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作文大全>书信>给袁隆平写一封信

给袁隆平写一封信

时间:2024-08-14 12:47:51 书信 我要投稿

给袁隆平写一封信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书信的身影吧,书信具有明确而特定的用途和接受对象,并有固定的或惯用的格式。那么你知道一封好的书信该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给袁隆平写一封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给袁隆平写一封信

给袁隆平写一封信1

敬爱的袁隆平爷爷:

  我是来自xx省xx市的一名小学生。我知道您一直有一个“禾下乘凉梦”:试验田里,杂交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像扫帚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沉甸甸地低着头,一阵风吹来,稻浪此起彼伏,您就躺在稻穗下乘凉……

  我和您一样,也有一个超级梦想:能邀请您到我们学校,亲自指导我们种植水稻。这学期,学校为了让我们认知劳动的意义,享受科技创新的快乐,学校里每个班级都开设了一个个“绿色农场”,让我们种植水稻。上周四,我们把土翻好,并撒上了肥料。现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我们全班同学都期盼您能来现场指导我们种植水稻。

  正如美国科学院院长西瑟罗纳说的那样:袁隆平先生发明的杂交水稻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增产后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多人的`吃饭问题……您真是当之无愧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我们水土好,也是适合种植水稻的地方,袁隆平爷爷,您想来试一试吗?

  袁隆平爷爷,您说过: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我们有了在校园里种植水稻的灵感,也下定了为了种植水稻而付出辛勤汗水的决心。只求您带给我们种植水稻的技术和成功的机遇,让我们展现天性,实现梦想。

  袁隆平爷爷,我们想掌握种植水稻的技术,想体验劳动的快乐,更想品尝成功的喜悦。我真诚地邀请您能来我们学校,指导我们种植水稻!我们一定会牢牢地抓住这个机遇,让稻花的香味飘散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也飘进每一个孩子的心里。

此致

敬礼!

xx

  20xx年xx月xx日

给袁隆平写一封信2

敬爱的袁隆平爷爷

  您好!

  我是一名来自北京师范大学青岛城阳附属学校的学生,我乐观开朗,是个爱笑的孩子。

  在开学后,我转到了这里,看着开心农场的稻子慢慢成熟,我想到了您的"超优千号"。它是不是也成熟了呢?在我们种植、育苗的时候,它也在生长吧。不过相比于经验丰富的农民伯伯,我和同伴们实在是业余:水量不知道,移苗的间距不知道,就连水也用的地下水……还好有家长们帮忙,老师自己也查资料,时不时的组织我们照顾水稻。现在,稻田里不仅有水管,而且还搭上了白霎霎的"天网″。今天是我们班收获的日子。我想到了观察水稻的日子,在那些日子里,我见证了只有小腿高的稻子如何抽穗、开花、结出一粒粒的稻谷,也留下了许多的美好回忆。

  您知道吗?在观察水稻时,我时常想起你,想起您那两个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你那为梦想而奋斗的精神总让我钦佩不已,尤其是您在南红良种繁育场时,当助手发现了"野败"一一株天然的雄性不育株野生稻,并发来电报时,您正在遥远的北京开会,却连夜赶火车奔回海南岛,仔细检验它的真伪。那需要多少精力呀,在北京开会已经有些累了,连夜赶火车,仔细检查会雪上加霜。而您却为了梦想赌上健康,让自己无怨无悔。又为了改进杂交水稻,一直奋斗了22年,将自己最好的年纪献给了研究。这还不够,你把安逸的`老年都献了出去,90岁高龄,您的办公桌上依然资料成堆,别人在享受,你却在努力。您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

  青岛,一个美丽的城市。它拥有约50万亩的盐碱地,对海水稻的研究可谓是如虎添翼,这里不缺少人才,也不缺少杂交水稻接班人,研究者可能会变,但是一代一代接力,总会完成您的梦想。在一万人中,总会有伟人出现,创新、探究。您的三个月,影响着青岛,影响着全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迈步向前。

  青岛,正翘首以盼,期待着您的到来!

  祝您身心健康,梦想成真!

xx

  20xx年xx月xx日

给袁隆平写一封信3

敬爱的袁隆平爷爷:

  您好!

  我叫xxx,是北京师范大学青岛城阳附属学校六(7)班的一名少先队员。

  在今年暑假,我们学校组织了“走进海水稻”的实践活动,我成为了一名海水稻研究员。

  听辅导员老师说,我们这次用的海水稻种子,就来自我们青岛的海水稻研究基地。老师还告诉我们,青岛海水稻研究所,是您在2016年创建的,在江苏、新疆、海南,都有您的。海水稻研究所,您的'足迹踏遍大江南北,您每年至少有三个多月的时间在青岛度过。

  袁爷爷,我们青岛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三面环海,有50多万亩盐碱地,其中环胶州湾一带,就有大片滩涂。我们学校距离胶州湾不到一公里,学校地下水的盐碱度就非常高。老师说,如果海水稻在我们学校试种成功,海水稻就有可能在胶州湾的滩涂大面积推广种植。我们听了可激动了,纷纷报名参加暑假海水稻实践活动。7月2日上午,我们刚刚结束了期末考试,下午就拉开了“走进海水稻”活动的序幕。我们查资料,收看“农广天地”,了解水稻种植知识;我们挥舞铁锨、镢头,翻地、整地……

  暑假里,每周的周三和周六,早上六点半,我们这些小研究员,就和辅导员老师相约海水稻试验田,拔草,捉虫,浇水,观察,记录,撰写观察随笔……作为首批海水稻实践活动的小研究员,我们有幸亲眼见证了海水稻的整个生命历程:浸种、催芽、育苗、插秧、分蘖、拔节、抽穗、扬花、灌浆、成熟,历时四个月,长达121天。

  袁爷爷,告诉您个好消息,我们在校园里种的海水稻,不仅结出了稻穗,而且穗穗饱满,现在已经泛出点点金色,我们计划在今天下午开镰收割。老师还说,收获后,要给您寄去一些,让您品尝一下我们亲手种出的稻米呢!

  袁爷爷,您的梦想是“禾下乘凉,让水稻覆盖全球”;我们青岛的孩子,也有个梦想,那就是早日把青岛50万亩盐碱滩涂,变成年产6000万吨的米仓!

  袁爷爷,您什么时候来青岛,期待与您相见!祝爷爷身体健康,寿比南山!

  写信人:

  日期:

给袁隆平写一封信4

  最尊敬的袁隆平院士,您好!我和您从未谋面,可以说完全是行走在两条平行线上的陌生人,但惊闻您离去的消息时,一种莫名的伤感却彻头彻尾地将我笼罩。说实话,我们素昧平生,但那一声声发自肺腑的“袁爷爷,一路走好!”,这些天令我失魂落魄不知所措。

  一生永为“稻粱谋”。我一直在想,是什么动力支撑着您“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想必除了心中装着人民,很难找到其他的答案。千言万语,道不尽您一生的耕耘。这两天有关您的消息铺天盖地席卷而来,我不停地在网络上找寻您的经历和过往,感知您的平凡和伟大,感受老百姓对您的真情和厚爱。这一刻我终于明白了“你若心里装着百姓,百姓将把你高高举过头顶”这句话的真谛。都说民以食为天,您让老百姓远离饥饿的恩情比天高比地厚啊,老百姓怎能不记着您的好呢?

  稻菽千重浪,粒粒皆思念。昨天的长沙城下起了小雨,那淅淅沥沥的雨滴正是老百姓流下的泪水。昨天,在长沙给您送行的队伍排起了长龙,这些人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他们中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稚嫩的孩童,有农民、医生、军人、3学生、外卖小哥,有人免费送花、有人免费开车接送、有人免费提供口罩,在长长的送行队伍中大家有序等候,只为能够送袁老最后一程。虽然我没法前往悼念,但那首悲伤的《送别》曲却在我脑海里循环播放着。

  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这是您常说的一句话,也是您辛勤耕耘的`写照。“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您怀揣这两个梦想用脚踏实地的奋斗、敢为人先的创新和鞠躬尽瘁的坚守,创造了一颗稻种填满粮仓的奇迹。开创杂交水稻研究,1997年开展超级杂交稻研究,20xx年、20xx年、20xx年、20xx年分别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20xx年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这一连串数字的背后是科学探索的力量,更是您不懈追求的结晶。

  您曾寄语青年:“要树立理想,并努力为实现理想而奋斗”。如今您带着一粒“种子”去了远方,落红化泥更护花,我们坚信您在中国大地上播下的梦想,必将在后继者心里生根发芽。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袁老,您不仅给后人留下了粮食的种子,而且将创新与奋斗的“种子”留给了后来人,我们一定会带着您的梦想做好当下,朝着您的梦想继续前行。

给袁隆平写一封信5

  “袁老师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杂交水稻。说起杂交水稻,他眼里永远都有光,并且‘滔滔不绝’。因为专注执着,他才能挺过杂交水稻科研发展过程中无数次的挫折和失败。几十年如一日,才有了今天我国杂交水稻技术的世界领先。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要学习袁老师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党委书记张德咏说。

  袁隆平离世前,曾在三亚住院治疗。有一天,张德咏去医院向他汇报工作,时间已是晚上9点多。尽管很晚了,但他依然和张德咏交流了40多分钟,耐心细致地交代中心要抓的重点工作。

  “袁老师是我们中心的家长。他走了,我们都很难过。我觉得,学习是对他最好的纪念,传承是对他最好的缅怀。我们会传承先生未竟事业,竭力做好世界粮食安全事业中的中国担当。”

  “我和袁老师相处了12年,他每次看到我的第一句话都是杂交水稻。他常说电脑里、书本里都长不出水稻,要种好水稻就必须下田。他也是这么做的。前几年他身体好的时候,每天都下田观察水稻长势,风雨无阻。我做栽培工作,那时候下田次数都没有他多。这两年,由于身体原因袁老师出差次数少了,但他经常打电话询问试验田情况,特别是水稻快成熟的时候,几乎每天都打好多个电话来问。”中心栽培室主任李建武说。

  “我们做栽培工作的经常被人调侃,‘远看像种田的,近看像卖炭的,仔细一看是做水稻科研的’。”李建武说起来很无奈,“栽培工作又脏又苦又累,有时候我都想放弃。但袁老师几十年如一日都坚持下来了,我们这点苦算什么?现在袁老师走了,但他的精神就是我们团队的凝聚力。再苦再累再难,我们都会接续他的‘禾下乘凉’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想。”

  同样感受的,还有中心研究员马国辉。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因科研经费匮乏,从事水稻栽培工作的马国辉一度想离开。他清楚地记得,有一天,袁隆平像往常一样去田间“打卡”,他拉着自己坐在田边,边抽烟边跟他说,科研要耐得住寂寞,希望他留下来继续坚持。

  此后,马国辉担任中心党委书记期间,袁隆平依然要求他在长沙和三亚各种一丘高产田,与中心年轻专家“PK”,不能因科研管理工作而耽误科研。后来,马国辉退休,袁隆平又嘱咐他“退位不退科研”。

  “现在,我还在做第三代杂交稻攻关和耐盐碱水稻配套技术研究,并有了阶段性进展。虽然我已年过六旬,但我会像他给我起的绰号‘马似驼’那样,像骆驼般负重前行,不负他的期望。”

  心怀天下,敢为人先,他的'科研从不“藏着掖着”

  1970年,袁隆平助手在海南三亚发现“野败”。为尽早实现杂交水稻“三系配套”,他没有藏着掖着,将珍贵的“野败”材料分发给全国相关协作单位。此后,全国大协作,在1973年迅速成功实现了杂交水稻三系配套育种,并很快育成了“南优”等系列籼型杂交水稻高产组合,使杂交水稻快速走向大面积生产,也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成功利用水稻优势的国家。

  张德咏在报告中还谈及,杂交水稻在中国大面积推广后,袁隆平带领团队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为近80个发展中国家培养杂交水稻技术人才14000余人。现在,全球已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杂交水稻试验试种和推广。

  “博士毕业到现在已20多年,我坚持应用研究,相继选育出了中国第二、三、四期超级稻代表性品种。我们缅怀袁老师最好的方式,就是学习他的精神,破除‘四唯’,真正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我希望我们团队,未来能像他那样,扎实推进理论突破,并致力于将理论突破转化为技术和材料的原始创新,助力新品种产量潜力大幅提高。”邓启云说。

【给袁隆平写一封信】相关文章:

写给袁隆平的一封信03-12

给袁隆平院士的一封信12-08

给袁隆平爷爷的一封信04-05

给袁隆平爷爷的一封信范文12-22

[精]给袁隆平爷爷的一封信12-03

写给袁隆平爷爷的一封信06-24

小学生给袁隆平的一封信11-23

【实用】给袁隆平爷爷的一封信范文2篇02-28

悼念袁隆平爷爷作文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