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一秒钟》观后感
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观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秒钟》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秒钟》观后感1
佩服《一秒钟》强大的宣发造势能力,见是一个表现父女亲情的主题,就带着女儿走进了首日映的电影院。然而乘兴而入,失望而出。影片情节支离破碎,主题表现寡淡如水。
影片讲述的是七十年代一个发生大西北国营农场的故事。七十岁的张艺谋导演无疑是从那个火红的年代过来的,无论是场景的搭建、服装的安排、群众演员的.塑造都很好地再现了那个灰色单调贫瘠荒凉却又激情澎湃斗志如钢的年代。
然而这只是一个大背景,影片主题是通过“一秒钟”反映亲情这样一个博大厚重的话题,从这一点说,影片表现不尽人意,留下遗憾。主人公为了到电影院看一秒钟的新闻纪录片中的女儿影像,不惜从劳改农场跑出来,一路经历磨难。然而这个“一秒钟”的主题却是突兀孤立的,由于“一秒钟”的缘由和对主人公的无比重要前面没有交代,没有循序渐进的铺垫烘托,所以引不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即使主人公因为“一秒钟”满面泪水,观众内心也是水波不兴。
影片色调上也让人压抑。也许是为了配合主人公心境,影片有四分之三的时间都是在夜幕里呈现,加上荒凉贫瘠的背景,让人总想挣脱一种无形的束缚。就像野百合也有春天一样,生活需要五彩光,内心需要精气神。不能总是灰色调。张艺谋是大导演,但本片硬件是个小制作,一共就两个大场景,电影院和沙丘,几个零星小场景、一群群众演员。电影院的场景搭建不会需要多大投入,沙丘更是直接取景。
本片有三个主演,张译饰演的“无名”主人公,新人刘浩存饰演的无依无靠的“刘闺女”,范伟饰演的放映员“范电影”。电影宣发对三个演员的表现特别是女主做了浓墨重彩的渲染,这给了我先入为主的印象,期待甚高。张译的表现可圈可点,人物拿捏到位,宣传中说的为了贴近角色,饿瘦了二十斤是可信的;新人刘浩存只能说中规中矩吧,角色的外在一直像是个煤堆里出来的小女孩,衣衫似乞丐,但是绵柔的女声又与形象反差太大。我倒觉得最后在明媚阳光下呈现的那张毫无修饰原生态的脸是最大亮点;老戏骨范伟本片中表演感觉一般,主要是语言和肢体仍然有那么一些在赵本山系列影视中的风格和痕迹。
影片中一些小细节刻画的生动形象贴近生活。比如攀爬到窗子上吊着腿观影的人们;电影开场前举着自行车等各种物件通过放映机灯光投影的人群;散场时扛着梯子而出的人;全场观众跟着电影一起合唱《英雄赞歌》那澎湃激昂的氛围……当然也有一些小瑕疵。一是“刘闺女”手上的弹簧刀,又称跳刀,那个年代可是稀罕物,仅仅是在大城市里高级混混手里才会有;再就是“范电影”的一身“行头”白衬衫小马甲黑皮鞋,与周遭一片灰色调形成鲜明对比。放映员技术活有优越感不假,但是毕竟不是干部,并没有多高地位——所以“衣冠楚楚”的范电影恭恭敬敬请衣着普通的场部保卫干事为自己美言的场景就有些滑稽了。总之细节反映生活,细节见匠心。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算是自己的一点观后感吧。
《一秒钟》观后感2
引言:孟德斯鸠说:人性是自私的,倡导开放人性开放人性的自由,但人性又是需要规范和引导的;马克思说:人处于社会联系之中,不是孤立的个体。
光影艺术创造画面表现力是“意境”决定性因素之一,“留白”是意境展现的主要渠道。张导在《一秒钟》在电影中大量的留白充满了张力。含蓄作为中国诗学的重要范畴,是艺术美的一种理想状态。辞短意长,隐而不露,意在言外,回味无穷。在影片中张九声在与刘闺女争执中冒出一句“抢什么抢,有什么抢的”,并没完全完全交代女儿的后续,但从张九声的情绪表现中,可知是交代了人物命运的走向,起到了完结故事情节的作用。但没有将人物的命运和结局交代清楚,从艺术审美效果而言,不仅给作品留下了空白,也就打开了受众的想象之门,给受众制造了艺术再创造的条件,凸显了艺术的张力。但留白之处也往往给受众带入一种幻象。比如容易给陷入宏大的历史大潮的批判和个人命运的归宿想象中,会忽略时代的特征性,纠结于个体主义、自由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冲突,误陷人定的文明范畴中去追求自由平等;又如西方文明复兴追崇的自由主义的远离现状,会让一些精致的个人主义更为披挂在身,可抵御社会和世界的进袭。
空镜头加深了对“一秒钟”的渴求程度。导演多次将镜头转向戈壁滩的风沙。在刻意渲染的景物和感觉中,交代了大时代背景的特征化和环境的恶劣,更能体现人物对“一秒钟”的渴求,起到一种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风沙呼啸,一望无际。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情绪。比如在被保卫团带走时,保卫团抢走张九声兜里有女儿存在的胶片底,那风沙的呼啸与张九声的情绪的交融,更是将大时代背景下个体命运与社会产生的矛盾的可悲。但从历史的发展的潮流中,在以人为约定成俗的绝对情景中,集体主义、文明可能会奴役着人,也会阻碍个体意识的发展,穷固思维;难免也会误陷在视客观化的集体真实价值为最高价值。
我们深知个体对真理的认识大多是模糊的,融入群体,更多的是屈服于真理,而真理往往是群体意识所决定,而群体的决策者往往是遵循于文明,决策者个人的价值观、态度、信仰、背景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与个体是存在矛盾的。但我们从影片中得知张九声的女儿是响应号召,是建立在具有时代特征性的前提下,以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当作行为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动机。儒家思想的`个人价值在于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对社会没有贡献的,个人就没有价值。张九声的女儿作为女学生,接受了新思想的学生,正值青春,在思想上还是受到一定儒家思想影响。社会上没有抽象的个人,只有承担着各种社会角色的具体的个人。生活中个体的活动就是社会活动,于其中不免有社会投射。
个人与社会是个体与整体的关系,是有机联系的。社会中的个人是有价值标准、有行动目的、与他人发生联系和互动的个体。比如张九声是劳改犯,先不论他因何获罪,但有一点可以揣测到的是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在相对的情景中是不相融的;在限定的环境中意志是自由,是充满的个性,然而也正是自由抉择的因素,他的价值取向与行动目的与他人发生的联系,更多是遵循个体的自由。个体主义更多是采取“非社会主义”的立场以及综合主义的思维策略的。
【《一秒钟》观后感】相关文章:
每天开心一秒钟议论文02-10
《飞屋环游记观后感》观后感02-01
楚门的世界观后感观后感02-02
观后感03-17
《鹬》观后感09-09
《夺冠》观后感08-23
宠爱观后感10-23
春晚观后感12-02
电影观后感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