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指南录后序读后感(精选3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指南录后序读后感(精选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指南录后序读后感1
“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南宋朝薄弱的营垒即将坍塌文天祥毅然站出,一手撑起了危亡朝廷的天空,走上了精忠报国之路英雄总是在国事危急时冲锋陷阵,从那时起,身躯也就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破碎的山河,属于危如累卵的王朝,必须和它共进退同荣辱林则徐在国人被鸦片湮灭灵魂的危难关头,一把火,烧出了“拯救苍生、拯救中华”的一句呐喊;屈大夫甘做一匹不羁的.野马,为国家的未来开辟新的光明,一句“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唱出了“肝胆只为君王除弊事”的豪情!他们都是乱世之中的指航灯,一心指向光明,指向祖国,照亮了自己的铁血丹心,刺痛了国人的眼睛!
文天祥“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正当他要展开外交攻势时,“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内忧外患使文天祥力不从心,百般孤独,没有勇者与他一同主持正义,没有志者跟他一起与元人周旋,他孤军奋战,心力交悴在敌营备,没有同道是寂寞的,再强大的力量也需要别人的支持“众人皆醉,我独醒”这句话正是描述无人同志的苦闷,但文天祥并没有沉沦,他抗起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孤独,他的心中有火炬,因而一个人的世界也是光明的!
《指南录后序》中文天祥连续举了18个事例,22个“死”字道出“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的事实试问,是什么强大的力量让他连死神也不畏惧?是什么让死神也望而却步?他一路颠沛流离,只因心中还存有一丝希望,即使死在这片土地上,也要化作磷火在茫茫原野中燃烧
无论是诸葛亮,还是文天祥,他们的君王都是如此不堪,赵显乃骄奢淫逸、昏庸无能之徒,国难当头却优柔寡断,不能任人以贤,致使军事软弱、小人当道这是臣子的最大悲哀,也是国家的最大不幸文天祥的奋斗失去了坚强的后盾,自然底气不足再加上妒贤嫉能的小人为争权夺利而挑拨离间,奴颜婢膝的“软骨头”通敌卖国,文天祥在战斗的道路上没有了支援,如同独自一人在沙漠中行走,自然是无奈而身不由己的文天祥身在乱世却镇定自若,官位极高却视为身外物,他在危难中奋进,在孤独中战斗,他是伟大的,因为他不仅属于南宋朝,更属于整个炎黄历史!
指南录后序读后感2
这大家耳熟能详,尾联表明了诗人以死报国,宁死不屈的英勇精神,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众所周知,作者文天祥是一位著名的爱国主义者,读了他的《指南录后序》之后,我更能体会到他浓浓的忠君爱国之情。
从文天祥出生前两年蒙古太宗出兵攻宋以来,兵连祸结,无复宁岁,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在元军的强大攻势面前。节节败退,大片疆土,相继论亡。众多文武官员,纷纷投降,此时南宋王朝危在旦夕,朝廷惊恐万状,投降活动日甚一日。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文天祥于"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奉旨诣元军讲和。初至元营,文天祥抗词慷慨,使元人不敢立刻轻松宋朝。
在奸臣和叛国贼面前,文天祥不屈不挠,表现出高度的民族气节和大无畏精神。到达京口,文天祥开始了艰难的逃亡之旅,有好几次险些丧命。尽管经历如此险恶,文天祥仍不忘抗元大业,仍不屈不挠坚持斗争到底,确实令人敬佩。他在航经扬子江时,写了一首《渡扬子江》:几日随风北海游,回头扬子大江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这就是《指南录后序》的大概内容。
文天祥,字宋瑞,号文山,吉州人,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宋理宗时曾被选拔为进士第一名,任官不到两个月即与权贵作尖锐的斗争,屡遭弹劾仍坚持正义。元世祖忽必烈也很欣赏他,曾以宰相作为诱降条件,让文天祥投降,遭到了文天祥的严辞拒绝。后来,文天祥抗元被俘,历经折磨而不屈,被囚禁燕京,于至元二九十二月初九在柴市慷慨就义,年仅四十七岁。他用自己的生命实践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铮铮誓言。他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为祖国建功立业。
俗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古代的屈原、文天祥、陆游、辛弃疾等人都是著名的爱国主义者。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成为爱国精神的弘扬者和传播者。古代仁人志士无一不充满爱国情怀,那些因爱国而付出的代价无不令人赞叹。而今更不缺乏爱国者。每一个华夏儿女都用各自的方式传承者中华文明。中国的日益强大当然离不开爱国者的奉献。四川发生地震时涌现出的暖流中体现出的也是爱国。华夏儿女众志成城,因为我们都是一家人。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努力学习,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让祖国的明天更美好。
指南录后序读后感3
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已,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这是文天祥在《指南录后序》里的一段话。在这段之前,他记叙了许多次濒临死亡的经历。经过无数次死里逃生后,他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所考虑的,也不再仅仅是所谓“青史留名”了。
如其所云,存诗是为了“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何志也?浩然之正气也,文天祥在死亡威胁面前,不能再确保自己生存的权利,他把生存的意义置于权利之上,他向自己保证的是生存的方式―堂堂正正活着,问心无愧地死去。
这正是仁人志士与小人之区别所在。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英雄,只要他看得透生死。参破生死,并不是轻视生命。要知道,处于“非人世所堪”的境遇中,生存就成了一种奢侈,死亡要容易得多。在这种境遇中坚持生存的人,不自杀、不变节的理由无非是他们认为,有比生存更重要的、超越个人生命的东西,需要他们去奋斗,需要保留生命直到最后时刻,这样才能无愧于心,含笑就义。
那些度不过去的人可以理解,但不可原谅。天主教会不允许自杀者进入神的墓园,因为他们裹读了上帝赐予人最宝贵的'东西。
世界上有多少条值得人为之生存的理由?大多数人都不是为自己活着,生命固然美好,但生存并没有什么可以贪恋的。人与动物的一大区别就是知道自己终将死去。只是因为考虑到双亲的自发、爱人的温存、朋友的热忱,甚至宠物的生存问题,人才坚持活下来,度过一道道人生关口。
文天祥写《<指南录)后序》的时候还活着,但他已预见自己的死亡了。当他写《正气歌》的时候活与死已经没什么两样了,以至于他都懒得死。不过,说到立德、立功、立言,他已无功可立了,那就立言吧。于是就写下了一篇正气浩然的文字。我们感谢他的这一举措,这让我们明白了一个人应该怎样堂堂正正地活着.又该怎样堂堂正正地死去,才不负一生。
【指南录后序读后感】相关文章:
录课日记04-22
沉思录读后感03-16
《沉思录》读后感06-12
沉思录读后感02-19
沉思录读后感01-31
黄直录读后感02-01
《忏悔录》读后感02-13
忏悔录读后感02-22
《缥缈录》读后感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