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反常识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反常识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在日常生活、投资和工作中,经常会听到有人说:要用常识思考,好像只要运用常识思考就可以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行为似的。尤其是在投资领域,总有人说只要不利令智昏,运用常识,那些高息揽储、庞氏骗局、垃圾项目等等都将无处遁性。
常识真的就这么万能吗?恰恰相反,实际情况是人们被骗常常正是因为他们只运用了自己的常识去考虑问题,而并没有就具体问题做科学的调研和分析。当被骗后人们本应意识到自己原先持有的常识有大问题,然而他们却过快的遗忘了此事,反而说他们当时没有遵循常识。岂不谬哉!
正是人们的常识引领着人们撞上一个暗礁或者陷入一个骗局。关于常识的看法,还是引用爱因斯坦的名言来定论吧:“常识就是人在十八岁之前形成的各种偏见”。
邓肯.瓦茨是著名的小世界网络之父,网络科学奠基人之一。曾是雅虎研究院和微软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获得过影响全世界的康奈尔大学“A.D.怀特博文讲座教授”荣誉。他在《反常识》一书介绍了常识的四大误区,以及运用反常识思维的三大红利。
四大误区
1、用常识解释个体行为产生的误区
简单来说以自己的直觉和经验常识来理解和预测他人的行为常常失败。这主要是因为我们永远无法知道可能影响他人行为的所有相关因素,我们也很难判定哪一条相关因素对他人影响最大。
2、用常识解释集体行为产生的误区
常识常常是一些循环论证,比如某人成功,是因为某人具备某些特性。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具备这些特性的其他人并没有成功。这样的常识解释实际上就是说:“哈利波特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拥有哈利波特的特性“。
另外集体的行为与个体的行为遵循的法则不同,集体行为要考虑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更增加了预测的难度,常识往往高估自己对此的理解和预测能力。
3、用常识解释意见领袖影响力产生的误区
社会感染事件是由偶然的影响者恰好遇到大量易受影响者而发生的,社会大规模感染的结果更多取决于社会网络的整体结构,而不是偶然影响者的特性。正如森林遭受火灾的破坏程度,它不受点火之人的特性影响。人们高估了领袖对重大事件的影响力。
4、用常识解释历史事件产生的误区
常识和历史共同产生一种根本不存在的因果错觉。常识用后来发生的事件来理解前面发生的事件,让历史成为故事,而真实历史的复杂性被常识忽略了。
三大红利
1、常识让你先预测,但你应该快速反应
尽可能的理解正在发生的事,快速反应,不做预测,或者只根据很短时间内的预测快速行动。
2、常识让你先规划,但你应该不断试错
采取试错法,将产品推出后,观察市场的反馈。加仓或迅速止损,而不是做长久规划,让自己很难调头,毕竟未来变数很大,你的规划可能犯致命错误。转变思维,从”规划者“变为”搜索者“,去发现已经成功的部分,将其推广,而不是去规划成功。
3、常识让你追求结果,但你应该系统思考
成功与能力不同,成功有偶然性,能力是实实在在的。在评价自己或他人时不要受马太效应、光环效应的影响,这样既可以公正地对待自己和他人,也可以避免未来犯错。
【反常识读后感】相关文章:
《反脆弱》读后感06-16
《照亮校园的常识》读后感(精选8篇)08-12
幼儿园安全常识教案09-23
幼儿园乘车小常识教案11-05
学校反诈致家长的一封信09-28
幼儿园中班教案乘车小常识09-15
小学生安全常识黑板报11-02
反诈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08-21
乘车小常识幼儿园中班安全教案09-09
幼儿园中班安全教案《交通安全常识》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