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论语》的读后感15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语》的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的读后感1
仔细倾听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感觉曾经遥远而枯燥的《论语》一下子变得丰富和温暖起来。于丹教授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结合现代实际生活娓娓道来,阐述其深刻内涵,有许多独到见解,豁然于眼前。
于丹对《论语》的解读能够赢得民众的掌声的根本原因正是她没有把重点聚焦在什么王道政治、儒教等,她把论语的教导直接针对普通人的生活,比如她讲解的心灵之道、处事之道都是帮助人的内心需要,这就是当今许多现代中国人的实际需要。人们从于丹的讲解中,更多的`去理解《论语》中的一些教导,以帮助自己求得心灵的平安,帮助自己为人处事、帮助自己教育孩子。尤其是在当今忙忙碌碌、竞争激烈以及精神相对空虚的情况下,人们更有对内心平安的追求,当然孔子不能给当代中国人完全的精神寄托,但《论语》中的一些内容的确能给人某种心灵安慰,也可以让人从中学到一些处事之道。
于丹《论语心得》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她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她可以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标也不可能给我们带来多大的快乐。同样,对于一所学校目标的适切制订,将会增强教职员工的团队精神;远大的理想,将激励人们战胜各种困难,勇往直前。
前一段时间于丹教授到日本讲授论语心得,受欢迎的程度远远超过她的想像。这说明日本对儒家文化的重视超过中国。但现代日本等许多国家的政体和经济发展并非是靠儒家文化,靠的是现代制度创新与文化继承两者并行,不是全面抛弃,也不是全面保留。国家拥有现代政体,同时社会、家庭、个人也保留一些传统的价值观,这两者并非矛盾,而是相辅相成。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制度与文化两者同样重要,缺一不可,孔子《论语》等传统文化能帮助人得到一些内心平安以及一些处事之道。于丹论语心得的现象其实是向中国社会启示如何继承和保护传统文化,并同时建立和维护民主、平等、法制的现代社会制度,可以大力提倡传统文化中对个人价值观和修养有益的教导。
于丹的心得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是智慧,什么是和谐,什么是无畏。在于丹对《论语》通俗化的解读中,无论是“心灵之道”还是“处世之道”,无论是“君子之道”还是“朋友之道”,于丹都用一种大气的胸怀,独到的眼神,加以审视、领悟,并用轻松自然的口吻娓娓道来。——这就是于丹心得的力量,这就是于丹心得带给人的美丽!
《论语》的读后感2
昨天读完《论语》一书,感受甚大,发现儒家很多思想都与现代社会发展所需的相矛盾,并且发现它对我们中国人现代很多不好的思想不道德的行为,起了一个“根”的作用。
在《论语》中孔丘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耻也。邦无道,寒且贵焉,耻也。”
这句话翻译成白话,大概意思是:“危险的地方,千万不要去。危险的社会,千万不要住。天下如果太平,就出来弄个官做。如果不太平,就赶紧隐居,与之保持距离。国家太平,而你却没有弄个官做,是耻辱的;国家不太平,你却弄个官做,也同样耻辱。”
这段“圣人”的教训充满了见风转舵,乃躲祸消灾的最高准则。此话,把人都变成了滑不遛丢的玻璃蛋。别人好不容易打下天下,你就去做个官,等到真正该你抛头露面,撒热血的时候,你就脚底抹油,退隐山林,到头来好事全让你一个人占了。“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儒家的正统连可能有瓦片掉下来的地方都不敢去,于是在看到政治的腐败,百姓的疾苦时,他们也就装作没看见。再加上中国历代的皇帝几乎都信奉儒学,于是中国的腐败就如同一颗颗炸药,慢慢堆积,最后被日本人的一把火点爆。所以在不信奉儒学并且有聪明才智的.成吉思汗和秦始皇时期,中国才可以相对强大。
读完《论语》发现在儒家的全部教育中,很少有激发灵信,鼓励竞争的。而是一味的教他的徒弟们安于现状,维护自己的利益,国家和他人的事。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名则保身,识时务者为俊杰。总之,就是教你啥事都可以干,就是不可以干有危险的事,哪怕是摔了一跤。所以孔丘先生谁都不赞成,只把穷的叮当响的颜回先生当个宝,并且一味的赞扬他的安贫气质,却不敢去想该如何改变,而只是瞎教人“穷也要快乐” “要学会苦中作乐”。一旦中国人都这么快乐,国家估计就会堕落成原始社会了。
《论语》的读后感3
《论语》的第一篇是学而篇,也是这本书的中心思想,学做人,学做事。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中的经历,以及孔子本人的一些感悟,流传至今,对我们仍有很大的影响。我们今天仍然会学习孔子及其弟子所发扬的这种学习精神。不仅在学习中适用,在我们的生活中以及我们的做人做事中仍然适用。学而篇告诉我们许多道理。孔子曾说,活到老,学到老,而孔子本人也一直未停止过学习。在他临死前他都还一直记着老子对他的教诲,仍然不忘记他的政治报负。这也就是他之所以称之为孔圣的原因吧,他一心为国为民,用自己的行动去改变他难以改变的事,他努力过了,他坚持过了,尽管结果不太尽如人意,但他却为我们做好了一个榜样,为我们发扬了一种精神,留下了他宝贵的学识,他宝贵的.经历。后人敬仰他,以他为榜样,虽然有些人会对他产生误解,但其真正的内在的精神品质永远不会被人所厌弃。向孔子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孔子曾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流传至今,仍被人广为传颂。我们现代人更应该学习这种精神,不要不懂装懂,或一知半懂。我们要从容面对我们自己所存在的这些问题,然后能够解决的尽量解决,不能够解决的,也要尽力解决。不要不知道的装作知道,这样问题会越来越多。只有勇敢的面对了自己所存在的问题,才是一个真正勇敢的人。
《论语》的读后感4
暑假里我闲来无事阅读了《论语》一书,我感触很深,从中我不但学到了许多知识,还使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编纂的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其作者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他是思想家是理论家,也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文艺理论批判家,他所提出来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深远影响。《论语》这本书是孔子思想主张的体现,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即“爱人”这是孔子认为的最高的道德准则和品质。
其中几则道德言论令我感受深刻。第一则当然就是开篇第一章的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学习知识以后,要去时常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嘛!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处而来,不也是快乐的嘛!别人不理解我,我也不恼怒,不也是一位道德修养高的人嘛!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来多么勤奋的人,多么乐观的人,多么大度的人,这样的`人不为君子谁为君子?这种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学习了之后及时复习,不仅会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还会从旧的知识中领悟到新的东西,就是“温故而知新”,这样岂不是一举两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而来,大家在一起讨论共同的兴趣、共同的喜好,一起交流生活、交流学习,真的是很快乐。别人不理解自己,这是很正常的事,因为世界上有这么多人,每个人的思想、喜好都不相同,我们没有必要去为此恼恨、恼怒,应该用宽容大度的心去理解别人,去原谅别人,这样的人才可以被称得“君子”。
孔子不仅勤奋、乐观、大度,而且还谦虚好学。在述而第七中的第二则: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意思是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里,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孔子真的太谦虚了,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所思所想有很多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就突出,如此伟大的人还说出如此自谦的话,这种好学的精神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孔子还提出了“苟志于仁矣,无恶也”。意思是如果一心一意培养仁德,就可以消除恶。在生活中品德是评价一个人好坏的重要依据,拥有美好品德的人会受到别人的欢迎,而那些品德低下的人会遭到别人的远离。
《论语》对于现在人来说真的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好书,书中充满了哲理,对我们的做人做事都非常的有学习借鉴的意义。
《论语》的读后感5
漫长的岁月已经悄然过去,只有一部经典没有被时间的流沙覆盖,仍然发出明亮的光芒,在今天阅读越来越分散,经典仍然给我们带来无与伦比的精神享受和文化盛宴——阅读《论语》。
《论语》开辟了我学习的道路,学而不思则无用,思而不学则危险。孔子的话开启了我学习和思考的道路,让我开始探索世界的奥秘。孔子的建议教会了我复习和感受的真相,让我开始复习和深刻理解。
《论语》的.价值在于它教会了我自我修养,从而提高了我的知识能力。人不知道却不生气,不是绅士。一句轻巧的话,教会了我宽容,需要培养宽广的心胸。知之为知,不知为不知,知也。简单的一句话,告诉我要诚实,面对我不懂的东西,不要假装理解,但不理解就是不理解,不羞于问,否则只会笑大方。孔子曾经说过:三人行,一定要有我的老师,选择好人,改变坏人。孔子也拜师,他的经历正好证实了这句话,我学会了向身边的人学习他们的优点,改变自己的缺点。
作为祖国的花朵和未来的支柱,我们肩负着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任务。虽然前面的路充满了荆棘,但我们应该学会克服荆棘;虽然前面有雷电,但我们应该勇敢地前进,中国的未来由我们创新!
《论语》的读后感6
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经典数不胜数,影响了几代人,其中《论语》是对人影响最大的书籍之一。
学习《论语》的内容,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是每个中国后代的责任。本学期,我们的教科书列出了《论语》的十部经典作品。最让我感慨的是这句话:子在川上说:‘死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这句话是孔圣人在河边叹息的.。他警告我们,时间像河一样流逝。我们应该珍惜宝贵的时间。是的!时间过得很快,永远不会回来。有句名言:请珍惜时间!因为时间是生命的材料。只有抓住时间,充分利用时间,我们才能实现生命的价值,在有限的时间内延长和辉煌生命。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许多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崇拜游戏英雄,整天抑郁,导致学业浪费,这是非常遗憾的。如此美妙的模式时间被浪费在虚拟游戏中,被浪费在混乱中。在年轻的时候,时间不能太随意地控制,让自己每一分钟,每一秒都过着有意义、有价值、坚定的生活。
鲁迅先生,中国现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作家,曾经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会有的。鲁迅的成功有一个重要的秘密,那就是珍惜时间。鲁迅真的很珍惜时间。他把别人喝咖啡和聊天的时间花在工作和学习上。鲁迅以各种形式鼓励自己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和工作。正是因为这种珍惜时间和生命的精神,鲁迅在56岁的人生旅途中,广泛涉及自然和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一生翻译1000多万字,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纵观古今,没有一个伟人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杰出贡献,不是珍惜时间、无私和勤奋的榜样。如今,许多中学生缺乏的是时间的概念。他们没有理想的生活,学习态度不正确。他们一上课就抑郁,不愿意听。基本的学习时间不能保证,更不用说业余时间了。从长远来看,这不会毁了你的生活。
年轻的朋友,为了自己光明的未来,为了自己丰富的生活,让我们携手珍惜时间,一起务实前进。展示你美丽的青春,实现你成功的生活。
《论语》的读后感7
孔子的《论语》语言深刻。作为一名小学生,我只知道《论语》是一个描述孔子和他的学生的语录,其他人都不知道。就在五年级的时候,学校写了适年级的《论语》,我慢慢对它感兴趣。
读完《论语》后,我了解到孔子是中国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论语》记录了一些值得学习的评论,其中大部分是关于学习的,非常适合我们的小学生阅读。
《论语》对我的学习有有帮助。《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用两句直接的话告诉我,学习知识不仅仅是学习,更重要的是经常复习和巩固知识。同时,我们应该把学习作为一个丰富我们生活的过程,以愉快的心情对待它。另一句回顾过去,知道新的,可以当老师。它还强调了复习的重要性,并要求每次都有新的发现。
以那一次为例。那天是语文考试的日子。前一天晚上因为贪玩没复习。练习的时候回答不了很多题,急得挠头,最后成绩很差。回家后,我努力工作。每天回家后,我打开书包,开始复习作业,而不是和朋友一起玩。就这样,在第二次语文测试中,我平静地在试卷上写下了答案,最后取得了好成绩。
从表面上看,很难回顾过去,了解新是非常困难的.,但只要你每天坚持下去,你就会有一个新的经验。孔子的学习方法在古代和现代都很常见,这也是许多现代人所提倡的。读《论语》,只有两句话,就收获了这种大的学习方法,那些鄙视古代汉语的人不是坐起来注意吗?
《论语》的读后感8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能够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您能告诉我一字,使我能够终身实践,并且永久受益吗?如果有这么个字,那就是“恕”字吧。就是你自个儿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人一辈子做到这点就够了。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因为别人欺骗了你,你也就用同样的方法去骗取别人,这种处世方法实在是不可取的。我以往与财务经理说过,不能因为有客户不讲信誉,不按合同支付车款,一拖再拖,心中产生怨气,就对我们的供应商也采取同样的付款方法,也不讲信誉,将来公司如何生存呢?无论何时,都要诚信为本,这样企业才能做得长久啊!
所谓“恕”字,拓展一点说,“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伤害,你也应尽量宽容。现实生活中的我,到目前为止,我的人生中曾被两个所谓的小人伤害过,尽管他们两个人目前的处境不是太好,只是不知他们是否还象以前一样天天算计别人,以往我在内心暗暗发誓,将来有一天我要报复,但随着锐意进取的学习和工作,心境不断地调整,时至今日,心境变迁,以往那种过激的想法已淡忘,甚至想不起来,但内心深处当时的痛楚还隐约记忆。
现如今拥有一份宽容,奉献一份真诚,执着一份情节,,把持一份矜持,回头再想想过去的思潮是十分的不成熟,但当时的处境所崩发出来的想法却是成长过程的真实写照。所以此刻想想,毛泽东主席的讲话是很有哲理的:“人是在不断总结经验基础上日渐成长成熟起来的,”如果一个人不善于总结得失而一意孤行,必将走回头路,弄不好还会犯同样的错误的!
子贡以往问教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从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这怎样样?
教师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叫做“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仅安于贫贱,不仅仅不谄媚求人,并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他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欢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
现如今,生活中仍有许多的人在进行进取,在激烈的竞争中,努力发展着自我的事业,忘我的工作,不要健康,不要家人,忘记了朋友。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
对照起来,我是否也有相同之处呢,心灵相照的欢乐的生活似乎离我不是遥遥无期了?
《论语》的读后感9
《论语》是我国经典读物,涵蕴了我国的文化经典。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用精短的语言告诉我们怎样和朋友交往、怎样孝敬父母、怎样解决事情、怎样……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是在说:“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欢造谣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这就是“仁”的根本。“义”是在仁的基础上理解的,即:一个人在社会中要做到为人所想,去帮助别人“礼”让我想到孔子的一句名言“克己复礼”!大家要是都谦让一点,不就好了吗?“智”我觉得就是知人之言为智!也就是明白别人的道理,使自己更好的向前发展!其实,我们现在都是在学习前人给我们留下的经验!我们只有了解了其中的道理,才会明白自己在社会上的意义!当然对身边人的意见应该是选择好的,有利于个人和社会发展接受!“信”是我们一直在提倡的诚信。
从我们的先祖开始就提倡“信”,而当今社会有时却缺失了传统文化的美德!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发扬《论语》中的道理。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少年君子”我们要想真正的建立和谐的社会,没有仁义礼智信不行的!希望我们的国家越来越美好,社会越来越和谐!
论语乃修身阳性,人生之道,必读之本。学,是孔子教书的首要。每一个人不论他是职位高低贵贱,只要他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他就可以做我们的老师。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耻下问如今成为一种摆设。不懂得你问了吗?如果你觉得像别人请教问题就低人一等,那你这样的学习态度永远也学不好。真正的学习是用自己的主动,不卑不亢的态度去请教,达到学习的态目的。学会了学习,学到了知识,接下来就是学以致用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知识,把所学的知识落到实处,正处。不要让知识去支配你!不要做一个被动者,同时也要学会权变,让学习的知识,智慧,品德融为一体!
还要善于反省自己,该说的话该做的事,说了没有做了没有;不该说的,不该做的是不是也去说了也去做了!要以一个正确的态度衡量自己,看清自己。我觉得这点对我影响很大!
孔子还有最重要的思想,那就是分享。雨果也说过,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就有两种思想。新东方总裁于洪敏的成就得益于他的众多朋友的支持,而知些朋友的支持就来自于洪敏在大学时期的乐于分享,所以他需要的时候他的朋友就从世界各处纷至沓来,成就了新东方,成就了俞洪敏。
《论语》的读后感10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完善。
《论语》的读后感11
暑假期间拜读了李泽厚先生的《论语今读》,联系自己的教学育人工作,有所触动。《论语》的真谛是要告诉我们,怎样才能获得心灵上需要的快乐。全书主要讲述了孔子的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立身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孔子的言论、配以李泽厚先生的解读,书中每一个片段都使我们在处事做人上有所启迪。
孔子一直十分重视学习。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这表明着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默默的学习,活到老学到老,这也是当今社会所推崇的,所适应这瞬息万变的世界所必须具备的。孔子对于学习也提出了很多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些话已是我们从小背到大的名言名句了,其所蕴含的.道理已不用多说。子曰:“我非生而知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李泽厚在记中重点说了这个“敏”,体现了孔子对于知识对于学习的渴望,不断努力追求的精神也一直被中国文化所赞赏和实践。
《论语》虽然已是两千多年前的古籍,但现在对我们教育工作者依然有重要的影响。1、它提醒着我们:对学生要充满仁爱。《论语》文中多处提到了仁爱。可见,在孔子的心中仁爱的重要性。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更要以仁爱之心对待学生。2、教学要重启发引导。孔子的启发诱导教学方法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实施启发诱导教学方法必须抓住合适的时机、把握好“度”;二是实施启发诱导教学方法必须明确要求、触类旁通。针对那些“似懂非懂、似会非会”的东西因势利导、启发点拨,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迫切地希望通过主动学习来掌握它。3、不断学习,完善自我。只读书学习而不会积极地思考问题,就会茫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读死书。反之,如果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不解,精神疲惫,就成为“纸上谈兵”。所以,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不仅要多读书、认真学习各种先进的教学经验、理念,而且还要勤加思考,不断将所学知识与日常教学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只有这样做才能把我们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使之不断符合社会的需要。
相信只要我们深刻体会《论语今读》中孔子的精辟言论和李泽厚先生的解读,并将其作为行动准则,不断努力学习,不断创新、实践、反思,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并为我们的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有高尚品格、有开拓意识的年轻一代。
《论语》的读后感12
俗话说:“读一本书,会使你更加坚强,更加聪明,更加坦然。”我这一周读了一本书叫《论语》。我读着这本书我仿佛在和高尚的人交流,我体会到: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
我读着《论语》这本书我仿佛正在孔子与他的学生身旁和他们交流。我体会到他们高尚品德。其中有这几句话令我印象深刻觉得有道理。第一句是孔子的弟子曾子说的原文是这样写得:“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意思就是: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我为别人帮忙是否尽了最大努力,我与朋友交往有没有撒谎不诚实,我传授课是不是把我知道的`都教了、读了这句话我感受很深,我知道了自我反省是一种好习惯,这样就可以知错就改,让自己更加完美一些。第二句是孔子说的原文是这样写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就是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很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到这儿,不是该很高兴吗?
人家不知道我也不生气去教他,这样才是君子的作风、是啊!不断温习是一种好习惯。可以加强知识的印象,牢记这个知识,从而是你进步。
才刚刚品读了几天论语,我就受益匪浅,好像在和孔子与他的弟子在交流心得。是啊。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应该坚持读书。
《论语》的读后感13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每个人都能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有人读过三军能夺帅,匹夫不能夺志。坚定不移,有人读了三人行,一定有我的老师。谦虚,我读论语,更像看到一个老人坐在一群年轻人中间,和他们谈论他们的生活感受,试图让他们知道:人们应该如何度过他们生活中的每一天,作为一个普通人,他们应该如何过自己的生活。
《论语》传达的人生第一个关键是持续平和的心态。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让你不开心的事情,看到比你富有的人,看到比你生活得更好的人,往往会失去心理平衡。二千年前,孔子也遇到了贫困。当他来到郑国时,食物被切断了。他的学生们不高兴地问他,君子怎么会穷呢?他平静地回答说,君子可以安于贫困,而恶棍会因为贫困而混乱。这种安于贫困的心态是非常罕见的,他之所以能安于贫困,是因为他心中有道德的力量,让他在贫困中找到心灵的支点,以免失去平和的心态。孔子并没有掩饰他对富裕生活的向往。他坦言:如果我能发财,我愿意做艰苦的事。但他并没有强:如果我不能发财,那我就去做我喜欢的工作。达致幸福的路径有很多,金钱并非唯一途径,关键在于内心的快乐。他欣赏他的学生颜回:一瓢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真的把孔子的人生观贯彻到了自己的身心,可以在物质贫困之外找到自己内心的稳定和幸福,因为他们的喜怒哀乐并不依赖于外在的东西,而是存在于内心的平静与和平。在《侍坐》一文中,他让几个徒弟各抒己见,对那些看似雄心勃勃的人微笑,当曾点淡然时,说出他的人生愿望只是在春风中和孩子们玩耍时,他赞扬了点头。可以看出,孔子并不真的认为绅士必须治愈国家和世界。对生活的最终追求仍然是归因于内心的平静,能够体验到平凡生活的幸福,这实际上取决于心态。
人应该如何生活?孔子给出的第二个答案是爱。读过《论语》的人都知道,孔子最看重的似乎是礼物,如何招待客人,如何为国君服务,所以他对礼仪很严格,认为礼乐是治国安邦的基础。但孔子又说:人而不仁,怎么礼貌?人而不仁,如何?。可以看出,在他看来,没有仁爱的基础,礼是无用的'。孔子反复阐述了这一点。尤其是对父母的爱。他他谈到孝道时,每个人都说孝道是为了养父母,但他说如果他不能从心底爱父母,这和养狗有什么区别?事实上,只有基于真诚的亲子之爱,才能达到真正的孝道。当别人问他葬礼时,他简单地回答说:与其容易,宁奇,不如从心底真的为死者难过,充满爱的葬礼,是对死者的真正尊重。事实上,无论古今中外,对任何人来说,爱都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人们实现幸福的阶梯。不懂爱的人不懂生活。但今天的孩子,他们受过更好的早期教育,许多孩子比当时更聪明,但很少看到他们对父母的理解和感激,父母尽力给孩子一切,但忘记教孩子如何爱别人让孩子觉得理解别人的照顾是理所当然的。缺乏爱不仅会让孩子在未来的群众生活中遇到各种挫折,更重要的是,心中没有爱的人无法体验到生活中最高的幸福。因此,孔子反复向学生强调真诚的仁爱,这应该是古今中外教育的永恒中心。
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否幸福,取决于他能否在人际交往中获得幸福。孔子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要保持自己的人格和精神独立。他用一句话最好地阐述了这一原则:君子和而不同,恶棍同而不和。也就是说,告诉人们,无论与朋友相处得多么愉快,都不必强迫他们有完全相同的观点。一个人格完整的人,应该能够继续内心精神世界的独立。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然后得到真正的友谊。当他受到别人的伤害时,他不同意无原则的道德抱怨,因为善待对自己坏的人实际上忽视了真正对自己好的人,所以他认为他应该直接抱怨,以道德报告道德。这也是生活原则的体现。在与人沟通的过程中,很容易有自己的坚持和原则,但它需要个人有足够的决定性,足够强大的内心世界,理解什么应该坚持,什么可以容忍,什么应该反击,所有这些前提,是个人的精神独立。最能体现这种独立性的,就是那句名言不怨天,不尤人,这是一种自责的态度。有了精神独立,他们可以在任何情况下独立承担自己的责任,而不是从外部世界或其他人那里找借口。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逆境中奋发图强。无论外部条件是贫穷还是廉价,无论是乱世还是和平,他都能找到自己的出路。
回顾过去,知新听起来很简单。孔子为什么说做到这一点就能当老师?其实仔细想想,真正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我们很小的时候就读过《熊掰棒子》的寓言。在学习上,如果我们不想像熊掰棒子一样掰一个丢一个,就要经常复习旧知识,在此基础上不断学习新知识,而不是停下来自满。我们每天学一个汉字,掌握一个英语单词,每个月读一本有益的书。这样做并不难。如果我们能坚持很长一段时间,不要忘记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几十年后我们将不可避免地学习多才多艺。这体现了孔子学不厌其烦的教育理念,也符合当前提倡终身学习的理念。
我觉得《论语》和其他经典最大的区别在于,它关注的是所有普通人的平凡生活,告诉人们如何生活才能达到幸福,这是温暖人心的。如何生活是我们每个人在学习其他知识之前最应该学习的,因为它关系到一个人是否能有健全的个性和充实的内心世界。在这个充满诱惑和选择的时代,孔子的生活方式值得我们用心去感受。
《论语》的读后感14
论语是孔子后代及其弟子写的。它不同于老子同时编写的逻辑和写作结构。它直接由与弟子的正常对话组成。它揭示了生活、生活、行为和政治哲学。与道德经典所需的文学素养论语相比,孔子的“成功”与孔子的“个人影响”相比并不过分。
想来汉武帝罢废百家,独尊儒术。事出有因,毕竟法家太严酷,墨家太功利,道家太仙风道骨。
儿子说:“父亲在那里,观察他的抱负;父亲没有,观察他的行为;三年没有改变父亲的'方式,可以说是孝道。”也就是说,“当他的父亲活着时,观察他的抱负;父亲死后,检查他的行为;如果他对父亲的教导长期没有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孝顺的。”这就是孔子的孝道
子说:“学而不厌,教人不知疲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一定要有我的老师,博学而坚定,近而思。”。这是孔子的学道。
儿子说:“益者三友,伤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益。友便辟,友善柔软,便便,损害。”这就是孔子之间的友谊。
儿子说:“少的时候,血气不定,戒之在色;还有,血气方刚,戒之在斗;而且老了,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就是孔子的人生观。
生也有用,死也有过,肆意,流逝。“善如水。水善利万物不争,处人所恶,所以几乎是道。居善地,心善渊,善仁,言善信,善治,善能,善时。丈夫不争,所以没什么特别的。”几于道,就是圣人。
《论语》的读后感15
子曰:“富贵是人的所欲;不以道得之,无处不在。贫穷和廉价是人的恶;不以道得之,不去。君子去仁,恶成名?君子没有终食之间的不良行为,造次必然,颠沛必然。
孔子的弟子原宪擅长理财。一年春节,原宪准备和家人团聚。孔子原宪决定给他一些小米,但原宪拒绝了。孔子说:“你家吃不完就给穷人吧!“原宪接受了。在师生之间的闲聊中,原宪问孔子什么是可耻的。孔子告诉他:“你应该坚持你的信仰。当国家政治黑暗时,你不能避免它。这是可耻的。“原宪记在心里,孔子去世时,他才三十多岁,但他看到坏人当道,好人受苦,过着自食其力,过着贫穷的生活。十多年后,子贡成为卫国国相,打听同学原宪,就来看他,子贡以为原宪病了,原宪的回答却让子贡告别。
读完这个故事后,我们可以看到原始宪法的.值得信赖,无论多么贫穷,我们都应该坚信仁慈、正义和道德。听了老师的教诲,记住它,从不违反它。同时,销售商品的女供应商坚信,即使老板找不到外面的欺诈行为,他仍然必须相信自己,并给出一个非常惊人的答案。
一个人是否守信,只对自己负责,对自己负责的人很守信,对自己放松的人充满谎言,没有人相信。
【《论语》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论语》教学反思05-16
《论语》读后感07-05
论语的读后感经典01-15
(精选)《论语》的读后感11-17
《论语》的读后感03-17
论语的读后感04-15
(精选)论语读后感07-05
论语读后感07-31
《论语》读后感(经典)09-14
论语读后感(经典)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