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教案四篇
相信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尤其作为作文里的重要分类的记叙文,记叙文的中心思想一般蕴含在具体材料中、通过对人、事、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我们该怎么去写这类型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记叙文教案4篇,欢迎大家分享。
记叙文教案 篇1
写好一篇作文的要诀
(一)主题:
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给予他人一定的启示性,说出一定的人生道理。
(二)内容:
1.必须是独特性的,不可以“人云亦云”,更不可以抄袭“模范作文”。
2.必须有具体实例的描写。
(三)文采:
1.有匠心独具的比喻。
2.创造不落俗套的形容词。
3.尽量多用成语。
题目:可以自由选择你所认识的任何人而进行撰写,包括亲戚、家人、朋友、邻居、同学、教师、长辈、异性朋友,等等。
内容必须包括以下项目:
其一:外貌的观察
人物素描的要诀在于抓住特征。
作者可以对所要描写的对象进行“静态的观察”,之后,抓住他形体或者是脸庞上的特征,用以下的手法进行描写:
1.写实手法
例一:他眸子狭长,脸上所架的那副方框眼镜使他看起来极具书卷气。
例二:她有一张菱形的嘴,微笑时,有一种令人倾倒的风采。
2.比喻手法
例一:他很高,像一株耸天而立的椰子树。
例二:他的`肚子很圆,像一个啤酒桶。
3.联想手法
例一:她长得很胖,我一见她便想起一大块油腻腻的奶油蛋糕。
例二:他这么矮,使我不由得想起了“白雪公主”的森林好友小矮人。
其二:行为的观察
1.小动作与口头禅
比如:喜欢挖鼻孔或是咬指甲。
常常喜欢把“天呀”这两个字挂在口头上。
2.接人待物的方式
仔细观察他以什么方式来对待他人,比如:粗鲁无礼、颐指气使、谦恭有礼,等等,借助于一些特定事件来加以描写。
其三:举出具体实例
举出现实生活里发生的一些具体实例来说明文中人物的性格和做人方式。这些取自平凡生活的例子,对于读者应该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有着促使读者“向上、向善”的力量。
记叙文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目前中山市初中语文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语文》,从整个学段的36次作文训练内容来看,呈现出如下特点:
①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如七年级的“我爱我家”、“成长的烦恼”、“感受自然”,八年级的“献给母亲的歌”、“到民间采风去”、“寻觅春天的踪迹”,九年级的“雨的诉说”、“脚踏一方土”、“岁月如歌”等。
②写真事,抒真情。如七年级“这就是我”、八年级“献给母亲的歌”、九年级“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等内容,都能体现出这一点。
③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如同是写学生成长,七年级安排的是“这就是我”、“成长的烦恼”,而九年级则是“青春随想”、“岁月如歌”。
④以记叙文为主,兼顾其他文体。教材上36次作文训练,有22次可以写成记叙文(贯穿于初中学段始终),可见,记叙文的写作训练是整个初中写作训练的重点,说明文和议论文的写作只是初步涉及。
⑤缺乏专门的作文教材,也没有“教参”。有关写作教学的技能训练,散见于课本中,无严格的序列,又缺乏操作性。现有的作文参考资料,绝大多数属于文选型,或者属于文选评析型,不适宜在作文教学课堂上进行指导性训练,学生阅读虽有好感,但不宜于内化为学生写作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从小学就开始接触并练习记叙文写作,但到了初中之后,在记叙文写作上经常出现中心不突出、语言不鲜活、描写不细致、结构不清晰、条理不清楚、内容不丰富、记事不清楚、感悟不深刻、材料不新鲜、感情不真挚等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平时对生活观察不够敏锐,积累素材不够多,也缺乏感悟。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和技巧,处于一种无序、无法的茫然状态。再者,就是老师没有对记叙文写作教学做系统研究并采用适宜的'作文教学方法。
三、总体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学段的写作目标:“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再看看中考作文评改要求的其中一条“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像,丰富表达的内容”。
可见,会写、写好记叙文是学生的语文学习任务之一。学生在写记叙文时要达到中心突出、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条理清楚、结构完整、材料鲜活、详略得当、文从字顺、感悟合理等。
四、教学现状
随着语文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作文教学越来越受到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作文教学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处于一种低效徘徊的状态:①老师做简单的指导后学生写作,但评改后没有全班交流反馈;②教师的指导过于笼统,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五、重点和难点
对整个记叙文写作教学进行整体规划,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和发展规律,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的写作教学目的和要求,研发、构建系统的记叙文写作序列。
六、相关策略
以专题为突破口,通过系列化的专题训练,最终实现整体教学目标的达成。
以范例为引导,让学生在欣赏范例中借鉴迁移,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效果。
记叙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记叙文选材方法:合题旨;有新意;小角度;避生就熟。
2、提高选材能力,增强学生写作信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内容需要下载文档才能查看
你会想到了什么呢?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老师、同学?亦或是一个人、一桩事、 一个故事、一种现象、一句话、一首诗?总之,众多的、你所亲身经历的、难忘的日子将涌上你的心头,等着你去编织;众多的、你所熟悉的,和你精神上、感情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各色各样的人物,带着各自的命运,各自的性格,各自的音容笑貌,来到你的眼前。
也许你的书房只有八平方米,也许你的书桌又小又旧,然而,当你拿起笔来,在这个不平凡的时刻,一幅又一幅的画面,一个又一个的旋律,都将一齐涌向了你的心头、你的笔端??难道不是吗?就在前不久,我让大家把最让你感动的事写下来,结果大家一写就是一箩筐。这下,我们都困惑:我到底写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探讨记叙文该如何选材。
二、如何选材探讨
请把“不是脸”的材料剔掉!
这里材料罗列的是“感动你的事迹”,那怎样的材料才算是“不是脸”的部分?
就是绝对不可能感动你的事迹,不扣题旨的部分,请找出来,写在学案上。
(提示:有两个材料)
第5则材料;为什么?
你有没有感动?没有。若硬要说感动的话,只可能是谁感动了?姑姑。
所以,有没有感动你?没有。非常准确。
第7则材料 ;为什么?
你给乞丐硬币,你自己可不可能感动?不可能。若硬要说感动的话,只可能是谁感动?乞丐。
所以,属不属“感动你”的事?不属于。
第二步:
内容需要下载文档才能查看
这里属于“陈谷子、烂芝麻”的材料是哪些呢?请找出来,写在学案上。
第1则材料;第2则材料;第8则材料;第9则材料
删去
有同学疑惑:就上个星期,妈妈冒雨给我送药了,不是刚刚发生的事情吗?怎么能算“陈谷子、烂芝麻”呢?
也许的确,你妈妈刚刚冒雨给你送过药。妈妈冒雨送药,在很久以前,在别的同学身上也发生过了。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材料旧了。
注意关键词“也发生过”,说明这件事可能在你身上发生,也可能在别人身上发生,是共性材料,不是个性材料。自然就变成“陈谷子、烂芝麻”了。
第三步:
还剩3则材料呢?再怎么选呢?
第3则材料 删去
剩下第4则材料;第6则材料。任选其一即可。
先抑后扬:戏水时,只往岸边跑,被嘲笑为胆小鬼;为了鞋子居然三步并作两步,踩着大石块冲下去为我捡回鞋子,非常感动。他让我真正明白:真正的勇敢,决不是用拳头制止别人的嘲笑这么简单。
小结: 1、与中心(题旨)有关
2、新颖的材料(个性材料)
3、理解的材料(避生就熟)
三、如何理解“避生就熟”?
幸福
从家到校是一段短短的路,但只要留点神,每天从这段路上走过两个来回,总会看到一个个“短镜头”,那都是幸福的所在。
你看,小男孩不安分地站在爸爸车架上,两手撑着爸爸的肩膀,做着鬼脸;路边卖菜的妇人一边爱怜地笑着,一边仍不忘提醒着“小心点儿”。
骄阳下,一位老大爷踩着特制的小三轮,车座后边扎着一把花伞,花伞下坐着他的老太婆,正说着笑着,没牙的嘴巴一直合不拢。
傍晚的凉风里,一位将为人母的少妇挽着爱人的手,在田边散步,满脸写着幸福和憧憬。
田间,一位老人半蹲着,深情地看着那一畦畦翠嫩可人的蔬菜,不时用手摩挲几下,
好像抚摸着心爱的孩子。
放学铃声串串地滑溜着,不一会儿,流出了学生自行车队。主流中分出支流,渐渐地三五成群,倾身靠头地凑热闹,脚下蹬着,口里聊着,眉儿舞着??
美容院里刚走出一个姑娘,撩一撩刘海,甩一甩长发,满身飘溢着青春和美。虽然看不清她的脸,但能感觉到她心中涨满了生活的`希冀。
托儿所里,那只聪明的小狗总会用两条后腿站起,博得娃娃们咯咯咯的笑;这笑是那样的天真无邪,似乎能融化一切忧愁烦恼。
东皋桥上一对卖童子烧鸡的年青夫妇,正忙得不亦乐乎。他们也许是一对下岗工人,女老板身材窈窕,可以想到她曾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但她却用她那娇嫩的双手吃力地去剁鸡,用不再娇嫩的双手撑起一片新的天空。
生活是平静的,但平静的生活就像一杯香茗,没有醇酒的浓郁,没有咖啡的刺激,没有牛奶的醇厚,但它能让人品出一种淡淡的清香,回味无穷。这就是幸福!
我们常常抱怨幸福离自己太远,那是因为你总仰望天上找幸福,而事实上,幸福就在我们身边!朋友,走在路上,请放慢你的脚步,瞪大你的眼睛,发现生活的美好与幸福吧!
第二组: 幸福
幸福是一缕金色的阳光,轻柔地包裹着我们的心灵,温暖而不会灼伤。
我有一件帽服,帽服的帽子是用拉链连接到衣服上的。可是,那拉链坏了一半,帽子垂下了一半,所以一直忘了拿回家去。直到期中考试的前一天,老师要我们把所有东西都带回家,于是,我只好穿着它回家了。
刚走出教室,一只有力的手重重地拍在我的双肩上:“喂!你的帽子掉了,不要?我可拿走了啊!”回头一看是我最好的朋友小紫。“知道了!拜拜啊!”我笑着告别了她。
半路上,一个初一年级的小同学从背后叫住我:“姐姐,你的帽子坏了!”我的心中顿时洋溢起一阵温暖:“谢谢你啊,我知道这帽子坏了,它不会掉的??”
阳光洒在她灿烂的笑脸上,那画面让人心窝荡漾起甜蜜的涟漪,沉醉在两个幸福的酒窝里??谢过了她,转身上了308公交车,司机见我上了车,刚要开口,我打断了他:“这是我的月票。”他笑了,眼角的几丝鱼尾纹也好像笑了:“我是想说,你的帽子垂了下来。”
我得心里就像是被春风拂过一样温暖:“谢谢,我知道了。”我在前排找到了一个较好的位置,座位被阳光照得暖洋洋的。
公交车上的人越来越多了,座位也很快被坐满了。这时候,我才发现,她的腹部有些突出,竟是一位“准妈妈”。我连忙给她让座。她温柔地微笑着对我说:“孩子,你的衣服怎么坏了?回家让妈妈给你补补吧?”
难道这不比一千一万遍的“谢谢”还温暖吗?就像太阳的光芒,美丽、温和??
这就是幸福吧??
幸福就是温暖柔和的阳光,幸福就是点点滴滴的小事??不要妄想一下得到很多,那样失去的也会很快。只要从点滴小事中体会,一定会品尝到真正的幸福。
1、 两篇文章初步感知,你更喜欢哪篇?
2、 作者的写作材料是怎么来的?亲见;亲历。
3、 这两篇文章的材料,你觉得哪篇的更好?为什么?
展现了一个个幸福的画面(8则材料),给作者带去一种幸福感。
写了一路上不同的人对他的帽子的关心(1则材料),同样给作者带去一种幸福感。
4、 哪一篇给作者带去的幸福感更强(幸福指数高)?第二则材料幸福感
启示:在合题旨的情况下,越熟悉越好(亲历>亲见>亲闻)
四、作文实践
童年是池塘里的蝌蚪,童年是荡起的秋千,我把童年比作诗,它比诗歌更绚丽,我把童年比作画,它比画更深沉,我把童年比作河,它里面流淌着童真和甜美??
下面,让我们以“童年”为话题,注意选材,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
记叙文教案 篇4
记叙文的写作应该注重“以情感人”。但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发现学生写人记事类的作文干瘪枯燥,甚至千人一面,缺乏真情实感。这种情感的贫乏,使学生作品既无文采,又不能打动读者的心。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怎样才能更好地实施记叙文教学,让学生写出“独抒性灵”的好作品,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记叙文写作要体现“生本”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部分也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就是“生本”理念的基本内核,这一理念也是作文教学应该遵守的准绳。众所周知,作文是最富个性化的思维活动与情感表达,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作文的主体应是学生自己,作文教学必须“以学生自我”为中心,将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性位置上,才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二、走生活化的道路,寻找记叙文写作的“源头活水”
那么,怎样才能在记叙文教学中落实好“生本”理念呢?笔者认为:走生活化作文之路,是寻找记叙文写作“源头活水”的必由之路。
由于缺少生活经验,学生作文时无话可说,即使有一点生活的感悟,也不能准确恰当地表达出来,这是当前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常见问题。要使文章言之有物,必须有一个寻“源”取“材”的过程,这个“材”和“源”应来自于生活。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这就是说,生活即写作的源头活水。学生作文必须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只要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就会有话可写,有情可发。
三、重情理事的思辨,拒绝记叙文写作的平庸肤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记叙文写作要有自己对生活的见解和思辨,有自己对生活的情感体味,有自己对生活的审美情趣,才能走出平庸和肤浅。正如有人说:“作文就是要满足学生生命个体的生存、生活、精神、交往、审美等各种不同的需要,是学生每一阶段的情绪生活的不同反映和对生活的个性体验。”作文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审视生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的真谛,使文章承载深邃的.思想,不至于停留在对生活表象的描述,显得苍白与肤浅。
还是在这次以“家乡景,家乡人”为主题的作文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在写家乡人的时候,能抓住人物共同的特点,大处着笔,重点勾勒,最好能对人物做深刻的思考,写出家乡人特有的精神风貌。有同学以《我眼中的家乡农民》为题,写出了眼里这样的家乡人:
“……家乡农民不知何是情人节,何是圣诞节,他们只晓得一年就只有这样一个令人最高兴的节日,他们得好好备备,即使吃不了那么多喝不了那么多,但年三十儿他们全都不约而同地备好了,一家比一家备得齐全。然后整个正月男女老少都围在向阳的墙根里扎堆儿,老少爷们儿拿着“牛九”玩得不亦乐乎,有时兴起,便当着众人吼一段秦腔,粗犷的声音冲出荒芜的戈壁滩,回荡在大地上。女人则拿着针线活儿唠家常,说谁谁谁的针线活儿做得真好,谁家的收成不错……鸡毛蒜皮的事儿唠得乐此不疲。”
家乡农民毫无顾忌地快乐着,他们知道,这才是真正属于他们的日子,而非外人眼中的简单,穷,他们用一个正月养精蓄锐,等待来年重新焕发光彩。”
正是由于生活的观察多了,情、理、事的思辨多了,学生情感的体验才变得丰富而深刻,这样的文章,才值得一看,才耐看。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唯有饱含真挚浓郁之情,才能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所以,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心感受、体悟生活,发掘出生活中蕴蓄的情感特质,从而写出内涵丰富、深刻隽永的佳作。
四、依靠生活的积累,抒写“独抒性灵”的记叙文
首先,要鼓励学生观察并抒写生活。作文之“源头”,是一种积累,它来自于生活。正如有人说:“作文的动机源于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是生活的情趣打动了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的内心在律动的同时,忍不住产生一种‘我要表达’的冲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从观察、体验生活入手,鼓励他们写出自己的喜怒哀乐,写出自己的情趣。
其次,要养成学生勤于练笔的习惯。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人,各式各样的景,层出不穷的事,只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生活,积累生活的素材,作文时就会言之有物,得心应手,妙笔生花。正如茅盾所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养成勤于练笔的习惯,学生就会笔头熟练,素材丰富,写起作文来自然就会有米下锅,减轻写作的难度。
再次,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表达。作文要有生活可写,更要写出自己,这才是“生本”理念下的作文作品。每个人的生活感受和心灵空间都是极具个性化的,由于每个学生的经历不同,对事物的感悟体验也就不同。即使学生经历相同的事情,因为他们的情感、阅历、个性等的差异,体验也会有所不同。教学中只要学生做到了“我手写我心”,就应该给予肯定。表达也是一样,老师不应对学生充满个性的语言予以棒杀,更不要对学生的作文形式过多地予以限制,要尊重并激活他们的语言,鼓励他们写出有个性的作文来,这也应该是我们作文教学起码的要求。
【记叙文教案】相关文章:
记叙文复习教案11-25
记叙文写作教案01-24
记叙文教案09-12
记叙文教学教案最新01-21
《记叙文中的细节描写》教案01-17
关于记叙文阅读公开课教案10-09
记叙文阅读公开课教案优秀12-10
【荐】记叙文阅读公开课教案优秀12-10
记叙文05-17
《记叙文倒叙写作知识点》教案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