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作文大全>观后感>流浪地球观后感

流浪地球观后感

时间:2023-06-17 07:19:40 观后感 我要投稿

流浪地球观后感(15篇)

  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观后感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流浪地球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流浪地球观后感(15篇)

流浪地球观后感1

  一直以来,我始终有个惯性思维:优秀影视剧的续集,往往就是“狗尾续貂”。目的不过是为了,最大化透支前部的良好“声誉”,以实现“收益”的最大化。但是,在看完《流浪地球2》之后,我却并没有这样的感觉。

  坦白说,《流浪地球2》算得上是一部好电影。因为:有欢笑,有泪水,有思考。与《流浪地球》相比,只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实,票房和评分就是很好的证明。正所谓: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哪一部好看自然看得出;观众的双脚是诚实的,哪一场精彩就会走去哪一个放映场;观众的“屁股”不好请,因为,只有影片足够出色才能吸引住他们,进而把“冷椅子”坐成“热凳子”!

  《流浪地球2》影片中,有很多惊心动魄的场面。空间站遇袭,无人机大战,“太空电梯”被劫持,人类与“人工智能”对决,核武“轰炸”月球……每个场景都十分震撼,堪称是视觉上的一场饕餮盛宴。但这些都还是表层上的东西,除了表层的东西,那些深层次的能够引发人们思考的东西,才更具价值。

  比如:当地球面临毁灭的巨大灾难时,她还美好吗?影片中,刘培强的回答是:地球不美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又改变了这个想法。因为,他遇见了爱情——爱情很美好——所以,地球上依然有美好的东西。而爱情的力量,也是无穷大的。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它,哪怕地球会毁灭,人类将灭亡,只要一息尚存就会去爱!

  公平从来都是奢侈品,尤其是当灾难来临时。所以,影片中联合政府中国代表周喆直会说:不求公平,只讲责任。区区几个字,彰显出的却是:对“人类大义”的深度思考。而后,当布置在月球上的核武需要“手动”引爆时,中国宇航员张鹏站出来,铿锵有力地说道:中国航天飞行中队,50岁以上出列!他们是去组建敢死队,明明就是有去无回,却毫不犹豫、义无反顾。他们正是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周喆直“不求公平,只讲责任”的大义。

  影片中最扣人心弦的依然是亲情。刘培强爱家人胜过爱自己,图恒宇为了死去的女儿丫丫,宁愿“以身试法”、以命相搏。为了替家人换得一张进入地下城的门票,刘培强选择离开家人入驻空间站。但是,在把这张票给妻子还是给岳父上,让他犯了难……图恒宇不满足于女儿丫丫只有两分钟的“数据生命”。所以,即便拿到了进入地下城的门票,他也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放弃,而是继续躬身于科研,以让女儿丫丫的“数据生命”变成永恒。当老马提示他:拥有了永恒“数据生命”的丫丫,可能是个天使,也可能是个恶魔时。他选择了相信。所以,当自己溺水时,让女儿记住了秘钥。并在最危急关头,拯救了全人类。

  通观整部影片,无不围绕着“灾难”与“拯救”两个关键词。灾难是太阳系不再适合人类,地球必须要去流浪。而“拯救”则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有人类的自我拯救,有英雄的自告奋勇、舍生忘死,有全球的合作——如:联合政府的成立,有人类最高端武器的应用——如:核武轰炸月球,有“数据生命”的积极参与,还有人工智能的“反向”拯救。

  尤其值得一提的,就是人工智能的“反向”拯救”。其冷静与睿智,令人印象深刻。当人类在地球是否要去“流浪”上争论不休时,人工智能制造了一些灾难,以此来逼迫人类尽快做出理性选择。也许手段不够委婉,但初衷却是好的,也算勉强能够接受。不过,至少透漏出一个信号,那就是:当人工智能有了自我意识之后,它会自行判断而不会听从人类的“发号施令”。

  这就不禁让我们担心:这样的人工智能,若是再具备了自我迭代能力,掌握了庞大的资源,拥有了超强的'力量……那么,它还能够始终不改造福人类的初心吗?我想未必。人类不能对此太乐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人类必须要保持清醒,确保在与人工智能的博弈中,始终处于优胜。不然,人类就可能失去对于自身命运掌控的权利。

  当然,整部影片也并非是完全无懈可击的。如:地球真的需要去流浪吗?流浪出太阳系,真的是最优选择吗?我们完全没有办法去改造太阳吗?地球上现有的“人造太阳”技术,不能拿出来应急吗?在停止自转的情况下,用上万个引擎推动地球逃离太阳系,地球会否如鸡蛋一样散了黄?以及,地球流浪前,真的必须要抛弃月亮吗?把它改造成“小太阳”,照亮地球流浪的路,不行吗?

  诚然,类似的疑问还有很多。而这些,也不是一部电影所能够解决的问题。电影终归只是一种艺术形式,一场视觉宴会,而不是科学研究。更多的问题,还需要留给科学来解决。影片其它的一些不足,也基本都是白璧微瑕,瑕不掩瑜。总之,《流浪地球2》已经达到了科幻电影的一个新高度。值得一看。

流浪地球观后感2

  在大年初一,由郭帆导演的《流浪地球2》在万般瞩目之下,总算是上映了。我也是在第一时间里赶去电影院看了这一部影片。走出电影院时,我感到感慨颇多。

  《流浪地球2》是在20xx年上映的《流浪地球》的前传。整部影片讲述了在地球得知了太阳即将发生氦闪之后,人类准备逃亡的过程。和原著不同的是,电影中人类的派别并没有像原著一样,分成“飞船派”和“地球派”,而是分成了“数字生命派”和“地球派”。估计借此,导演想要和我们讨论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如果可能,人类要不要成为数字生命?这是一个很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但是在整部影片中,我感触最深的,还是导演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团结就是力量。故事当中,那个时候的人类各国政府已经组成了一个叫做UEG的国际组织,相当于现在的联合国。这个组织就主要负责着逃亡计划的运行。在当时,人类最终选定的逃亡方案由中国提出,叫做“移山计划”。这个计划虽然比较现实,但是却没有太多的国家和民众支持。更多人所支持的,是数字生命。顾名思义,就是将自己的记忆上传到电脑当中,以获得永生。随着移山计划的质疑声音越来越高,群众也对此计划的核心——太空电梯发动了恐怖袭击。虽然人类克服了没有太空电梯的困难,成功地启动了月球上的.行星发动机,准备把月球推走了。不过,由于种种原因,月球上的行星发动机发生了故障,而月球又因为停止了公转,导致它径直地撞向了地球。人类为了让月球不向地球撞来,制定了一个新的方案:将全球的核武器都聚集起来,放到月球一个特定的地点上引爆,从而引发月核聚变,导致月球坍缩,分裂成许许多多的碎片。这个计划十分地危险。即使算上冗余,人类的核弹数量也只能够勉强超过使月球发生月核聚变的临界点。这就说明,只要有任何一个国家不同意将核武器献出,那么就不能够成功把月球炸碎,月球就会撞向地球。令我十分感动的是,地球上凡是有核弹的国家,都把这些昔日是国家顶级机密的“大杀器”,给无偿捐献了出来。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提出了反对意见。在电影的设定里,那个时候,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的领袖。可是,没有别的国家支持,只靠中国的力量,是无论如何都不够的。危难当前,人类就像是一个个纤弱无力的手指头,只有握在一起,变成一个拳头,才能够发挥出它的力量。在各国都献出了全部的核武之后,破译核弹密码的工作就开始了。由于全球各国引爆核武的密码都各不相同,想要同时引爆它们,就需要把这一系列的密码都串联起来,组成一个统一的新密码。可是,这件事实在是太难完成了。这一些核弹的生产时间从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从中俄到英美,各个型号的都有。即使像是550W这样的超级计算机,也不能够做到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破解并串联所有的密码。人类就只剩下一个选择了:近距离手动引爆核弹。这也就意味着,这些执行任务的航天员,都将有去无回。在距离月球最近的空间站上,宇航员们接到了这个命令。在当时,那个空间站上有一千多名航天员。空间站长问他们:“你们有谁自愿去引爆核弹?”起初,一片寂静。所有的人都肃立着,没有人答应。过了一会儿,一只手举了起来。就仿佛是传染了一般,第二只,第三只,第四第五只手,也都接连举了起来。不下一会儿功夫,手就越举越多,至少有一大半的人举起了手。就在这时,一个人说话了。他就是中国航天队的队长,张鹏。他默默地将一旁年轻人举起的手压了下去,说:“让你们年轻人去啊,我还是不太放心,还是让我们去吧。”说完,他就站出来,高声喊了一句:“中国航天队,五十岁以上的出列!”说完,自己就站了出来。受到了张鹏的鼓舞,别的国家的航天队长也接二连三地出列了:“俄罗斯航天队,五十岁以上的,出列!”……同样的,没有任何一个人吭了一声。就这样,整个空间站里,来自各个国家,五十岁以上的航天员,就这样默默地走出了队伍,站在最前面。不约而同地,所有年轻的航天员,都齐刷刷地向着这些英烈们,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目送着他们,一步一步,坚定地走向了自己的坟墓。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是超级英雄,也没有任何一个人拥有特异功能。所有人都是那么的普通。但是,正是因为有了那么多平凡的英雄,为了自己至生所爱的东西而不惜献出自我,才能够换得一片安宁。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负重前行。

  在《流浪地球2》里,守卫地球的,正是这样一群普通人。董爸说大年初一,董爸董妈和小董兴冲冲地观赏了《流浪地球2》。影片非常精彩,可是小董却犯了难:看完电影好像有很多感悟,但要写成观后感却不知从何落笔。于是,我帮他梳理了一下思路,从五个维度拆分了整部电影,分别是中国电影工业的里程碑、数字人的觉醒、中国价值观的全面输出、中国力量的集中展示和致敬经典。小董盘算良久,最终从中国价值观中选取“集体主义”作为文章脉络,串联起整篇文章,围绕“团结就是力量”,阐述了他对影片的解读。略有不足的是,文章对影片的介绍偏多,而真正的解读和感悟偏少,而后者才应该是观后感的主体。

流浪地球观后感3

  昨晚在看电影之前纠结着是自律地学习,还是放松一下?放松的愿望占了上风,我舒服地坐沙发里,和家人一起看了《流浪地球》。

  起初是我期盼想看的电影,因为看了朋友圈里的评价。看的过程中我也承认这是中国科幻电影的进步,特效不错,内容也因为刘慈欣的想象力而可圈可点。可是我从开头第一幕画面就开始出现了《星际旅行》的对比。

  对比是不由自主的,都是“托孤”于老人,《星际旅行》里是老爷,这里也是老爷;父亲的缺席,都是不得已的身兼重任:拯救地球,拯救人类。离开的时间都是数年,孩子在对父亲的思念和被抛弃的愤怒中长大;最后父亲总是因为亲人(孩子)在地球,拒绝抛弃地球或地球上的人类,不顾一切的要“回来”,救孩子,也拯救地球上绝望中寻求希望的,处境绝望的人类。

  最后,都是因为父亲的义无反顾的支持,孩子成功地寻求到了解决办法,在最后一刻地球和人类找到了新的希望。

  最终,人类不是撤离地球,就是强迫地球拜托太阳引力,去流浪,寻找新的希望。

  我为中国电影的进步而骄傲欣慰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星际旅行》更吸引我一些。尤其是电影的结尾,出人意料地完成了一个完美的LOOP: 回到童年,回到当初父亲离开前的场景,寻求灵感,解决眼前问题。这一点上《流浪地球》也如出一辙,只是个人觉得平行宇宙与时间虫洞慨念让过去与现在的重叠,似乎更比炸木星及利用木星的冲击波解决地球危机更令人信服,更令人赞叹。

  且不去探究这么多相似,是不是有抄袭之嫌,但之说电影的震撼了力,个人感觉《星际旅行》略胜。这些都是主观的感受,每个人都见仁见智。也许我喜欢那个聪明倔强的小女孩儿和长大后美丽倔强的女科学家多过那个叛逆勇敢的少年。也许是因为那个父亲对儿女学习的教育方式让我非常认同:他不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父母。他清楚教育的终极意义是什么,不是学习成绩,不是讨好老师。老师要见家长,分别批评了他的两个孩子,他非常清晰的指出学校的责任,捍卫自己的孩子。无论是成绩不好的儿子,还是在学校给老师惹来麻烦的女儿,他都表现出来理性,爱的智慧和宽容。

  他告诉儿子他将成为一个好农民,他告诉女儿她需要放假几天休息一下。我当时反省的是,中国事家长会有多么截然不同的反应,我们绝做不到那么COOL。

  人类担忧着未来,忧患意识成为电影中一个流行的主体。从《终结者》到今天的《流浪地球》,地球一直处于危险中,地球上的人们将陷入难以自救的绝境。电影中不厌其烦地提醒我们这一点儿,然而人们依然故我地行事。保护地球,珍惜我们美丽的地球家园,因为目前所知,她是唯一的。

  人类一边蹂躏践踏脆弱的生态环境,一边在电影院里忧患。走出电影院,擦干眼泪,开车回家,我们的行为究竟会发生多少改变?

  世界末日变成了一个狼来了故事 ,我们已经习惯了。值得惋惜的是,终有一天,当一切屏幕上的绝望悲剧变成了眼前的现实,活着的人们那时又会作何感想?

  有时间行动的时候,我们选择了漠视和不作为,没有时间行动时,就只能在懊悔中面对危机。

  在非洲洗澡时,水非常的小,朋友解释非洲缺水,所以连洗衣机都没有,因为太废水。朋友来自澳大利亚,一个三十几岁的`大男人,自己的衣服都是放在桶里手洗。他提醒我,洗头发的时候记得关上水,在澳大利亚,因为缺水问题严重,人们被要求洗澡时间总共不得超过三分钟。

  回到加拿大后,我很少记得在洗头时关掉水,我总是十几分钟一直冲着充足的热水把澡洗完。我只在非洲时,非常有节水意识。露营时,刷牙水是我们从塑料桶里放出来的,十几个人,大家都很节约,尽可能少的水刷牙洗脸。这大概是我一生中最节约用水的时候。早上喝的茶,咖啡里,都有药品的味道。每一个水桶里都像调配农药那样按比例放好了药片,否则那个水就不能喝。可是有药片味的水真是难喝,如果不是茶或咖啡的掩盖,白水根本难以下咽。

  在那么缺水的地方,浪费水是一种罪恶。可是回到加拿大的,我丝毫也没有罪恶感了。我们住的是同一个星球,水危机发生在地球上的不同角落,可是因为我眼前的城市和国家不缺水,所以我没有任何罪恶感。我知道这个几百万人口的城市中,大家都和我一样,因为加拿大水资源丰富而随意浪费。水是免费的,在这个相对富裕的发达国家,可是在非洲贫穷的人们却要花钱买水。

  世界是多么不公平。世界上有足够的粮食,理论上,供全球人口食用,可是一边是上百万吨的浪费,一边是大量饱尝饥饿的面孔。

  世界从来不公平。地球自转和公转着,在日夜交替中,每个人的黑夜和白天从来不是一样长的。有一天,地球的危机,将是整个人类的危机,也许在那种危机面前,一切不平等都会消失,如同活着时的不平等,最终将被死亡夷平。

流浪地球观后感4

  故事背景很多科幻或者灾难片类似,太阳要game over了,人类必须另选家园。

  通常的叙述是找到另一个地球,先派一批宇航员,成功登陆并生存,然后人类开始大批移民过去。好比搬家的过程,先选址选房,装修后,迁居新家。《流浪地球》思路比较特别,它是用车把房子整体运到新地址,这样搬家。所以是地球搬家不仅仅是人类搬家。

  如何搬地球呢?先停止地球自转,然后用高能燃料推动地球,类似航天飞机的原理,变成航天地球。但是没搬多远,刚过了火星到了木星。地球熄火,开始运火石,运火石成为故事主线。然而运到了没啥用,因为木星和地球要相撞了,最终宇航员化身宇宙版董存瑞舍身炸木星,地球又奇迹生还。片名可以理解为《地球搬家之险撞木星》。

  本片运火石时间过长,所以显得剧情平淡单调。炸火星救地球部分又太短,高潮部分有点虎头蛇尾的意思。

  本片整体感觉理性有余而激情不足。

  感情线:亲情和家国情怀。

  通过回忆,倒叙和插叙,穿插影片,完整展开,温度得体没有煽情,又没有占故事主线。另外故事发生的时间选为春节,人物选祖孙三代救地球,加上地球搬家都是突出感情线--家。

  搞笑线:类似好莱坞总找个黑人小哥哥搞笑一样,本片找了个混血小哥哥做搞笑担当。

  戏分量不多,起到了调味剂的作用。

  角色:

  男一号:小鲜肉一枚,塑造了一个莽撞少年。面对这种救人乃至救地球的任务气场有点小,无法给人巨大的安全感。

  男二号:完美。无论动作戏还是感情线。

  男三号:冷静的救援队长。冷静有余,冷酷不足,亦没有刻画出英雄主义人物形象。

  女一号:没有什么存在感。只有一场广播煽情戏。全程绿叶,基本属于在影片里面看电影。

  音乐:没有主题曲和插曲也没有音乐转场,本片预告片的音乐7分。

  镜头:色调偏暗,导致远景镜头不清晰,比如冻上倒掉的东方明珠都不太明显。

  速度与激情基本没有,如果能增加装甲车横冲直撞多爽哈。装甲车飙成赛车多爽啊。紧急任务,不仅能横穿山涧,也能横穿冰湖冰瀑布。耳边再响起victory这种音乐就激情四射了。

  高潮:用木星吸走地球大气层,男一号急中生智,点燃木星,这个高爆炸药有点大,让爆炸的冲击波将地球推出拉格朗日点,脱离木星。但是点火距离恰到好处的差了一点点,于是英雄横空出世,吴京舍身取义,带着太空舱自当导火索,点燃木星,上演宇宙版董存瑞。该片全程都在挫折,失败乃至绝望的情节中,本期待最后一个大爆炸,100多分钟的挫折,就是为了这一刻。可惜点燃木星爆炸效果太弱了。和过节放的烟花的效果差不多。完全没有点燃奥运圣火的那种期待中的爆发。高潮来的有点晚,并且来的又太短。

  科技和特效场景:此部分是科幻片特色。核心卖点。预告片已经将电影中科技的精华全都展现完了,电影其他部分已经没有新意。

  高大上的科幻片场景并不多,仅仅是商业片场面水平,与15年前的灾难片《后天》相比也没有任何过人之处。整体技术尚处在好莱坞科幻1.0水平。炫酷的动画基本没有。满眼都是冰冻的高原场景,大部分镜头感觉都是一个样。只有冰冻的CBD比较cool。

  木星只有一个同样的镜头。

  道具:看见道具有些似曾相识,和游戏《红警》中的道具有几分相似。看完科幻片的道具,其他电影的道具就变成玩具了。

  观看此类电影,有种看真人扮演游戏的感觉。游戏的炫酷,在电影中获取淋漓尽致的展现。

  车:按照装甲车框架+电脑系统+导弹运输车的轮胎和动力系统。这个科幻很靠谱。

  bug是居然还用人驾驶。所以搞自动驾驶的工程师看完本片,第一反应,应该是砸车。

  枪:将装甲车的重机枪变成手持化重机枪。

  衣服:按宇航服1比1仿制的,非常逼真。

  发射器:按照火箭发射器标准制作。

  等等。道具另一个bug:没有机器人。

  相比电影本身,电影背后的故事但是看的我热血沸腾。

  本片起初十分不被看好,首日拍片量位列第四,科幻片完全是小众群体,比文艺片还小众。没想到逆袭成为春节档,票房冠军。

  还把科幻带上了头条。上一次科幻上头条,还是20年前,高考作文题目改成科幻题目,打破了高考必考议论文的约束。2019年甚至被成为科幻元年。为中国电影增加了一种新元素,也为观众增加了一种新的`选择类型。不久的将来,会有第二部,第三部。科幻片佳作问世,十分期待。

  科幻片战胜明星脸和明星效应,是电影内容深度化发展的体现,制作工业化发展的体现。老套路,花瓶,新瓶装旧酒,炒冷饭的电影已经out了。电影从投明星,转成了投内容。

  电影制作过程也相当认真:画了3000副电影场景,8000个道具,搭建10w平实景和高精尖的3d制作团队。

  筹集资金千辛万苦:1亿做10亿的活,万达还撤资,投了吴秀波的情圣2。吴京情怀相助,才绝处逢生。导演自己也是砸进全部身家。不仅仅是电影逆袭,导演的经历也是小人物逆袭的典范。

  人类历史的有两次大的时代变革:一次是地理大发现即大航海时代。一次是计算机革命和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我们有幸生活在第二次人类大变革中。

  科幻家和天文学家是这个时代,第一批睁眼看宇宙的人。希望他们的努力能使人类早日实现:天文大发现。

流浪地球观后感5

  看完了流浪地球2。没看过大刘原著,只能基于首遍观影印象,说下极端个人主观体验。

  细节精致、场面宏大、各种高科技设备机械等制作狂霸拽酷炫,贯穿始终,堪称视觉的极致盛宴。这种画面的冲击震撼确实无法在手机屏幕上感受到,仅此,就值得去影院朵颐饕餮。对于恐高恐黑的我,尤为舒适的当属宇宙图景的绘制。之前在科技馆所看的宇宙科学片,真实图景浩瀚深邃,个个星球之外弥漫无边黑暗,即便我们置身的地球都成为无限渺小的存在,个人不过如一粒灰尘,瞬息飘灭的强烈虚无感急速膨胀为无法克制的巨大恐慌。球2里涉及到的太空都是作为背景,画面主体是人类的文明,比如太空电梯、飞船等,或者是人类的家园一一地球。观影过程中不会出现置身太空之中的失重感和虚无感。个人始终有依存、有归属,占据半个画面的蓝色星球,如此美丽、美好且令人温暖。对家园的高度依恋也许是中国科幻作家设定带着地球一起去宇宙流浪的情感根源吧?

  观影的过程却有点痛苦。除了三小时的超长观看导致的疲累,还有许多的困难:急速对话充斥着密集陌生的科技术语和数据,应接不暇;人物的动作、表情、行为、话语如同10倍速快进,消化不良;太空、地面、水下、地球上各城市等等,多样化场景转换频繁,区分困难。我这个衰老的低配置的cpu大脑完全来不及进行巨量巨类信息的理解、处理,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一种这是在哪、发生了什么事、他们在干什么的茫然无知状态,无法同步剧情、无法共鸣情感。视觉审美的兴奋感维持了我半个小时的专注力后,再也无法阻止场域与视阈的剥离。就象一个差生,拼命笔直支撑着身体、努力专心倾听老师的讲解、奋笔疾书地记笔记,还是搞不懂在讲什么,终于精疲力尽、大脑当机,忍不住困倦烦躁、小动作不断。导演的表达与观众的理解脱节,就如同老师的授课与学生的学习脱节,问题出在谁身上呢?

  因为对情节的不明白,导致对故事发展(事件因果关系)的难以理解。比如,故事开始时,太空电梯及其基地遭到了谁的武装攻击?是数字生命派对真实人类派行动的破坏吗?为啥最后又发展为刘德华的数字生命拯救了人类地球?史前人类断骨愈合的故事能够类比当下人类面临共同毁灭亟需团结的境况吗?李雪健是什么身份可以对其他各国科学家发号司令?其方式简单粗暴,对下属“你不需要准备,一字不落念稿子就可以了”,在确知执行任务的人全部阵亡后仍要求科学家们“我的人会完成任务,你发射就可以了”,最后当然成功了,但依赖的是刘德华转变为数字生命的境遇偶然。这究竟在讲述科学还是在讲述玄学?是领导人物的决策疯狂还是我的大脑疯了。我的大脑一直在抽筋……

  剧情不解进而造成无法形成对人设的清晰认知。吴京一见钟情的.浪漫不是俗套的见色起意?虽然,后续铺展了两人舍命互助对敌、结婚生子至女方去世的感情线。突然,又设置个在可照顾幼子的岳父和必死的妻子之间进行抉择的“两难冲突,可是,当时的局面和后续的道路只能选择岳父啊。决择引发的情绪炸裂对吴京形象的构建不是多余的吗?决择的必然唯一性也让球1里的少年刘启的人物印象不只是一个叛逆中二,更像一个不懂感恩父亲付出以自我感受为中心的巨婴。还有,为啥李雪健饰演的领导时而深情演说说服、时而讲故事循循善诱、转而又严肃刻板命令?好分裂的人格啊!为啥刘德华饰演的父亲前不顾系统过载可能致使月球发射失败带来地球毁灭也要执意上传女儿的生命资料、后又舍身完成系统开启任务拯救地球?成功结果能弥补风险过程的过失从而让观众认可角色的行为吗?黑人小哥两次强调自己没有编制只是合同工所以没有医疗保险,事关全人类生死的任务你录用个生死场合还要纠结医疗保险的合同工?!在此对照,之前录取领航员的资格审查环节设置的两难抉择吴京悲情被冲刷得有点搞笑了吧。

  最后的最后,剧终前终于暴露了前面人类遭遇的所有攻击、破坏、困难都是MOSS制造的。这也让我明白球1里为何MOSS会擅自作出放弃地球的决策。但是!整个故事讲述的不是人类应对太阳系毁灭的灾难?应对的对象,是一个摄像头,一个系统,一个机器?!

  那么,整个故事的主角是谁(真实人类?吴京?刘德华?领导们?)?主线是什么?主旨是什么?

  以上只是一个被剧情搞疯了的差生的疑问,不是质问。求科幻爱好者们和大刘作品研读专家们耐心解惑,别歧视暴凌我这个差生。

  个人对故事发展的设想。如果人类走向数字生命的命运,如果机器系统控制了一切,故事也可以发展为黑客帝国那样:主角世界是数字世界,不断自我修正bug完成系统升级,而真实人类沦为苟且于地底黑暗角落的配角。

  如果真实人类仍然是主体,接下来的流浪故事该如何更好地表达复杂人性的冲突?如何更好地讲清楚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人们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冲撞?如何更好地呈现主角们(真实人类或者球1里的少年吴启)的人物成长?

  看了球2也明白了球1里面的一些场景。比如,地表为何成为冰冻世界,MOSS为何叛变人类,刘启为何长成为叛逆中二少年(虽然仍然不能接受)。

  结尾好像有两首主题曲,伴奏着一屏又一屏密密麻麻的展列参与各项工作的人员和机构的字幕,让人深感这部科幻大制作的认真、努力、用心和不易,由衷升起对导演郭帆的敬意,热切期待下一部科幻宏篇巨制的诞生。最后一首歌挺好听的。可惜只剩我这一个习惯等待字幕滚动直到白屏的观众。

流浪地球观后感6

  《流浪地球》是一部科幻大片,慕名而观的人不计其数。电影院里观众满满当当,为这样一部超越现实的作品助阵,宏大的场景、动人的情节、压抑的杯具……从津津乐道转向沉默无声,电影带给观众非同寻常的感受。

  熟悉的家园,北京、上海、济南、杭州……一个个地标在电影里出现,没有久别重逢的喜悦,那极寒天气里,我们已经找不到丝毫的温暖。地球在流浪的旅途中,把一个个地球人送给了灾难,仅存的转移到地下空间,再也无法享受蓝天与空气,再也无法感受四季的完美。失去的,正是我们今日所拥有的;拥有的,正是我们明天要失去的。整个地球都是命运共同体,想尽千方百计,让地球能够安全的去流浪。赖以生存的地球,成为人类命运的一叶扁舟,何去何从?这样的开头,实在让观众揪心。在熟悉的地方留下最痛的感受,黄色的校车、熟悉的大厦……我们的生活已经无法回到过去了,只能往远方,找到一方新的家园。可,家园在哪里呢?

  感情是作品的纽带。父子之情、兄妹之情、爷孙之情、同事之情、战友之情……在灾难来临的时候,唯有这些感情值得让人落泪。看完这部电影,灾难我们能够咬紧牙关,情感却无法控制。人类的眼泪是为情感而生的,每一滴都值得敬畏。从大海边的陪伴开始,父子之间有了某种默契,语言传递着关心,行动诠释着大爱。当吴京扮演的父亲为拯救地球而毅然飞蛾扑火的时候,情感成为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此处无声胜有声,多少观众已经无法按捺自我的情绪……那最耀眼的光芒,一瞬间让我们看到了人的伟大,父亲的伟大,也看到了人性的义无反顾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是为因为他(她)把每一次行动当成诠释生命的意义的最好机会。

  在很多人看来电影中主人公的果敢与坚毅为影片增彩不少。一个伟大的国家,一个伟大的民族,仅有在苦难与艰险面前才会焕发出新的活力。回到个人,所谓勇敢是一种人生选择。并不是哪一个生来就是勇敢的,人在应对危险的时候,自保是本能。我们不能渴望每一个人在应对挑战的时候都如此坚毅果敢,选择是自由的,也是值得尊重的。勇敢的人有着丰富而趣味的生活,他们从来不担心在舒适的环境里一蹶不振,舒适对他们来讲意味陷阱还和考验。想到一个很老套的问题:假如生命还仅有七天,你会如何选择?电影给我们这样几个提示:和家人在一齐,安静而平和的与世界握手言和;心怀期望,勇敢去抓住最终的机会一搏……忽然明白:勇敢是对期望的坚持,是信仰所在,是人性中的光。

  冰终将会化成水。在上海的鸿沟中命悬一线,两位剧中人感慨着上海的冰天雪地,以往的.繁华烟消云散,冰冷冰冷的,世界还会好起来吗?正是因为这份相信,人才一次次的在灾难中获得永生。这个时代,期望是最珍贵的。想到一篇文章中说过:世界上没有最坏的事情,只是还没有结束而已。所有的事情在风云变幻之后都会有好的结果,要充分地相信。当受困于一片沼泽,要相信能够活着爬出;当乌云遮蔽了天空,要相信太阳依然光芒四射;当时光一年一年溜走,要相信青春是一种态度;当朋友离你而去,要相信生命里还有生动的相遇……相信爱,相信自我,相信世界,即使真的有一天地球去流浪,我们也能够始终坚持一份甜蜜的初心。

  期望在每个人的心中燃烧,每当灾难来袭,绝望之中的期望,尤为珍贵。地球在流浪,正如生命之舟在风雨中颠簸。拼死一搏,我们终将战胜恐惧,到达彼岸。爱的世界里,人类何尝不是在一次次流浪?有太多的真感情被藏在表象之下,信任断裂,自私与贪婪疯长,一张张脸已经扭曲变形。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人们不明白自我真正需要什么,不明白如何安顿好自我的心灵,不明白如何爱这个世界。粉饰的笑脸,空虚的灵魂,无以言表的不屑一顾,流浪,地球就是人的隐喻。冲破藩篱,需要人自身的勇气和力量。

  电影中巧妙地插入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道出回家的渴望。回家,让自我变成一道柔和的光。宇航员的回家是一种悲壮,地球人的回家是一份长情。家是人精神的寄托,无论走多远,都牵连着游子的心。《流浪地球》中地球再回到原先的位置变成了一种奢望,人回到地下城的路中变成了浩劫一场,越是难以抵达的,越是值得去尝试。回家之路,每个人终其一生,都不曾背离。一次次外出,也是一次次回家,走得越远,家在心里越清晰。乡情浓郁,我们都是长不大的孩子。

  未来已来,在春天里开出一朵朵生命之花,让我们在地球的怀抱里安静做梦。

流浪地球观后感7

  《流浪地球2》的科幻感,有深度的同时,也有温度。第二部里,完美揭开了前作的悬念。

  虽然《流浪地球2》是一部科幻商业大片,但电影却用大量笔墨去刻画人类之间的情感,爱情、亲情、友情,那些真挚的牵绊,总能够在不经意间就融进观众心田,让人破防。在刻画人物上,导演了不起的地方在于,刻画的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坚持、盘算、情感和闪光之处。他没有通过贬低已有角色,去让角色降智的方式去塑造任何一个角色。因此使所刻画的每一个人物都活灵活现,都能直击人心。

  两部《流浪地球》,都与家人和抉择有关,它虽然是以人类的生存危机作为外部困局,但是人类一直没有真正的摆脱过生存危机,第一部是木星危机,这部(《流浪地球2》)是月球坠落危机,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与人之间还是会产生很多关联,有友情,有爱情,也有亲情。最打动我的正是这一段段断不开的联系。刘培强和韩朵朵的爱情,不是炽热的情话,而是放不下彼此的相濡以沫。

  吴京跟沙溢,那是开得起玩笑和能交付后背的师徒和战友。刘德华对女儿的爱,则是一个父亲最淋漓尽致的守候。我们挺需要这样的科幻片的,文本好,画面大气磅礴,情感表达真实感人。

  吴京饰演的刘培强是续集主要角色中唯一的“老人”,由于上一部这个角色已经塑造的较为饱满,因此续集更多是对其感情线进行一个补充。他和老婆韩朵朵从相识到相知,直到相爱,中间经历了无数困难和波折,特别是方舟空间站坠落时的生死考验,不仅拉近了有情人之间的距离,更促进他们步入婚姻的殿堂。电影中有一段是韩朵朵身患绝症,刘培强开飞机陪她去看已经大部分被海水淹没的,满是破旧的楼房的上海。那个曾经一个经常超速被师傅骂“开慢点”的愣头青,在成了父亲之后,他变得稳重了,还被老婆催促“开快点”。两个人就那样依偎在一起,就算知道是死别,也过得如此温馨浪漫。

  为了给儿子争取到进入地下城的名额,刘培强(吴京饰)参加了飞行员面试,被触及到底线时忍不住发火,可又只能选择立马妥协。关于地下城名额,“莫斯”系统给了他一个最优解。然而无论选择哪种解决方式,他都会撕心裂肺。把这样的问题抛给他,让他在现场做出解答,怎能不崩溃?

  理智上说我们当然会选择“莫斯”的答案,但从情感上来看,谁能接受与自己相濡以沫的爱人,在难以生存的地表带着病痛孤独死去?他痛苦的抉择,是这个末日场景下的一个小小缩影,地下城只能容纳一半的人口,可以想象,有多少个家庭会面临这种生死离别……

  起初,他做飞行员的初衷是:“我只想让我的家人活下去”

  后来,他想让人类都活下去,哪怕儿子再也见不到他。

  为家庭而战的个人英雄主义,和为人类而战的集体英雄主义——格局的升华在刘培强这个人物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刘德华饰演的图恒宇更多的`是对女儿丫丫过早离世的愧疚。正是因为这种执念,他想尽各种办法推进数字生命的延续。如果说刘培强是流浪地球计划的常量,那图恒宇则无疑是这个计划的变量,正是这种突破生死的执念,才最终拯救了人类,并让未来有了更多可能。

  整部剧中的图恒宇一直以来有个心病,那便是自己的女儿,因为自己的女儿在一场车祸中逝世了。为了交待剧情的需要,在影片中有个闪回画面,闪回到了车祸现场,当时,图恒宇带着自己的老婆和孩子,开开心心开着车去玩,结果,双方就是在这样一片欢乐的时候,图恒宇边开车边转身逗妻女,一转眼发生了车祸。图恒宇身体上只是受到了一点轻伤,但他的老婆孩子就没那么好运了,老婆当场逝世,孩子抢救后留下短暂的数字生命。

  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刘德华扮演的图恒宇,在片中是有两种状态的,一种是年轻时的他,一种是“现在”的他。图恒宇是研究数字技术的工程师,数字技术同样也运用在了演员身上,完美重现了刘德华二三十岁的模样(吴京也是如此)。

  图恒宇这条线,是片中最具有科幻味道的。是拿着通行证进入地下城避难,从此与女儿切断“联系”,还是“陪伴”女儿,坐视人类被毁灭,只剩下数字世界。

  马兆给出了解答:没有人的文明,毫无意义。

  片中有这样一句台词(大意):我可不想死了之后,意识放到机器狗上被人使唤。

  图恒宇潜心研究的数字世界,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反转结局。

  通过他和女儿的亲情纠葛,引出“数字生命和人类文明”的思考——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尤其是对科幻设定不太了解的观影人群,十分通俗易懂,并且具有极强的代入感。

  李雪健先生饰演的周喆直则堪称整个流浪地球计划的灵魂,他总在关键时刻稳定军心,用自己无以伦比的个人魅力,推进了人类的历史进程。其在影片中的几段演讲极富感染力,完全提升了影片的主题表达,相比于国外的主流思潮,流浪地球计划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从本质上来说整个计划就像古代传说“愚公移山”,用2500年的时间、100代人去做一件看似完全不可能成功的事情,这种骨子里映射出来的家国情怀,或许只有中国人才懂得它的意义!

  沙溢饰演的张鹏虽然戏份不多,却奉献了全片最重要的两个泪点。一是引爆核弹需要有人牺牲时,他主动站出来让五十岁以上的飞行员出列,那是用自己的牺牲,换来下一代的平和安稳,另外则是核弹引爆时,对着地球说出好美,对生的眷恋,对家乡、对母亲的不舍情感完全溢出屏幕,让人唏嘘。

  如果说,第一部的核心情感是「羁绊」,从父子间的隔阂到和解。

  那么,这一部则更侧重「牵绊」。

  无论是图恒宇对女儿的牵挂,还是刘培强对妻子的思念,都在诉说,家人是中式家庭永恒的主题,也是最坚强的后盾。

流浪地球观后感8

  《流浪地球》很多的想不到给了我深深的震撼。第一个没想到。做工精致,虽然和好莱坞大片还有差距,但仍然可以在80分以上,体现了新一代中国电影人分发上进的新时代精神,有助于民族自信的提高。第二个没有想到。以前看科幻译制片总感觉普通话在科幻片里很不搭,可是该片的京片子一点违和感都没有。第三个没想到。把所有的场景都放在中国,当出现济宁这种三线城市的时候,感觉就在自己身边,带入感迅速加强。第四个没有想到。这次拯救世界的是中国人,《战狼》的孤单英雄成了世界英雄。完全没有“天下无敌”的老美什么事,向俄罗斯送了一个中俄友好的“飞吻”,顺便侮辱了一下只有利益毫无廉耻的野蛮落后的印_人。(会不会引起外交纠纷?)第五个没想到。把亲情放到天崩地裂的灾难中,次要矛盾展现了人性中共存的自私和伟大。一心对没有救爷爷的队长耿耿于怀的户口、失望后开枪打坏火石的女队员——拯救世界的好人里也有不好的性格成分,不是脸谱化的好人或坏人。这一切发生在一部电影里,是中国人的骄傲。

  几个科技问题

  孩子问了几个科技问题,我也觉得有几个需要科普一下。

  太阳会不会膨胀?

  会,当不是现在。还有50——60亿年的时间。初三的学生已经学过,太阳占太阳系质量(含物质多少)的99。86%,主要成分是氢。在其自身物质巨大的万有引力下,从四周向中间塌陷,发生核聚变。四个氢核变成一个氦核,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一颗氢弹爆炸就够震撼了,太阳中心得多少?我粗略的估算了一下,太阳一天释放的能量,是地球50亿年吸收能量的10的78次方倍左右),不致外围迅速塌陷,在这个塌陷和反塌陷中逐渐塌陷。几十亿年后会有氦核在太阳巨大的吸引力下,变成碳核(人类还做不到)放出能量相对小了,由于物质发生改变温度更高了。太阳外围的氢就会在保温下膨胀,有可能延伸到地球。不过不用担心,人的一辈子在宇宙面前,比人类感觉到秒还要短的多。我们活不到那时候。

  从地球生物的发展史来看,没有一种大型生物会有超过20xx万年的存在,所以不用为人类担心。可能那时人类已经灭绝或演化(进化这个翻译不好,恢复成严复的翻译)成新的物种。如果按照现在的科技发展速度,不用10000年,甚至只用1000年,人类能很便捷的遨游太空,不用为人类担心。

  空间站的形状很奇怪会不会浪费材料?

  我们现在看到的空间站和潜艇一样是一个大肚子的无头无尾的鱼的样子,人和物品在里面是失重的。我们见到的宇航员的动作是太空漫步,就是因为失重。失重是如何发生?我们处于地球的引力场里都会受到地球的引力。其实我们受到的重力并不等同于地球引力,除了两个极点外,地球引力提高了两个作用一个是重力一个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力。重力的定义是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的作用,而不是地球的吸引力。在空间站,地球对人和物体的吸引力本来由于距离变大已经变小了,而且全部来提供绕地球做圆周远动的向心力,会使人和物体处于失重状态。此时,并不是地球引力消失了,而是提供了向心力。有些人会提离心力,比如我们用细绳栓一个小球可以抡起来,让小球围绕手做圆周运动。如果绳子突然断了,小球就会沿原来的运动方向飞出去。有人说这是离心力的作用,其实并没有离心力,只是惯性使然。

  既然在空间站是失重的,怎么办?把空间站做的和车轮一样,中间是个轴承,让它自身旋转,让空间站外围的压力来提供向心力,来模拟重力的效果。看到吴京在空间站里面是和陆地上一样,到了救生舱就失重了就是这个原因。

  火石是什么?

  科技发展的未来,人类应该能控制核聚变,应该是核聚变物质,也就是说保管不好会发生氢弹爆炸。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效果和原子弹差不多,至今无人居住。从电影的运输状况来看,人类对核燃料的保存能力大大提高了。

  木星这么危险为什么还要路过?

  木星是一颗气体星,质量是地球的312倍。如果木星再稍微大点,就有变成恒星的可能。因为它的`质量巨大,有极大的吸引力,经常把进入太阳系的陨石吸引过去。如果没有木星,进入太阳系的陨石就会更多的降临到地球上,对于地球来说可能灾难更多。

  以目前的人类技术,任何要飞出太阳系的装置都要利用木星巨大的引力来加速,被称作“弹弓效应”。这要科学家们精密计算,靠的太远加速效果不明显,靠的太近就会被木星的引力场俘获。地球流浪计划,一定是全球的科学家做了很多运算。太空旅行不可控因素太多了,任何的机械故障影响了速度,或者突发的陨石等都会使原有的运算结果变成灾难。

  流浪地球计划会不会在未来某天发生?

  以我浅薄的学识认为绝对不会。如果地球轨道发生变化,整个太阳系的平衡就会打破,尽管太阳质量巨大但是行星会变得不稳定,绝对不是想离开就离开。如电影中,当地球和木星距离那么近时,相互的吸引力会改变木星的轨道和速度,而两者的任何改变都会导致木星螺旋形轨道飞向太阳,或螺旋形轨道远离太阳,而木星的轨道变化会影响到其他行星,整个星系会毁灭。同样其他星系也不是想进入就能进入,与刚才提高的情况类似。

  地球现有的能源,都未必够地球人用100年。在找到新能源以前如果利用太阳能,至少能够回到原始社会生存,如果离开太阳那是灾难。木星轨道的-80摄氏度还好。如果出了太阳系,地表温度很可能降到绝对0度附近,任何机械都无法工作了。

  这只是一个科幻故事。借用这个故事,顺便做一点科普,没有鸡蛋里挑骨头的意思啊。其实一个故事能引出很多话题,明天有空再扯啊。

流浪地球观后感9

  大年初三,一家子去看了《流浪地球2》。整场电影3小时,我是扣着脚趾看完的。看1的时候漫不经心,感觉就是一般的商业大片,特效一般般,剧情也不够紧凑,矛盾冲突比较单一,主角人物偏年轻,人物情感不够厚重,表演也欠火候。这第二部不管是从特效制作、故事的时间跨度、历史厚度、剧情发展的紧凑性、多主角多角度的矛盾冲突、情感与理智、小我与大我的抉择,全方位多角度远胜第一部。

  其他的我不懂,也不多做评论,只说人物情感这部分。

  爱情

  虽然有规定,要参加宇航员选拔去月球,就不能谈恋爱结婚生孩子。但这也阻止不了爱情的萌芽和两颗想要在一起的决心。面对危难之际,爱可以让刘培强牺牲自己,也要保护所爱之人韩朵朵不受伤害。在韩朵朵患癌之后,面对存活名额的选择之时,从理智上来说,选择岳父作为监护人的话,可能对孩子的陪伴更长久,对小孩更有利。但刘培强却选择了韩朵朵而抛弃岳父,这真实地表现出了爱情的自私和伟大。

  战友情

  在面对突袭时,张鹏临危不惧,冷静指挥,外国同事对他深信不移,从而实现被动挨打到成功拖延至援军抵达,反杀无人机的逆转;他和多年未见的老伙伴,在久别重逢一瞬间,再度并肩战斗却依然配合默契的感人场面。在选拔去月球投放核弹的宇航员时,张鹏利用战友情企图在老伙伴那里走后门,但被老伙伴无情拒绝——面对挽救人类的重大任务的人才选拔,老伙伴选择了秉公办理,牺牲私人感情;但在月球上,为了成全张鹏对刘培强的师徒情,老伙伴还是会全力相助。

  在月球上,面对核弹安置任务未完成,必须要有人留下而不能返回地球时,刘培强就像当初保护韩朵朵一样,选择了一人留下,让同事返回地球。女同事有孩子,其实他也有啊,也许因为他的孩子刚刚失去了妈妈,他不想另一个孩子也失去妈妈,所以他选择了牺牲自己成全别人。这也是一种大爱,是能奉献自己的一种泛爱,是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一个缩影。

  还有马兆和图恒宇之间的同事情,我把他也归结于战友情一类。因为他们工作的`性质,他们在一起工作的时间和配合程度,都丝毫不比战友差。马兆在图恒宇遭遇家庭重大变故时,选择替图恒宇承担法律责任,默认了图恒宇为了保留女儿意识,私自开发保留数字生命的操作。这不是一般的同事情谊,这种情谊深厚到足以令人可以做到性命相托了。故事的最后,马兆在生命的尽头处,确实也将自己以生命守护的未完成的使命,托付给了图恒宇。而图恒宇也用自己的生命和信念,最终坚持完成了马兆的嘱托。

  师徒情

  刘培强的师傅张鹏,对徒弟的父亲有过承诺会好好照顾刘培强。因为这个承诺根植于心,在基地发生入侵突袭时,张鹏第一反应是寻找刘培强,因为担心他的安危;在危机过后,见到刘培强时,那种因担心而产生的责备式地拍打,体现出他对刘培强如父般的关爱。

  到月球投放核弹需要穿越密集的陨石群,所以选拔投放的宇航员需要最优秀的飞行员。张鹏作为师傅,对徒弟如父般的关爱此时表现出自私的一面,他为了保护徒弟,不惜违规降格,专门给选拔官老伙伴打招呼走后门,让不要选刘培强。

  为了投放核弹而留在月球的刘培强,因为得到了师傅张鹏的帮助,最终乘坐一辆遗留在月球的返回舱成功脱离月球,但师傅却最终长眠于月球。我想,这也是张鹏在确定了自己要登月之后,专门为刘培强做了功课的,才让他在氧气将尽的最后关头保住性命。在自己将要赴死之时,身为师傅的张鹏却还在为徒弟考虑,这既兑现了给刘父的承诺,也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里埋藏的深厚师徒情谊。

  父女情

  图恒宇对女儿丫丫的数字生命延续的执念,是全剧最令人动容的部分。因为深情永远是人类讴歌的'永恒主题,是人类向往的情感永恒。图恒宇把对妻子和女儿的全部爱和思念,都寄托在了丫丫的数字生命上面。他对数字生命的偏执,对自己信念的坚持,甚至威胁到了人类共同的命运:他在面对是坚持自己信念、延续女儿数字生命为重,还是保证人类命运为重的选择时,他偏执地选择了前者,差点造成不可挽回的灾难。但是,也正是因为他的偏执和坚持,在最后关头,他创造和延续的数字生命挽救了全人类,也给了人类最后的希望——生命的转换和延续。

  最后,还是要说一下李雪健老师饰演的周喆直,这位政治人物在整个事件中,担当的更像是一个历史的讲述者,是人性中的精神支柱,生命之光。在每一次分歧和危机时刻,他以历史上的小事件来讲述人类互助团结的重要性;以坚定的信念和对未来的希望,来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他对民族的百分之两百的信任,对人定胜天那种坚定不移的强大的信念感,像一根定海神针一般,带动着身边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人。

  影片多主角多故事线,带出的人类多重情感,情感与理智的较量角逐,展现出人性的真实和复杂,也体现出人类在面对危难时,作出每一个抉择的困难,人性的光辉最终在白骨和废墟之上冉冉升起。所以,情感才是推动人类文明延续的根本力量,而理智只是工具。

流浪地球观后感10

  希望,是这个时代最为珍贵的——《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是一部科幻大片,慕名而观的人不计其数。电影院里观众满满当当,为这样一部超越现实的作品“助阵”,宏大的场景、动人的情节、压抑的悲剧……从津津乐道转向沉默无声,电影带给观众非同寻常的感受。

  熟悉的家园,北京、上海、济南、杭州……一个个地标在电影里出现,没有久别重逢的喜悦,那极寒天气里,我们已经找不到丝毫的温暖。地球在流浪的旅途中,把一个个地球人送给了灾难,仅存的转移到地下空间,再也无法享受蓝天与空气,再也无法感受四季的美好。失去的,正是我们今天所拥有的;拥有的,正是我们明天要失去的。整个地球都是命运共同体,想尽千方百计,让地球可以安全的去流浪。赖以生存的地球,成为人类命运的一叶扁舟,何去何从?这样的开头,实在让观众揪心。在熟悉的地方留下最痛的感受,黄色的校车、熟悉的大厦……我们的生活已经无法回到过去了,只能往远方,找到一方新的家园。可,家园在哪里呢?

  感情是作品的纽带。父子之情、兄妹之情、爷孙之情、同事之情、战友之情……在灾难来临的时候,唯有这些感情值得让人落泪。看完这部电影,灾难我们可以咬紧牙关,情感却无法控制。人类的眼泪是为情感而生的,每一滴都值得敬畏。从大海边的陪伴开始,父子之间有了某种默契,语言传递着关心,行动诠释着大爱。当吴京扮演的父亲为拯救地球而毅然飞蛾扑火的时候,情感成为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此处无声胜有声,多少观众已经无法按捺自己的情绪……那最耀眼的光芒,一瞬间让我们看到了人的伟大,父亲的伟大,也看到了人性的义无反顾——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是为因为他(她)把每一次行动当成诠释生命的意义的最好机会。

  在很多人看来电影中主人公的果敢与坚毅为影片增彩不少。一个伟大的国家,一个伟大的民族,只有在苦难与艰险面前才会焕发出新的活力。回到个人,所谓勇敢是一种人生选择。并不是哪一个生来就是勇敢的,人在面对危险的时候,自保是本能。我们不能渴望每一个人在面对挑战的时候都如此坚毅果敢,选择是自由的,也是值得尊重的。勇敢的人有着丰富而趣味的生活,他们从来不担心在舒适的环境里一蹶不振,舒适对他们来讲意味陷阱还和考验。想到一个很老套的问题:假如生命还只有七天,你会如何选择?电影给我们这样几个提示:和家人在一起,安静而平和的与世界握手言和;心怀希望,勇敢去抓住最后的机会一搏……忽然明白:勇敢是对希望的坚持,是信仰所在,是人性中的光。

  “冰终将会化成水。”在上海的鸿沟中命悬一线,两位剧中人感慨着上海的冰天雪地,曾经的繁华烟消云散,冰冷冰冷的,世界还会好起来吗?正是因为这份相信,人才一次次的在灾难中获得永生。这个时代,希望是最珍贵的。想到一篇文章中说过:世界上没有最坏的事情,只是还没有结束而已。所有的事情在风云变幻之后都会有好的结果,要充分地相信。当受困于一片沼泽,要相信可以活着爬出;当乌云遮蔽了天空,要相信太阳依然光芒四射;当时光一年一年溜走,要相信青春是一种态度;当朋友离你而去,要相信生命里还有生动的相遇……相信爱,相信自己,相信世界,即使真的有一天地球去流浪,我们也可以始终保持一份甜蜜的初心。

  希望在每个人的心中燃烧,每当灾难来袭,绝望之中的希望,尤为珍贵。地球在流浪,正如生命之舟在风雨中颠簸。拼死一搏,我们终将战胜恐惧,到达彼岸。爱的世界里,人类何尝不是在一次次流浪?有太多的真感情被藏在表象之下,信任断裂,自私与贪婪疯长,一张张脸已经扭曲变形。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人们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不知道如何安顿好自己的心灵,不知道如何爱这个世界。粉饰的笑脸,空虚的灵魂,无以言表的不屑一顾,流浪,地球就是人的隐喻。冲破藩篱,需要人自身的勇气和力量。

  电影中巧妙地插入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道出回家的渴望。回家,让自己变成一道柔和的光。宇航员的回家是一种悲壮,地球人的回家是一份长情。家是人精神的寄托,无论走多远,都牵连着游子的心。《流浪地球》中地球再回到原来的位置变成了一种奢望,人回到地下城的路中变成了浩劫一场,越是难以抵达的,越是值得去尝试。回家之路,每个人终其一生,都不曾背离。一次次外出,也是一次次回家,走得越远,家在心里越清晰。乡情浓郁,我们都是长不大的孩子。

  未来已来,在春天里开出一朵朵生命之花,让我们在地球的怀抱里安静做梦。

流浪地球观后感11

  昨夜刚刚把流浪地球Ⅱ看完,有些感触,先简略的说一下吧。

  《流浪地球2》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为《流浪地球》的前传。流浪地球二为什么主要排的是前传,而非后记,个人认为,可能是后接的笔法太过犀利吧,很有可能是过不了审。当然,它比第一部特效更棒,同时内涵更胜一筹。还有一部分人士认为,吴京所饰演的刘培强,不能死因为吴京曾经饰演过战狼,很多人就认为他不能死,必须要战狼起来。这个观点个人不敢苟同,很不符合现实了。但考虑多种因素,所以这个后记迟迟没有开始,拍拍的就是前传了。《流浪地球2》讲的是《流浪地球1》发生之前的故事,该片以提出计划将建造1万座行星发动机的时代为故事背景,讲述了“太阳危机”即将来袭,世界陷入一片恐慌之中,人类将面临末日灾难与生命存续的双重挑战。影里设计各种的矛盾很突出,故事节奏也比1更加紧凑,地球面临的三次危机(太空电梯危机、月球坠落危机、太阳氦闪危机),特效比第一部更震撼,师徒情、父女情、夫妻情、情怀杀、战友情等感人至深,人情内核让电影有了更丰富的内涵。3小时时长,层层铺垫、多线索交错,后半部分高潮爆发、酣爽淋漓,紧张刺激,看片体验爽爆。《流浪地球2》在不仅故事性上更加完整与完美,人物形象塑造也很完美。通过对一系列配角的刻画,塑造了一个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危难当前,每个人都可以是英雄,团结互助才有希望,不舍不弃,一起守护家园。彰显了故土情怀和大国担当。目光聚焦于国际视野下人类命运共同体,致力于团结、生命与希望,格局更宏大。李雪健有句台词:人类的团结,延续着人类文明的火种。

  也许,这正是《流浪地球2》想要表达的。不过不管是1还是2都在提倡人类命运共同体,我想这是更加重要的思想。每一部影片都是很多人心血的结晶,希望我们能吸收其营养,从中得到启发,有利于我们走更好的人生。

  昨晚在看完电影之后,我有些意犹未尽,特意又找到刘慈欣老师流浪地球原版书籍,如果你有时间的话,可以在微信读书上面去搜索一下,这只是一篇短篇小说只有2万三千字左右,不到半个小时就可以读完。如果你和我一样是在看了电影之后再去读这部小说的话,你可能会略有失望,因为你会发现电影所讲述的故事和原著差别挺大。从载体的角度来说一个是小说,一个是影视。他们的侧重点本身并不相同,电影的`根本是讲好一个故事,从这个角度来说第二部不仅达标而且达到了叫好又叫座的地步,互联网上对第二部的评价明显比第一部要高,尽管第一步已经是中国科幻电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观影后我简单浏览了一下网络上的评价,在一众的表扬声中不乏一些批评,这也身实属正常,毕竟每一位观众都可以自由发表个人的观点与看法,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人是在“秀智商”觉得电影当中的某些细节有bug,且时不时“抖机灵”,我觉得就没有太大必要了(毕竟这部影片导演明确说请了中科院相关的专家进行了顾问指导),这让我想起来了大刘在三体当中的那句名言:

  “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对人与人工智能区别的思考人和人工智能很大的区别就在于人是理性和感性的结合体,而人工智能则是纯粹理性计算的结果,从输入出发经过精密的计算之后返回给人类一个冷冰冰的事件概率和“最优决策”。任正非经常引用克劳塞维茨的一句名言,“当战争打到一塌糊涂的时候,将领的作用是什么?就是要在茫茫黑夜中,用自己发出的微光,指引着你的队伍前进。”在刘慈欣的短篇小说《流浪地球》中我读到了如下的文字:

  “你听着亲爱的,我们必须抱有希望,这并不是因为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为我们要做高贵的人。在前太阳时代,做一个高贵的人必须拥有金钱、权力或才能,而在今天只要拥有希望,希望是这个时代的黄金和宝石,不管活多长,我们都要拥有它!明天把这话告诉孩子。”

  在郭帆导演拍摄的电影版本中,更是将有关“信念”“希望”展现的淋漓尽致,哪怕未来渺茫且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但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奋斗不止。正像小说中的地球派哪怕要经过一百代人的努力,哪怕在流浪的过程中遭遇不测,正如小说中写的:人类将自豪地去死,因为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一书中警醒我们随着人工智能越来越强大其预测可能会愈加精准,从表面上看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最优选择,但是在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则潜藏着巨大的危机,作者写道:

  如果大数据分析完全准确,那么我们的未来会被精准地预测,因此在未来,我们不仅会失去选择的权利,而且会按照预测去行动,我们也就失去了自由意志,失去了自由选择的权利。我们将生活在一个没有独立选择和自由意志的社会。

  从这个角度来看人工智能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不得不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一方面它可以帮助我们披荆斩棘,同时一不小心就会伤及我们自身。就像第一部中Moss对人类的评价一样“经过计算,保存人类文明的最好方式就是消灭人类自身,因为人类自身有着太多的缺陷,比如冲动、感性”,这在第二部中得到了完美的回应“没有人类的文明将毫无意义”,哪怕人有着众多的缺陷,可是归根到底我们是人而非机器。

流浪地球观后感12

  《流浪地球》最近热度空前,上一次出现这样的轰动应该还是在《战狼2》播出的时候了。而《流浪地球》似乎比《战狼2》来得更加凶猛。最近《流浪地球》在影史上的排名直接上升至第6位,短短9天的时间就突破了27亿的票房大关。

  说起吴京,虽说他对这部电影的贡献非常大,但是并不觉得他的演技好。对比《星际穿越》中同样饰演在空间站/飞船上的父亲的马修麦康纳,吴京饰演的父亲少了一些感情与血肉。从另一方面讲,这也与角色身份不同有关系。作为中国的宇航员,吴京饰演的角色更像军人,他显然也想着力表现自己的这种硬汉形象。

  特效

  这次特效并没有塑料玩具感,厚重感是很足的,这次特效就像是成熟特效感觉做出的工业品,没有丝毫稚嫩感。说下三个方面的特效,分别是:地上的地球发动机工业群,地上的大片废土冰原,地球尺度的宇宙场景:

  地球发动机工业群

  冰原中的废土上建设工业基地,到处都是张牙舞爪的钢筋巨石,这种场景特效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制作,毕竟此类的电影、游戏已经有很多了。工业感十足,电影的特效在这部分我给10分。原著中,每个地球发动机有珠穆朗玛峰的大小,但是电影给我感觉会小一点,但也没小太多。有意思的一点是,大刘在原著中给出的每台发动机推力为150亿吨(懒得算瞎估一个数),而电影则改成了150万亿吨。

  工业感的另一个体现是土方车,就是在地球表面运石块作为重聚变燃料的工程车。这个车的造型真是帅,朋克感爆炸,造型师下功夫了!而且也是笑点之一,大家到时自己体会。

  废土冰原

  电影/小说的设定里,地球自转停止所引起的巨大潮汐会吞没许多沿海城市,并且在随之到来的寒冷中会冻成大冰原。电影中用了大量镜头展现这废土冰原。其中北京是建在陆地上的,而上海被整个冻在了大冰坨子里。我们可以看到北京和上海的各种地标式建筑,甚至可以看到被冻在冰中的车辆和商店。以前在各种电影中也看到过外国人对中国城市的废土构想,但都感觉那里面充满着白皮对中国的刻板映像,它们构造出的`废土就像是造型逼真的蜡像在这城市中缺乏生活的触感。流浪地球的团队做出的中国城市废土没有这种感觉,在看到冻在冰中的救护车和小饭馆时,我真的为这剧情中的城市感到悲痛。

  然而我认为这部分的特效有一些细微的问题。风雪太大,雪覆盖太厚,让人看不清大的建筑的许多细节。有一瞬间,我感觉我是在看游戏CG。不过,瑕不掩瑜,这部分特效依然是成熟的,给9.5分。

  宇宙场景

  宇宙场景,目前的电影里专门地、刻意地去展示的,只看过两个:星际穿越和流浪地球。

  结论是:流浪地球在这方面远不如星际穿越,但是还能看。

  很多特效都是特效师根据日常经验来做的,在星球尺度的特效上,特效师的经验失效了。举例,星际争霸2的一段cg,中间有星球爆炸的情景是这样的,这个动画中,星球从内部炸开,在几秒钟的时间内,环状冲击波传播出三到四个星球半径的距离,显然速度过快。而星球炸裂成几个大石块。在星球这么大的尺度上,冲击波的传播都需要数分钟几十秒钟的过程(如地震波),不可能出现如此大的整体性断裂。

  实际上,这时星球的表现应该类似于液体。这种仅仅凭借日常经验所制作的特效会让人觉得这星球显得小。简而言之,越大的物体,其运动看起来越慢。想象一下拍到的太阳表面活动的视频,就能够理解。

  流浪地球的特效,主要部分集中在大气层的形态上。这种巨大物体移动所引起的缓慢感表现得还行,但是星球运动所甩开的大气层样子还是略显单薄。另一个场景,土星表面占满天空的样子,应该戏份更大一些,能够拍出土星升起的样子就更好了。至于土星本身的样子,这都算不上特效。卫星和探测器拍摄的照片视频都一大堆。

  另一个地方的特效涉嫌剧透,燃烧效果太单薄了,而且颜色有问题。

  作为对比,星际穿越对于黑洞的展现可谓是震撼,但是要知道星际穿越的科学顾问可是诺贝尔学奖获得者,并且那个特效可是实打实的在超算上进行了数值模拟得来的。只能说,流浪地球的公司美术也算尽力了,模拟的方程就在那里摆着,也没有技术壁垒,就是没钱/没意识到需要雇人雇设备去搞这个。

  音乐方面:电影音乐不加分也不减分,气氛烘托都挺到位,但是也没有特别的亮点,不像《星际穿越》的bgm一样,听着就扣人心弦。

  一劍聊經濟评点:首先来说这片子特效还行,毕竟是老外公司做的,但情节演员差,流浪地球和国内电影比是挺好的,但吹牛叉有点过了,全美就六十四家电影上映,说明在美国想看的人很少,估计去看的都是华人,总共才二百来万美元票房,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主旋律影片故意炒,把别的电影减少排片率,又是国产电影保护月,大部分时间放这个,广大观众没得选,所以票房好,水分多大就清楚了,其实老画我看到中途差点睡着了,剧情太差,逻辑性不强,吐槽满满!

  这次吴远诛又赚的盆满钵满,讨领导喜欢的人就是能挣到钱!另外咋不报道在北美放映的版本和国内的完全不一样呢?总的来说可以没事看看,实在谈不上有多好!真实评分最多7.5!

流浪地球观后感13

  昨晚去看了《流浪地球2》,八点的场,一个人。买票的时候,看着手机屏幕上一个个偶数“已买”,让我陷入了短暂的沉思:买?还是不买?买了周围要都是情侣,就我一个光棍多尴尬,那自己真的就是去“流浪”了。正在自己犹豫之际,座位图上突然冒出来一个孤零零“已买”,我立刻抢下那个空位旁边的空位,让那一排又成了一个完整的偶数排列。

  到了电影院,我才发现是自己多想了,来看电影的大多是孩子带着父母,父母带着孩子,情侣没有想象中那么多,在没有坐满的影院里,也就寥寥几对。坐在我右手边的是三十岁左右的儿子带着五六十岁的母亲,左手边的是一个年轻的爸爸,自己和媳妇没有回老家,有一个一岁多的孩子要照顾,上午媳妇过来看了,自己在家照顾孩子,晚上轮到自己过来看,媳妇在家照顾孩子。还有一群活蹦乱跳的孩子在前排后排莺歌燕舞,看到他们的时候我内心泛起阵阵不祥预感,害怕电影开始的时候他们还“活蹦乱跳”,不过后来电影开始后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好,正片开始了”,我喊了一声,提醒一下还在低头私语的观众们。

  开篇,沙溢和吴京走在破旧的城市里,祭奠在地球内战中死去的沙溢的“哥哥”,末日氛围拉满,结束后,沙溢和吴京坐上战机返回基地的过程中,着实惊艳,国内其他空战片子应该好好借鉴一下,战机飞过的视觉冲击力,和周围建筑的压迫感瞬间扑面而来,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导演的审美确实在线。而后的太空电梯给人的机械感和科技感,让人眼前一亮,特别是快速上升时画面的不断切换,心情就像坐过山车急速下坠时的感觉,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爽”,但这里也有一个问题,就是我看了这么多吴京拍过的电影、电视剧,感觉他演纯动作片挺好,感情戏特别是说话比较多感情戏,总感觉很生硬(个人观点)。

  紧接着就是数字生命一派要毁掉太空电梯的场景,当机库里无人机出来的时候,我真的是头皮发麻,这个头、这威力——符合逻辑,同时也反映了科技发展的双面性,这一段有空战,感觉时间有点短,可能与想要突出量子计算机快速夺回控制权有关,不过这段的精彩还是必须点赞的,把当时的的紧张状态突出出来,同时指挥室里负责人的紧张状态和下边沙溢一群人的云淡风轻产生鲜明对比,难道是为了突出他们身经百战,敏锐发现各种不对?这里他们没有反映出无人机突然自己攻击自己人的惊愕,只有迅速投入战斗的`机敏,看到这里,我想把它拓展一下,这一段就可以拍一部电影了,最终战场就是抢夺太空电梯空中制权,哈哈。而这部电影给我的另一个惊艳就是:你以为的努力可能真的是白费力气,你以为的惊艳后面还有惊艳在等着你。太空基地被毁,掉落下来的时候我心里一阵心疼,想想我现在的心情肯定是不适合生活在末世阶段,什么都心疼、不舍得怎么了得,当时其实有个疑惑,太空基地被毁那太空电梯的绳索是不是应该也掉下来,那得是四条多长的线呀。

  有武戏,那肯定也要有文戏。这部电影惊艳的另一部分就是文戏处理的也很到位。要推动一项事情的前进那必须要有个统一的思想作为前提,在联合政府的最终决策下,准备实施逐月和移山计划,但有个实施的前提,就是行星发动机的正常运行,从这里开始剧情就没有开头那么令人炫目的视觉特效了,更多的是人物感情和实施“流浪地球”的前期工作准备,这里的剧情个人感觉推进比较慢,应该也是一部分人说想睡觉的一个原因,我是比较喜欢这部电影的但在看这一段时也玩了好多次手机,另一个原因也许是时长太长了,按道理普通电影这个时候已经要开始高潮并且趋向结束了,这里才刚刚开始,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这里这样安排片子就显的更加的立体,主线人物也更加鲜明(但还是希望能缩减一点)。

  再往后看,如果看过大刘其他作品的话,你会发现,大刘对人类渺小有着深刻认识。在人类刚刚宣布“移山计划”改为“流浪地球”计划后不久,“逐月计划”就因行星发动机过载爆炸而宣告失败,并在一定时间内月球要撞上地球,为了避免灾难的发生,要实施一系列举措,这一连串的事情发生,顿时让人感到人类真的太渺小了,自然界一个随便的变数对于人类而言可能都是灭顶之灾,所以一定要爱护好家园,如果它没了,你所奋斗的一切还有什么意义?就像就像老马在淹死之前把密码器交给德华说:没有人类的文明毫无意义。这句话当时直击我的内心,片中无论是先遣队还是后补队,置自己的生死于不顾,完成任务的目的都是为了给子孙后代一条“生路”,因为一切的璀璨和美好都要有人去继承去欣赏才有意义。还有一段就是在实施炸毁月球计划时李雪健老师说的:人类研究先进的技术,都只是为了对付自己人。还有就是他举例说一万七千年前发现的人类断后又愈合的人类腿骨。这一段,其实就是突出我们自己的价值观:我们是命运共同体,要合作共赢。

  最后的场景,一趟只有单程票的旅程——引爆核弹。看的内心很复杂,特别是核弹引爆的那一瞬间,白色的圆球覆盖整个屏幕,我不由自主的热泪盈眶,它让我想到了辛劳付出的父辈们,也让我再次思考活着的意义。人生真的很短很短,而我们享受的是人生的过程,也许它并不美好,但是对于平凡的普罗大众,平安的度过一生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写在最后。有人说看了想睡的,用一段一位影评人的话来说:如果你看了半小时或者1小时睡着了,说明这个类型的电影不适合你;如果你睡了3个小时,说明你是去睡觉的和电影本身没有关系。这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有深度,有逻辑,有世界观,值得你为它花电影票。

流浪地球观后感14

  最近放寒假,在寒假研修、学习麻将、肝《阿尔宙斯》、手写教案的同时有了时间观看影视剧和电影,于是有幸同时观看了电视剧《三体》和电影《流浪地球2》。

  今年是我阅读《三体》小说的十一周年。十一年前的寒假在姥姥家的表哥打工回来,把《三体》TXT蓝牙传给了我。在从姥姥家返程的路上,我开始了颠簸的阅读之路。这本书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是一种高级的陌生的震撼巨物,从作者大刘工作的电厂里散发出的冷峻悲观的铁锈味伴我走过了高中的最后一年。高中生的我开始思考人类的命运,甚至模仿那些冷静理性的主角们的口吻写下“我爱你与你无关”,感谢大刘,我可以继续中二,但是不用依仗言情或者恐怖小说或者《萌芽》。

  今年也是我工作的第一年。我选择了一个还能继续阅读、继续思考的职业,教师。我的学生们的经历、阅读和综合能力当然早已远超当年的我,但是很庆幸我们还能在班群里偶尔水一水,聊聊放假、元神和虚拟主播。靠着网络,我能和“藤本树一样”回归天性,当一个喜欢网上冲浪的孩子,他们愿意不戳破我。再看大刘是什么感受呢,感受到了电厂的逼仄对于大刘的一种束缚,对于阴谋、草台或者文官体制弊病的描写都没有超过电厂的级别,对于整个体制或者系统的理解还有不足的地方,所有人都是冷静的理性主义者,基本也没啥草台的地方。当然《流浪地球》电影对此进行是理想化的填补,这一点让它成为了相当优秀的主旋律作品。

  说回《流浪地球》,72块票价物超所值。

  本片对于人类和地球命运思考和立意都是(在我认知内)远超前人的。人类命运的危机是以地球为单位展开,《流浪地球》里爆破月球和用行星发动机推动地球两条独立主线更是把应润尽润诠释到这个词没有的高度。这一点我很喜欢,《阿凡达》还没有跳出反殖民叙事的时候《流浪地球》已经开始宣扬将家长式管理普惠全球,用大家最好和最爱的父亲形象(也就是爹)来说服和团结各国领导、各国飞行员、领航员以及各国人民。周喆直一角在模仿谁不言自明,刘培强确实有当中国超人吸引战狼粉的潜力,图恒宇居然不是爱女成疾病的魔怔人,张鹏这个角色也让沙溢终于突破“英子开门爹地”的meme,每个爹各司其职,扮演主角老婆韩朵朵的王智戏里贤妻良母戏外宣传转型,大家各司其职各取所需可喜可贺。比起“煮饺子”、“过!年!好!”、《初见照相馆》这种喂人吃饼的作品,这才应该是大年初一大家能其乐融融和平观看的好作品,而不是秦岚亲孙涛、挠头哥挠头、微博引战,@2024年春晚导演组,学会了没有?

  在世界观上,延续了中国人从秦朝以来对大一统和团结的执念。在塑造各国政府时基本都是正面形象,对于俄罗斯、法国和泰国给了较多镜头,有很多机会但是没有丑化美国,甚至连韩国日本也刷了存在感。描写末日的个体的特写镜头给的都是我不知道的异国城市,在没有搞大国沙文主义阴谋论的前提下描写了一个中国引领全球人民拯救世界的`故事,“世界人民大团结”,马克思和他看到了大概也会在泉下流泪吧。

  在特效方面,我觉得比《阿凡达2》更符合我的胃口。先表明一下自己的成分,我在看过的院线电影里最喜欢《环太平洋》,是机甲萝卜片的路人粉。本片最让我喜欢的就是太空电梯,真是惊人的想象力和执行力,用了大量旋转的镜头来描述失重、眩晕和人的渺小感,让人很想去看《2001太空漫游》,感动常在。其他的灾难场景都是老生常谈,月球坠落啊、陨石雨啊、海啸啊、长冬无夏(像不像EVA镜像版)啊,都没啥新的。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对于灾难面前的暴力和痛苦非常克制,除了每次航天员们首当其冲的牺牲之外,本片有展示每次地球危机时人类的动乱和暴力,但是没有像《恶魔人crybaby》一样到肢解人体这种裸露直白的程度,可以说非常克制,可能也是为了防止一些人看了觉得你球药丸想加入ETO背叛地球。

  最后聊聊价值观,我是真的觉得很好,主流价值观嘛,大概喜欢的会很喜欢,不喜欢的会很不喜欢。在《阿凡达2》大篇幅美式霸凌和右倾逃跑主义的拉胯对比之下,主流价值观里对“责任”和“直面”的强调确实有点让人感动了,回想过去这一年的疫情、波动和冲击变化,大年初二看点主流价值观的科幻大片是一种很大的治愈。片中用人工治愈大腿骨折来比喻文明的意义,医疗和关心弱者的主题都是对去年很多时事的关照。周喆直和郝晓晞你要问他演得怎么样,我只能说不知道,因为我对全球的外交部门都不了解,只能说这是已经不是单纯外交,这是凌驾六部之上的魔法部。

  综上所述,值得一看,之后看了其他好片也会继续和大家分享。

流浪地球观后感15

  今天两个孩子都开学了,我也給自己放了个假,把孩子们都安顿好,自己去看了《流浪地球》这部电影,也正好应了恩师的教诲:闲着有雅趣,忙着有乐趣。突然觉得以前的自己好像不太会玩,总是把自己绷得的很紧,工作生活,带孩子总是排的满满的。感觉全天下就是我最忙,总是把自己搞的筋疲力尽,跟着恩师走过了这半年,才慢慢学会了放慢自己的脚步,对自己好一点,对自己就是在供养整个法界,多么伟大又充分的理由,我必须去执行。

  整部影片气势恢宏,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越来越强大的中国。爱与希望贯穿整部影片,从刚刚开始的父爱,到后来的拯救地球的大爱,满满的正能量,让人看了热血沸腾,久久回味。

  当看到刘启的父亲在跟儿子告别的时候,我想到了恩师和所有的师父们。为了更好的弘法利生,为了让更多的人走上觉醒之路,您们的大爱付出高于一切。再次双手合十,至诚感恩顶礼师父!

  影片里的主角刘启,因从小缺少了父亲的陪伴,对父亲有很大的成见。但这并阻挡不了已经深深刻在了他基因里,流淌到血液里的父亲的那份正义感,与面对挑战时的勇气。在学习的时候师父曾经教导我们要不断的.熏修把伟大的愿力植入到我们的基因里,让愿力成为我们生命的本能。任何干扰都不能动摇我们的伟大愿力。学习的时候也因此懂得了愿力的伟大,让自己活的更有力量,更释然。在这部电影里我体会到了这一点。

  我们的父母,亲人,朋友会在我们不能预期的情况下纷纷离我们而去。而只有我们伟大的愿力和业力继续伴随着我们。师父曾说过您看到什么,您关注什么,什么就会放大。从此我把我的关注点放到了伟大愿力上,而不再去纠结自己的业力。也是因为曾经的过往成就了现在的自己。于是不仅仅不纠结,还有感恩于它。虽然自己修行的路还很长,也不够好,但是把愿力当成不断前进的动力时,内心就有了力量,让自己的心多多安住于正念之中,活好每一个当下,成就未来的自己。

  当我们在名正言顺的享受着生命的富足与安稳的生活的时候,有很多的像恩师一样的大德,还有我们的国家,正在默默的为我们的觉醒与安定的生活而努力着,付出着。我认为这就是影片想要诠释的大爱。而这一刻我也体会到了。财富坛城时,师父通过层层的引导,让我的心量不断的放大,看到了以前不曾拥有与自我感觉不值得拥有的一切。是的当把自己当成生命的中心时,也就拥有了整个宇宙!

  希望总是与绝望并存,只要不肯放弃,希望的火焰会为你点燃,在联合国都宣布放弃的时候,我们中国的救援队没有放弃,没有绝对的绝对。希望总在不放弃的层层包装里埋藏着,只要有足够大的愿力与勇气,力量,就一定会点然希望,开启智慧的伏藏,给了众生活下来的希望。作为佛子,生活中如果没有了希望,没有了愿力,也就没有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好好的去爱,去工作,去体验,去觉醒更多有情,这才是我们来到地球的意义所在。

  当演到朵朵在救援的最关键时刻,向全球发出请求支援的广播时,那一刻不仅仅是感动的泪流满面,更多体会到的是人与人之间沟通时的那份真诚。是因为她足够真诚的直白的去表达,而唤醒了人们的良知。也让大家对最后的救援有了信心。是的,每个人都有渴望美好,向善的一面。而只有在卸下所有防伪,心真正的敞开时,才能洞悉这一切。

  影片接近尾声时,刘启的父亲为了拯救地球而牺牲自己的生命去成全大家时,那份感动无法用语言去表达,只能说那是一份超然的,全然的大爱。那一刻真真正正的超越了一切恐惧,超越了一切挂碍,一切束缚。为自己的决定,为自己的选择,全然的,无条件的负担百分百的责任。

  影片的最后,演到了拯救地球的计划将延续几百年,甚至更久,这将是一代又一代的地球人共同的任务。这也对应了诸佛菩萨为了广利一切有情的伟大菩提心。师父曾教导过我们:未成道业先发菩提心,未成道业先立下伟大的愿力。在伟大的愿力面前,曾经的业力又算得了什么?菩提种子已经深深扎根到了我的心里,刻到了我的基因里,通过学习与不断的熏修已在慢慢的茁壮成长。一切现象都会成住坏空,而伟大的愿力将永远相随。

  希望永远伴随着绝望,当我们静下心来,回光返照到自己自性之光时,希望一定会超越绝望。我来自于圆融不二的如来藏,当任务完成,体验结束,我将回归于爱的源头,自性如来藏!

【流浪地球观后感】相关文章:

流浪地球观后感02-02

《流浪地球》观后感02-02

《流浪地球》观后感01-31

《流浪地球》观后感05-10

流浪地球观后感06-06

《流浪地球》观后感06-12

流浪地球观后感06-13

电影《流浪地球》观后感02-08

【精】《流浪地球》观后感02-27

【热】流浪地球观后感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