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喜宴观后感(精选3篇)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不能忘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喜宴观后感(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喜宴观后感1
窗外一片白,雪纷纷扬扬。
我躲在被窝里看电影,老片子了,李安的《喜宴》。
《喜宴》的剧情打磨的很好,片子里矛盾很多,矛盾剧情但不至剧情矛盾,李安着实厉害。中美文化的矛盾,新一代与老一代的矛盾,家庭与个人的矛盾……这些矛盾控制在很好的范围内,不至于产生无脑狗血。
一直觉得文艺片拍同性题材是很占便宜的,不仅在我国,在很多国家,同性恋都是讳莫如深的,它本身极具话题性。其矛盾也是显而易见的,很容易就可以探讨出深度。李安的更进一步是他把美中文化讨论融入其中了,《喜宴》顾名思义就是中式婚礼喜酒,但那是在美国举办的,这二者便是有矛盾的。中式婚礼代表着的是高父高母所期望的中式幸福,也是他们中式香火思想;而美国纽约就是代表着新一代,是高伟同和Simon想要的生活。
全剧的调子始终是淡淡的柔柔的,最后以一种看似圆满的方式结束,矛盾并没有得到解决,是以一种各自的妥协去营造谎言圆满。到最后高母也没有接受其子是同性恋的事实,高父是个明白人,为了延续高家香火而选择装作不懂,Simon、高伟同和薇薇三人也是糊涂不清,他们没有一人是心满意足的,全是无可奈何的妥协。矛盾没有得到解决,他们也没有消极逃避无视矛盾,就是无可奈何了,只能与矛盾同行了。
全剧我思考最多的是高父,我相信李安在他身上是花了功夫的,抛开他的`职业形象国民党军队师长(片中没有提到多少,但从他的老部下老陈那里看出一二,他是很得人敬重的),他在剧中进行了两次的竞走,每一次都是昂首挺胸气势恢宏的,虽然他有心脏病,但很要强。电影的最后一幕定格于高父举起双手,让安检员进行检查,但我觉得那像是投降,是对生活无奈的妥协,这与他之前的形象形成了极大的反差,电影想表达的由此也可以窥见个大概。
几位主演演的也是不瘟不火,基本没出戏。习惯性懒惰已经浸进了思想,现在很多时候都懒得思考了,更别提表达了,但看了《喜宴》想了不少,也写了部分,哪怕是在午夜。
能让人思考的电影就是好电影。片子看完了,出去,地上积了厚厚的一层雪,用手指去测量,大约一指,指尖无温度。
喜宴观后感2
看完电影《喜宴》,感触颇多。这是一部拿来研究的电影,这是一部拿来反思的电影,它通过讲述了年轻的同性恋美籍华人伟同在父母的催促和男朋友的建议下假结婚,随后弄假成真的故事,给我们展示了中美文化的差异。虽然看片子的过程中不乏笑声,但这绝对不是欢乐造成的结果,因此不能称之为欢笑。整部片子给人一种压抑的气氛,故事通过男主人公伟同的父母要给他相亲直到后来远赴美国来为儿子举办所谓的婚礼,调子一直都比较平缓,直到好友闹新房,伟同的男朋友赛门知道假结婚弄假成真爆发,整部影片推向了高潮。影片的结尾也很出乎意料,原来男主角的父亲懂英语,他接受了自己儿子是同性恋的事实,虽然是无奈的接受的,但对于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伟同的父亲来说,这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故事的结尾伟同“左拥右抱”看似大团圆,伟同的父母能如愿抱上孙子,伟同父母也表示了自己很高兴,但这绝对没有表示中西文化的差异就此消失了或者是互相包容了,在我看来,其实也只是表现为一种妥协的无奈。
影片处处表现了中美文化的差异。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场景也很多。技术层面我也太会谈,总体上讲这部电影从视觉上给我们呈现的其实是朴素平视的风格,如此就可以看出整部电影的定位应该是生活化、纪实化的。那么我就谈谈我对其中有些细节的理解吧。当儿子知道父母要从美国回来时,于是立刻将家里的摆设换了,撤掉了所有伟同与赛门的合照,还摆了中国字画,并且在摆中国字画的时候,是用了几个画面叠加且渐渐变慢,字画的内容也是表现了中国节俭的传统美德。这里的情节就表现了伟同人物的矛盾性,根据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主我”从伟同的个人的主体意识来看,他是一个介绍了美国价值生活的人,并且认为自己是同性恋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同时又由于他也是父母的儿子这一身份,由于父母对他的.角色期待,所以使他不得不做一些违心的事情。这个收拾家里换成中国特色的装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事实上故事就是因为他的双重角色而展开的,因此在这部戏的大部分地方,只要有父母与赛门同时在场,我们就可以看到伟同那一张充满压力、无奈又矛盾的脸。贯穿整个故事的是父母俩对儿子延续香火的期望与高伟同的同性性取向,一个是中国传统的家族观念,而另一个则是在违背传统道德的性取向,在美国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国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冲突出现了。
电影中像字画这样中国传统符号很多,这些符号与美国社会的现实文化的对比给我很深刻的印象。比如影片中有两场送礼的戏,伟同母亲送礼给威威跟赛门送礼给伟同的父母。伟同母亲送礼给威威的时候讲究的是礼物的内在的含义,而没有讲究实用性。比如说旗袍了,威威就根本很少有机会用上,而他们觉得好的就想当然的送给威威。赛门送给伟同父母的礼物就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只是很实用。中国人送礼感觉就是自己觉得好的送给别人,不然的话就怕别人说自己小气或者什么,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自己的诚意。而赛门送礼就是实用,体现的美国的现实文化。还有一个比较典型的就是伟同与威威的两场不同的婚礼。西方文化开放自由,因此西式婚礼简单而严肃,它更注重的是婚姻双方的承诺而非外在的形式。而东方文化拘束含蓄而重视礼节,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一场热闹疯狂的喜宴,喜宴中的种种场景让身为中国人的我感到非常真实和熟悉,因为它就存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只是现在看这场婚礼是换了一个角度,换了一个场景,所以有点怪怪的。印象很深的就是威威穿着婚纱给伟同父母磕头那里的一段,两个人就像木偶一样在众人的摆弄下完成,伟同的父亲说了一段说教式的话语,他们也没有认真听。只是在伟同父亲说道让伟同帮助威威完成理想的时候,威威哭了。(不知道为什么,当时我脑海里就冒出了几个字,穿着婚纱拜堂,这个场景强烈的冲击了我的视觉跟心灵,于是决定它就是题目了)然后两个人拍照到婚礼上面的众人起哄,都印证了伟同母亲之前说的那句“不跟人家交代,你结什么婚哪?”中国人对家是非常看重的,因此中国人对婚姻的理解更看重的是两个家庭的结合,而非两个人的结合。在婚礼举行完,他们终于可以给亲戚所谓的交代了,我也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可能是对这场闹剧终于收场的时候紧张神经暂时放松,可能潜意识里面,我也站在了伟同父母这一边。
最后的结局同性恋人终于还是走到了一起,但是他们中间却多了一位女性要同他们一起生活;老两口最后还是圆了抱孙子的愿望,但是却是在接受儿子畸形婚姻的前提下。双方都做出了妥协,才使这两种观念——同性恋爱情观和传统家庭观的矛盾暂时缓和了下来。这是爱与包容的结果,但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妥协。所以充满了悲剧色彩。也许一开始的出发点源于爱,但幸福却不一定是终点。
喜宴观后感3
今天看了一部“很李安”的电影——《喜宴》,该片讲诉了定居美国的同性恋人士高伟同,为了应对父母的逼婚,与大陆非法移民来的女画家假结婚,从而引发的一系列故事。
打开影片介绍是喜剧,没想到点进去后才发现是同性恋题材。电影上映于1993年,这类题材在当时应该还算是比较敏感的,很好奇李安会怎样处理故事,拿捏尺度。
直到看完才发现,他并没有一味去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而只是将此作为故事发生的引子。这一特殊题材被成功地拉回了普通生活,放入家庭关系里加以考验,最终试出了真情:父母在痛苦中理解了孩子的选择。
李安的电影之前看得比较少,不太明白他评价这是一部“很李安的电影”到底有什么样的特别。搜索后发现,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片中的很多情节来自于他的真实经历。
例如,电影里关于婚礼部分的大多场景,如酒宴、闹洞房,很多来自于他自己办婚礼的经历。而同性恋的故事则来自他一个朋友的真实经历。这些生活里的真实故事最终以艺术的.形式再现。
平时也喜欢读故事、写故事,研究别人讲故事的方法。但常常觉得平凡生活里的精彩故事太少,写起来也很枯燥乏味。李安的经历告诉我,生活就是巨大的素材库,只要留心便会发现好故事。
记得有本写作书里提到,要想发现好故事、写出好故事,只是倾听还不够,需要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去感受、体会、再现,如此才会丰富立体。所以,我要做的就是打开感官,保持好奇心和敏锐度,去挖掘好故事,而不是等到故事的降临。
【喜宴观后感】相关文章:
《快乐星球》观后感-观后感07-06
小鹿斑比观后感小鹿斑比观后感01-07
小孩不笨观后感 小孩不笨观后感实用05-11
活着的意义——《心灵奇旅》观后感-观后感02-19
电影绿皮书的观后感 电影绿皮书观后感08-22
雪豹观后感06-08
《天道》观后感06-09
飞天观后感02-03
勇士观后感07-31
奥运观后感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