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调音师》观后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调音师》观后感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不能忘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调音师》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调音师》观后感1
几乎所有人都会揣测调音师最后是死是活,我倾向于死了。
调音师装扮成盲人之后,获得了人们更多的关怀、金钱和亲近,但是最后却死于非命。人无论伪装成强势的或者弱势的人都可以获得一些便利,然而失去自我的人却会在最终可能失去更多。
调音师在进门看到凶杀之后完全可以制伏凶手,这样被揭穿了盲人的谎言,但是为了逮住凶手保住自己生命都是值得的,但是调音师没有这么做,他似乎沉溺于盲人的精彩演出中而忘却了自己是个正常人。面具戴久了,真的会忘了真正的自己,庄周梦蝶,谁是真正的自己?
有人分析说死者是一位盲人,因为死者神态安详,没有防备。还有对面的邻居开门之后的疑惑表情——这么长的门铃声,邻居一定听到了调音师和杀人者的对话。我觉得这个分析很精彩,对于故事有着点睛之笔的效果。因为调音师“似乎完美”的演技骗了众多的人,就拿马路边他得意洋洋的对老太太说:我扶你过马路这件事情来说。老太太都没有怀疑到他是假盲人,因为老太太的表情是惊讶而不是厌恶。但是:似乎看似完美的演技,天下总会有识破的人。不做真正的自己就会总有破绽,欺骗永远会露出马脚,诚如第一段所言,在没有露出马脚的时候我们可以获得便利,但是露出马脚的时候那往往是重要的时刻,因为只有目光敏锐的人才能察觉,失去他们,失去的.也许是机会?事业?爱情?友情?信任?我不知道,总之调音师失去了生命。
如果死者是盲人的话,那么杀人者一定是深谙盲人的习性的。因此,在关门之后,她从容不迫,因为盲人在不熟悉的家庭里面只能由主人引领到钢琴那里,然而调音师却自己就开始走了,这让杀人者很惊讶,说了句:我没有料到你会走这边;当调音师撞到了“油漆”,真正的盲人应该是抱怨?或者是不满吧,但是调音师虽然故作镇定但是总有慌乱——为什么 都忘记了把手洗干净再去调钢琴?真正盲人的眼睛也许戴个隐形眼镜就想骗的了杀人者估计很困难吧。然而调音师自己却在自作聪明的认为,自己只有“日程本”露出了马脚。真是让人觉得调音师至死都没有明白是什么断送了自己!与项王最后的悲叹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认为只有明显的错误才能暴露自己,真正暴露自己的却是许多看不见的、不经意间的、一闪而过的。就如同假成绩单、假证书可以让自己捷足先登,但是能力却不能突飞猛进。人要始终不移的做最好的自己。
以上说的是发生在调音师身上的悲剧,影片还为我们指出了调音师悲剧的原因。调音师“有才”的借用了泰姬陵的故事。工程师失去了心爱的妻子,造出了泰姬陵。但是调音师失去的“妻子”应该是成为伟大的钢琴演奏家的梦想!而不是一个假装失明的眼睛。试问,我们中间有多少人是这么安慰自己的虚伪和作假的?
故事中除了调音师一个人的故事外,还透过调音师之前的伪装向我们展示了各色人群在失明调音师和有眼睛调音师这两种不同形态集于一身的视界里的不同的生活。老板说:这个世界里充满了暴露狂和裸露癖,老板可能在玩漂流瓶或者微信。然而在虚拟的网络里面暴露自己的弱点就如同在盲人面前跳“脱了衣服的舞”,我们认为这都是无关紧要的。可事实上调音师的眼睛正在目不转睛的盯着女人看,并且弹奏优美的配乐。那么当我们网络里面纵情的“表现”自己的时候,屏幕的那边正在有一双贪婪的眼睛。似乎我们并不失去什么,但是我们获得了整个社会共同堕落的机会!内心里是否有一双眼睛在盯着我们呢?一个可以防止我们过度放纵而忘却自己的目光,如果没有,我们将纯粹的会和自己的人生开一个大玩笑。
影片最主要是的告诫关注要反观自己。故事在说是调音师为了便利而失去了生命。然而那个餐厅服务员不也是因为是顾客是盲人而想获得一些便利而失去了自己的善良么?那个老板不也是因为调音师出色的业绩的便利而失去了自己的诚信么?最重要的是,调音师坚信老板不会开除他!那么这种贪图便利的心理一定广泛的存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里,为了便利,我们都在或多或少的出卖一些自己高尚的品质或者伪装了自己,够警戒了。
确定调音师的死我并不是通过开头那是枪声而不是关门声,或者片尾曲是否充满了悲哀的感觉这些蛛丝马迹来推断的。而是从电影本身主题推断,调音师不死,故事将说的很不完整。我们希望他不死,因为调音师没有罪恶到死的地步,因此怜悯之心都希望不要死人。但是在电影里,死人才能把想要表达的表现出来。
为调音师的死去而哀叹吧,为我们自己忏悔吧。
《调音师》观后感2
昨天在舞房跳舞,中间休息的时候一直在前台看队员在看的微电影。其中一部就是调音师。
平静而又略有悲伤的音乐,朴素却带有感染力的画面,一点一点将我们带进男角的生活里。钢琴大赛失败的经历让他曾对生活失信心,后来他又通过装成盲人做调音师这种方式“复活”了。然后跟随他新的经历我们看到了觉得他不靠谱,担心他这样做影响了自己却又为了更多的生意而默许他的老板,不情不愿的内心肮脏的服务生,还有在对自己毫无威胁的弱者面前就卸下自己的伪装和提防的人们……
个人觉得导演的剪切手法风格鲜明而又独特,大部分都是静止不动的镜头画面,和短促却不突兀的剪切,给人微微震撼而又意犹未尽的感觉,妙不可言。在叙述一个女顾客练舞的时候分了几个镜头,运用了拉远景深位置的手法,凸显了男角“盲人”的眼神和和其明明享受其中却又不表现出来的面部神情。
电影开始不久后,优美的钢琴声随着镜头的切换戛然而止,并且每到重要的'镜头切换是音乐也随之停下或响起,自然不做作,像是在控制电影的节奏,带着我们一点一点深入。一开始我以为开始那声响是关门声,看到结尾我深知我错了,那是导演宣告结束的声响,他用倒叙让我们入戏,真是一个大玩笑。
故事就从那个撒谎的妇人开始。男角为了多赚一份生意,执意要进行工作,他的执意也改变了他的命运。发生了意外的状况,于是暴露了身份。
有人问我觉得男角死了么,我说我希望没有可是又不可能。调音师算是一个聪明的偷窥狂,但是也许罪不及此。他为什么不反抗呢,我想也许是怕没了未来或是绝望了。那妇人的心里素质不是一般的强,个人认为搞不好还会把邻居也搞了。
有必要提的是,电影里的很多细节。比如泰姬陵故事的穿插,走在街上时的男角的开心和满足,还有邻居开门的眼神质疑,最重要的是他的日程本。另外,作为配乐和主题钢琴曲选得很到位。
调音师是一部十三分钟的微电影,可以说是一部很棒的片子,情节叙述得干脆利落没有冗余,人物心理刻画深刻而又动人。总之我非常喜欢这样的片子,好片总能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思考和反省。
《调音师》观后感3
影片开头主人公自己交代自己是个天才,但是不擅长在众人面前演出,他的不安使得他最初演出失败,于是只好作为调音师。
但是他却伪装成盲人,主人自己说过:人们对于盲人会有更多的同情和可怜,他不仅会有小费。更重要的事,由于他是盲人,认为失会令人更敏感,他的耳朵一定无与伦比,所以其实人们对于他的调音技巧的好坏就不会很在意(同情心理会让人无意识产生这样的心理:盲人能当调音师都已经很不错了,就不要在苛求了),他不必在意得失,他就能放松心态没有压力的调音,于是能调得能使自我满意,发挥自己正常水平。而如果是正常的人,人们就会在于他调音的技巧,主人公受不了这样的压力,于是扮成了盲人,他非常巧妙得逃避了在人面前弹琴的压力,但这毕竟是逃避,但是问题一直存在,前几次他很顺利,包括过马路,面对性感的跳舞女人,但是当最后一次生命受到威胁时,加上了日程本拉了,他在意了要伪装的像,虽然他不断告诉自己就是盲人调音师,但是潜在内心的久违的不安情绪再次浮现,因为他一直在逃避这种感觉,并没有真正的面对和试图克服,当这次不得不面对的时候,虽然他作的很好,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这里还有一个可能的现象,男主人公其实完全可以和女主人大打出手,女主人只不过是个老太婆,男主人公其实不必非要装盲人,只不过男主人公由于被意外的凶杀案给震到了,此时他的“逃避”性格再次显露,他宁愿放弃和女主人搏斗但有更大概率不死的`选择,也要选择伪装成盲人调音师,“逃避”的性格,让上天决定,他没有细想过在这种压力下他的演技是否真能过关,其实我觉得他能够想明白自己这种情况下他多半会失败,明智的选择是应该和女主搏斗,但是他没敢这么细想,没敢承认自己多半会失败,把命运交给上天,实属掩耳盗铃,“逃避”的性格再次显露,即便是到了最后一刻,他依然还在逃避。
等到不得不面对的时候才面对,那时可能就已经来不及了吧,克服长时间养成的心理情绪的条件反射的惯性是需要时间的。
另外,主人公应该是挂了,电影开篇一个场景“屏幕一黑,一声响”,可以感觉男主人公挂了。
《调音师》观后感4
看了很多对影片字斟句酌的评论后,我突然有了这种想法,也许导演拍的时候编剧写的时候都没有我们解读的时候想得多。
换个角度来想,如果我是导演,我为什么会安排这么拍?
感觉有点像构思一部小说,最初决定提笔写或许只是因为突发奇想觉得这个构架很新颖,而并非意在表达什么深层次的含义。
回到这部短片,老人为什么死相如此平静?因为片子采用倒序,前半段的基调也很平淡,这么做的目的就在于为后面的变故作反衬,让人觉得意想不到,这便是这部短篇最具创意的地方。所以老人平静的死相放置在片头,才不会让人察觉他已是一具尸体。
为什么要安排邻居的出场?其实用意也很简单,就是为了促成男主进入老女人的家中。至于说邻居是因为在门眼后面窥探到了男主的乔装才露面,又说邻居知道对门老女人撒谎的,我个人觉得有点过度解读。试想,如果邻居从对话中听出老女人在撒谎,她为何要开门露面,知道就知道了,她开门能怎样,反而不利于她把两人后面的对话听完,正是因为她的开门,才使得男主和老女人两人不得不进屋交谈。如果邻居单纯只是喜欢偷窥,那就更没可能开门走出来了。
邻居不过是在听到外面门铃声不断对话不止的情况下才开门一探究竟,而邻居出场的时间也是为了促成男主被老女人领进家门而刻意为之的,如果邻居在老女人未开门前就出现,那么老女人便不会有开门这一出了。
我认为导演全部的安排都是为了促成最后男主进入老人家中目睹老人被杀的这一情景,并没有那么深度的诠释。
至于男主为何不逃跑,我看到的一篇影评讲得很好,就是因为性格所致,从男主比赛失败却依然选择扮盲人从事与钢琴相关的'工作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习惯趋于安稳趋于自己熟悉且相对有把握的事情的人,他性格中缺乏冒险的意识,所以即使在面对目睹了老人尸体的情况时,他还是在心情稍微平静后选择了更熟悉更能把握的继续伪装,谁知道一边自我安慰说修完琴就走一边突然想起了自己的记事簿,但已经为时已晚。
最后男主反复念叨琴不弹完自己不会被杀也不过是一种自我安慰,一种侥幸心理,那时他已经没得选择,只剩下继续演下这一条路可走,所以他必须弹下,与此同时又不能表现出自己的害怕,哪怕他已经意识到老女人可能是拿枪对着自己了,他还是心存侥幸如果自己演得好,也许能逃过一劫,所以他需要自我安慰以镇定自我,所以才会反复默念那句话。
导演安排这样一句台词,也只是为了制造最后的开放式结局,我个人就是这么看的。
胡说八道一通终于完成了个人史上第一篇电影观后感。
【《调音师》观后感】相关文章:
《调音师》观后感3篇06-05
楚门的世界观后感观后感06-28
《飞屋环游记观后感》观后感06-27
观后感09-03
《夺冠》观后感07-08
《深坑》观后感07-05
《长城》观后感精选06-28
春晚观后感06-28
螃蟹观后感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