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过年日记
一天即将过去了,想必有很多难忘的瞬间吧,请好好地记录下在日记里。那么日记有什么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过年日记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过年日记 篇1
过年了,大家有的放鞭炮,有的穿新衣,有的'贴窗花,令人目不暇接。我家的年夜饭做好了,丰盛的酒菜上桌后,我端起杯子对老姑夫说:“祝老姑夫九九同心,十全十美,百事亨通,千事如意,万事吉祥!”对老姑
说:“祝老姑四季平安,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方来财!”对妈说:“祝妈减肥成功!”对爸说:“祝爸工作顺利,身体健康!”又对我自己说:“祝我自己学习进步!”爸妈高兴地夸我长大了。酒足饭饱之后,我们又兴致勃勃地玩起了扑克。
我喜欢过年,它不仅很热闹,还能使家人度过美好的一天!
过年日记 篇2
每进腊月,我的心总是莫名地有些激动,有些急不可待。差不多三十年了,年年如此。
十五岁的那年夏天,因求学离开家乡。临行,妈妈说:路这么远,乘车又不方便,只有等到过年才能回来了。那一刻,我的眼泪下来了,没有了第一次出远门的欢悦,也忘了第一次离家的胆怯,唯有的,只是离别时的惆怅和远离妈妈的不舍;那一刻,盼的不再是初次乘坐的汽车,而是那遥不可及冬季里的“过年”。
新的环境新的'面孔,使我曾经拥有的那点自信和轻松荡然无存,同学的排外学习的压力,让我白天埋头于课本作业中,夜晚却沉浸在浓浓的思念里。树上的叶由青到红,再到深红、枯黄,最后凋落,天上的月,圆了再缺,缺了再圆,日历在手中撕下一张又一张,渐趋变薄……直到有一天,商店里挂满年画和春联,总算盼到了腊月。
想家,盼过年。那学期的期末考试,考得很糟,自己都觉得无颜面对了,却依然没忘妈妈喜欢吃的“方片糕”。拿成绩单的当天,急不可待去车站买次日回家的车票,将剩余的钱买两条“方片糕”和一张年画。
回到家,妈妈的第一句话是:总算等到过年了,等到你回来了。
那一刻,我满心温暖。原来,那么多的夜晚,妈妈竟和我一样,是数着繁星,望着月圆月缺度过的。
再也没有了暑假,这是走上工作岗位后最遗憾的事。妈妈不愿意我们请假回去而影响工作,为此,过年,成了我一年中最大的期盼,盼着过年,盼着回家,盼着在妈妈身边享受那份特有的温馨。
长大了,自己当了妈妈,不好意思再流思乡泪,可对妈妈的思念却越来越深,对过年的期盼也越来越强烈。只是这份期盼里,不再有当初那种对妈妈的心理依赖,不再有那种寻求心灵避护的渴望,不再有对妈妈端上来那一桌菜肴的口馋,有的是更深的牵挂更多的珍惜,还有妈妈那翘首以待满足后的眼神,和陪她左右略尽孝道的时光。
“今年过年去哪里?”腊月走在街上,遇到熟人常这样问。
“回家。”我总是很兴奋。
“今年准备在哪过年?”妈妈电话里的试问欲言又止。
“回家,陪您。”依然很兴奋。
其实,这些年,我很感激公婆的体谅:你妈一人在家,路远平时很少回去,过年就回去多陪陪她。
有这样善解人意的公婆,除了平时多回去探望他们一些外,对过年的期盼,我便更是肆无忌惮了。爱人也总是笑说:一进腊月,你就开始进行兴奋状态,比女儿还高兴。
是啊,这样多好,已到不惑之年的我,还能像孩子般,拥有着对过年的期盼,拥有一个和我一样期盼过年,期盼过年回去和她一起吃年夜饭的人,我是多么地幸福,我又怎能不兴奋?
过年日记 篇3
春节里,我、妈妈和妈妈的同事及她女儿一行四人,一起去了泰国旅游。我们经历了冰火两重天的气候,观看了惊险刺激的各种表演,品尝了各种美味的`泰国餐和水果,真的很开心。
这是我第一次坐飞机,我们从杭州到香港转机,再到曼谷机场,花了整整半天时间才到了曼谷。当妈妈打开手机时,惊奇地发现:手机不用调,就自动从北京时间变成曼谷时间了。两地的时差是一小时。
在曼谷,我们参观了金碧辉煌的大皇宫和玉佛寺,坐了大游轮和小快艇,还去看了大象表演、人鳄大战表演、毒蛇表演、泰拳表演和歌舞表演。我不但骑上大象,让大象的鼻子把我举了起来,还在乳白色的沙滩上奔跑,下水游泳。
几天时间,我们的行程安排得满满的。尽管很累,但非常值得。这是一次难忘的旅行,也是一个开心的春节。
过年日记 篇4
昨天睡得晚,今天一大早就被妈妈电话拖了起来,说赶快赶快,去姨母家帮忙大扫除。
小年之后的话家中计划应该是买年货,大扫除,祭神。今年家里只要2个人的话年货自然是没什么必要,而且这3年也不用出去拜年,祭神听几位老人说今年日子不怎么好可以省掉。
所以正经该做的`事也只有大扫除一个,本来打算今天好好在家做的。自己家里这一份都没完成就去别人家帮忙也够了吧。姨母常年不在家,钥匙也交给几个小辈,让他们找时间就来看看房子之类。所以完全成了周末放松打牌看碟聊天的好去处,今天要打扫的是一年份的垃圾哟。非常脏非常脏。在他家吃了饭,手艺比起我妈的榨菜炒肉或者我的蛋炒饭都要好的多。小侄子吃完饭死命的要看鬼片,连声音都听不了的我只好跟着姐姐他们打扑克。
一个人回家,到处都是大减价的消息,很冷但是街上人真是不少,空气肯定又比去年差了。
不过,又是过年了呢!真快真快!
过年日记 篇5
盼望着,盼望着,年的脚步终于近了。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炎黄子孙历来都重视。离过年还有半个多月,大家便开始紧落密鼓的筹划准备。在着生活节奏加快的时代里,亲人、朋友相聚一堂似乎很困难了,而过年正是天涯海角的游子与亲人团聚的大好时机。在外工作的友人也可以再次相聚,虽然我体会不到游子的.心情,但过年时亲朋好友聚在一块玩,却也其乐无穷。作为小孩子,当然最爱玩了,平日忙于学习,过年终于可以痛痛快快的放送了。你们不妨与我分享我得大年吧!
看晚会。除夕的晚上吃完水饺,全家人便迫不及待的等待晚会的开始,尽管每年都有晚会,但每次晚会同样能够被小品、相声逗得捧腹大笑,时而陶醉于美妙的歌声中,时而惊叹于神气的魔术……
放鞭炮。今年过年,我买了很多的鞭炮,除夕夜十二点整时,我点燃了一大串鞭炮,新年的钟声与鞭炮声同时响起,场面十分壮观。闲来无事,还可以与弟弟放些小擦炮。在大人眼中虽无意思,但这些鞭炮声在我们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过年时,把长辈给的压岁钱攒起来,买些自己需要的东西,感觉真不错!今年,我还学会了一项新本事———包饺子。吃着自己包的饺子,真香!
过年是热闹的,但姐姐告诉我:“年的背后也寄托着厚重的责任,我们又长大一岁,对于人生应该又多了一份思考。”面对新的一年,如何调整自己,以新的自我面对新的一年。
我想:这就是过年的意义吧!
过年日记 篇6
说起过年,最期待的,就是压岁钱了,每年的收入都相当可观。
过年的那天,到处都张灯结彩,洋溢着喜气洋洋的气氛。家家户户都贴上了红红的对联,人声鼎沸,烟花璀璨,映红了整个天空。
“昕昕,来,过年了。叔叔给你红包。”叔叔把我招呼过去,“新的一年里,要好好读书,听父母的话,考一个好中学!”叔叔笑吟吟地把手按在我的头上,轻轻地,拍了几下。
“恩,我知道了。”我捏着红包,乖乖地回应着。我明白,这个红包里装着的不只是钱,也是大人们对我寄托的期望。
“好好。”叔叔朝我点点头。
望着手里的红包,我若有所思。
是啊,我怎能辜负大人们对我的一番期望?所以,我更要努力向上啊!
“拿着压岁钱,好好学习,祝你在新的一年里学业有成!”抬起头,。映入眼帘的是姐姐秀气的面带微笑的脸。
“谢谢姐姐。”我重重地点点头。“我会的。”
手中的`压岁钱已经有了很多,我也倍增信心。我有什么理由不求上进?我有什么理由拒绝长辈的心意?
每次拿到压岁钱,我总会在心里暗暗为自己鼓气:看吧,有这么多人都如此信任我,对我寄托了很大的期望,我就必须拿出优异的成绩来回报他们对我的关心!
加油!在新的一年里,一定要天天向上,有个新气象!
望着天空中五彩缤纷的烟花如花般绽放,我思绪万千……
过年日记 篇7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在我们一家欢乐的笑中,迎来了新一年的喜悦。大年三十的那天我们告別20xx,迎来了20xx的团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家中吃了一顿暖心的团圆饭。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在厨房洗菜、烧菜、煮菜、烧饭;揉肉团、米团、鱼丸、白丸......忙得不可开交。厨房中时不时传来叮叮咚咚的碰撞声和烧菜油锅发出的滋滋声......这好几种声音在一起好像交接着,成了一支美妙、动听的交响曲。
一阵阵,一缕缕的香味一个接一个的扑鼻而来。不一会儿,桌上便堆满了各式各样的美味佳肴。有肥肉相接的`红烧肉,有圆溜溜的四喜丸子,有又香甜又松糯的豆沙糯米团,有身披黄金甲的糖醋炸鱼,有鲜美的火锅,还有香味浓郁的烤肉串......当我看到那满一桌的美食,我这个小吃货嘴边的口水都已是“飞流直下三千尺”了呢。我等不及了,拿肉串就往嘴塞,啊!那肉质在舌尖上跳跃着,十分美味。当全家人到齐,老人们号召举杯,四位老人一同说:“祝愿我们的孩子孙子孙女们在新的一年中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孩子们举杯说:祝爸爸妈妈工作顺利,祝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福如东海,身体健康......”
时间飞逝,团圆饭临近尾声,大人们陪孩子去院子里放烟花,团圆也在烟花的响声下孩子们的欢声中结束。
过年日记 篇8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期肴。
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然后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然后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
元朝称饺子为“扁食”。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语。
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饺子名称的增多,说明其流传的地域在不断扩大。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状态,然后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
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
饺子因所包的馅和制作方法不同而种类繁多。即使同是一种水饺,然后亦有不同的吃法:内蒙古和黑龙江的达斡尔人要把饺子放在粉丝肉汤中煮。然后连汤带饺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区将饺子和面条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线穿元宝”。
饺子这一节目佳肴在给人们带来年节欢乐的同时,然后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过年日记】相关文章:
过年了日记02-06
过年日记02-05
过年了日记08-13
过年的日记05-23
过年的日记12-27
过年的日记06-29
过年的日记02-22
过年日记(精选)07-20
过年日记07-20
初中过年日记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