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日记(常用4篇)
一天的时间眼看就要结束了,我相信大家都是有收获的,这也意味着,又要开始写日记了。那么什么样的日记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成长日记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成长日记 篇1
今年的读书节和去年的读书节,我都借了李镇西老师主编的“新教师成长日记”丛书,一本是刘国营写的《情到深处》,一本铁皮鼓写的《冬去春又来》,读了很有启发,由于去年没有看完就还上了,因此这次又借来看了,并且坚持每天晚上睡觉前看半个小时,20多天过去了,两本书快看完了,真是受益匪浅。“新教师成长日记”丛书的作者,都是没有什么“知名度”(至少写书的时候还没有)的普通老师,刘国营老师才是毕业刚5年的地理老师,正在送第一届高三毕业班,他们现在所带的班级可能也还谈不上是通常意义上的“优秀班集体”,书中展示的是这些老师成长的艰辛而富有探索意义的“过程”,而不是“功成名就”的“结果”。认真阅读,会从他们的日常教育叙事中“亲临”他们实践的现场,感受他们的情感和思想,把握他们成长的轨迹,有种恍然大悟:原来“钢铁”这样炼成的!同时也情不自禁地想到自己:其实我也可以这样做呀!
李镇西老师说的好,“新教师”不仅仅局限于刚参加工作的教师,更指不守旧,不固守常规,积极学习,不断更新自己,每天都有新面貌的`教师。将“新教师”与一般教师区别开来的决定性因素不是工作年限,而是他们是否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是否不满足现状、一直充满工作和生活的激情。从刘国营老师和铁皮鼓老师的文字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工作和我们一样都是琐碎而辛苦,都是为人真诚正直,富于爱心,对班主任工作一丝不苟,不过他们对每天平凡的工作进行了思考并记录了下来,可以说是“反思型教师”。他们也由原来传统的“我说你听”、“我教你服”的师生关系逐渐过渡为新型的师生关系,那就是时兴“尊重”,倡导“互动”,从日记所展示的一些故事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他们从心里尊重学生,尽可能地不侵犯和伤害学生的心灵世界,同时又平等地和学生进行着精神的交流和交融,期待着在这种和谐的精神互动中,达到师生双方的共同成熟和进步。其实我也经常在思考,在我来到青岛一中之前的7年里,也是我刚毕业参加工作的7年,我带的是一所县中里比较优秀的一批学生,师生相处得非常融洽,到现在还和其中的许多人保持密切的朋友般的关系。但现在我才发现,其实并没有真正地走近一个学生的内心,倾听他的真实想法。或者说,以前的我,充其量是一个比较负责任的学科教师,现在的我,对班主任工作才刚刚上路,对于班主任专业化发展和班级建设还有很长的路,我校有很多有着丰富经验的优秀班主任,从奖学金班、实验班、普通班到艺术班,从他们身上,我也在逐渐学习班级管理的一些方法,也在不断摸索学生的特点。
老子是中国两千多年前天才的智者,他在五千言《道德经》第六十章中云:“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说;“治理一个国家好像煎小鱼一样,不可乱翻动。翻得多,小鱼要碎,损坏鱼型。烹时要掌握火候,要恰到好处,这样煎成的鱼好吃亦好看。”语极简单,然哲理深刻,耐人寻味。我们暂且不管老子的本意是“无为而治”还是其他,仅从他的比喻上就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一个国家的治理可以像烹饪一样简单直接,何况我们小小的班级呢!班级管理也像是做一盘菜,用心去体会,也可以做出“色、香、味”俱全的佳肴来。
成长日记 篇2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若遇到一个好人或一位好老师,在我们心境充满寒意或孤单无助时,他充满深情地给你一句言语,则这句言语将照亮我们的心田,充满了暖意、感动、动力,将改变我们自己的人生。
在我读初中一年级时,很是淘气。当时我的数学科任教师对我说:“若你再不改掉坏毛病,好好读书,则你家在村子里将永远穷下去,被人看不起。”这句话打中了我的神经,突然间我清醒了,为了我裹小脚的慈祥的母亲今后不再辛劳,有个幸福的晚年,也为了自己能在村里人眼中的改变。我刻苦努力学习,考上了师范院校,如今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回想自己的心路历程和思想感悟,结合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感慨和体会颇多,有必要写出来,与同事或学生共勉。
在高二上学期时,我担任班主任,我班接收了一个从昭通转学来的学生,叫小王。见面时,我坦诚地对他说,你来我校读书,应遵守学校纪律和班级规定,念好书,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他答到,能遵守纪律,好好读书。转眼两个月过去了,有一天,因为宿舍打扫卫生的问题,小王把同宿舍的一个学生在一天内连打两顿,致使该同学离校离家出走。第二天,其家长气势汹汹赶到学校,在双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疏导下,此事和平解决。通过这件事,我逐渐了解小王同学过去的经历。小王在初一时就辍学,与当地帮派鬼混,两年后,在父母的`劝导下,勉强又读到高一,因环境因素,其父母把他转到我校。通过上述事件,小王把原来的打架恶习又呈现出来,我通过多次与他交谈,使他的心思逐渐收回到校园中,学习上。
在与学生的沟通中,应多从学生的家庭背景说起,击中要害,给予关爱,使他们的心灵充满阳光、暖意、爱心。若学生是来自农村的,我就对他讲父母种地的艰辛,“脸朝黄土背朝天”,一年的收入多半供学生读书。偶尔来学校看子女,有时竟舍不得钱坐车,徒步赶来,只为孩子的生活费够不够,又匆匆徒步赶回家忙农活。若学生是来自机关单位的,则对他讲,你父母在年青时,因为社会家庭原因,未上过大学,他们把梦圆大学,寄托在你的身上。况且,现今各单位不再进行“顶班制”。若你不努力学习,到父母升天时,自己将变得很凄凉、很凄惨,人生最大的悲哀是“人活着,钱没了”。
通过与学生心与心的沟通交流,绝大多数学生会健康的成长,终会考上理想的满意的大学就读,或正常地踏入社会成家立业,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在每周班会上,我都会提到学生的爱心与责任心。爱心就是爱父母、爱自己、爱老师。自己的父母,哪有不爱呢?他们含辛茹苦,生养我们,供我们读书,我们能不动心,动情吗?能天天逃课,天天打架,让父母赔钱伤心吗?当然不能。这样与学生沟通,能使多数学生产生共鸣,收到使多数学生感动的效果。小王同学在回老家参加高考时,对我说,正是因为有我每次在班会上的讲话,他才坚持读到高中毕业。有好多次,他都准备收拾行李走人了,又遇到班会课,听我的心声,他的心灵又一次被激活,点燃读书的欲望。临毕业告别时,他给我讲了很多话,重复最多的一句是:多谢老师。我想小王同学定会满怀信心地走向考场,走进大学校门,走好美好的人生道路。
只有学生心灵充满了阳光,学习、生活才有动力与乐趣。班上另一位同学叫小刘,他家住在城里,家中有别墅,有企业,有轿车,家庭比较富有,父母离异。对他有影响,不思学习,得过且过,毕业前三个月想要退学,离家出走。与其父母联系后,其近80岁的奶奶匆匆赶到学校,与小刘和我一起谈了近两个小时,奶奶说,家中经济不算差,差的是家中没有文化人,没有一个大学生,全家人的希望都寄托在小刘身上,且要有文化,才能使家族经济良好发展下去。在老奶奶几近哭声的劝导下,加之我在旁边引导,小刘同学深受感动,发誓努力学习,不辜负家人和老师的期望。现今,小刘同学一脸阳光,步伐坚定,离大学校门越来越近了。
在学生的成长历程中,难免有一些不如意之事,使学生的心理产生障碍。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富有爱心和责任心,注重细节,把学生当成朋友,促膝谈心,使学生的心灵充满阳光,我们的学生定会成人,成才。
成长日记 篇3
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谢谢你,直到我长大了,才知道您不容易。每次我离开时,您都装作一副轻松的样子,对我微笑,转身热泪盈眶。
在我的印像中,他像一块肥沃的土壤,我呢,就好像一棵纤细的小树苗,在他的保护之下成长,在我的成长道路中,他没有给予我多少直接的鼓励,却培养了我许多良好的品质。
他的工作十分忙碌,经常忙得不可开交,不是出差就是大大小小的.应酬,陪伴我的机会一直很少,但他依然为我们家撑起了一片天,使我们衣食无忧。在他的工作单位里,几乎遍布着他的脚印,我经常为他送行,但是,通常我只能看到他漆黑的背影,看到他头上的缕缕银丝,布满了岁月的痕迹,皱纹爬上了他的脸颊,看到了他的这副模样,我也是心如刀绞。
那天晚上,不,是凌晨,风雨交加,风在窗外怒吼着,这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我睁开矇眬的双眼,却发现他已穿好了工作服,眼睛里布满了血丝,他现在又要拖着疲惫的身躯和寒风作斗争了,我想去送他,可连坐都坐不起来,只看到那漆黑的背影,独自一步一步向前走。
他很伟大,至少在我心中是,他四处奔波,为的是能让我过上无忧无虑的日子,在我眼里,他漆黑的背影都格外美好。
他,就是我的父亲,我伟大的父亲。
成长日记 篇4
褪去了那稚嫩的外壳,披上那坚强的外衣:送走了童年的快乐,迎来的却是那一场又一场的挫折、磨难;退出了那幼稚的世界,走进了那最绚丽的花季。这就是我们长大了吗?这就证明我们可以去拼搏了吗?一切都像一个魔幻迷境那样另我们无法琢磨。
开学时,老师说跟我们说不许在任性、调皮了,那样会很丢人,我们都很迷茫,为什么呢?玩是我们的天性,任性是我们唯一的.功夫,把这些都收走了,我们还可以干什么呢?最后我们才明白,是我们长大了,是我们将要走入成熟了,要努力奋斗,要为国家争光了,我们现在是只能像一个木偶任老师、家长摆布,各种各样的学习班,突如其来的考试,那一本又一本的复习题。看着这些,我不禁问自己:“这就是长大吗?”
坐在课桌前,不由的向外望了一下,一只小鸟从空中飞过,我多么希望自己是一只小鸟,那么自由飞翔。外面的世界隔着窗户,看似很美丽,却无法触及。
成长就是这么枯燥无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