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作文大全>观后感>《黄金时代》观后感

《黄金时代》观后感

时间:2024-09-06 17:37:25 观后感 我要投稿

《黄金时代》观后感

  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观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千万不能认为观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黄金时代》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黄金时代》观后感

《黄金时代》观后感1

  上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的中国,那是一个民气十足、海阔天空的时代,一群年轻人经历了一段放任自流的时光,自由地追求梦想与爱情,有人在流离中刻骨求爱,有人在抗争中企盼家国未来……萧红,一个特立独行的女子,一路流亡,从北方到南方,从哈尔滨到香港,一边躲避战乱,一边经历着令人唏嘘又痛彻心扉的爱情与人生。对生的坚强对死的挣扎在她笔下穿透纸背,她的人生亦是如此。

  许鞍华导演的.关于女作家萧红的《黄金时代》是今年最被期待的电影,就借“三八国际妇女节”之际说点和这部电影有关的或无关的。

  先说一个略微残酷的事实,“国际妇女节”指的是共产国际,是1910年8月召开的第二次国际社会主义妇女代表大会上,由共产国际的德国领导提出的建议,并最终确定3月8日为“国际妇女节”,所以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庆祝这个节日。有资本主义国家的女性朋友的,就不要问人家放不放假,过不过节了哈,她们大概得上班。

  言归正传,黄金时代。电影之所以最终命名《黄金时代》,源自萧红写给萧军信中的一句话“这不正是我的黄金时代吗?” 折射了1930年代民气开放、自我意识觉醒,百舸争流的年代,那是萧红这样的知识分子的黄金时代,也是追求自我的女性的黄金时代。

  萧红,一个民国女子,经历了逃婚、未婚先孕、生子后被弃、母子分离、幼子夭亡、颠沛流离、与四个男人发生情感纠葛,这还只是她人生的一部分,真正贯穿她生命的主旋律——是以写作为武器,唤醒更多人的自我觉醒意识。她一生如同动荡尘埃,从未停歇,直到最终客死异乡,她几乎经历了那个时代的女性不敢想象的所有事情。她的文字、她的感情生活和她坎坷的命运,本身就比一部电影还要精彩跌宕。王安忆曾说,有故事有才华的女人很多,萧红之所以能被历史记住,是因为她把自己的热情转化为更巨大的东西,去影响其他人。

  萧红骨子里有东北女人的热烈,她和张爱玲都是自我意识觉醒的女性,都忠于自我。北国冰雪中长大的萧红活得炙热投入,燃烧自己,心怀天下;而上海风骨的张爱玲活得冷峻淡然,永远冷眼旁观,有一种置身事外的气度,只活自己的。

《黄金时代》观后感2

  今日终于看完《黄金时代》,我说过我不喜欢用比喻,写东西不喜欢用修辞,这本书的语言在平淡没有了,所以很合我的胃口。

  故事情节可以说是荒诞也可以说是正常,当然要看是在什么年代的故事了。虽然是小说,我倒是倾向于相信那些故事起码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真的。看此书给我带来最大的感觉是,似乎让我又重新体验了一边我的童年。这本书让我记起了很多我在那个荒诞的年龄干的荒诞的事情,我以为我将它们都忘了呢,但当那一个个场景甚至气味都清晰的再现时,我realize到原来我还没忘,起码没有全部忘记,多好。而我的黄金时代就我那荒诞的年龄里结束了。

  此书(更多的是作者)让我对弗洛伊德产生了进一步的兴趣,早上视听说课上老师又刚好提到法学学生也要看看psychology的,于是晚饭后去图文找弗君的书,发现咱图书馆关于心理学的`书还是不少的。弗君的书摞起来大概有三本牛津辞典那么厚,下学期再拜读。其实对于心理学我早就有一探究竟的想法,前几天我借了几本心理小说,大概不能在考试结束前看完吧,谁知道呢,上学期考试前也借了一大堆小说,结果还是看完了。

  Anyway,我还是觉得《黄金时代》让我记得了点什么,是关于自己的,至于书中的情节我想我已忘了。

《黄金时代》观后感3

  对于《黄金时代》的第一印象就是那一张张彩墨风景的系列大海报吊足了各路文艺青年甚至各行业人士的胃口,不得不说宣发做得确实很成功,几次被动地宣传,也期待上映,首映前的几个月就看到各种媒介上观影人群的重重期待,更有各种宣传片看到几处关键情节镜头,把首映活动放在电影资料馆,却也说明了导演组和制片组对影片市场的定位和期待走向,文艺试验片的市场获取在于相当一部分的伪文艺青年和一些文学情怀的中青年,电影院里观影人群也大多都在7080年代左右。从电影资料馆提前一星期就把所有海报公开,置身其中当真有一种如同游走在那个激情时代,与左翼文学为伍的真实感,一股振奋人心激情澎湃暗涌心头一定要看首映,毕竟在电影资料馆里能够参加许鞍华拍摄的《黄金时代》首映也是一种情怀。当最后买了影票看完三个小时的半演半叙确实像一台话剧,也是一直在听着他们那一代文艺青年的唠叨日常,过高的期望总是无法满足,更何况剧情真的繁复无章,说不清是编剧为尊重萧红的灵动故意而为之,还是真的就没有能耐真正的架权。

  院线电影只看一遍,三个小时认识萧红的一生,理解许鞍华的想法,巨大的信息量令人有些负重和不耐烦。许鞍华终究也是位大家,身为女性导演,她创作的女性题材总是细腻处有张扬,从“天水围系列”一路到《得闲炒饭》和《桃姐》,她的镜头故事叙述能力为各类人肯定,片中的几处长镜头以及场景构图和设计都能带来震撼和感触,感受到呼兰河的隐忍生机,萧红的苍白和坚韧,像一篇叙事诗娓娓道来。但是萧红的一身经历复杂,看得出导演想尽可能的把她的一生交代的全面,想要表达的内容多信息量太大,三个小时也让人看得拥堵。导演有丰富的主客观表达意愿,但是克制之下大多体现出的都是客观视角,可是萧红的不平凡没有让导演掌控《桃姐》那样把一个女性表现的游刃有余,对于许鞍华来说三个小时太短了,忍痛割爱又要保全想法最后形成了这样一个有些复杂、混乱和乏味的萧红简记,这也是萧红的不平凡。导演想拍萧红,有自己足够的看法和见解,为了迎合电影这种媒介形式虽然已经扩展到180分钟,但是不足表达,个人的理解或许《黄金时代》不以电影的理解来拍摄,效果会更好。似乎纪录片《她认出了风暴》更值得一看,宋佳饰演的萧红更具有电影风格。

  影片中确实感受到萧红的每一段人生似乎都是身边的不同的男人为她解决生活食住的问题有关,汪恩甲萧军端木鲁迅等等,以生活的叙事来讲述人生,文学的造诣,生活的矛盾甚至感情的经历在其中深入浅出,像在延安生活,鲁迅一家的友谊还有与萧军的相识这些地方都很好,开篇的私奔以及后面与端木的生活信息量足够但是戏份的不足让人觉得有些缓冲过度的牵强,以至于刚开始逃婚与汪的生活给人一种萧红逃难四处觅饭的`感觉,再加上汤唯本身的演员形象,虽然成熟有内涵却也还只是一个演员,那种萧红与生俱来的灵动被她演出了几分轻佻,总有几处让人出戏,但是萧红的焦虑和情怀依旧是汤唯的亮点。相比而言郝蕾和袁泉这种的话剧出身背景,反而在影片中恰到好处游刃有余。或许跟李樯编剧擅长的小人物生活挣扎戏相对而言,黄金时代里的人物对现在的影响都太大了些,不得不说编剧的格局小气了,点到为止的人物还可以,放到历史大背景注入时代里的人文气息就力不从心了,以至于让整个影片给人一种用访谈和文学记录来缅怀一个颠沛流离处处需要朋友接济的女子,这个女子有生机却不鲜活,有文采却不出格局,有家庭但没有看到多少感情。本来一个具有强大戏剧潜力的女作家形象,反而不如郝蕾饰演的丁玲有个性,不如袁泉更活灵活现。

《黄金时代》观后感4

  中午没睡觉把朋友介绍给我看的《我的黄金时代》看完了,是一部中国大学校园的dv剧,很现实,很接近我们的生活。

  以前从没关注过这样的电影,基本都是看些比较远离我们生活的片子,现在才发现,原来在现实中发现美好是多么的美妙!

  前不久他介绍给我看的《我的太阳》和《十七岁的单车》也是这样的主题,也许这些影片中的色调有些“土气”,可是绝对掩盖不了它耀眼的光芒:《我的黄金时代》的结尾黄鹤的第三个愿望就是,“我希望你能够幸福的活着。”生活终究是生活,我们谁都逃离不开……蔡楠最后感概道,“我清楚的明白,我将和这个城市里大部分男人一样,结婚,生子,买房子,赚票子,按照王小波同志的说法,生活在不可避免的走向庸俗,这么说显得我层次不高,但是对于这一切,我,无能为力。”大学毕业后对人生的迷茫,可能是每一位毕业生都不可避免的……影片的结尾重播了一段刚开始的镜头,寓意:曾经的我们擦肩而过,曾将又有多少爱恨情仇,最后又有谁会记得?人生苦短,世事无常……

  故事中黄鹤和蔡楠的爱情其实是很美好,这段美好也许应该更长一点,只是傻傻的蔡楠刚开始一心要追求李若瑄,却没有发现一直默默地在他身边的.黄鹤,现实中就是这样,有很多人在苦苦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的时候,却忽略了身边已经拥有的,有不少人为此错过了,失去了,后悔了,但一切已经是过去……黄鹤最后还是去了美国,之后在美国有了自己的家庭,这与《我的太阳》的结局有点不一样,馨儿最后是没有去香港,留下和阿博在一起,但是现实中会有多少这样的呢?这两个爱情故事的主角都有相同的一点,就是女的家庭背景比男的好,所以他们的爱情在父母看来就不一样了,他们会面对很大压力,这就是现实!

《黄金时代》观后感5

  故事的发展由不同的人物娓娓道来,萧红说道,我是从祖父那里学来,人生除掉冰冷与憎恨以外,还有温暖和爱。萧红,一个呼兰县独立不羁,才华横溢的奇女子。居无定所的流离,众叛亲离的悲凉,几番挣扎的婚姻,却见证了一段黄金时代。在流离中刻骨求爱,在抗争中企盼家国未来,在唏嘘的文字下力透纸背。

  去年的五月,正是我在北平吃青杏的季节,今年的五月,我的生活真是有如青杏般的滋味,萧红如是写道。伴随着第一任丈夫王恩甲的销声匿迹,萧红落魄不堪,也成为了萧红生平中又一个不解之谜。“她一张近于圆形的苍白色的脸幅,镶嵌在头发的中间,声音显得受了惊愕似的微微有些颤抖地问着“,这是萧军第一次见到萧红的描写,此时的萧红憔悴不堪,挺着大肚子,而萧军已然被她美丽的大眼睛折服。 萧红问“为什么我一点力量没了”,萧军说:“爱惯就好了”。也许正是萧军这种无所谓的态度,顺其自然的态度也让两人的感情变得无谓,再激情四溢的生活终抵不过平淡的流年,再固若金汤的感情抵不过残酷的现实,与其说是冰冷的现状不如说他们 败给了那欠的600块钱。饶是如此,两人在贫穷与饥饿中度过了一段艰苦而甜蜜的时光。对于现代人来说,最美的时光往往不是那些豪华的游艇,绚烂的风景这些外在的物质化的享受,而是相濡以沫同甘共苦带来的两情相悦。也许只是一粥一饭,在电影里连半毛钱的猪头肉

  都是奢侈,而在现实生活中呢,人们欲壑难填,想要的还多,更多,欲望膨胀的.无以复加。金钱,利益,权利,在那个视之为身外之物的黄金时代已然不复存在。萧红在她的作品里将贫寒与饥穷写的触目惊心,其实是在反衬那个时代背景下,人们高度纯洁化的精神世界,连萧军自己都承认,自己不会写卖钱的作品。作家就是作家,用文字把握时代的脉搏,用发人深省的句子重塑青年一代的理想。这种崇高和伟大也是那个时代的特征,心无旁骛著文章,用自己仅有的一点能量向社会散发光和热。

  “我愿意关着灯坐下来,沉默着,就在沉默中,我想,这不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吗?”自由和舒适,平静而安详,没有一点经济上的压迫,这就是黄金时代。这是萧红远赴日本写作时写出来的。之后,伴随着与作家端木蕻良的熟识与萧军感情的破裂,她嫁给了他。之后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中,他们这样一群人,耗尽了青春,却怀揣着信念与理想,坚持着梦想与爱情,这样的大爱与大义,值得我们每一个人为之深思!

《黄金时代》观后感6

  怀着对萧红的欣赏(这个词或许用的狂妄,但我真的是欣赏她的那种气质和人格,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我去看了《黄金时代》,带着满心的期待,提着绿茶和两包紫菜

  关于影片的质量我这种完全外行的人是无权评论的,但至少导演对于情节进行的铺叙让我有点无力吐槽,每次当我看到一个个影片人物对着镜头背一大段冰冷无味的普通陈述句来生硬的铺展开剧情时都会有一种直欲掩面而逃的感觉。这种感觉就像在写一篇题为“快乐的一天”的记叙文,然后开头写“今天我真开心啊”七个字紧接着写793个叹号,然后一篇800字作文便功成名就了。。。一言以蔽之,我认为这种支离破碎的叙事手法是对电影艺术和观众的一种不尊重!我们是来看你讲故事的,不是让你朗诵百度百科!我们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来代入感知事情的脉络的,而不是听演员的专场朗诵会!或许导演想通过这样来打破第四道墙(舞台艺术理论里的一种说法,演员与观众之间的隔离),但我觉得这样反而得不偿失..

  好吧扯太远了,回到主题。萧红与她所处的那个时代或许是中国史上最为动荡的年代,内忧外患、军事政治文化个方面的动荡不安让那个时代的每个人都在骨子里深深铭刻着一种不安全感和彷徨感,即使极为坚定的鲁迅也曾有过荷戟独彷徨的时候,更何况萧红这样一个外表叛逆倔强,实则内心渴望平宁和温柔的女子。在那样一个年代里,她的一生充斥着动乱、漂泊、贫穷、疾病、困窘。但正如狄更斯在《双城记》里说的:“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那个时代也是思想最为激荡的,尤其是当年的左翼文人(左联那批人)更是一批真正有着追求的思想者。这也常使年少的我有“恨不得早生八十年,与君仗剑荡轩辕”的概叹。这么一批思想上的知音给予萧红的是精神上的巨大慰藉。我想或许这就是她能一直坚强下去的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精神上的相对富足。从萧军到鲁迅,到后来的端木蕻良都曾在思想和精神上给予萧红帮助。伫立在十里洋场的上海滩,萧红没有张爱玲睥睨红尘的傲气,也无丁玲巾帼英杰的豪爽,她用她的笔,把自己孤独的灵魂揉碎开来,当做墨汁,在纸上细细涂抹刻凿着对苦难与贫穷的理解,讴歌着青春与岁月,生命与自由。

  没有鸳鸯蝴蝶派的小资情调和左翼文人的拆迁办风格,当时最为吃香的两种文风,实际上代表的是两大不同的.政治派系。萧红不懂政治,更不想懂政治,她心中小小的愿望只是有一块安安静静的方寸天堂,安静地思考,安静地写作。可惜她生不逢时,在文学为政治服务的年代里,萧红的作品注定不能得到应有的评价,以至于连她的伴侣萧军也说她的文字“格局”太小。那个年代赋予了她对于自由的向往与渴求,但同时也禁锢了她对自由的追求。当一个人发现一样她所毕生追求的东西到头来却反而成了生命的禁锢,这是一种何等惨烈的痛苦?萧红的文字在我看来,是一种透过苦难和穷困看望美丽和平宁的追索,是对于生命与平凡的一种最终回归。可惜当时的人们太高尚了,太高瞻远瞩了,又怎会看得见身边的平凡与平静?

  其实,世人看得太远,太虚幻,又何尝不是一种目光短浅?

  对于在谷底的人,与其让他仰望星空睁大双眼,不如先帮他爬上来

  萧红的文字,是一种平凡而美丽的慈悲

  当自由成为一种渴望,当挣扎变得徒劳而奄奄一息,那一双,在黑夜里却依旧向往光明的眼睛

  没有人真正懂得这样一种情怀,或许连萧红自己也不行,她的生命诠释的这样一种平凡而崇高的救赎,对于自由与人性

  飞吧,自由的,大声歌唱着,在风里,不老的少年。

《黄金时代》观后感7

  除了归来,今年最期待的国产片就是黄金时代。看完电影,走出影院,淋着雨一路回来,心情一直是低落的。有我希望她表达出来的,她展现了,却展现的不完全。有我没预料到她会摘选的,她选出来,给汤唯演,竟也演的几分让我惊喜和心酸。虽然总体上,许鞍华还是有些让我失望的,但是是情理之中的失望。

  电影的间离效果,是早在黄金时代在威尼斯电影节上放映的时候观众们争议最大的环节。人物对着镜头说话,把摄像机当作采访者,或者戏演到中途,会不经意的停下,人物转过来,看着镜头,开始叙述他所了解到的,萧红后来的经历。这样的间离感让观众与萧红,或者其他人物保持着一段安全距离。不沉溺其中,不视若无睹。个人觉得,萧红从开始漂泊到最后病死异乡,经历算下来也是半生有余,不说宏大,倒也庞杂。许鞍华若是要将萧红这十多年的感情经历,漂泊旅程,全一一概述,拍成传记式的电影。不通过这样的第三者人物叙述,很难完成让人看明白的任务。当观众从故事中脱离开来,作为一个旁观者了解人物时,繁杂的情感会褪。更多的,是站在一个时代,朝着另一个时代凝望的好奇和敬意。

  电影从头至尾,都很尊重和忠实于萧红的一生。三个小时的时间,我的大脑里飞速转动着人物和情节是否是我熟悉的。许鞍华没有让我失望,几乎每一次人物命运的转折,每一处微小的情节,都能唤起我心中沉睡的萧红印象。我看见炎热的夏季,萧红坐在破旧旅馆的书桌前,顺着旗袍的缝挠着刚被蚊子咬的包。竟然在黑暗中会心一笑,这才是我中意的那个许鞍华呀。那个会注意人物的小悲喜,小情绪,却丝毫不小家子气的.艺术家。但她到底不适合掌控宏大的历史时代。角色与人物,现实与故事,疏离的过分,反倒读不出几分真正该有的 情绪。

  先是哈尔滨的一场洪水,让萧红离开那个破败的堡垒,随着恋人住进报馆主编裴馨园的家中。这段时日,怀孕的萧红与不识愁滋味的萧军,开始了人生中难得的一段快慰时光。萧红在文中忆述,如果早起,不是萧军到内房推醒萧红,即使萧红早些起来,走到外房,用手指偷偷地接触萧红的脚趾。萧军睡觉时,每天都习惯地将双脚抬到藤椅的扶手上面,弯弯的伸着...他们不顾旁人的闲话,萧军照样拉着萧红满街跑。

  萧红在医院身体疼痛,萧军为他找大夫,大夫正在下棋,萧军朝大夫发火“如果今天你医不好我的人,她要是因此死我就杀了你,杀了你的全家,杀了你们院长,杀了你们院长的全家!”医生被萧军吓怕,赶紧跑给萧红开药。萧红摸着早已经趴在床边睡着的萧军的头,轻声说到:“亲爱的,你胜利了。”

  他们热恋的那段日子,这两个情节是最让我觉得温暖的。可许鞍华都没有放进电影里,而是直接从洪水过渡到了医院,出了医院,就是连铺盖都没有的出租房。萧军开始日日为生计奔波,萧红自觉的承担起了她家庭主妇的身份。开始我好奇,直到萧红眼圈带伤的出现在镜头前,我忽然觉得,这像是出自于一个女性的不忍和慈悲。当甜蜜的幸福骤然降临在两个年轻人头上时,他们哪里知道,来自于他们内心本身的灾难,会悄悄走向他们。就连酒馆那一段,一碗肉丸子,都成了他们酸楚的喜悦。再也没有了刚开始的无畏和单纯。但生活就是这样,她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赤条条的生活。

  正应了萧红在担当家庭主妇这一职务时不断提醒自己的:这不是做孩子的时候了,是在过日子,懂吗?过日子!

  私以为二萧的性格是存在不小的冲突的,一个女孩子,从小过惯了被遗弃和被忽视的生活,对爱情是珍视并感激的。她希望带着这种感激和爱陪伴一生,处境的稳定在眼下不能奢求,但至少心是可以安定下来的。可是萧军不一样,他高傲,自私,多情。饭桌上胡风夸赞萧红,萧军也忘不了插上一句,“她的成功,是离不开我的。”可不知道为什么,不管是看书,还是看电影,我知晓萧军的弱点,可对这个人,始终都讨厌不起来。

  两人漂泊了大半个中国,起初离家时,萧红连一口破锅都舍不得丢下。哈尔滨到青岛,青岛转至上海,认识鲁迅先生后,电影渐进另一种格调。

  萧红在日本休养时曾写道:窗上洒满着白月的当儿,我愿意关了灯,坐下来沉默一些时候,就在这沉默中,忽然像有警钟似的来到我的心上,这不是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吗?此刻。

  电影《黄金时代》因此得名而来。他们活在这样的地方,他们活在这样的时代。

  萧军在后来开始家暴,镜头里,他在众人面前丝毫不掩饰自己的罪行,大摇大摆的走向前方。萧红在后面孱弱却坚定的跟随着。这个镜头让我印象深刻,它阐释了两人爱情的本质,萧红虽然完成了娜拉式的出走,却还是摆脱不了女人的宿命。三郎(萧军)是任性的,他有理想,有抱负,在理想和抱负面前,责任好像显得有些微乎其微。两人初识时,萧红问萧军,你对爱情的哲学有什么看法。萧军回答说:爱就爱,不爱就分开。可我居然笃定的相信,二萧的永别,并不是像萧军说的那样干脆,萧红说离开萧军,是远离了“奴隶的死所”。可病重时却说,“如果萧军知道,一定会来接我。”

  她是和张爱玲齐名的女作家,也是经历最凄苦的女作家。她一生都在失,她永远求而不得。

  刚逃出家的时候,她甚至羡慕狗睡觉的地方。那里有茅草,躺在那儿,一定很暖和吧。

  住旅馆的时候,她偷偷上街买面包,怕被人看见嘲讽,把门锁起来吃。

  和萧军在一起后,为求果腹,甚至起过偷的念头。

  ......

  这些没被拍进电影,却以另一种方式跑到我心里。我由此知道,一个女人渴望出走和独立的勇气,究竟有多大。一个作家,究竟为何对劳苦大众永远是关爱和同情的态度。一个人民,为什么如此不关心政治,不了解历史。是因为这个世界,连茅草都不曾给过她,还能因为什么索取她的关心。

  她后来和端木结合,婚礼上,她对端木说,“我只想过平常百姓最普通的日子。”这是她渴望一生的梦想。可这样的梦想,也没有人满足她。萧军抛弃了她,然后她怀着他的孩子,被端木轻视着。再一次被抛弃,她又回到没住所的境况,卷着铺盖,大着肚子,住在了文协的过道。

  十几年不长,可对她来说,却长过一生。

  萧红的遗言像针:我将与碧水蓝天共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比起许鞍华以前的电影,可能是我期望太高,这部确实让我有点小失望。情景塑造的再真实,也只像是在演戏。

  的时候的是这部电影上映第一天的第一场,我们这里黄金时代的拍片量不及心花路放的五分之一,唯一的两场都是在人不多的中午和深夜。我抱着一天才两场的话看的人一定很多吧的心态早了一个小时,结果直到一个广告已经放完了了整个放映厅还只有我一个人.....虽然后来结伴来了三个。但是还真有种包场的感觉呢。

《黄金时代》观后感8

  我以为我会睡着的。坐在影厅的正中央,抑不住无聊地脱了鞋,不断地变换着姿势。苍白的厚丝袜箍地脚趾发闷,后来,索性翘高了腿搁在旁边的位置上,左右无人。缱绻着最舒适的位置,朦朦胧胧地扫着光影里不断穿插重叠的汤唯,冯绍峰,袁泉或是更多的人,像旧时期的大字报,醒目又灼目。我想,在这样些许缺氧的环境里,听一场上世纪的文艺,很快我就会睡着的。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意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意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的世界里,我不愿意去

  汤唯清瘦的表情,台词说的近乎嚣张的文雅。她拉着萧红的影子,走在哈尔滨孤独的白雪里,窗帘在昏黄咿呀的灯光里结了暗霜,一如她未知却颠沛的命运。厚重的棉衣裹着她娇小的身躯,妊娠的肚子描绘着优雅的曲线,一根烟,袅袅腾升着骨子里的不屑与抗争老伯,我怀孕了,救救我生死间的讨饶,竟让她说的像是戏文,免不了的愉悦和快活。突然间,比起传说中奢靡颓废的撰写,我更加对这个把尖瘦的下巴埋在脱毛领口里笑的自在风韵的女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睡意全无。

  所谓的民国四大才女的光环,我反觉得沉重又腐朽,她是精灵,在战争废墟的浓烟里自我绽放的春花。《呼兰河传》没有炽烈的爱国誓言而被当时的人们遗忘甚至批判,可历经了岁月,却发现,时间苍老了呼兰河的山花绿野,可萧红笔下的故乡却依旧年轻。她是逆向生长的,是不争的自由和洒脱。她从不知顺应时下或是逆来忍受,她的安静不过是内心强大的平静和祥和。从北向南的迁徙,经历了爱和疏离,心性承受着莫大的苦楚和煎熬,却依旧抵不过月夜码头,仰躺在冰冷的台阶上,微笑望着天空的平和。女人,本就敏感又忧伤的多,一辈子的富饶贫瘠,到后来,能换得一抹不惧生死,不期未知的笑容,已然是最大的追求和满足。我眼见的她,远比任何记忆中的女人活的自然,真实。

  忽然的,眼眶随着她的命运而湿润,三小时的追随陡然变得太短,不及她尔尔一生的一隅。起初我不解,为何每一个谈及萧红的人追忆的感情都能沉重到落泪。她去世的时候31岁,逃离呼兰河家庭的堕落时,是梳着小辫儿的年少。在她后来辗转流离的数年里,遇见了这么多人,可除却不分昼夜的创作以及她和萧军无休止的争吵折磨,能分给别人的时间是那么短,没有过多的交集来熟稔交情,可为何,每一个遇上萧红,经历过萧红的男人或女人,提到她,都是泣不成声的心疼。我想,一定是她的坚强,她的不屈和她实实在在的生活态度。不一定是向上积极的,也不一定是沉默消弭的,只是真实,在她力所能及的情感里支配的真实。

  萧军问她:那你为什么还眷恋这个世界?

  萧红垂着头,疯长的发削刻着尖细的下巴和长长的脸阔,用萧军的笔阐述她苍白的脸色,圆圆的大眼里写满了疑问:我只愿蓬勃生活在此时此刻,无所谓去哪,无所谓见谁,那些我将要去的地方,都是我从未谋面的故乡;那些我将要见的人,都会成为我的朋友。

  直白到痴傻的回答让萧军觉得,她是他遇上最美丽的女人。他们就那样歇斯底里的恋爱了。在几平的房间里,除了相互扶持的忠诚,莫大的便是彼此灵魂的契合和理解。

  若我没有才华,你还会爱我么?萧红忽然像所有的女人一样,捍卫来之不易的.幸福。烛光摇曳的影子在坍圮的墙壁上拉扯,她抽泣的双手,握住笔,狠狠地写下两个字弃儿。那个被她假手送人的她曾和她未婚夫的孩子。

  许鞍华说萧红是她魂牵梦萦的四十年,三十的光阴却是高度的凝练和华彩。所以,她的笔触充满着女性张扬的细腻,又有着男人孔武的力量,她的感情并不全是哀伤,最大的反是挺拔的姿态和坚韧的宽容。鲁迅家的小院里,萧红一根烟接着一根烟地沉淀思绪,身后,是她的手稿《商市街》,这么多人描写过饥饿和寒苦,为何只有她刻画的这么深刻这么真实这么怵目惊心?原是只有经历过,才能深刻,只有感受过,才能真实,只有疼过,才能怵目惊心。她写的不过是她自己。

  骆宾基守在她床前的时候问她:你为何能这样和端木生活三四年?

  那时的她残喘形朽,唇上的干裂透着底色的血红:筋骨若是疼了,皮肤破了流点血又算什么呢?

  这话让人流泪苦痛。她这一生,所有的磨难篆刻成著怕是铮铮铁骨的男儿都难以肩扛,而她,仅仅一副病躯,却于那纷乱的年代飘零,停留,无处可去,无枝可依,等待最后的死亡。也许,她从未惧怕过死亡,只是,太孤独了。在奔赴死亡的生路上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与别人写

  许多人,当着萧军的面,说:萧红的文笔比你好,她的《生死场》的高度要长于你的《八月的乡村》。读你是刻苦,读她却是天赋。萧军的指尖捏着烟蒂,回身,萧红有些腼腆局促。萧红,原名张乃莹,她跟着萧军一路从欧罗巴旅馆搬到道里商市街25号,萧红萧军,意为小小红军,是文人笔墨不可查的浪漫情怀。一直到后来,哪怕他俩永远的分开,却抹不掉融入彼此血脉的记忆。

  她和萧军是永远分不开的,在作家的眼里,并称二萧,一起走一起逃难一起辗转。青岛石垒小楼里,环海世外的幽静,两个渴望自由的灵魂于生活的贫困和烦恼里不离不弃。哪怕是糠菜白水的清淡,却依旧自在的陶醉。那,一定是萧红此生最快活的日子,即使后来牵着端木的手心,也能说得跳跃又鲜活。

  一个女人,短暂奢华的一生,徜徉徘徊过四个男人。童年的表哥,在世俗的压力下悄然身退,留不堪的骂名于萧红灿烂的年华里。汪恩甲是她心里的又一个痂,她的未婚夫,怎能抛弃未出世的孩子和五万元的巨债逃之夭夭,成了萧红一生中的又一不解之谜。后来,她等到了萧军,一个同样被她感动的人。二人从相互搀扶到撕扯背叛,像所有年轻的伴侣,经受着感情残酷的考验和锤炼。她吞吐的烟氤是浓浓的愁绪,也是心底的无奈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人活在世界上,快乐和痛苦本就分不清,所以我只求它货真价实后来,当感情分崩离析时,她一度东漂去了日本,在樱花璀璨的岁月默数对故乡和三郎的眷恋。

  萧红是在武汉嫁给端木的。起初,她瞧不上端木的懦弱和伪善。没有萧军的真性情,但也没有萧军的风流和争吵。她是爱萧军的,哪怕到死,可她不过是个女人,一路找寻萧军的影子,默默忍受着情感的出轨,她怀疑了。她说,她想像所有普通的女人一样,过最平凡的生活。和自己的丈夫男人,相守一生,养育自己的孩子。她希求的是朴实,却终于过成了小说里的曲折生动。她本就不是普通的女人,本就有着男儿的豁达和女性的鲜明艳丽,在那些战乱纷扰,国恨家仇的日子,内心强大不屈的她又如何安分守己?

  后人在看待二萧的问题上,更加感性,觉得萧军比端木更爱萧红。我不然,始终觉得,端木才是萧红最后的踏实。萧军儒雅风流张扬魄力,他爱的是他想要的萧红;端木坦率真实无华唯喏,他爱的却是萧红本真的样子。不用去迁就,不用去改变,同样,亦不受束缚和圈禁。他释放了萧红肉与灵的自由。

  西北漫天的风沙里,萧红近乎祈求地拉住萧军的衣袖:你知道我别无所求,我只想有个安静的环境写写东西我时日无多了那时的她,还是壮年,却已然知道自己在倒数生命。重庆码头与白朗的分别,她也道:我,注定孤苦终生。到这里,才恍觉,这四个男人,都曾在她心上,却不曾有一个人愿意自始至终留在她身边。哪怕只有一个,她随波逐流的命运也不致一抹香销玉焚。

  三小时的转切,只是触摸了萧红生前的一星半点,还有无穷的伟大和广翱。像一壶老酒,后劲回味绕梁不绝。时下电影的商业纵横,许鞍华坦言对观众有信心,原来,但凡有血有肉,都会为之动容,都会记得日本木质阁楼的望台上,一个面容清丽的女子撑开窗,烂漫地望着远天,呼吸着空气里的思念,笑得风采无限我不能选择怎么生,怎么死,但我能决定怎么爱,怎么活,这是我要的自由,我的黄金时代。

  那笑容熟悉温暖,历历在目。

  前晚款待一位从北京回来的老友,叙旧间,他年轻硬朗的脸上始终挂着这抹微笑。他是我的高中同学,一直坐在我身后。交情不深,却彼此记得。前年一个人一张卧铺一路疯狂到北京的时候,他带着我,踩过清华北大的院子,走过条条的弄堂还有五道口昏暗的夜色。那日,他回来,远远的招手,却是阔别数年的情怀。

  曾经都是一样埋头苦干的学子,后来的选择,一个植根合肥,一个去了北京。他任职于国企的电力公司,做着所有工科的研究和演算。直到一天,突然的麻木和烦躁,狂奔在午夜四环冷清的街道上,一身冬日的冷汗,在路灯下热气腾腾。他说,他是那个时候决定要自由的。

  拉帮结伙了一众的朋友,开始线下的活动,张罗各大高校的互识,眼下准备推到线上。开了间桌游吧,年轻又任性,却带来梦想的愉快。这次回来,是办护照,他说,我准备去新加坡看看,我想,我能找到我想要的。

  我狠狠喝了杯茶,眼眶有点发涩,我问:在电力公司多好,隶属北京,为什么放弃呢?

  他的食指把玩着杯子,骨节有着厚厚的茧:因为坐在那儿,我能看见两年后,一辈子以后的我是什么样子。在我还能奋斗的年纪,我得为自己搏一把。

  都是谈婚论嫁的年纪,我玩笑:真打算一个人过到最后了?

  他笑:我在等,等到便是幸运,等不到也只是继续等。人生并不一定关乎男女感情才是圆满,很多时候,满足是内心的平和和富足,就像现在,我每天忙得焦头烂额,却是无比的充实。这,毕竟是我追逐梦想的开始。如果追到了梦想,回忆起现在,我会觉得幸福,就算错过了梦想,有了现在的这番努力,我依旧觉得幸福。这本就是一个幸福的过程,不关乎成功,亦不关乎结果。

  当时的我只是笑,却始终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来形容他的描述。后来,一个人坐在影厅里,黑暗让我格外记起他的话,一个激灵,陡然想起,这,不就是黄金时代么?是他自己的黄金时代。没有太多的经济压力,没有繁杂的情感束缚,只是随性自己的喜怒哀乐,任意漂游到自己能想到的地方,不必介怀,不必争斗,不必忧愁,像永远年轻的二十一岁,像天上半明半暗的云,是一个可以有着好多好多奢望的黄金时代。

  走出影院的时候,已是日落的光景,西垂的暖阳从边际拨来一缕亮堂,明晃晃的,天蓝云白的季候,风不冷,丝丝挠人的轻快。眼前晃过萧红苍白明智的面容,抬头,学着她,仰望无垠,觉得所有的不快烟消云散,心情轻松自在。

  在没有羁绊的时间,没有压迫,没有斗争,没有颠沛流离,有的只是温暖和厚实,我,可以选择怎样更好地生,更好地活,可以选择怎样更浪漫地爱,怎样更猖獗地存在。这,不正是我的黄金时代么?

  一抹黄华金岁,一世旷时年代。

《黄金时代》观后感9

  两个男主角吕成和刘好,典型的老实,害羞,不散言辞的奔三男人,事业和爱情对于他们两手空空,一日的偶然,遇到两个同龄的白领女青年,同样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他们的执着和真诚最终让他们抱的美人归。

  对于付一平,他真的很悲剧:有能力,人很聪明,会处理事情。但是在爱情面前没有把握好尺度。面对相爱的人,最终默默离开,对待感情一定要谨慎,不要脚踏两支船,可能是太聪明,让人没有安全感。事业和爱情都不想少得,最终聪明反被聪明误。曲终人散后,感悟到鱼和熊掌不可皆得。一个好的女人,一旦错过了,一身就再也不会挽回。在事业和爱情迷茫时:他感慨要先成家后立业。

  对于艾小方,在追求名利和爱情面前,忽视了自己的人格和周围的人际关系,等待她的结果是不得人心,让人憎恨。同时爱情也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一厢情愿只会让自己得不偿失,不断的失败,不断的付出,最终会心理变态。

  对于林国亮,在自己喜欢的人面前表现的很虚伪,梦想用贫瘠博的心爱的人的同情,幻想得到自己的真爱,其实当谎言被人揭穿时,一直的欺骗只会让人讨厌。在爱情面前,欺骗总会被揭穿的,你欺骗了一时,欺骗不了一世。

  喜欢一个人,首先做他(她)最好的朋友,了解他(她)的习惯和爱好。用体贴和感动来融化他(她)。在现实面前,人活着不是一个人的事情,爱,放弃也是承担责任的'过程。爱情不仅是感情,更是责任。

  真正的相爱,爱是刻骨铭心的,痛也是刻骨铭心的。

  尤其是大结局部分,感受颇多。特别是梁爽的几句话让我感动。

  她说:“女朋友可以再找,但是父母只有一个。”说这句话的时候,她很痛。我想她的父母虽然看的很不忍心,但是当他们看到自己的女儿不想让李好为难不得已说出这样的话的时候。是不是觉得很大气呢,父母也应该很欣慰也很自豪的吧!

  是的,她不是不爱他,而是不想让他为难,观后感《剩女的黄金时代观后感》。她不想这样。她还说,“人活着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不能太自私了!其实有时候放弃也是一种承担责任的做法。”

  一段婚姻牵系着两个家庭,两边都同意自然很圆满;若有一方不同意,那么这段婚姻即使再美好也会有遗憾。不过最后看到大家和和美美的,就踏实了。

  真诚是可以打动人的,只要发自内心就好了。

  不知道为什么,每当电视剧里面有坏人出没的时候,我都会恨之入骨。可是,最后,看到他们醒悟之后,我又会觉得他们是如此可怜。“我”本善良,一点都没错!我本以为这个结局也是这样的,可是疯子就是疯子,无法改变的事实。

  真想有一个这样的朋友、好朋友。

  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我有需求或是好消息愿意与他(她)分享的。希望会有一个人,无论何时都会出现愿意听我与他(她)分享的人。相反的,我也想做一个这样的朋友。只要是朋友有所需要,不管任何时候,我都会出现在他(她)的眼前听他(她)诉说他(她)的故事。再好的故事也是要有人分享才快乐!有时,快乐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有时快乐不只是一个人的事情。

  看着电视剧中的梁爽和我真的有几分相似。脾气、处理事情的风格、做人的风格……甚至写日记的习惯,好多好多相似的地方。或许唯一不同的大概就是年龄的不同吧,不知道我到了她这个年纪时,能否混出个这么好的职位来。不过我相信那时的我应该不会差到哪里去吧!呵呵……我承认,我不是一个温柔贤淑的女孩子,我也有很多毛病,而且以前从来没有想过要改,不过,当我爱的人出现后,我会认真考虑这个问题的,我会愿意为了那份感情去付出,作出努力。可惜,我心目中的李好还没有出现,多么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可以让我遇见,这一次我一定不会放手。

  李好就是我想要找的依靠,寻找一个李好这样成熟而稳重的男人过一辈子,是值得的。

  真的可以找到吗?

《黄金时代》观后感10

  《黄金时代》这部电影以民国时期为背景,描述了女作家萧红跌宕起伏的一生以及令人唏嘘的爱情,影片塑造了一群意气风发的少年,还原了一个充满自由思想和海阔天空的时代。

  在看电影前我总喜欢看一下人物背景,我认为这样能够更好地感悟人物的灵魂。在百度百科上看到萧红的资料时,还是被惊到了,我并不惊讶于她的文学成就,毕竟文学家比比皆是,而是她的勇气彻底征服了我。

  在影片中,她有三段坎坷的爱情,在文学中她意气风发,纤纤玉指便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她的《生死场》《商市街》充分体现了她的文学天赋。

  聂绀弩就曾说过,萧红是用自己的天赋在写作,她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商贾小贩还是风流政客皆栩栩如生,有血有肉;而萧军是用他的刻苦努力在写作,虽然文章深刻,但缺少一些灵气,整体来较,萧红的文学造诣确实是高于萧军的。影片中萧军也曾因这些话而疏远了萧红,造成了二萧在感情上的隔阂,而这些,萧红自己是不知道的。

  许广平女士在描述萧红时说过:萧先生是感情胜过理智的一个人,别看她在文章中天马行空,在感情中却失去判断。无论是她为了追求自由而私奔,还是在王恩甲抛弃她而去时自己仍旧期盼并一味相信他还会回来一样,她在爱情中深深沉溺并乐于其中,不能自已。也许这也是她的福分,毕竟有些人一旦受伤,便会关闭心门,这正是萧红的勇气所在。

  萧红的一生跌宕起伏,一直在逃亡中度过,和萧军在一起的时光,是她最美的时光。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现在我仍记得影片中的萧红在萧军对她逐渐冷淡,并有情敌出现之时,曾问过萧军:如果我没有你所期许的才华你还会喜欢我吗?萧军是这样回答的,怎么会呢。

  也许正是因为这句怎么会呢,因为爱情,才把萧红从现实的窘迫中拉到文学的路上,并使她越走越远,萧军无疑是她文学上的一大助力。

  二萧因文学而相知相恋,却并没有相守。二萧在最美好的时光相遇,相遇是命中注定,分开更是宿命。萧军的大男子主义和敏感自我的萧红,注定无法相守,其实作为一个局外人,我却更希望萧红这段刻骨铭心的感情能有份安稳,可是现实终归是现实,美好仅仅存在于憧憬之中。

  看完黄金时代这部电影,给我留下更深印象的是萧红的决绝与坚强。作为一个女性,她私奔,追求自由,被抛弃,却仍有一份无可奈何的乐观去面对生活,孤独无依的生活;作为母亲,两次怀孕。却没有一个孩子在她身边,不是生活所迫,将骨肉送人,就是在逃亡中在黑暗中看着襁褓中的婴儿,内心却无比的孤独与寂寞。

  在医院的病床上,她脸色苍白,嘴唇紧闭,却有神经质一样的笑声,不知是讽刺还是苦笑。所幸,文字一直陪伴着她,在她孤立无援时,她用文字描述着世间的美好,始终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始终勇敢坚强,不管是爱情还是生活。

  破陋的瓦墙,糟乱的摆设,窘迫的生活,每日食不果腹。时刻逃亡,从北方到南方,从哈尔滨到香港。坎坷情路,汪恩甲,萧军,端木,还有陪伴她最后一段时光的骆宾基,究竟谁才是她最后的归宿,我们无从知晓,只能从她的文字中体会灵魂深处的声音。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很少有人能够保持这样一颗单纯的心,说到这,我好像听到萧红对着远方自言自语:我只是想找个安静的地方写作,仅此而已。可是那个时代不允许,就这样,四处漂泊,她的文字好像也经历了风雨的洗礼,越发的精致,扣人心弦。

  我就像他划过的一根火柴,转眼就成为灰烬,然后他当着我的面划开另一根火柴。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何如此悲凉?萧红亦如那根火柴,在她的黄金时代邂逅了美好的爱情,即使没有结局;短暂的一生如烟花般绚烂却又一闪即逝,当她走在荒凉的街道是苦笑,还是黑暗?

  影片中曾演到萧红独自一人在屋内时,便关掉所有的灯躺在床上,只在头顶留下一个摇曳的蜡烛。她便制作手影,或大或小,或宁静或活跃。满屋的寂静,只有墙上的影子在黑暗中跳跃,照亮了她那苍白的脸颊。这情景,不禁让人感到心疼,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女子。

  萧红曾对朋友说,自己的一生走的是败路。她感慨: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

  下面这句话。便是一语成箴:不错,我要飞,但与此同时我觉得,我会掉下来。她反抗家庭,逃婚,同居,未婚先孕,在三十年代的东北小城,足以惊世骇俗,但与此同时她又强烈的追求自由与爱情,追求一生的归宿。在待人接物上,她的幼稚与任性也为她的`一生埋下了伏笔。

  心比天高,命比纸薄;遇人不淑,颠沛流离。这十六个字准确的描述了萧红的一生。一次次的抛弃与背叛,这是她作为一个女性的不幸,也是新旧道德下积压的不幸,更是混乱时局下必生的产物。

  我们不知道历史中真实的萧红时怎样的,只能从文献中了解她的一些生活片段,拼凑出她那伟大却又短暂的一生,感叹她令人心痛的过往,沉浸于她笔下的文字,看着她似一个幽灵在荒芜的街道飘零,在精神世界里徜徉,在现实中勇敢顽强的生存。

  是的,生存,因为在动荡的年代,在文化高压的政策中,没有生活,只有生存二字可以形容。有人说,这部影片过于诗化,虽然唯美,却不符合大众的口味。而我们是无法使历史上的人物符合我们的想象的,因为那是活生生的人,有经历有情感的动物,而非美好的憧憬。我们无法看到真实的萧红历史重现,但我们却可以通过演绎,通过故事回味那个被成就和被毁掉那个女子,在胶片上领略属于她的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观后感】相关文章:

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02-19

《快乐星球》观后感-观后感07-06

小鹿斑比观后感小鹿斑比观后感01-07

活着的意义——《心灵奇旅》观后感-观后感02-19

小孩不笨观后感 小孩不笨观后感实用05-11

观后感10-06

电影绿皮书的观后感 电影绿皮书观后感08-22

春晚观后感05-22

《夺冠》观后感07-15

《鹬》观后感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