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说明文的教学方法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语文说明文说明方法
相信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特别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说明文,说明文的特点是“说”,而且具有一定的知识性。那么你有了解过说明文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说明文说明方法,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说明文说明方法1
语文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教学课程,是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学科。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科普说明文的教学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1.设置悬念,激趣导入。例如在教《种瓜得豆》时,可以这样导入:“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可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可以做到“种瓜得豆,种豆得瓜。”这靠的是什么技术呢?下边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种瓜得豆》,了解这种现代高科技知识。
之后,举办一个“种瓜得豆”新闻发布会,为了把“种瓜得豆”这个新闻发布会开好,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这篇课文,为“新闻发布会”的顺利召开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就被调动了起来,为了知道种瓜得豆的奥秘,认真地阅读起来。
2.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兴趣。一篇篇科普文,都是图文并茂的,在《种瓜得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介绍的有关现代转基因技术科学知识,并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具体的图像向学生展示现代转基因科技的相关成果。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深思:什么是转基因技术?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上是如何应用的?在医学上又是怎么应用的?通过这些情景和理由,引发学生对转基因技术的进一步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二、了解说明策略,品析语言文字,提高能力
1.品出读的趣味,整体感知。在教学生学习说明文时要能抓住要点,了解说明策略。在我们教师教研时,教师们也一致认为必须关注这一要点。但仔细分析《新程标准》提到了“说明策略”,只是要求学生“了解”,并不是“理解”!显然了解是较低要求,理解才是高要求。
我们教师习惯地认为,学说明文必须讲说明策略,否则就没有讲透课文的特点,就没有完成教学目标,不符合课标精神。这样一来,原本就没有情节故事和发散思维点的说明文,就被大家肢解得只剩下知识的条框。这样的课堂,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文章内容缺乏魅力,科学知识缺乏生命活力。
2.品读语言文字。大部分说明文往往通过因果、连锁、比较、分合等逻辑关系来构思组篇,揭示事物间联系规律,说明事物的特征、理由等,结构严密,逻辑性强,既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又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的范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要重视语言的积累,这点在教学说明文时也不例外。
三、揣摩表达顺序,理清文章脉络、表情达意的逻辑性
科普说明文的语言确切、简洁、通俗,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在每个句子的内部甚至句与句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认识语句之间逻辑关系的严密。
在教学过程中,科普说明文除了要让学生弄懂文章中涉及的科学知识,还要理顺文章的写作思路,领悟作者写作手法的`精妙之处,提高学生的书面写作能力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四、进行有效拓展,加深理解文本,实现科普读物的课内外结合
转基因技术、基因工程对我们来说曾经是那么陌生、那么神秘,作者运用打比方与举例子的说明策略为我们作了形象而生动的介绍,使我们在阅读时感到通俗易懂且富有情趣。我们在感叹科学技术的神奇与伟大的同时,不得不佩服作者写法之高明。
但由于篇目的限制,科普说明文所介绍的知识往往是有限的,为了帮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适度地拓展是必要的。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相关的科学知识,如转基因蔬菜、转基因水稻。
语文说明文说明方法2
⑴一切用汉字“写”成的读物,都称为汉字读物。它时包括古今,地涵盖中外,型不分集散,体无论科艺,言不别文白……汉文读物既具有一般读物的基本性质,又有其独具的特质。
⑵汉字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世界上世代传承使用至今的最古老的文字,因此,汉字读物有着悠远的历史源流。自甲骨文以来,汉文字体虽几经变易,都没有使文字出现断代情况,更没有产生新的文字系统。正因如此,才使历代典籍得以流传并保留至今。今天的汉文字读者依然能读得到并大部分读得懂先秦的典籍乃至四五千年前的甲骨文章,这在世界历史上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
⑶汉文读物能用最少的文字负载最大的信息量,其信息密度相对很高。同拼音文字读物相比,汉文读物具有明显的符号简约性。相同内容的一篇文章,汉文要比拼音文字篇幅小得多;同一本著作,拼音文字的书要比汉文的书厚许多。在联合国使用的五种工作文字文件中,汉文读物总是最薄的'一种。有学者认为,在语义信息量相当的条件下,一个汉字字符所含的语义信息相当于3.7个英文字符所含的信息量。
⑷汉文读物比起拼音文字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使读解形象生动,意趣盎然。汉字本身就富于联想性。汉字由象形开端,终于大部分演变成会意,占汉字90%的形声字,不仅形旁有表意作用,大部分声旁也有表意作用。象形和会意是汉字联想的两扇大门。汉文的词语也往往引起读者的联想。汉语中不少词汇、成语、典故本身就是前人运用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摹状等形象思维创造的言语成果,当读者读到这些词时,就不是仅仅对字面义的直接摄入,而自然会从更广远的词语义域展开联想。例如,“萤雪”一词是刻苦读书的意思,但它立即会使人联想到晋代车胤以萤火虫的微光照书夜读和孙康映着雪光读书的情景。这样的联想无疑会加大思维的广阔度和读解的深刻度。
⑸汉文读物在形式上具有审美特点。首先,汉字形体的图像性先天具有一种审美基因,加之书写工具的不同,笔墨运用的变化,布局结构的安排等,使字体显得千姿百态,神采飞扬,气韵生动。其次,相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短语、句子,如果结构类型相同,字数相等,位置一致,就会形成平行、整齐的句式结构,看上去悦目,使人产生一种句式均齐的美感。再次,汉语音节乐感很强。如果利用押韵、叠音、双声、叠韵、反复、回文等手段,让相同的声母或韵母在语流中有节律地重复再现,在听感上就会形成一唱三叹,回环婉转的音乐美。汉文读物语言的音律美,为诵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⑹汉文读物内涵渊深,外延博大,纵贯古今,深入人心,熏陶了一代又一代读书人。
⒈通读全文,概括汉文读物的特质。
(1) (2)
(3) (4)
⒉第⑶段划线句子运用了 和 的说明方法,要说明的是 。
⒊第⑶段划线句中加点的“在语义信息量相当的条件下”能否删去?为什么?
⒋请用一句简短的话概括第⑷段划线句子所举的例子,并说说举这个例子有什么表达作用。
⒌“萤雪”一词能使人产生联想,请你再写出一个词语,并简述由此联想到的情景。
【解析与点拨】:
第1题考查对信息的捕捉、筛选、概括能力。答案要点是:悠远性、简约性、联想性、审美性。
第2题考查对说明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辨析理解能力。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打比方、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用图表等,要能够正确理解和辨析。说明方法的运用是为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服务的,答题时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它具体说明了什么,表达了什么。答案是:作比较、列数字,汉文读物具有明显的符号简约性。
第3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的理解分析能力。说明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准确性,所谓准确,就是符合客观实际。如何理解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呢?语言准确主要体现在表示程度、范围、依据、估计等修饰限制性词语的恰当使用上,例如,《中国石拱桥》中说:“《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二八二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这里的“大约”、“可能”表示估计,说得不肯定但很准确。因为这是根据目前手头现有的资料写成的,这样说留有余地,不把话说绝对,更符合客观实际。这道题的答案是:不能,“语义信息量相当”是两种字符语义信息量作比较的前提(限制条件),如果删去,就无从比较了。
第4题考查语言概括能力和对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的理解能力。分析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要与说明对象的特征相联系,还要考虑说明的效果,如准确、清楚、生动、形象、具体等。答题时要根据具体语境来分析。答案是:“萤雪”一词会使人联想到车胤和孙康读书的情景,形象具体地说明了汉文的词语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加大思维的广阔度和读解的深刻度。
第5题考查语言积累和联想能力,很有特色。答案示例:知音,俞伯牙弹琴遇到钟子期,两人相知相交的故事。
例1的第1、3题,例2的第2、4题都是有关说明方法的题目;例2中的第3题是关于说明文语言的题目。不管是说明方法还是说明文语言,都是从文章的技法角度来考查对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语文说明文说明方法3
一、要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阅读说明文,首先要准确把握说明对象,区分事理说明文和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即文章说明的内容,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二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说明对象可先从标题入手,如果并无标题,那还得认真阅读文本?语段 ,逐段逐句排队、梳理,找出说明对象。接着还要重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事物的特征,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而要了解事物内在的本质。把握事物的特征也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1、从标题着眼。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就指出其特征。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一文,标题指出说明对象是“人民大会堂”,也指出其特征“雄伟”。
2、从分析材料入手。即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的特征,然后归纳小结。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和“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两句,就点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二、要理清结构,分析说明顺序。
说明文的结构并不复杂。常见的结构形式有 “总?概括 ——分?具体 ”式、“总?概括 ——分?具体 ——总?概括 ”式、“分?具体 ——总?概括 ”式、并列式、递进式等。例如,《苏州园林》一文采用了“总——分”式结构。常用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那么,如何分析说明顺序呢?
1、认清说明对象,分析说明顺序。说明对象的特点决定了说明顺序的选择。有些事物内部构造比较复杂,通常按空间顺序说明。例如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主要采用空间顺序介绍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 建筑 结构。介绍事物各个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往往采用时间顺序。介绍抽象事理或事物,多数采用逻辑顺序,通常采用总分、主次、层进等方式,从现象到本质、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因到结果、从概述到具体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例如《死海不死》两部分之间有一个由结果到原因的内在的逻辑顺序。
2、把握语言标志,“读”出说明顺序。例如,时间顺序多用表时间变化的词语,空间顺序多用表方位的词语,逻辑顺序多用表逻辑层次的关联词语等。
三、要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为了说清楚事物的特征,需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配图表等。此外还要深入地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方法恰当,可以使陌生的事物变为熟悉,抽象的事理变为具体,复杂的过程变为简单,更易于让读者了解和接受。笼统地说,列数字能给人确切、具体的印象;打比方能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举例子能反映一般情况,真切地说明事物;下定义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产生一个明确的概念;分类别能收到全面、清楚的表达效果;作比较能使原先难说清的事物变得浅显易懂,鲜明具体。
四、要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准确、简洁是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点。一般来说,以说明事物为主的说明文,重在抓住事物的`特点,用简明的语言平实地加以说明。而科学小品,讲究趣味性、文艺性,需要作必要的生动、形象的说明。另外要重视具有修辞性功能的词语表义的准确性,恰当地使用表程度、范围的副词和数量词,可使语言表达更具体、更全面。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从而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五、说明文各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1、下定义:简洁明了的概括说明对象的内涵本质,使说明文章更严密科学严谨。
2、作诠释:对事物进行解释说明,用于解释被说明内容的成因及内在联系。 使读者在阅读时对抽象的字词能够更加理解。
3、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其作用是使说明的对象具体形象,便于读者理解。
4、列数字:列举数字进行说明。其作用是使说明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
5、打比方:用修辞方法中的明喻、暗喻来生动形象说明,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6、作比较:一个事物跟另一个事物做比,以突出强调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7、引用: 引用别人的话或资料原文,加强被说明事物的理论依据的真实性。
8、分类别:把一个大的范围分为一个个小的范围,把复杂的事物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小的事物来说明。其作用是使说明条理清楚。
9、摹状貌: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能使说明生动形象,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10、列图表:画出图表,可使说明内容直观形象。
六、说明文基本知识
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2、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文的分类
事物说明文:如《苏州园林》,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科学的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海水的咸度很高”。
七、说明文阅读技巧
阅读说明文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招:善于找准说明对象。
第二招:善于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
第三招:善于分析说明顺序。
第四招:善于分析说明文的语言。
第五招:善于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弄清楚了说明方法的特点,分析它们在文章中的具体作用。
第六招:善于分析引用古籍或名言的目的。先要理解所引古籍或名言的含义,现联系说明的内容,看看这两者间有何内在联系,就能领悟其引用的目的了。在说明的开头文段或中间叙述有关的故事,究竟起何作用:在文章开头叙述故事,其目的往往是为了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或者是为了引出说明对象。在文章或段落中间叙述故事,往往是为了增强说明文的可读性,同时也为了说明事物的来源或作用。
第七招:善于完成开放性问题。中考说明文阅读,根据“新课标”中要求“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要求,说明文阅读考查的题目势必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关注生态环境、关注科技进程、关注未来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思想、科学品质、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语文说明文说明方法4
一、创建情境,激发情感
兴趣和爱好是小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的各种教学情境,渗透的情感教育,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于这样枯燥的说明文,我们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导入新课时,首先运用现代多媒体电脑为学生播放有关大海的录像,让学生欣赏大海美丽的景色。
在一个有静、有动、有声、有色的教学情境中,激发了学生对大海的探究的欲望,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接着,就及时激发学生的情感,设计问题:如果有机会想不想去看一下大海?你能用一个词形容你心中的大海吗?让学生大胆想象,大胆猜测,教师再不失时机地表扬激励学生。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
二、朗读品味,感受语言特质
在说明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担心学生不能深刻地理解课文,所以抓紧时间用来讲解课文中所谓的知识点。这样,只会剥夺学生主体参与的机会,往往事倍功半。学生对字词的敏感主要是读出来的,所以如果教师能通过恰当的语言进行引导,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领悟说明文语言的严谨、准确和科学性,效果比单纯地分析课文要好得多。在学生初步了解了课文所用的说明方法后,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3自然段,从读中感受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并布置朗读任务:把特点通过读表现出来。
由于之前学生对文章的特点和表达方式有了初步直观的认识。因此,学生在朗读时已触摸到文字的“温度”,自己的感情也自然流露在朗读中。在学生朗读时,我又巧妙地对语言特点进行点拨。随后,我还通过让学生同桌互读、互评的方式,通过师生合作读的方式让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质,理解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一个数字、一个举例、一个比方,都在学生在朗读中成为他们对文字宣泄的载体。既让学生感受了说明文语言的特质,也丰富了学生的语感。
三、比较品评,感知文体特点
说明文教学如何“识文辨体”,特级教师姜茗芳老师在执教《太阳》一课所用得“比较法”则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课始,姜老师就出示巴金的《海上日出》片断,教师满怀深情地朗诵了这段优美的文字后,让学生畅谈感受。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感受文字的优美,同学们沉浸在文章优美的.“画面”中。如此品味,实则在学生心中树立了一面镜子。
接着,姜老师话锋一转:“那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太阳》,它的语言又会给我们什么感觉呢?大家走进课文好好地念一念,感受一下。”学生兴致盎然地自由朗读了课文之后不约而同地有了这样的感受:整篇文章感觉硬梆梆的,很单调。于是,姜老师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感知《海上日出》是篇写景散文,而《太阳》是一篇说明文,他们各自有各自的特点。姜老师开课即选了巴金的《海上日出》这样的美文让学生感受,通过与《太阳》的一番比较,引领学生发现两者在体式和风格上的明显差异。我在教学《太阳》时,也采取了姜老师的方法,通过两篇不同文体的阅读,没有说教,也没有灌输,不经意的安排中,学生通过比较明白了:什么是科学家,什么是文学家;什么是科学小品文,什么叫真正的文学散文。
四、探究感悟,了解说明方法
说明文的教学不仅仅要使学生对文本内容有所了解,更主要的是通过对文本内容的学习,明白课文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说明介绍的,懂得如何阅读这类文章,为写作这类文章打下基础。因此,了解说明方法应是说明文教学的根本。《太阳》一文运用的说明方法很多,有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把太阳远、大、热三个方面的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密切关系等方面的知识,说得既通俗又具体,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在教学中,辨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很容易,理解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则需要联系所说明的事物特征去感悟、品味。课堂上,我成功的扮演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引领学生探究、感悟,从语言文字中捕捉说明方法,了解说明方法。在梳理课文内容之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觉得课文哪些地方写得不错,就在那个地方打上一个五角星。”这些教学步骤与手段将枯燥的说明方法的学习融化在语言文字中。学生迅速地捕捉到文字的脉搏,将文中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及用词准确的句子找出来,我随机引导学生将说明方法提取出来,并由学生板书、小结。
五、回归整体,品味语言
让学生在理解内容、弄清思路、明确说明方法的基础上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要求学生通读全文,也可选取比较经典的段落读,让学生边读边找出具有说明文语言特点的字、词、句等,加以赏析。以《海的颜色》为例:作者经过观察后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呢?请大家轻声朗读第9自然段,说说你的看法,然后引读,揭示首尾呼应的写法,联系上文体会它的好处。然后让学生通读全文,你发现这种说明文在写法上还有什么独特之处?这个活动要预留出比较宽裕的时间,让学生静思默想,细细品味欣赏。
比如“关联词语”,在介绍渤海湾的海的颜色富于变化的时候,用了四个“因为”使说明的层次分明;比如,在说明语言上,“可能”这样的词语使语言严密准确,让人感受到作者科学严谨的态度……通过回顾整体,在说明文的知识学习和运用上,我们就可以达到“窥斑见豹”的效果。
六、有效拓展,学会表达
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书本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说明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本的特点,适度拓展,创造性地设计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在语言实践活动中活用说明方法,提升语言的表达能力。从科学知识维度出发,从内容上关照,拓的是课本内容。通过实践,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丰富更立体的感知。从语言学习纬度出发,发展语言。
语文说明文说明方法5
一、 依托教材实例,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1. 有效探究,实现学生智力发展和知识学习的辩证统一
阅读教学的载体――文本是最直接形象的材料,也是提高学生探究和思维能力的最好材料。如果说明文的教学意义只是让学生了解文本中的知识,那是远远不够的。假如教学能给学生带来一定的精神愉悦,进而喜欢说明文,喜欢语文和阅读,并最终形成一定的语文与科学素养,那才真正地实现了教学的意义。
在丰富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通过调整课堂设计,安排合理性的师生互动活动,引导学生乐于探究文本的内容,才能令其习得科普文说明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精心设计问题、有效引导探究将一直伴随教学的设计,教师设计的问题决不能落后于孩子的思维,教师的高度和思维决定了课堂的高度和思维。
学生在什么时候觉得没有劲,那就说明设计问题的挑战性不够!在短短的40分钟内,问哪些问题以及怎样呈现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反复衡量。
如教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第一课时),可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进行重点探究:
(1) 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第一自然段是如何表现这几个方面的?
(2) 尝试把第一自然段中的四个“同样”换成另外一种说法,进一步感受排比句的表达效果好在哪里。
这样的设计,既没有铺天盖地的“问”,也没有水到渠成的“答”。通过简化头绪,把握住文本的整体,设计具有支撑力和牵引力的问题,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的思维参与到文本的解读上来。IBSTPI(国际培训、绩效、教学委员会)20xx颁布的教师能力标准中指出,“提出清晰和恰当的问题”尤为重要。
好的问题能帮助学生巩固、深化、运用知识,能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培养他们的独立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因此,教学活动的有效程度,与问题的有效程度、学生的参与程度呈正相关。教师只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的思维过程,才能有效生成教学目标。
2. 有效涵泳,开发整体品读和关键感悟的均衡能力
相对于人文性较强的文章而言,说明文在表达上有其更为独特的方式,在语言的准确性、趣味性、条理性上更具优势。课文中一些语义丰富深刻的重点词句,值得我们仔细品味和感悟。
比如《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一文中有句话:“可以预料,21世纪人类的餐桌上,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高蛋白食品来自海洋。”句子中“预料”是一个模糊而不确切的词语,看起来似乎不太“科学”,也不太“严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对读比较,看看能否去掉这个词。
在反复涵泳中让学生体会:这看似含糊的词语其实就是作者用词的精妙所在。长此以往,可以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敏感性,并培养学生品读文本及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这篇文章的第三小节中还有一个词――“喜怒无常”,作者借助此词表达了人类对海洋既“热爱”又“敬畏”的复杂心情。如果在教学中能倾情关注,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 依托科普读物,激发学生科学精神和阅读欲望
1. 利用新颖的形式,实现拓展的有效性
采取拓展阅读,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科普说明文知识性很强,与文本相关的课外读物也较多。相应的,针对传统的阅读方式,在课外阅读指导课中,教师可采用更新颖灵活的阅读方式:小组合作、师生共读、亲子阅读、读书会等,培养学生迅速浏览、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
20xx年,笔者参加了南京市第三届课外阅读课赛课,执教课题为《走进科普世界》,阅读主题是指导阅读课外科普杂志。笔者指导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通过整合课文《变色龙》的文本信息以及《小哥白尼》《发现号》等科普杂志中有关变色龙的信息,给一段外文视频配音,取得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教学效果,得到专家好评。
这样设计的出发点在于,一方面,学生课外阅读文学类书籍较多,较少涉猎科普性读物。加之目前图书市场上此类读物适合小学生的较少,个别经典的科普书籍由于知识性较强,又不能有效地引起学生的阅读欲望。
让学生读科普杂志,旨在激发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另一方面,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查找资料、引用资料”“默读速度”等方面的要求,培养学生运用略读的方法,拓宽阅读的渠道,开拓自己的视野,实现拓展的有效性。
2. 搭建连接的环节,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学生在课内学的是方法,课外求的是发展。如何做到学以致用?教师既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根据课文内容搜集相关资料,也可以抓住文本的一个点,拓展辐射开去。适时地利用阅读资料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能使课内外有机结合起来,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在最大程度上开发语文课程的资源。
小学语文科普说明文的教学方法四
1.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科普说明文凭借着生动活泼的文字给小学生讲述了一个个科学故事,让他们了解科普知识,增长见识,感受到科学的无处不在。通过科普说明文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仿生学方面的知识,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
2.了解说明方法,品析语言文字,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一篇篇科普文都是图文并茂、文质兼美的文章。在课堂上,若能引领孩子进行细细品味,了解科普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文字的独特之处,就会提升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提高阅读这一类文章的能力。
3.揣摩表达顺序,理清文章脉络,知道表情达意的逻辑性。
科普说明文的语言确切、简洁、通俗,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在每个句子的内部甚至句与句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认识语句之间逻辑关系的严密。通过致力于从整体和局部上梳理和把握说明文的内在逻辑结构,对学生今后有条理地表达大有裨益,也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最好的依托。
4.重视读
在教学中着力去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再通过朗读传递作者透过文字想要表达的情感。教师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读的问题:(1)读懂科学与知识;(2)读出准确与生动;(3)读出趣味与感悟
5.巧妙写
在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巧妙地把“写”挤进课堂,使学生进行个性化创造,学生既可以掌握知识,又能在充满语文味的写、说课堂中轻松穿行,自然是兴趣高涨、兴致盎然。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文基本功,而且有利于教师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
6.诱导说
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到进行阅读是解决新问题、获取新知识的需要,从而诱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活探究思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他们的探究激情才能被激发。
语文说明文说明方法6
做说明文阅读题时是最让人头痛的了,下面有几种方法帮助解决说明文阅读题。
阅读说明文应该抓住以下方面。
(一).理解说明内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文章内容是指明确说明的对象和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所谓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阅读说明文,抓住了说明对象的特征,便掌握了文章的中心。在整体阅读,理解说明内容的基础上,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1)局部分析,综合概括。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组材和选材,段落层次的'意义和联系,从而综合归纳出说明事物的特征,如(中国
石拱桥)一文列举了中国石拱桥中两个有代表性的例子赵州桥和卢沟桥。我们在分析这两个例子时,不难发现这两座桥虽有不同之处,但却都
具有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的共同特点,因此可以综合概括出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2)抓住关键语句。许多说明文在说明事物时,会明确交待对象的特征,以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因此,我们要学会抓住这些关键性语句,从而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例如(苏州园林)一文,一开始就明确交待了苏州园林的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抓住了这个关键语句,就把握了说明对象的特征了。
总结:其实做说明文时,把握说明对象,抓住关键句,综合概括是重点。
语文说明文说明方法7
一、了解文章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说明文从类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事物说明文,一类是事理说明文。通常情况下说明文的标题往往就是课文说明的对象,比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等。这类说明文要求读者在通览全文,把握说明对象的基础上,结合文本大致内容,深入理解和分析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比如《中国石拱桥》先谈中国石拱桥的一般特点,接着以赵州桥、卢沟桥为具体实例来说明中国石拱桥在历史上取得的辉煌成就。
文章在介绍赵州桥、卢沟桥时,处处强调了石拱桥“不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的特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如《苏州园林》一文。文章首先指出苏州园林的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此后分别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方面对苏州园林的共同点作具体解说。《大自然的语言》就是一篇事理性的说明文。文章向读者阐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研究物候学有何意义等。
二、理清说明文的条理结构
说明文必须按照事物本身固有的条理和人们对它的认识过程来安排层次,常用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一般来说,说明事物的说明文大多采用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说明事理的说明文大多采用逻辑顺序。
1.以空间为序。例如《核舟记》,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先写舟的中间部分,次写船头,最后写船尾。再如《故宫博物院》一文就按照先总后分的顺序,先概括说明故宫建筑物的.总体特征,然后再具体介绍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御花园,而在介绍每一座建筑物的时候,则又按照先外后内、先上后下的顺序。这样安排合乎人们观察事物的习惯,是最合理的顺序。
2.以时间的先后为序。例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就是以时间的先后为序,介绍了我国书籍演变发展的过程,从书籍的雏形到甲骨文一直到现在的缩微图书。
3.以逻辑关系为序。例如《大自然的语言》,先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接着便按照“纬度”“经度”“高下”“古今”的次序来说明物候现象出现的因素,采取的便是从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
分析说明文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重在引导学生理解说明层次的科学性和逻辑性。
三、了解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为了把事物的特征说清楚,或把事理阐述清楚,说明文往往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作比较、摹状貌等。恰当的说明方法能将深奥复杂的知识通俗化、简单化,将抽象思辨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使读者更容易理解被说明的事物和要阐明的道理。
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多种说明方法时,要着重使学生了解说明方法的特点,而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更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有效地说明事物的性质和特征,从而要求学生在习作中根据文章具体内容的说明需要,学会选用不同的说明方法。
四、品味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说明文语言的魅力表现在其准确、简明、周密、生动、形象等方面。品析说明文语言在于其准确之美。如《中国石拱桥》课后练习提到“为了准确地说明事物,说明文用语很讲究分寸”,文章中“比较”“大约”“可能”“几乎”“当时”等词或表程度,或表推测,或表限定,删换不得,突出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另外为了更好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还要推敲词语的意义,注意词语运用的次序。
如《苏州园林》中“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中“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艺术”与“技术”的顺序能否颠倒?通常情况下“艺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效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度和手法,其效果是具有实际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如果颠倒了“艺术”与“技术”的顺序,就不足以说明设计者和匠师们的匠心了,苏州园林的美也就无从谈起了。
语文说明文说明方法8
1、从生活实际出发,让说明文有用
如教学《看云识天气》时,这样导入“古时候,没有天气预报,但古人却能预知天气。同学们猜一猜他们靠什么帮忙?”学生顿时开动脑筋,最后不难得出:“可以借助天象”。“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来认识其中的一个助手——云。”引入课文后,让学生通过列表了解云与天气的关系,之后小组讨论确定答案。
当天的作业是——观察天上的云,预测明天的天气!学生非常高兴,趁机引导他们:“很快就学会知识的原因是作者用了很多特殊的说明方法,现在来认识它们。”于是,学生快乐地接受了很多有用的知识。
2、借用其它学科知识,让说明文变形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中的《被压扁的沙子》是一篇逻辑性很强的文章,用语言叙述不太好懂。于是,笔者在教学中引入了数学的证明题格式和化学的方程式。
先让学生找到斯石英的段落,慢读两遍,笔者将文字变成方程式,用方程式解释“斯石英的`变化过程”。
再让学生读最后几段,又用证明题的形式把斯石英存在与恐龙灭绝的关系表达出来。
变形后的说明文使学生茅塞顿开、眼界大开:既学了知识又看懂了文章,还认识到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
3、吸收其它文学形式,让说明文出彩
文章由于目的不同,故而采取了不同的形式。吸收其它文学形式,有助于说明文的理解。在《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中,笔者适时引入了对联的形式对比罗布泊的今夕,让学生在阅读后把下联对出。只有熟悉课文才能有所获得,于是学生积极阅读,都想成为对联高手。
4、不断进行写作训练,让说明文回归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说明文教学当然离不开写作练习。在八年级的教学中,笔者一直不断地进行写作练习,从说明局部到说明整体,一点点地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习惯了观察——写作的模式。学期中组织年级的作文竞赛——《铁七中的玫瑰花》,并将出色作文结集成册,传阅展示,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兴趣。
语文说明文说明方法9
一、提高认识,明确说明文的重要
说明文同人们的生产、生活、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文学作品所无法取代的。从小学说明文的内容看:如《苏州园林》《蝈蝈》《故宫博物院》《看云识天气》《中国石拱桥》等等。这些文章既有丰富的知识,又通俗易懂,富有情趣,能激发人们的兴趣。不仅给人以经验和智慧,而且给人以启迪和开拓。在飞速发展的现代化时代,说明文的用途越来越为重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认为,文学作品,你可写可不写,而说明文,如作会议记录、定条约,你就非写不可。由此可见说明文的重要性非同一般。因此,笔者认为,说明文教学决不能舍弃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知识本身,片面地就文教文,以致失去了让学生感受知识理趣的机会,而应该是让学生在吸收课文原有知识养料的同时,触类旁通适当地或介绍或引导学生去搜集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兴趣。
二、提升素养,理解说明文的作用
科学素养,即人在了解自然并且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在品质。如今的小学学生正是祖国未来的花朵,因此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科学素养的提高不仅对自身产生巨大作用,对于全社会全民族的意义也同样深重。通过在小学语文课外说明文阅读教学中对科学素养的提升进入嵌入式教学,这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是十分有效的。学生通过对课外说明文阅读的搜集和吸收,可以有效地扩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有重大的作用,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甚至会大大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激发兴趣,教学说明文的基本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说明文,多数形象生动,通俗活泼,让人读得饶有趣味。
在进行小学语文说明文的教学中,应该抓住学生们的兴趣点,积极的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们也可以看到说明文的闪光点和有趣之处。从而可以产生极大的积极性,投入到小学语文的学习中去。在讲授《中国石拱桥》时,向学生播放有关石拱桥的视频录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包括实物、录音、教学片段或者视频等等,通过这些方式来呈现出事物的具体形态,从而可以让学生们一目了然的了解到事物的特征,然后更加具体的了解到课文中的知识。通过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可以达到生动性与直观性的统一多媒体运用于课堂教学对说明文教学而言是一大福音。无论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对学生而言都是一种间接的体验。
多媒体可以通过图片、文字、声音和影像等辅助手段,把说明对象变为直接的感官印象,从而可以让学生们一目了然的了解到事物的特征,然后更加具体的了解到课文中的知识。通过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可以达到生动性与直观性的统一。在学习《看云识天气》时,老师可以事先把八种云的彩图投影出来。让学生们通过课文中对云彩的描述,来对这八种云彩图对号入座。这样学生们的求知欲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的学习中来。
通过学习说明文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往往看似平常,却蕴涵着科学的道理,衣食住行,四季更替,都有其自身的规律,生活其实就是一本大书。而说明文就是从生活出发,诠释生活,介绍知识,明白道理。
四、拓展延伸,说明文能力的培养
现阶段的小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旺盛时期。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对学习说明文最厌烦的是老调重弹,所谓“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这些套话,他们一点就懂了。于是笔者就采用了生发和拓宽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延伸,就是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兴趣爱好,按多样性、广泛性原则选择各类说明文让学生阅读,以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在学习《马》一课时,课堂上在理清该文说明顺序、结构和方法的基础上,介绍了一些知识得到了动物某些特性的启示。现代高精尖的科学技术,如飞机、潜艇、雷达、超声波等无一不是从鸟的翅膀,鱼的流线形,蝙蝠的特异功能研究中得到启示而发明出来的。
语文说明文说明方法10
分清类别读懂文本
拿到说明文要立即分清说明文的类别,注意各自的特点。介绍性的说明文在于让人开阔眼界,增广见闻;记叙性的说明文在于科学地、精确地记录研究对象的变化;文艺性的说明文寓科学性、知识性于趣味性、娱乐性之中;阐释性说明文旨在阐述事理、事因、物因,使人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科技说明文主要是研究自然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文章,其内容主要是介绍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新见解等。
文本就是我们要阅读的文章本身。要做好阅读题,就必须把文本真正读懂,这是答题的必要前提。考试中应该三读文本。
一读,快速浏览了解大意。因考场上时间宝贵,不可能像平时那样慢慢地读,快速浏览的目的是把握文本的主要意思。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正确把握文章的思路,知道文章的结构是先总后分,还是先分后总,还是“总一分一总”,是按时间顺,还是空间顺序,还是逻辑顺序,进而准确地把握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注意,说明实体事物一般以空间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一般以时间为序,阐明事理一般按逻辑顺序,对某事物做单一的说明则根据具体情况来安排,有的说明文综合几种说明顺序。
二读,根据题目细读重点句段。细读不再是全文泛读,而是有针对性地读,这样集中读速度快而且实用性强。题目问什么或者要求什么,就读什么,重点阅读相关内容。注意那些起限定作用的词语及那些表示各种不同的判断的副词,以更好地体会说明文的语言。如《中国石拱桥》一文,是桥梁专家茅以升的说明文。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作者先用“大约”、“可能”表示估计,再用“有记载的”限定范围,然后用“最”强调程度,极有分寸地说明了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的特点。阅读这篇文章,只有用心揣摩,才能体会出这篇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三读,这是对前两次阅读的深化。就是根据全文的意思和题目的要求深入品读,考虑答题思路,确定答案。
审清题意把握要求
许多同学轻视了审清题目这一关,从而出现了不该出现的错误。如因漏读或错读题目而失分,这是一种过失性的失分,只要细心读题,完全可以避免。有的学生忽略题目中的修饰语而失分,还有的是因为没有真正把握题目的要求,答非所问而失分。仔细审题可以帮助考生提高得分率,尤其是一些难度较大或开放性较强的题目更需要认真审题。有些所谓难题,只要仔细阅读,捕捉到题目所给的信息,就能发现其内在含义,进而攻下难关。捕捉到的“信息”只是一个“毛坯子”,需要根据题意作比较后进行精加工。加工的前提仍要始终围绕文章的整体意思比较答案与文中提供的信息的异同,比较答案的内涵、外延和关系是否与题目的.要求相一致等。
准确表述灵活回答
前两点如能做好,就已胜利在望,但如果在表述上略有不慎就可能前功尽弃。表述要准确,就是将前面通过阅读确定的答案以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要求做到准确、简洁、灵活。准确是答题最重要的要求,语言再漂亮,不准确也绝不会得分。在准确的前提下,还需要简洁。答题的语言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准确和简洁。所谓灵活,就是在答题时不能死板地套用平时的练习或检测,考试中有许多题目会让考生有似曾相识之感,即使这个题目与平时做过的某道题差不多,也要细致分析,灵活回答。
掌握方法避免失误
考查的知识点不同,阅读解答方法也不同。解题方法不是绝对的,但要绝对避免容易给解题造成错误的方法。
不少考生为了节约时间,先看题,然后在文中寻找与题意有关的语句,以此来判断答案正确与否。这种方法表面上节约时间,实际上是非常有害的,因为答案的正确选择是建立在对文章全面把握的基础上的,如果带着问题去找答案,就有可能成了瞎子摸大象,答题片面而不完整。还有一些同学答题跟着感觉走。答案写得较多的就倾向于正确,答案写得少就倾向于否定;答案能从原文找到某些词语的就倾向于正确,找不到的倾向于否定等等。这些感觉都是不科学的,要记住,在原文能找到答案的不一定正确,找不到答案的也不一定错误。
希望同学们在考前有限的时间里,应注意有针对性地去加强训练,只有熟练掌握之后才可能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解答说明文的阅读题。
语文说明文说明方法11
1.概述式
开头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事物的概况,给人以总体形象。如《故宫博物院》是这样开头的:
在北京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这就是紫禁城。现在人们叫它故宫,也叫故宫博物院。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有五百多年了。
开头介绍了故宫博物院的地理位置、名称、性质和年代。通过概述的介绍,我们可以大致了解故宫博物院的概况。
2.描述式
开头描写事物的特征或状态,让读者有一个直观的总体认识。如《中国石拱桥》开头是这样描述的:
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我国的诗人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把水上拱桥形容为“长虹卧波”。
开头描述石拱桥的重要部位“桥洞”的.状态特征,然后用神话传说和诗人对石拱桥的描述补充说明这一特征。
3.设问式
开头设问,能激发读者了解知识的欲望和兴趣,急切了解事物或事理。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第一段。由描述红花的鲜艳和美丽,自然提出“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问题,让人们随作者的具体解说了解其原因,探寻其知识。
4.定义式
开始对事物下定义,提示事物内涵(本质特征)和外延(包含的范围),让人了解事物的本质。如《统筹方法》开篇是这样定义事物的:“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它的实用范围极其广泛。”
语文说明文说明方法12
一、激发学生阅读说明文的兴趣
1、精心设计导入环节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的精心设计会对课堂产生深远的影响,有时对一节课的生成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导入环节的安排不仅限于课上,也可以将其延伸到课前,这样可以有充足的时间为课堂进行陈铺。如: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创设情境导入等。
2、发掘文本中的趣味因素
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阅读兴趣点。学生对于新奇的事物总是很感兴趣,教师要善于利用这样的契机,引导学生对其中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入的阅读。比如《种瓜得豆》一文,转基因技术的神奇深深地吸引着学生,读这样的课文会很自然地激发他们的猜想,对于生活中的多种现象他们甚至会有想试一试的冲动。“可以把动物的基因搬到人体里吗?”“假如把猎豹身体里管跑步的基因搬到人体里,会怎么样?”这样的问题敲打在学生的心坎上,阅读的兴趣自然大增。有什么特点和功能?”这样的提问将学生的兴趣引向书籍,引向生活。
3、发挥科学真知的吸引力
说明文中的信息量比较大,或者说信息量比较集中。阅读这样的文章对增长学生的知识是非常有帮助的,多阅读这样的.文章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很有好处。老师可以从这样的角度激发学生阅读的期待、阅读的兴趣。
二、明确并把握好各学段阅读教学目标
崔峦先生说“要把课上成语文课,上成所教那个年段的阅读课,上成所教那种类型的阅读课。做到年段目标准确、鲜明,不缺位,不越位。”课程标准中不同学段的阅读教学有着不同的要求,而且体现了训练内容的层次性和系统性。只有把握好了各学段阅读教学目标,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得到提升。关于说明文教学,《课程标准》第三学段(5-6年级)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而在第二学段(3-4年级)没有提出相应的阅读目标要求。
我们该如何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去教学这种文体呢?教师要从“三个角度”出发:从文体角度出发,应该把握两点:一是所要说明事物的特点;二是作者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从年段角度出发,中年级虽然没有提出相应的要求,教师要根据其它阅读的目标,引导学生认识说明文的作用和特点,适当渗透一些说明方法的教学。而高年级应该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去落实。年段的要求应有所不同,目标要逐层提高。同时,要兼顾年段的其它阅读目标,比如高年级段: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感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等。
三、把说明文教出语文味
1、了解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说明方法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的某个特征而采用的方法。小学教材中说明文的常见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等。在教学时,教师应充分抓住这一点,让学生体会不同说明方法的作用。
2、体会语言的精妙
①准确性。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无误首先体现在那些列举的数字之中,其次是文中的一些起修饰或限制作用的副词或形容词。如《只有一个地球》中,“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句中“至少”一词,本身极其普通,可是在这里却对于句子表达的准确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去掉“至少”,对比朗读,体会表达效果,从而明白,作者用它强调了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过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强调了地球对于人类的性,照应了课题“只有一个”。②生动性。说明文并非都是平实的语言,有的也生动活泼。教师可结合文本特点,激发孩子们的探究欲望,擦亮孩子们洞察语言的眼睛,让学生抓住一些动词,体会文章语句在表达上的特殊效果,进而学会将这些特色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真正地学以致用。
3、学会提取信息的方法
说明文文本信息含量大,怎样迅速地从中获得准确的信息,这是读懂说明文的当务之急。但是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之中,很容易把这个环节变成纯知识的了解,而忽略了交给学生提取信息的方法。
4、领悟谋篇布局的技巧
文章的谋篇布局一般包括:开头和结尾、层次结构、过度、照应等。说明文以条理清楚、思路清晰见长,而我们小学课本中收入的说明文,为了更好的吸引学生,作者不仅仅在语言上下足了功夫,其巧妙的谋篇布局更是让人心悦诚服,是学生习作的好蓝本。如《鲸》,作者从大小、进化、分类、吃、呼吸、睡觉、繁殖等方面介绍鲸,文章结构清晰,可引导学生领悟介绍动物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从而迁移运用。
四、适度的拓展
教师可以结合课文的内容开发和利用一些相关资源进行适度、有效的拓展,这样不仅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还能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如教学《麋鹿》这篇课文,课前教师可布置给学生阅读有关麋鹿的资料,从书籍、杂志、报纸多种途径摘抄、剪贴文字和图画。教学时,教师在原有课文提供的信息基础上,可以呈现另外一些信息―――麋鹿的活动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麋鹿的外形、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等。学完这课后,可组织学生阅读其他更多的动物文章,去了解其他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等。教师在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时要有针对性,可以是与教材内容相关联的文章,也可以是与教材表达方式类似的文章。
五、说、写结合
语文教学最终还是要落实在说和写上。说明方法是通过具体的语言表现出来的,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是单纯把课文知识介绍给学生,还要巧妙地把“写”融进课堂,使学生在二度感知文本的同时进行个性化创造。
(1)仿写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手段,它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写作,而且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习作的兴趣,甚至可以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
比如:在教学《卫星比武》这篇文章后,让学生学写并列式短文,用“名称、形状、用途、自述”的顺序介绍一种自己课外了解的卫星。仿照课文《鲸》的方法写一写生活中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如狗、猫等。
(2)改写。教学《新型玻璃》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改写成一篇以第一人称方式叙述的《新型玻璃的自述》,这样在阅读和写作之间架起了桥梁。然后再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写的《新型玻璃的自述》,让学生在获取科学知识的同时深入感知文本,体验到“干瘪生硬”的说明文同样需要巧妙的架构和生动的语言。
(3)补写。补写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非常重要,也非常有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补写文中省略的部分,也可以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续写。
小学 语文说明文的方法小学语文说明文的方法一小学语文说明文的方法二小学语文说明文的方法三
语文说明文说明方法13
一、严格按照要求,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说明文,关键是弄清说明文的教学目标。我认为,说明文有两类教学目标:
1、一般教学目标。即识字写字、学句写句、朗读默读、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等,这是教学任何一篇课文要实现的教学目标,教学说明文也不例外。
2、特殊教学目标。即学会阅读、写作说明文这种特殊的文体。课程标准对高年级的说明文教学提出如下明确要求:“阅读说明文,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这句话对说明文教学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抓住要点,二是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抓住要点”与课标在中年级提出的“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要求有近似之处,但要求更高一些,要分点说出全文的主要内容及分点说出某些段落的主要内容。因为说明文大多是按若干要点组织文章思路的,抓住了要点,就抓住了文章的纲领。抓住了纲领,就大体把文章读懂了,把文章的结构弄清楚了。
“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主要是了解“下定义”、“列数字”、“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等方法,并初步学会运用。
二、审视说明对象,整体感知课文
1、抓特征的典型性。说明事物的文章,是为了使人们了解某一事物的性质或发生发展的过程。作者怎样才能把某一事物说得准确、清晰,让人们了解它呢?抓住事物的特征是一种主要的方法。任何事物都有它自己的特征,这是它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所以,只有抓住说明事物的特征,才能使人们对某一事物获得深刻的认识。
教学说明文,首先让学生通读课文,然后教师可启发学生思考: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出示之后就该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抓住事物的哪些特征来说明事物的。可以直接揭示,也可以让学生加修饰语揭示特征。
如教《神奇的克隆》一课,可以把“神奇”作为教学主线。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悟的基础上,“把握特征的典型性”可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第一步,立足全文抓特征,作者写克隆,是抓住哪几个部分表现克隆的“神奇”?第二步,学习克隆是什么,引导学生抓住各段的要点,作者写克隆的神奇,是抓住哪几个要点写的?第三步,让学生自学其余各段,抓住“神奇”体会克隆的.意义。这样自始至终围绕事物特征的典型性来教来学,学生既可以学会抓事物特征的典型性,又可以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还可以提高思维能力,掌握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可谓一举四得。
2、抓结构的条理性。人们接受知识是按一定认识过程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而逐步深化的,说明文在结构方面就必然突出事物内在的条理性,以显示事物之间存在的逻辑联系。言之有序,条理清晰,则体现了说明文的特征。因此,分析说明文就要注意理清作者构思的逻辑顺序把握文章的结构特色。
说明文的结构是作者运用语言材料说明事理的整个过程中所做的部署安排,但作者所用的材料不是随意堆砌的,而是围绕文章的中心按照一定的条理顺序,有目的有步骤地组织起来的。就是说要层次清晰,言之有序。就其材料的结构组织来说,有的按时间顺序,如《烟台的海》等文;有的按空间顺序,如《大自然的文字》等文;有的按逻辑顺序,如《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等文;有些比较复杂的说明文,往往几种形式综合运用。
另外,分析文章结构,不仅要使学生清楚文章材料安排的先后顺序,更重要的是要弄清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其作用是什么,深刻理解文章在结构安排上的科学性和逻辑性,真正把握说明文言之有序、条理清晰的结构特色。
三、深入研读课文,体会文章特点
1、抓说明方法的多样性。说明的方法是一篇说明文的表达技巧因素。常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引资料、列图表等。教学说明文,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弄清说明方法,掌握说明技巧,形式说明能力。
一篇说明文,往往灵活地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在教学时要根据文章的特点,分清主次,着重分析在文章中占主要地位的方法,探讨其精妙所在。例如《麋鹿》可重点分析作比较、列数字的方法;《神奇的克隆》可以主要分析举例子、作比较的方法等。
进行说明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能找出文章中采用了几种说明方法上,更重要的是把特定的事物、特定的说明目的和相应的说明方法联系起来,探讨文章为什么使用这种说明方法。例如《埃及的金字塔》,大量采用数据说明埃及金字塔的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既准确地反映了事物本身的情况,显示了科学研究的严密性,又给人以翔实可信之感,还避免了抽象、浮泛以至于冗赘的说明。此外,还可引导学生探讨怎样综合地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更好地说明事物,阐明事理。
2、抓说明语言的灵活性。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严密、简洁、明晰,并且要尽量生动形象,富于情趣。
准确、严密。说明文的语言最根本的特点是准确、严密,因为只有用语准确严密才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才能保证内容的科学性。例如《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陨石的水分比较少,而彗星本身大多是些大冰块,含有丰富的水。也许是持续了数亿年的彗星和陨石风暴,给兄弟俩送去了最初的水。”这里运用了“大多”、“也许”、“数亿年”等词语,就准确严密地说明了火星上水可能的来源。
简洁、明晰。无论是介绍浩瀚的宏观天际,还是解释纤细的微观世界,欲清楚明白地述说古今中外之事物与事理,就要有简洁、明晰的语言。如《学与问》一文,作者在总结观点时,用了“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用语简洁、明晰,使读者对文章的观点有了清楚的认识。
语文说明文说明方法14
一.读为基础
语文知识是在灵活的课堂教学中被学生认知、吸收的,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其阅读感知能力是教学的关键。由于小学生对科普知识具有较大的认知差异,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具体情况。
读作为语文学习的基础,对于各个学段的教学都极为重要。小学教材中的说明文语言较之文学作品语言客观严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普遍反映科学术语较为拗口,难以理解文章内容,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存在断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地引导学生通过读体会规范言语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读懂科学知识,读准科学语言,读透科学感悟。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以多种读的方式充分认知文本。初读整体感知文章大致内容,理清文章行文逻辑顺序,如质疑—举例论证—总结,精读时引导学生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文章所使用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在整体回顾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品味语言准确捕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理解其“管中窥豹”的`表达效果。
如在教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文,如何让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孪生兄弟”的意思,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就火星和地球之间相似的地方进行比较,以科学证据来肯定科学家的推断,教师要注意进一步加深其对文本的语言的准确性和内容的生动性,如能否将说明文中作者所使用的“大多”、“很少”、“大概”等词语删去,引导学生说出原因,体会删去后文本意思的改变,从而加深学生对说明文用词严谨规范性的。
在科普说明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等说明方法的使用,让学生通过朗读,品析文中语句,形象地感知文中的说明方法。
二.思为关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将说明文知识简单地灌输给学生,或者引导学生直接通过文本阅读获得知识,忽视学生在文本感知阅读过程中的个性化思考,可能进一步导致师生之间的知识落差。“所谓知识落差是指教师传授的知识量与学生可能接受的知识量之间的比差。
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努力优化教学过程,追求课堂教学容量,使学生在听课中始终保持积极的状态;另一方面要通过客观分析学生的基础现状及接受能力,来确定恰当的知识落差。”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选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说明文语言较为形象简明。
教师应当在引导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采用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方法,如根据说明文的表达方式的不同,分为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记叙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实用性说明文,而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多以事物说明文、科普说明文为主,学生通过严谨规范的语言获得对说明形象的认知。
学生在品读具有文学趣味的说明语言的同时,根据自身的知识经验对文章内容进行思考,当学生把握说明语言的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对课外知识内容进行重新分解组合,从而提出其他问题,这就是动态教学中教师所面临的生成问题。
说明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生知识背景的差异,容易生成各种临时性的动态问题,这种问题的生成恰巧是学生个性化思考的结果。教师应当根据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时转变自身的角色,及时补充科学知识,与学生进行平等互动的交流,让学生能将文本教学中的疑惑充分化解。
在小学说明文教学中,师生的思考极为关键,教师的思考能够为预设教学提供基础,学生的思考能够为教师的及时总结反思提供基础,两者之间互为因果。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应当进一步将新课标的理念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课堂学习中获得感性知识,与自身的背景知识进行双向结合,真正地激发学生自身向往科学、热爱科学的内部情感。
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地预设说明文教学。关注于传授科学知识和培养创新技能,有效地联系三维目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重视学生的质疑,敢于正面教学目标的落差。
另一方面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带领学生探究说明文中的科学价值,分清主次、重难点教授知识,切勿将说明文文本的字词篇章知识、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一锅烩,进而偏离说明文教学的初衷。
再者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思考,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自主感悟,以课堂互动对话的方式,进行平等对话沟通,真正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在说明文教学中真正地改变自身的角色定位,成为科学知识探究的小主人,教师成为启发点拨作用的引路人,合理引导教学活动。
三.行为反馈
说明文以科学知识为基本内容,教学时具有自身的规律,教师不仅要抓住文本中的知识重点,带领学生学习表达方法和语言文字,还应当将课内文本知识拓展迁移到课外,让学生通过掌握的学习方法,一方面能举一反三地对同类型的科普文章进行有效地解读,为自身的写作技能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转变已习得的知识为实践技能,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双向壁垒中积极课外观察、实验操作、记录数据、科学反馈的方式,开发利用说明文文本中所涉及的知识。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小学说明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实验,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性。
语文说明文说明方法15
一、运用激发情趣的方法导入课文
倘若每节说明文教学一开始就能使学生很轻松地进入学习境界,学生就不会觉得学说明文是一种负担,教学效果则会好些。如:教《蜘蛛》一课时,让学生猜谜:“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摆起八卦阵,单提飞来将。”谜面有趣简单,学生很快就猜着了。接着再提两个问题,蜘蛛以什么为生?它是怎样吐丝的?因为蜘蛛是学生所熟悉的动物,所以他们的积极性很快地调动起来了,连平时少言寡语的学生也纷纷议论开了,课堂顿时轻松活跃起来了。我们一般都可以采用想象、联想、列图、猜谜和成语等较有情趣的方法来导入课文,以此调动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
二、注意课堂教学的生发,要开拓与课文有联系的知识
因为中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只要是新奇的东西,就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学生对学习说明文最厌烦的是老调重弹,所谓“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这些套话,他们一点就熟了,何需我们教师喋喋不休!因此我们就可以采用生发和拓宽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后,我们可以布置学生查阅资料,在了解某种动植物习性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写一篇与仿生学有关的科幻式小品文。学生的习作内容定会丰富多彩,趣味百出,内容可能近乎荒诞,但一定会妙趣横生。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大大激发学生读写说明文的兴趣,而且能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并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
三、课内教学与课外研究相结合
比如教《向沙漠进军》这一课时,在课堂上可先引导学生在课文阅读中掌握“改造沙漠、化害为利”的主题,即以此作为点,并印发《绿化沙漠开发沙漠》的通讯报道(《文汇报》1994年3月14日)作为参考,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化害为利”的重要性,进而指导学生课后寻找防止水土流失、搞好生态平衡、治理环境污染等方面的资料。要求学生联系本地实际,以《谈××公害及治理》为题,着重说明一至二种影响生活和生产的公害以及化害为利的情况。由于这样的教学内容既出自课本又超出课本,往往带有基础性、新鲜性和趣味性,很合学生的口味,所以定会大大增加学生的主动性,令学生个个兴致勃勃、跃跃欲试。
四、结合课文、参照比较、开阔视野、启迪思维
比如教《死海不死》这篇科技小品,让学生了解了死海的成因和变迁,使他们对海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后趁热打铁,印发与课文相关的文章《未来海底世界》(选自《中学生之友》)这篇融科学性、文艺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小品文与课文放在一起阅读,在内容上与课文互为补充,写法上又可以参照比较,让学生在学过的课文知识的基础上,比较这类文章的异同,这样不但能了解学生掌握课文知识的情况,而且对丰富学生知识,开阔视野,培养能力,启迪思维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同时,因所比较的文章富有趣味性,能引人入胜,这也就调动了学生自学的积极性。从上述四点教法可以看出,它们在教学上有着重要的作用,笔者初步概括为下列几点:
第一,充分挖掘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潜力,提高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效率。这四种方法,都是以说明文的'知识性、趣味性来激发学生兴趣为着眼点,这就要求教师对每篇说明文教学给予精心设计,巧妙构思。在结合讲析说明顺序——说明对象——说明方法的基础上扩展教学内容。这样既能提高学生思考、研究、想象和读写的训练效率,还能以特有的新意和创造性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快乐。
第二,有利于养成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这四种方法是依据说明文的知识性、趣味性的特点而设计施教的,它能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做更好的发现:或把课内所学的知识用于新环境,形成能力;或者通过某种变式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既获得课内知识,又领会怎样获得更新知识的方法和途径。
【语文说明文说明方法】相关文章: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介绍03-06
小学语文说明文的教学方法02-09
说明文方法的作用03-13
语文说明文02-01
英语说明文写作方法有哪些02-08
初二语文说明文01-31
说明文12-27
石榴说明文01-29
桥的说明文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