云游真人吓了一跳,害怕了,想了想,不想过早下地狱……让人感到可怜、愤怒、可恨和悲伤。
他们的父母生下来,没有希望,只是希望他们吃饱穿暖,但他们吃不饱穿不暖,逆来顺受,顺来一辈子都没有!
这样的话看似随口道来,却写出了穷人唏嘘世道不济,没有愤怒的控诉,字里行间却在鞭挞着当时社会,勾略出了穷人凄凉麻疲了的生活状态。
悲伤的故事,就像一个大磨盘,压着你的心,滚着……
还有冯歪嘴冰冷的小磨坊。冯歪嘴的女人一死,大家都觉得冯歪嘴算完了,就扔了两个孩子,一个四岁,一个刚出生。但冯歪嘴本人并没有旁观者眼中那么绝望。当他看到两个孩子时,他平静下来。他觉得在这个世界上,他必须扎根,坚定地成长。
所以他仍然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仍然承担着责任。冯歪嘴的`小儿子,在别人眼要死,但孩子一直不死。他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小的会笑。
这是另一个悲惨的家庭。幸运的是,冯歪嘴看着别人做什么,他也想做什么。不管他有没有这样的能力,他都要承担养活孩子的责任。这是书中最强大的人物。他孩子的生活是生存的希望。无论多么困难,无论如何!
萧红奇思妙想如神来之笔。
例如:为什么这个罐渣不扔掉,可能是为了滋养潮湿的昆虫。有罐渣有破罐陪伴,砖有土陪伴,破罐有破梨,他们似乎匹配,结婚,有生命送到世界,如破罐像鱼不是鱼,大罐下的潮虫,猪罐上的蘑菇。
写的是最脏最不屑的东西,但作者生动地赋予了生活中的每一个物体,感受到了作者的智慧和可爱的童心,让人发笑。
为什么节妇坊没有写女人跳井跳的勇气?修节妇坊的人故意删除,因为修节妇坊的人大多是男人,家里有女人。他怕他写,家里的女人也要跳井。他的女人跳井,留下一大群孩子怎么办?所以我不写,只写温柔孝顺的公婆……
自古以来,男权主义从未离开过社会。节妇坊是男人修的,他是主宰,他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女人从来就是附属和被歧视的。通过萧红的话,我感受到了女人是如此的可怜。男尊女卑几千年后,我们仍然无助地看着男人玩花样养小三,三妻四妾来证明自己的力量。女人只配独自哭泣,暗自受伤。感情不能出轨,身体不能出轨,否则就是不守妇道的坏女人。男女平等只是口号,是未来。
总之,这是一本很难得散文叙事大作,又像一首叙事诗,怀揣着童年难以忘怀的往事,娓娓道来。蝴蝶、虫子、黄瓜、日瓜、玫瑰后花园、绚丽多变的火云是如此美丽。接下来的几章故事又是那么辛酸幽怨,苦不堪言。但冯歪嘴的儿子还活着,给人们带来了希望。书中的亮点层出不穷,就像太阳照在盲人身上一样,盲人看不见阳光,但盲人却感到真正的温暖。”
《呼兰河传》读后感5
一本“改造人的灵魂"的书
“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
这两段文字大家是否十分熟悉呢?但凡拿到小学毕业证的人都知道这两段文字分别出自三年级下册课文《火烧云》和五年级下册课文《祖父的园子》。能被语文教材看中,应该无可挑剔了吧!令人惊讶的是这两篇课文都是同一个作者!而且出自同一篇小说!这就是萧红的《呼兰河传》,此书值得一读。
萧红,命运多舛、英年早逝。
萧红(1911—1942),原名张i莹,笔名悄吟等,出生于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1927年,进人哈尔滨东省特别区第一女子中学读书。1931年,为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开始了一生的流浪和漂泊。1934年,与萧军一起到上海,得到鲁迅先生的帮助。1935年底,出版中篇小说《生死场》,轰动文坛。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辗转于武汉、临汾、西安、重庆等地。1940年1月到香港,在病中完成了《呼兰河传》的写作。可以说:萧红经历多年漂泊之后对于故乡的深切怀念和反思,促成了《呼兰河传》的写作。1942年1月22日,病逝于香港,年仅三十一岁。萧红是现代文学史上极具才情的女作家,被誉为20世纪30代的“文学洛神”。
《呼兰河传》是萧红最为脍炙人口的名作之一,也是现代文学“最美的收获”之一。作者于1937年在武汉构思且开始写作,但时世动乱不安,颠沛流离,直至1940年12月才在香港完成。可惜作者未看到样书就英年早逝了。《呼兰河传》自诞生后,成为最受欢迎的中国现代文学名著之一。
茅盾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全书共分七章:
第一章描写呼兰河城的概况,其中对东二道街上大泥坑的描写,尤其细致传神。这大泥坑正是呼兰河城的一个象征,表现了人们对阻碍自身前进的事物的习焉不察,以及维持现状、不求改观的荀且心理。你看,文中令人心酸到骨子里的话:“穷人们看了这个竟觉得活着还没有死了好。”
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以大泥坑的幌子吃瘟猪肉的细节,更是揭露了人们的自欺的性格弱点。
第二章描述呼兰河人精神上的“盛举”:跳大神,放河灯,唱野台子戏,逛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这些活动都是“为鬼而做”的,更突显了民众的迷信、愚昧,以及现代知识和理性的匮乏。
第三章描写“我”与祖父在后花园度过的快乐时光,这是全书最明朗、最温馨、写得最自如的篇什,充满了童心、童趣及美妙的意境。也正是这一章节表达了作者对疼爱自己的祖父的深切怀念,对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的无限眷念之情。整篇小说就这一章节积极乐观。
第四章是对“我”家几户房客生活的勾勒,突显了这些房客生活的艰辛及没有尊严。“他们都像最下等的植物似的,只要极少的水分,土壤,阳光——甚至没有阳光,就能够生存了。”作者从童年的感受出发,渲染了“我家是荒凉的”这一点,流露出对下层劳动者的深切关怀和同情。
第五章描写小团圆媳妇惨死的经过,揭露出封建礼教及愚昧迷信的风俗其势力的强大。传统习俗已化为人们的“集体无意识”,深人其骨髓,尤以小团圆媳妇的婆婆为甚。在那种医疗环境下,在那种根深蒂固的封建迷信下,可以说,小团圆媳妇不是被婆婆杀死的,而是被这种“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鲁迅语)害死的.。
第六章主要刻画“我”家的长工有二伯。这是一位可怜而又可悲的老人,有几分阿Q气,突出体现在他的“精神胜利法”及欺弱怕强的病态人格上。这是他的个性长期受压制的结果,也是不健康社会为害的结果。他被父亲一连多次打倒在地,他被旁观,他被无助……
第七章,讲述一个磨倌冯歪嘴子的故事。在众人不友好的、“看笑话”的环境中,他以顽强的毅力支撑着一个家庭,并在妻子难产而死之后,仍坚忍地悉心抚养两个孩子生存下去。作者在这个人物身上,倾注了自己美好的愿望和祝福。
这两个故事为什么要放在一起?一个是欺弱怕强,一个是百折不挠,积极顽强。
呼兰河这个小城的生活是刻板单调的。作者着力描绘的是呼兰河城的性格,意欲表达的是她对这个小城既爱又“恨”的复杂情感态度。其中既有对于充斥呼兰河城的历史的惰性力量,人们的愚昧、麻木、自私、迷信、毫无进取精神及变革意识的批判,又有对后花园、祖父,及火烧云等故乡风物的怀念,也有对于冯歪嘴子这样的人物坚忍顽强的生命力的肯定与赞美。
《呼兰河传》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小说。它没有中心人物,没有完整的贯穿始终的故事情节。作者重视的是小城的风俗描写,对于小城居民的日常生活细节及生活场景的描述,对于特定氛围的渲染,有如一幅栩栩如生的乡土风俗画。写人也不求面面俱到,而是重在刻画人的灵魂。作者的叙述是舒缓的、平淡的,既有浓厚的乡情,又有几分惆怅。可以说,萧红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与诗之间的独特文体。
作者的语言朴素自然,流畅优美,明丽清新。
《呼兰河传》值得一读,一本小学语文老师必读的书,一本应当推荐给学生读的书,因为它是一本“改造人的灵魂"的书。
《呼兰河传》读后感6
《呼兰河传》这本书是著名作家萧红写的,书中记载了萧红的童年时光,有悲伤、有欢乐。呼兰河是萧红小时候所住的地方,她的祖父死在了那里,她的二伯也死在了那里……
这本书里说了那里的冬天很冷,天空是灰色的,大地被冻裂了,整天飞着清雪。还说了那里卖麻花的人很多,虽然是冬天,但他们篇【卖麻花、卖豆腐的人们)还是坚持着卖。
一到黄昏,人们就络绎不绝地去看河灯。这边的人还喜欢跳大神篇(一种迷信)。
萧红小时候很顽皮,每次祖父去除草,她也跟着去。然后把旁边的花一朵一朵摘下来,然后一朵一朵地插到祖父的草帽上。祖父浑然不知,还以为是那年春天雨水大呀,这棵玫瑰开得个性香,二里路也闻得到。回家后,那插满玫瑰花的草帽惹得全家哈哈大笑,可开心啦。
萧红虽然有时很顽皮,但有时也很懂事。
她的祖母死的时候,来了很多人。虽然萧红不关心祖母的事,但是她招待客人招待得很好。她把她的`小哥哥带到花园里,一一把东西介绍给他,自我也不打扰其他人。
随着故事中萧红的一天天长大,慢慢的,那里的小城特色我也了解了不少。他们跳大神,看河灯,看小团圆媳妇……
《呼兰河传》读完了,而我的情绪很久很久都沉浸在那一片片有欢乐、也有悲伤的画面中!
《呼兰河传》读后感7
童年是快乐难忘的岁月,是温柔阳光的时光。童年永远无忧无虑,永远天真快乐。即使遇到挫折和悲伤,童年也永远洋溢着无暇的笑脸。每个人的童年都不一样。童年是人生中最灿烂、最难忘的一页。让我们一起读《呼兰河传》,感受作者萧红的童年。
《呼兰河传》描述了作者小时候在家乡黑龙江省呼兰县的亲身经历。通过仔细的回忆,作者萧红用抒情和散文风格、沉重而轻盈的写作方法创作了这部“回忆”的巅峰作品。1940年,萧红写了这部作品,这是抗日战争最激烈、最艰难的'时期。出于对家乡的担忧和对家乡的怀念,她写了这部小说。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巅峰作品,而且具有独特的写作形式:书中有许多人物,但没有主角。书中有许多故事,但没有主轴。这本书的七章可以独立形成多个故事,但它们是一体的。萧红巧妙地运用了这种独特的写法。
萧红写的《呼兰河传》朗朗上口,非常亲切,让人感到身临其境。主要介绍呼兰县邻居之间的趣事和村民之间的各种乐事。它主要描述了我小时候和邻居、祖父在家、乡村、菜园里的幸福无忧无虑的生活。书中有很多语言、场景和动作描写,非常口语化,让读者感到亲切和亲密。这本书看起来很普通,但似乎有一种魔力。这是因为萧红奇妙的“回忆”写作方法和娴熟轻巧的写作风格,这本书将被世人传读。
读完这本书后,我回味无穷。萧红用神奇的写作方法将她童年的天真、悲欢离合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一种亲密感。从这本书中,我不仅读到了萧红小时候和亲戚朋友在一起的各种有趣的事情,还读到了她幼稚可爱的内心世界,了解了她童年时代中国的许多风土人情。读起来好玩又顺口,这也是她成功的地方。我们都应该读大作家和成功人士的童年,思考他们是如何成功的,并在我们成长的足迹中写下他们童年的经历。你会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童年!
《呼兰河传》读后感8
今天把萧红的《呼兰河传》看完了,因为读书没有规划,零零散散,花费了挺久时间。
呼兰河传这本书就像它的书名一样,将的是呼兰河的往日旧事。这个地方很小,小的像是我们的村庄。本书以作者小时候的回忆为线索,将整个小城的故事串联起来。讲了四五岁的孩子眼中的呼兰河是什么样的。
小城很闭塞,能引起人们注意的往往是发生的不好的事情,这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是快乐所在。这里的人像是鲁迅先生所说的看客。
他们所开心的是某条街道的大泥坑这些日子淹到了多少牛羊牲畜,哪家买了好吃的糖葫芦小孩子争的鸡飞狗跳,谁家的团圆媳妇生了大病请来大神反复“治疗”,这个季度的大戏又成了多少家的因缘,有二爷与厨房师傅之间的吵闹,磨坊里歪嘴死了老婆孩子怎么照料……
其中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团圆媳妇和歪嘴的事情。
团圆媳妇从一个活泼开朗、人见人爱的大妞,变成整日噩梦连连、疾病缠身的妖怪。而这,都要归咎于常常拿她出气、施加暴力的婆婆。团圆媳妇常常喊着要回家,只是再也回不去家。生病的日子被各种偏方、鬼神方法环绕。被脱光了衣服洗滚水澡、被烙铁烧,小小年纪已承受太多的痛。周边的四邻都是看客,生怕错了这精彩的'表演。最后团圆媳妇还是死了,变成在桥下常哭泣,说要回家的兔子。
歪嘴的生活有了改变是从他突然成了家,有了孩子,在四处透风寒冷的磨坊里,被主家驱逐。还好有老爷爷收留的草屋。在草屋的日子,虽然还是很冷,家徒四壁,却常常看到歪嘴围着家人的开心,觉得在这世上有了根,他应该是疼爱妻子和孩子的好丈夫和好爸爸。可妻子还是在贫困中疾病中生下第二个孩子死去了。周旁依旧是看热闹的邻居,各种闲言碎语伤害着这个选择歪嘴的老婆。而这之间的事成为他们新的谈资。好像别人过得不好,他们就觉得这日子还挺热闹。
作者说,不知道中国其他的城市是不是这样,呼兰河是的。无疑,中国各地都聚集着这样的人,在不忙碌的地方最多。
其中作为温暖的要说作者和爷爷的日常。后花园是他们共同热爱的地方,在这里种菜除草捉蛐蛐,躺在芦苇里睡觉。爷爷是最有耐心的,每天教孙子背诗,不厌其烦的讲解。他对身边的其他人同样宽容。让人感到人性的温暖。
作者说,呼兰河的小城里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大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只是对这里的幼年记忆,却忘不了。
《呼兰河传》读后感9
《呼兰河传》是现代著名女作家,被称为三十年代“文学洛神”、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萧红的绝世之作。我本来并不想看这本书,可当我看到著名文学家茅盾先生的评价“这本书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时,我心想连茅盾先生都对这本书有这么高的评价,看来我是不读不行了!果不其然,这本书简直写得太美了。
作者用白描手法写了有着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呼兰河城的`故事。其中,我觉得最有趣的就是“大泥坑”和“火烧云”了!
“大泥坑”在东二道街,如果没有下雨,泥坑就像一碗粥一样;下雨的话,就成了一条河。作者用动作、语言、神态三种描写方式,表现了人们在过河时的具体样子。而在不下雨的时候,便会淹死一些小猪、小狗、小鸭等动物。
呼兰河那的晚霞很美,在那儿红霞叫做“火烧云”,“火烧云”的变化极多,消失得也快。作者分别从看“火烧云”的人、“火烧云”的颜色和“火烧云”的样子来写。其中,“火烧云”的样子为详写,文章描述“火烧云”有时候像马、有时候像狗,有时候像狮子,其中我觉得描绘“狮子”的时候最生动,作者用拟人的手法,使我脑海中一下子便会浮现出狮子很威武很镇静的样子。
《呼兰河传》这部作品使我感受到呼兰河的神奇和美丽,更让我体会到作者萧红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呼兰河传》读后感10
这本书讲述了萧红在呼兰河童年的一个有趣故事。由此可见,作者的童年生活非常自由、无忧无虑、快乐。它向我们展示了上世纪初呼兰河的风景和人物,并了解了作者的童年背景。
参考历史背景,不难发现萧红的《呼兰河传》创作于1940年12月。她遭受了日本侵略者的大火和疾病。他们互相攻击,比她童年的生活差很多倍。她写这本书是为了表达她对自由和平的渴望。
《呼兰河传》告诉我们,萧红的童年是孤独的。她每天都住在一个有黄瓜和大瓜的小院子里,每年都和蝴蝶、蚱蜢和蜻蜓呆在后花园里。她善良的祖父是她唯一的伴侣。呼兰河是一个孤独、刻板、单调、无色的小镇。人们每天都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刻板生活。呼兰河也是一个善良的地方。吵架,和平解决,没有恶意。萧红生活在这样一个孤独的环境中,深深烙印在她的灵魂里。
可见萧红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里,人们迷信,没有同情心,没有道德。与萧红相比,我们的生活来之不易。但我们仍然每天抱怨:父母不给零花钱,父母不买新衣服,父母不买零食······但萧红,不管生活有多艰难,但她仍然乐观,不抱怨,我们应该向她学习。
文学大师之间的矛盾曾经评价过萧红的艺术成就:“这是一首叙事诗,一幅丰富多彩的风景画,一串悲伤的'歌曲。”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旧社会的真实面目,让我更了解萧红。我想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
虽然这本书的内容是零碎的,不像小说,它记录了萧红童年的真实写照,但当她写这本书时,她受到了日本人的限制。她多么想回到童年啊!这样一本真正的书怎么能不被感动呢?
《呼兰河传》读后感11
童年,是幸福的,快乐的,是美好的,人们常说童年是人生长河里的最美得一朵浪花,是最令人难忘的日子,我想在萧红眼里也应该是这样吧!《呼兰河传》就是讲的作家萧红把自己记忆中的童年生活符号像一串红辣椒一地把它挂在我们的眼前,抒发了她温暖的回忆,来慰藉着自己孤独的心灵。
她写的她的家庭,爸爸和妈妈对她很凶,很冷淡,祖母也对她不好,但祖父对她很好,她喜欢和祖父一起一整天都待在小院子里,和祖父、昆虫一起来玩,祖父还经常教她学知识,在祖父的院子里是快乐的,自由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祖父也是由着她的。在祖父院子里的这段时光也许是她一生最快乐的时光!
在她笔下一个个她童年故事令人心痛,从小没有父母爱,虽然有祖父爱,但祖父死后,也就没有人爱了,一直孤独寂寞。看看我们现在的美好时光,有家人爱,还可以学习,和萧红比,我们太幸福了,但有时还不珍惜。动不动就和父母吵架,不认真学习,太不应该啊!
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要珍惜我们眼前的幸福生活。
呼兰河传读后感开学初,我利用学生课余活动时间阅读了关于萧红写的《呼兰河传》。它的内容进行丰富,引人入胜。令我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几个小故事。
当时豆腐是一种奢侈品,如果你能在晚餐时吃一块豆腐,它是非常美丽的。
一些买不起豆腐的穷人,他们孩子的.梦想是开一家豆腐店,甚至一个宁愿破产也不愿买豆腐的人。这表达了穷人的困境,他们的生活就是这样,节俭,连一块豆腐都买不起。
在旧社会的妇女的生活,可以说是非常可悲的。在寺庙,其中老爷庙人都很虔诚,但在娘娘庙,不尊重娘娘,为了人们讨论她唯一的孩子,讨论太阳只有一点点的祈祷和礼拜。这也反映了女人是多么的不值一提。
书中还谈到了写一个小团圆妻子的故事。她本来是好的,但被折磨,殴打骂,虐待,她的心脏其实很委屈。她想回家,她说这是鬼驱魔的身体,而不是什么偏方,最终被推到了热水“洗澡”,或精神已经被折磨致死。笔者小女儿团圆的事情,以反映女人的不幸的命运在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
读完这本书,我感触很深。这三个小故事发展只是通过书中的一个小缩影,但表达了这位女作者认为对于中国旧社会的愚昧、落后、黑暗的不满和愤怒。萧红是当时经济社会中难的一见的女性精英,但很多企业女性工作生活方式非常艰难。新旧对比,社会不断进步了,生活环境条件可以大大提高改善,女孩子们也不受歧视了。我们要珍惜这个美好未来生活,女孩子们要自强,让自己学习变得更强大。
《呼兰河传》读后感12
读完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后,心情复杂——快乐、悲伤、释然。正如茅盾在序言中所说,它不像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小说,而是更像一首叙事诗,一幅丰富多彩的当地绘画;一串悲伤的歌曲;读小说,仿佛看到小红站在我面前,像一个白发老人讲述她童年的乐趣:呼兰河人民是如此善良、满足,过着一成不变、无可争辩的生活……随着笔调一转,萧红变得忧郁起来,我们看到的是她单调孤独的童年。虽然她的祖父给了她很多善良的爱和无忧无虑的生活,但对于一个没有家庭温暖和父母爱的孩子来说,她的心是孤独的。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她在未来三次婚姻中屡遭失败的原因。
呼兰河发生了一个普通而残酷的故事。日复一日,萧红谴责这个人吃人的`旧社会和日本人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她对家乡人民的无知、麻木和屠宰命运深表同情。同时,她也很高兴家乡人民对抗日本侵略者的觉醒。
萧红的命运是不幸的,虽然她一生都在反抗旧的封建礼教,但她并没有逃脱悲惨的命运。
我认为呼兰河的传记是消极的。就像翠阿姨一样,她生活在新旧社会交织变化的时代。她对现实的不满只是内心的默默抵制,呼兰河的转变是积极的_在此期间,总有一些像萧红这样有先见之明的进步者,用他们的智慧和勇气唤醒人们无知的良心,揭开他们被蒙蔽的面纱。也许萧红对未来没有赵一曼、秋瑾和石评梅那么热情,致力于革命,也许她更沉浸在自己的个人情感悲伤中,但在如此糟糕的生活条件下,如此孤独和悲伤的心态下,仍然完成这部不朽的杰作,这足以让我们尊重和学习。
读完这本小说后,我们也深深感受到我们生活在当下是多么的幸福。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帮助一些落后的农村地区仍然被贫困和无知所困扰。
《呼兰河传》读后感13
《呼兰河传》是一部充满悲伤和血泪的作品,记录了一个荒凉时代的历史书。在寒冷寂静的东北地区,童年的作者见证了无数种闹剧。
《呼兰河传》的作者萧红和鲁迅评论说,她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和他一样,萧红也生活在动荡、封建迷信和麻木的时代。但她没有屈服,没有默默忍受,而是用她的'笔写下了她的悲愤,把它变成了《呼兰河传》。她从孩子的角度描述了自己的童年生活,隐喻了人们认为善良行为背后的真相,强烈而有力地写下了那个时代的悲哀。
在书中,我的第二个叔叔是我家里的一名老工人。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为这所房子努力工作,但没有得到任何工资。直到他老了,他仍然被父亲殴打,但他从未反击过。他喜欢和天空中的雀子和大黄狗说话。他对被奴役的命运一无所知。他对弱者毫无同情,与周围的人格格格格不入。他是作者的东北阿Q”。
呼兰河是荒凉的代表,每个人都麻木无知。这不仅是呼兰河的写照,也是那个时代的写照。在那个时代,人们活着是为了生活,有些人甚至活着是为了死亡;在那个时代,普通人也被视为外星人;在那个时代,只有观众,他们麻木地看着别人的命运,麻木地看着自己的生活。“他们看不见什么是光明的,甚至根本也不知道,就像太阳照在了瞎子的头上了。”
这本书尽力批评封建迷信,为那个时代的人们敲响了警钟。它期待着民族的变迁和文化的复兴。
虽然萧红已经停留在那个时代,但她的精神传达给了成千上万的年轻人。作为时代的新鲜血液,我们应该为祖国未来的发展做出贡献。
《呼兰河传》读后感14
逛书店,在书架推荐的书目中,看见了一本我熟悉的书,那是萧红的《呼兰河传》,书的封面是土黄色的,加了很多精美的画片。而我家中藏有的这本书的封面是黑色的,只有一张作者的小照,忧郁的眼晴看着前方。
初次看这本书的时候,年龄还小,对于书中表达的深层次的悲哀无所体会,只觉得作者描绘的童年生涯是格外的生动搞笑。慢慢长大,再次阅读萧红的时候,却从她那字里行间读出了淡然的忧伤。《呼河兰传》由几节故事组成,看似这些故事是零
是零落的,形不成完整的线索,但文章始终带着细腻的抒情。她用一种很散淡的语言来描述荒凉,“我家是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这种笔调就像有人给她写的传记中说到的那样:这个人的手臂里有内伤,伤到了骨骼,那骨骼就是给扁鹊看,也已经变色。但是她倒背着双手。她到门外面去,她说天凉,说风大,说橡树的`红色叶子落了满地。
萧红的一生是很不幸的,虽然她被鲁迅认为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但她柔弱多病的身躯几乎承受了那个动荡时代的全部屈辱和苦难:社会的、民族的和性别的;精神的和肉体的。她在临终时的留言:“我一生最大的痛苦与不幸,都正因我是个女生。”令人心酸。印像中萧红总是在路上漂泊,在战火纷飞中从中国最北方的城市到中国最南方的城市,她总是在行走,而在行走的路上,过往的、留下的,皆又是最寂寞的风景。
《呼兰河传》写作的时刻跨度很大,在“七七”抗战爆发时开始酝酿,“八?6?1一三”上海抗战失败后开始动笔写作,直到1940年12月才在香港完成。而这个时期几乎是萧红一生不幸的缩影,她在疾病中还因战乱颠沛流离;在感情是中深泥淖。她虽被开除出“祖籍”,故乡也早沦于敌手,但人总是会有一种思返的心理,尤其在对前路深感茫然的时候,这样的想法愈发的强烈。
从《呼兰河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够深深地感觉到当时的萧红是孤独、寂寞的。她曾对老朋友白朗这样说:“未来的远景已摆在我的面前,我将孤寂、忧郁以终生!”她渴望着从现实的重负中解脱,而这种解脱恰恰是难以做到的,于是,她便想留守着一方童稚年代的美丽的土地,幻想着远离喧嚣的宁静。
但是,作者小时候对于荒凉的记忆像是深深的烙印,存于她的思想中。因此整部小说的基调是深沉的、哀婉的。印像最深的那一段是她写的跳大神:“跳到了夜静时分,又是送神回山。送神回山的鼓,个个都打得漂亮。若赶上一个下雨的夜,就个性凄凉,寡妇能够落泪,鳏夫就起来彷徨。那鼓声就好像故意招惹那般不幸的人,打得有急有慢,好像一个迷途的人在夜里拆说着他的迷惘,又好像不幸的老人在回想着他幸福的短短的幼年。又好像慈爱的母亲送着她的儿子远行。又好像是在生离死别,万分地难舍。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样凄凉的夜。”人世间,再多的繁花胜景,终了也难以逃脱最后的凄凉。很平淡的一些句子,却有一种难以形容的悲哀。
那里的人们似乎都过着卑琐平凡的生活:“天黑了就睡觉,天亮了就起来工作。一年四季,春雨冬雪,也但是是随着季节,穿起棉衣来,脱下单衣地过着。”“老,老了也没有什么关联。眼花了,就不看;耳聋了,就不听;牙掉了,就吞;走不动了,就瘫着。”“病,人吃五粮,谁不生病呢?”死了,哭一场,埋了之后,活着的仍旧过日子。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小说描绘的日子何尝不是现实生活中的缩影,过去是怎样来的,未来又会怎样样,生或死,都是自然的规律,该发生的事就那么平静而自然地发生了,有什么是不该发生的事呢?人们麻木地生活着,一天又是一天。
我不知道,作者笔下后园的小倭瓜是不是还在年复一年地开着小黄花,但我却知道,岁月能够流逝,人会变老,而有些记忆却永远都不会走远。于是我开始向往,向往着去那片黑土地上走一走,去看一看,去感受一下时空的流转,也许,在此刻与未来的道路上,我们永远都知道,风景向远方。
老胡家的团圆媳妇,也是在大家群众观看之下,被认为有鬼附身,以致于最后为了给她驱鬼而被捉弄死了。最后一个人物冯歪嘴子,他也是透过磨房里的窗户观看外面的人与被窗外的人观看。
小说在写法上主要采取散文式的文字风格和抒情笔调,叙述灵活,生动搞笑,而且每个章节的资料相对独立,在叙事上不像故事型的小说前后联系那么紧密。小说中仅有的几个人物的故事,也几乎相互独立,感觉像写完一个就过一个,读者也能够看完一个过一个。但我觉得,小说一开始,萧红就不断在“看”,看呼兰河的每一条街,之后看每一家店铺,最后又看每一个人,但一向没变的是那种看的态度,不太近也太远,好像始终有一种适宜的距离,而且总是那么认真,之因此感觉像写完一个过一个,那是正因萧红看完一个就记得一个。
萧红写出来的呼兰河城那几个人物,各自的命运都感觉像是被某种力量驱使着,发生在透明身上的事情仿佛瞎闹一般。这些人物迂腐而纯真,无力但不脆弱,他们察觉不出生命应有的那种绝望,反而有着非凡的生命力。就像孩子们逛庙会时会叫大人买的那些不倒翁,“十分灵活,按倒了就爬起来”,而且是很快地爬起来。无论他们身上的故事怎样滑稽怎样喧闹,但另一方面他们的生活终归是静的,始终安安静静地过着日子,“狗有狗窝,鸡有鸡架,鸟有鸟笼,一切各得其所”。
萧红最爱祖父,她出生时,祖父已经六十多岁。萧红从小喜爱跟着祖父念古诗,但那个时候她还读不懂“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祖父详细解释了,她依旧不懂:“为什么小的时候离家?离家到哪里去?我也要离家的吗?等我胡子白了回来,爷爷你也不认识我了吗?”祖父笑着回答:“等你老了还有爷爷吗?”
小说中间有一段写萧红与祖父的生活,充满童真童趣。我最感动的,是萧红一个人在后院里玩耍的那段描述:“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是那么的自由。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谎花,就开一朵谎花,愿意结一根黄瓜,就结一根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根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
这难以忘却的童年记忆,正是《呼兰河传》的创作缘由。祖父过了八十岁就去世了,之后萧红离开呼兰河城开始逃荒。小说完稿于19年12月12日,距萧红逝世仅不到两年。
《呼兰河传》读后感15
《呼兰河传》为我们讲述了作者萧红寂寞的童年,以及胡家团圆媳妇、祖父、有二伯、冯歪嘴子这些平凡人的故事。其中,第七章内容紧紧揪着我的心:故事中的冯歪嘴子住在一个小磨房里,生活艰苦、地位低下。
读到第三回时,我真正读懂了“贫穷”二字。冯歪嘴子一家穷得买不起被子,只能去盖面袋子,而那恶毒的掌柜竟骂道:“我这面袋子也是给这野女人盖得?”而冯歪嘴子竟一声不吭。我不禁有些纳闷:冯歪嘴子怎么不反驳呢?不还嘴呢?越往后读,我越明白,当时的磨倌地位很低,是不受人尊重的。要是反驳了,可能就没地方住了。回想一下,怪不得谁想欺负他都行,以及之前王大姑娘嫁给冯歪嘴子的事被大家说东到西,我都恍然大悟了。此时,除了对他的`可怜,更多的是佩服冯歪嘴子这种乐观的心态。不管别人怎么说他,他都很努力地接纳。
但心中不免还是有些愤愤不平。毕竟冯歪嘴子也是人呐,虽然他穷,他在不断地努力生活,在努力让家人活得更好,在努力改变这个现状。
命由天定,不幸的事还是发生了。他的妻子死了,可冯歪嘴子并没有一直活在过去的阴影中,而是艰难地带着两个儿子过日子。读着读着,我发现原来他的两个儿子才是他活下去的精神支柱。他固然深爱着他的妻子,不能选择和妻子一起死,那样必然是对两个儿子的不负责。我想:他的妻子在天之灵,看到他们如此幸福的生活,也会感到高兴吧!或许应该保佑他们父子三吧。
读着读着,我感受到:在生活中,会有很多磕磕绊绊,我们都应该乐观积极去面对,充满斗志向命运发起挑战呢!
【《呼兰河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呼兰河传》教学反思03-30
呼兰河传读后感06-26
《呼兰河传》读后感06-12
呼兰河传读后感(精选)07-17
呼兰河传读后感【精选】07-13
呼兰河传读后感09-14
【精选】《呼兰河传》读后感07-19
【经典】《呼兰河传》读后感09-11
《呼兰河传》读后感(经典)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