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作文大全>写人作文>妈妈的爱作文500字

妈妈的爱作文500字

时间:2024-06-22 13:04:47 写人作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妈妈的爱作文500字(荐)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妈妈的爱作文5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妈妈的爱作文500字(荐)

妈妈的爱作文500字1

  当看到这本书的作者是朱自清先生时,我首先想到的居然不是他那篇著名的散文《荷塘月色》。反倒是那个最近在网上流传的有关于橘子的那个暗骂人的梗。偏巧这本《经典常谈.文艺十六讲》的作者正是朱自清先生。朱先生大概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曾经所写下的那篇饱含父子亲情的《背影》放今天变成了一句骂人的巧话。

  “我去买几个橘子,你就站在此地,不要走动。”这句话虽然在初中的语文课本上就已经见到过,可是还是不知道被用来坑了多少人。这年头若是你没有认认真真的好好读几本书,真的是被人骂了不知多少次还不明就里呢。所以说阅读还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并且一定要读经典之作,否则就容易在不知不觉间沦为别人的笑柄。

  顺着当下国学兴起的热潮,也曾经凑热闹四书五经、诗词歌赋、经史子集的也买了不少书回来。不过不要说是完全阅读理解透彻了,就是大致翻翻都没有看完几本。为什么弄成贪多嚼不烂的局面?因为看不懂啊!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是好,可是也是几百上千年前的产物了,说白了就是代沟太多太深,没有个明白人来为自己指点迷津,单凭一腔热血去琢磨,想要领悟其精髓,还真的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

  所以得找位大师来指点一下自己。朱自清先生的这本书一共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经典常谈”和“文艺十六讲”。经典长谈从最基本的《说文解字》开始讲起,之后历述《周易》、《尚书》、《诗经》、《春秋》、等我们熟悉名称却又不熟悉内容的经典国学之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为我们剖析古文中的精彩篇章,让读者明白如何去读经典文学,轻松且顺畅的了解国学经典中的精华部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是为什么当下有许多人书看了不少,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可一到下笔写文章就驴头不对马嘴不知所云了呢?说到底还是对文字的掌控力不够啊!在此书的.后半部分《文艺十六讲》中,朱自清先生将为读者讲述什么是文学,教授读者如何了解并欣赏文学与你一同分析古今中外知名作者的文学作品,一针见血的点出其中的精彩之处,讲述自己的心得体会。通过这一篇篇细致详实的文章带领读者去领悟文字创作的精要,在阅读中学会掌控文字。真正做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说到底,读与写,其实是彼此带动,相互作用的。只读不写,难以真正的将感悟化为己用,只写不读又难以让人吸取更多的内涵营养。关于如何去读,如何去写,朱自清先生在这本书中都已经为我们讲了许多,至于能学到多少,就看个人领悟了。

妈妈的爱作文500字2

  一本讲述中国古典文学著作的名书,一本带你品味中国古典文学的名书,一本伟大而神奇的名书,在初二这一学期走进了我的学习生活,它便是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

  儿时的我便就喜欢在浩瀚的书海里遨游,去探索新知,去寻找奥秘,每一本书都有着它独特的魅力。现如今在我眼前就有这么一本神奇的书,会吸引着我在书海中求索、吸收、消化,萃取各书之精华,最终凝成了这本我正捧在手心里的《经典常谈》。

  人犹如沧海一粟,但集天地之精华。《经典常谈》就犹如浩瀚书海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于书海之中光彩夺目。

  说起《经典常谈》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值得让我们去细细品味。走进《诗经》,我们仿佛走进了远古时期那繁华的都市,赏析着伴有美妙音乐而唱出的那富有韵律的诗,总会令人心旷神怡,久久陶醉在其中。再品《史记》,朱自清并没有在谈《史记》中,拿那些千古流传的传记本说事,而是在《史记》的大身影下,刻画出了司马迁那虽弱小但顽强的身影,和他那不怕吃苦、面对酷刑,忍辱负重、奋勇向前的精神。让人不禁想窥一窥他笔下的.《史记》那“无韵之离骚”的华彩。

  朱自清先生的这部《经典常谈》总会让人感到一种似懂非懂的朦胧,如果说这本书是一部指南,那么他就是告诉你南边的方向,却又用一层薄雾罩上,让你情不自禁的想走进去看。《经典常谈》无疑是一本亲近人心的书,让你感受到仿佛在与一位知己好友交流,这本书真的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经典常谈》是一部有趣、丰满的书,它讲历史、讲古人、讲文化、它不啰嗦也不说教,而是不经意间让你看到那个角落还放着一些书,它们很老、很旧,但里面却沉淀这许多有意思的东西,不妨让我们再细细品读。

  皓首穷经典,青灯书常谈。在读《经典常谈》的每个夜晚,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学者,他伏在案前,耐着性子,把那些宏伟而磅礴的羁绊,一笔一划的写在纸上。他单薄的身形摇曳在光里,那仿佛是巨人的背影……

妈妈的爱作文500字3

  “经典名著”就是我们中小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虽然之前也看过,但是真正接触的时候,却还是感觉有太多东西要去看的,以前都不明白,但是经过一个假期的努力,以前的一些看起来不是那么简单的。

  “经典名著”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之一。这些财富都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这些财富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之所在。

  读了《经典常谈》之后觉得这门课很有意思,这门课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升华,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经典常谈》是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一个展示,它让我们了解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们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现在的主要精华,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华之宝,也是我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的精华。

妈妈的爱作文500字4

  在民国时代,有很多人尝试用浅显的白话来介绍或翻译古代经典,启发人们对经典的学习兴趣,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在这一类书中,朱自清的《经典常谈》是非常出色的一种,直到今天还仍受欢迎。

  这本书虽然主要在于普及性,但是也并未放弃学术性。朱自清先生在书中吸收了清代以来,直到当时最新的研究成果。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四书”,从前的学生入学是从“四书”读起的。这是那些时代的小学教科书。在“四书”中,《大学》是学者入德的门径,《中庸》是孔门的心法。

  “人有人心和道心,人心是私欲,道心是天理。人该修养道心克服人心,这是心法。”这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人要努力克服私欲,实现“小我”,努力修养天理,成为“大我”。“小我”就是突破自己的私欲,“大我”就是达到一个很高的.精神境界了。从人心到天理,是让自己的思维空间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成为一个无私的人。从狭隘到豁达,如果领会不到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的,是无法论天下事的。

  当一个人的“心法”修炼到一定的境界,对于他来说,并不存在“无私奉献”,因为他会考虑的无比周到,会时刻为他人着想,克服“私欲”修养“天理”是自古以来学者的追求和向往。将古人的智慧化用在我们的生活中,“小我”就好比是我读书,仅仅为了取得一个理想的成绩,我在公众之事中多出力仅仅是为自己获取加分项,这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与自己有利的就做,无关的就视而不见。而“大我”的体现却是努力读书是为了增长自己的见识、丰富自己的内心、提升自己的修养,成为一个于社会、国家有用的人,并将发挥自己的光和热。为公众之事多尽力,也是因为践行社会主义的时代美德,这恰恰是青少年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这便是我读《经典常谈》领略的一二。

  这本书为我开启了重新认识古代经典的大门,让我能够更多地了解我国古籍的基本情况和意义所在,并为我所用。

  阅读经典,不仅加深了我对中华文化的多元理解,还加深了我对古代先贤思想的认识,更加增强了我对先贤的敬重之情!

妈妈的爱作文500字5

  《经典常谈》是一部介绍剖析古代经典的书。

  它的作者为朱自清,朱自清先生著这本经典常谈,也许真正认识到了他那个时代及我们过去的教育在某一个方面有所缺失一一或太超前或太落后。朱自清先生说过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使用而在文化。这句话放在哪一个年代都是受用的。不论是学生还是学者,平民还是教师。在求知的路上,人们总有一些错过,一些迷失,而这本《经典常谈》是引导那迷途之人,迷茫之人,确实是一盏经典的指明灯。

  这本书也被分为了13篇,每一篇都是专题研究的成果。他按照传统经史子集的`顺序,把中国古代重要文献典籍的基本知识,用精简明了的文字来介绍,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叶圣陶先生在为1980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重印本书写的序里说,全书文字里行间表现出作者那种嚼饭哺人的孜孜不倦精神。从建设精神文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来说,当代该书无疑仍有很好的作用。

  该书有很多好句好段值得欣赏识记,例如:

  鱼知道水深浅,人晓得路险易。

  活着就有希望,死了就没有希望。

  人生如梦,岁月如流,珍惜当下,把握每一个转瞬即逝的机遇。

  勇士搏出惊涛骇浪,弱者随波逆流。

  天才是99%的勤奋加上1%的灵感。

  只有用心去感受,才能收获最真实的收获。

  时间是人生的刻度,只有用它来衡量,生命的意义才得以彰显。

  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命运。

  人生的旅程就像一场大雨,即使冷清,也会有泥土的芬芳。

  人生如画,色彩斑斓,只有勇敢面对才能绘制出美丽的画卷。

  在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今天,电子产品占据了我们的生活,进行品读精典的时间越来越少。如此之著作,尽管历经岁月洗磨,但黄沙漫绝之下,其承载的历史众多,未来仍会熠熠生辉。我国古代经典反映的是不同时代的思考,亘古不变的道理,纯洁高尚的情操。即使时代相隔胜远,我们也能从中感受到文字的温度,或许这就是经典带来的魅力。

  《经典常谈》还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经典的语句是一扇窗户,可以通过它来观察世界,开阔自己的视野。他让我明白经典的语句不仅仅是一种文字形式,而是一种智慧,能让人们得到解决问题的灵感和思维的启发。

  透过书本,我仿佛看到一位学者弯曲着身体伏在案前用手中之笔一笔一笔地写下古人的漫长寄托。

妈妈的爱作文500字6

  朱自清是民国时期的一位知名作家,这本《经典常谈》是一本朱自清专门写的一部讲述国学经典文化的著作。读过他文章的人都知道,他的文章不像同时期的那些作家苦涩难懂,他的作品反而更加亲民,经典这东西日积月累想要了解就一定要挖得很深,但是朱自清能够由浅及深地带领读者,引导读者。在我上中学的时候,最喜欢的课文之一就是《背影》,因为看他的文章能够很轻易地读懂他想要表达的东西,他舍去了那些无关紧要的修饰,只把干货留给读者,我感觉这才是一位作家的负责的表现。

  本书的主旨是告诉读者,我们国家的那些经典著作是不能被淡忘的,他努力推崇这些经典,比如说文解字,周易,诗经等等总共十三篇之多。书中不仅分别讲述,并且还结合了历史大脉络,体现出了一种连贯性。

  胡适说,近年来古学的大师渐渐死光了,新起的学着还不曾有什么大功绩表现出来。这就像是濒临灭绝的动物一般,只不过动物被保护起来了,而这些国学却并没有得到太多热度。可能是大家都觉得不需要了,既然科技已经进行到如今这样,就没什么要担心的了。但是我觉得,人活着就是为了进步,而进步的基础就是掌握历史前辈所总结的道理。

  很多错误的思想不断传染,使人们还自以为加入了国学的保护队伍当中,其实这帮人才是罪魁祸首。人们还没搞清到底是什么使国学被人淡忘,有人怪罪于西洋学术,甚至认为孔教可以完全代表中国的古文化。还有人认为保护古学就是保存古文古诗,这都是外行人的做法,也是时候使这些得到一个终结了。

  看这本《经典常谈》就像是在故事一样,它突破了时间的.限制,虽然它成熟的时间很早,但是单从思想和内容上来看,是看不出年代感的。朱自清告诉我们,书还是要看的,关键是要看好书,不要看杂书,这些看过会有质的改变的作品是千万不能被忽略的。如果你觉得那些古老的著作看起来枯燥难懂,没关系,就算你毫无古文基础依然可以看这本书,它会领你上道。

  只要我们了解了国学的重要,并且着手把即将被丢掉的东西捡起来,我们的将来会更美好,这种美好是由内而外的,这也体现了我们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书中介绍了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入手,还有介绍,有方法,差的只是努力的人。我相信,为了使自己更完美,使国家更富强,中国人是不会放弃经典国学的,祖国的未来也正等着我们去创造。

妈妈的爱作文500字7

  近来“国学”之风弥漫,传统文化的思潮也不断在社会上涌动,因在图书馆工作,看书、报、刊到是非常的便利,而且馆藏不能说是本本优秀,至少垃圾书刊肯定是凤毛麟角(即使有个把,也是采访馆员偶尔看花了眼不慎溜进来的,系统错误也是正常,大家应该都能理解,哈哈),所以看了不少国学、传统文化方面的书,不过原典倒是没有看,都是看的注释本,或是现代学人对国学、传统文化经典的解析,看后一方面觉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哲思敏锐、智慧超群,值得继续深入学习;另一方面又深感自己底蕴不够,全然没有阅读原典的勇气,后续如何深入也没有明确的方向。恰巧在编辑“馆员推荐阅读书目”时发现了了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一书,立刻捧来一读,读后感用一句诗来形容煞是妥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对我这样一个正处在传统文化典籍初学阶段的人来说,绝对起到了醍醐灌顶的指导作用。

  先生在书中主要是对《说文解字》、《周易》、《尚书》等十三篇经典的渊源、流变做了详细说明,同时文中也自然提及了很多古文化常识。如在第一篇《说文解字》中,除对这一文字学的古典的内容、体例、作用做了说明,还对其渊源从仓颉造字的传说、到最早的字书《史籀篇》、再到秦始皇官定的字书《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都做了详细介绍,同时还介绍很多文字学的常识,包括:造字和用字的条例、文字学发展的逻辑顺序、书体演变的历史等内容。短短7页内容,使读者对不但了解了这一经典的概貌,还掌握了很多文字学的常识,也大大的激发了我阅读《说文解字》和了解中国书法的兴趣。在第二篇《周易》中提到其流变很有意思,文中讲:《周易》原只是当时一部切用的筮书,现在变成了儒家经典的第一部,主要是战国末期,在阴阳家和道家的学说的影响下,儒家给《周易》的卦、爻辞做了种种新的解释。而这些新解释并非在忠实的、确切的解释卦、爻辞,只是借着卦、爻辞发挥他们的哲学。因此先生在文末做了结案陈词:“儒家的《周易》是哲学化了的;民众的《周易》倒是巫术的本来面目。”类似的现象在第四篇《诗经》中也提到,即“诗言志”,因为孔子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所以后来的儒生也都遵着孔子的.路子,还来更演变出来了以史证诗的思想,又为诗增加了教化的作用。其后各篇也多遵循这样的阐述逻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先生书中的十三篇文章总计仅用了114页的篇幅,但是对于每个经典的介绍却是详略有致、内涵丰富,而且语言风趣、平实。难怪钱伯城先生在本书的导读中提到,该书同时适合三个层次的读者阅读,即:初学者、有一定文史知识基础的读者和已经学有所成的读者。而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此书大大缓解了我对研读国学经典的畏难情绪,而且对于现今乱麻般的诸多“经典解读”也具有了一定的辨别能力。先生此书的确是为广大初学传统文化经典的读者揭开了“经典”的面纱,使大家能够看清经典真正的“样貌”,为大家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道路上扫除了很多心理上、方法上的障碍。

妈妈的爱作文500字8

  这两年掀起了“国学热”,我认为这是个好的转变。汉语言国学文化宝库里存着我们的信仰之根,民本人心、人格理想、人伦道义都在此浸润根植,还有我们自己的汉语言文化,很好的传承下去,也是每代中国人所该承担的历史使命。大家越来越重视阅读这件事,经典阅读也屡屡被提倡。我看到很多中外名著推介书单里,外国名著都是占了多数的,中国的名著除了四大名著外,其他的作品鲜见。

  其实,从前的先秦经典、诸子百家、史书集册乃至唐诗宋词,都是我们汉语言里面的名著啊,只是教科书里被收录的太少,大家普遍接触到的都是散乱的碎片,不得系统,所以也没有大观的概念。朱自清也说“我国经典,未经整理,读起来特别难,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结果是敬而远之”。由此,朱自清先生做了一件伟大的事。他简明清晰地梳理了我们汉语言的发展,把古文经典重新用生动的语言解读剖析,试图通过一本书让大家轻松读懂国学经典精髓,又能从大观上了解汉语言国学的发展演化。这本书就是被誉为“读书指南和写作指南”的《经典常谈~文艺十六讲》。

  在第一部分《经典常谈》里,朱自清先生因循“使学生从本国语言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和“培养学生读解古书,欣赏中国文学名著之能力”这两条主旨,从仓颉造字开始,完整地梳理了汉语言发展演变的框架。从《说文解字》开篇,再从《周易》《尚书》《诗经》《三礼》到《春秋》《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逐篇解读国学经典,将“四书五经六艺”全部囊括其中,从前有些含混误解的地方也就一一犁清了。而在文体方面,通常人们都用“诗词歌赋”来概称我国的传统文学,对其中的格律、体式、对仗等要求也不免有些含混混淆。在《经典常谈》这部分里,朱自清也对“辞赋”和“诗”做了较为详细的解读。而对于“文”,我是从这本书里才有了清楚的认识的。朱自清讲到,现存的中国最早的文,是商代的卜辞,都是些句子。后来出现了记言、记事的.辞,还有打官司的讼辞。春秋时候,列国交际频繁,孔子很注意辞命,这恐怕是最早的外交言论了吧。后来“记言”的那些直接的对话再发展为独白,即为“论”。《老子》便是早期的“论”的代表。到了汉代,诗赋已经开始被称为“文”了,以“文辞”或“文章”称记言、记事之作。到了唐代,又发展除了“语录”和“传奇”的新文体。宋代,出现了“话本”,那就是我们白话小说的鼻祖了。说到“文学”这个概念,则解读就更多了,似乎都不能成为定论。

  在《经典常谈·文艺十六讲》这本书的后半部的《文艺十六讲》里,朱自清先生单独解读了“文学”一章。新文学运动认为“达意达得好,表情表得妙就是文学”。当时的文学类型比较强调白话诗和小说的地位。再往后,又发展了新诗和小说到散文再到杂文。朱自清先生以他三十年的教学经验,结合了自己的创作心得,从“古文学欣赏”“雅俗共赏”“低级趣味”以及“歌谣里的重叠”“诗与幽默”“诗的形式”“诗韵”“诗的语言”等等,通过“十六讲”从细节处帮助读者提升写作能力。“每个词的意义”,“每一句的安排和音节”,“每一段的长短和衔接处”,小处推敲,妙不可言。原来驾驭文字,写出好文章,表达好意境,都是一种享受。读了《经典常谈·文艺十六讲》这本书,感觉如获至宝,对国学,对文学,理解变得通透,文字驾驭能力也有了提升。

  书里的将近三十篇讲解,也都可以堪称经典之作。而谦逊如朱先生,他自己却说“如果读者能把它(这本书)当做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但愿每一位读者都登上了这条大船,借此航到了汉语言经典的大海里去。

妈妈的爱作文500字9

  这本书所说经典,不专指经籍;是用经典的二字的广义,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共十三篇。把目录抄在这儿:说文解字第一;周易第二;尚书第三;诗经第四;三礼第五;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四书第七;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诸子第十;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文第十三;前头十一篇都就书讲;末了“诗”“文”两篇却只叙述源流,不就书讲,“因为书太多了,没法子一一详论,而集部书的问题也不像经、史、子那样重要,在这儿也无需详论”(序文中语)。

  《经典常谈》是著名学者、语文教育家朱自清介绍中国古代经典的入门书。对于经典,朱自清认为,“所谓经典,是广义的用法,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部集。”叶圣陶在《重印〈经典常谈〉序》中把经典概括为“我国文化遗产中用文字写记下来的东西”。

  翻阅我国悠久的历史,你会发现:历史长河里到处泛着经典的瑰丽浪花。《诗经》的朴素浪漫,《离骚》的奇谲飘渺让我们神往;先秦散文的恣肆与纵横捭阖让我们叹服;建安风骨的清俊慷慨,盛唐气象的新制迭出让我们啧舌;宋明小品的挥洒自如,明清小说的流光溢彩让我们称道。在经典的长河里,如若不能撷取一两朵灿烂的浪花,实乃人生一大憾事!

  朱自清在《经典常谈》的篇首即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经典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朱熹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究理之要,必先于读书。”经过历史积淀而流传下来的经典,是在波涛沉浮的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锤炼、整合而成。这些经典往往承载着人类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取向,蕴含着丰厚的思想哲理和人文内涵。阅读它们,可以陶冶情操、塑造品德、净化心灵、启迪人生。叶圣陶在《读〈经典常谈〉》中形象地比方经典阅读,“有些人不怕旅行辛苦,道路几千,跑上峨眉金顶看日出,或者跑到甘肃敦煌,看一窟寺历代的造像跟壁画。在专讲实用的人看来,他们干的完全没有实用,只有那股傻劲儿倒可以佩服。可是他们从金顶下来,打敦煌回转,胸襟推广了,眼光深远了。虽然还是各做他们的事儿,却有了一种新的精神。”

  自古以来,我们就有阅读经典的'优良传统。饱读诗书的古代先贤似乎都学富五车,满腹经伦。他们阅读经典或许是仕途的需要,但这也在无形中肩负着中华文化传承的使命。朝代的更迭不能阻断文化的传承,而文化的传承却推动着朝代的前进。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暴行让秦王朝很快宣告覆灭,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善举让汉朝逐步走向辉煌。数千年来,封建王朝频烦更迭,但中华文化的传承却在经典中一脉相承,源远流长。到了近代,文学经典也依然闪耀着她那应有的魅力。冰心在《忆读书》中能清晰地回忆起7岁读《三国演义》时的喜怒哀乐。巴金在谈到散文创作时,也称受益于少时记在脑中的《古文观止》。鲁迅虽然曾旗帜鲜明地反对读文言书籍,但我们读他的杂文,仍然能感受到先秦散文的气势。他的文论《文化偏至论》和《摩罗诗力说》都是用文言写就的巅峰之作。

  而《经典常谈》中的朱自清,不仅自己常读经典,而且还鼓励和争取让更多人常读经典。他在1942年撰写此书时,社会上反对读古代经典的呼声不绝入耳。但他却能敏锐地意识到经典阅读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他说,“在中等以后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而对于经典阅读,他认为,“我国经典,未经整理,读起来特别难,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结果是敬而远之。”为了能让更多人亲近经典,他用自己深厚的古文学养和弘扬中华文化的良苦用心编写了《经典常谈》。他通俗而严谨的话语,让我们对经典多了些亲近,少了份畏惧。叶圣陶在《重印〈经典常谈〉序》中形象地把朱自清称为向导。“假如把准备接触这些文化遗产的人比做参观岩洞的游客,他就是给他们当个向导,先在洞外讲说一番,让我们心中有个数,不至于进了洞去感到迷湖。”而向导在我们接近古文经典中的作用确实不可小觑。

  近年来,从“百家讲坛”上刘心武讲《红楼梦》,易中天品《三国演义》,于丹谈《论语》 《庄子》心得等经典解读的受人欢迎程度来看,我们不是拒绝经典,而是渴望有一个好的向导把我们引向经典。就像《经典常谈》中的朱自清,“他可真是个好向导,自己在里边摸熟了,知道岩洞的成因和演变,因而能够按真际讲说,决不说这儿是双龙戏珠,那儿是八仙过海,是某高士某仙人塑造的。求真而并非猎奇的游客自然欢迎这样的好向导。”

  当然,要想走近经典,全靠向导是完全不够的。就像进岩洞观景,能看到什么样的美景,能收获什么样的心情,向导无法左右,只能靠游客自己去发现,去思索,去体悟。就如作者在序中所言,“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可是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筌为鱼,未免孤负编撰者的本心了。”

  反观我们现时的经典阅读,乱象丛生。反对阅读经典的认为这是开历史倒车,恨不能一棒打死,前不久网上要求删除经典课文的呼声此起彼伏;赞同阅读经典的又是全盘皆收,不顾优劣囫囵吞枣,各地遍地开花的读经班即为明证。而这都违背了经典阅读的初衷。拒绝经典阅读是对中华文化的漠视,而全盘接收则又是对经典的盲从。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明确指出,“现代学生应该读些古书”,即前人经典不必全读,要有先择地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且,既然是学生,就不必如学者专家那般苦心孤诣。另外,就阅读经典的读本来说,“我们理想中一般人的经典读本—有些该是全书,有些只该是选本节本,—应该尽可能地采取他们的结论;一面将本文分段,仔细地标点,并用白话文作简要的注释。每种读本还得有一篇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如此这般,我们读经典就不必盲人摸象,枉耗精力。当然,随着学识的增长和学力的加深,到了大学,我们便可直接面对经典,与大师对话,涵养性灵,滋润生命。

  而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更有肩负起传承经典这一重任的必要。我们不仅自己要常读经典,善读经典,更要引导学生走进经典,享受经典。而且,对于经典的阅读不应该只是某时某处的坚持,而应当是一生不渝的自我修行。

  白日诗作茶,洗却骚人三千烦恼;晚间书当枕,唤起墨客一怀幽思。

妈妈的爱作文500字10

  《经典常谈》中所谓的经典被广泛使用,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本史书和一些集会;要理解这些书,尤其是经典和儿子,理解“小学”就是文字学,所以《说文解字》等书也是经典的一部分。经典训练应该是中等以上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实用,而是文化。一位外国教授说,阅读经典的用处在于教人们阅读经典。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讨论。此外,作为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国民,至少有义务接触自己的经典。

  传说中文是黄帝史官叫仓颉造的。看到地上印有兽蹄和鸟爪的痕迹有灵感,开始造字。仓颉泄露了天机,却教坏了人。所以他写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人有文字,会变得聪明,会努力做那些容易赚钱的`商人,努力种地的人会变少。天怕人不够吃,就降米让他们救急。鬼也怕这些聪明人用文字制作他们,所以晚上嚎叫;文字有巫术作用。但这个传说是战国末期才有的,当时并不是所有人都相信;比如《易》和《系辞》只说文字是“后人圣人”造的。这个“后世圣人”不止一个人,是很多人。文字不断演变,说一个人是原创的,是绝对不可能的。识字是教育的初步阶段。《周礼》《保氏》说贵族子弟八岁入小学,先生教他们读书。秦以前字体很复杂,贵族子弟学的只是官书。秦始皇统一了文字,小篆成了国书,别体逐渐淘汰,识字简单多了。

  为了统一文字,始皇教李斯写了《仓颉篇》七章,赵高写了《爱历篇》六章,胡母敬写了《博学篇》七章。但字体以当时通用的小篆为准,方便原文略有不同。汉初,教书先生把这三篇文章合成一本书,单称《仓颉篇》秦朝的三本书都没有传下来。

  东汉和帝国时期,许慎制作了一本《说文解字》。这是一本划时代的书,包括历代的各种书法风格。他保存了小篆和晚周的文字,让后人能够沿着潮流走。研究文字的形式和音义的人过去被称为小学,但现在被称为文字学。以前的知识仅限于经典,所以研究知识必须从小学开始,也就是说,从文本学开始。

  造字和用字有六条规定,叫六书。一是象形;二是指事物;三是会意;四是形声;五是转注;六是假借。

  汉字从秦朝演变为各种书体,真(正、楷)、行、草、隶、篆书体的起源和发展。

  从第一课的内容来看,应该说是非常丰富的。从文字的产生和发展出发。文字的构成,各种字体的演变。介绍清楚,相关传说生动活泼,仿佛就在眼前。从这本七万七千字的书中,我们可以看出作家的知识渊博,文笔圆熟,令人惊叹。读完这本书后,开卷有益的成语实现了。我感到受益匪浅:我对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什么是经典以及这些经典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朱先生那个时代可能还没有用过这个词,但他写这本书的初衷是倡导人民继承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因此,朱先生将这本书命名为《经典常谈》。既然是常谈,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忘记这些经典,也就是说,随时学习这些经典是有用的。

妈妈的爱作文500字11

  看完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我的内心激荡起层层涟漪,沉浸在这本书所呈现的高度和深度,以及我所能接受的程度,不禁感叹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沧桑巨变中,依旧那样璀璨夺目、熠熠生辉,依旧是让我如此期待。

  在几千年的历史漫漫长廊中,文字同华夏文明一样不断地昂扬向前,整体更加简易。魏晋时期形成的楷书,沿用至今。时至今日,文字仍是民族与民族、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桥梁。

  《诸子》第十中,同儒家为显学的墨家所主张的“兼爱非攻”,超越了时代,在今天依然有着非同凡响的现实意义。中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与墨子“非攻”的思想是一致的。而中国所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是“兼爱”的`真实写照。

  文化的力量可以穿越时空的阻隔。每一种思想,都是先人智慧的结晶;每一次对他们的回望,都是一次文化的传承智慧的结晶;每一次对他们的回望,都是一次文化的传承。

  惊喜且自豪之余,我深叹了一口气: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一般人往往对国学经典望而生畏,结果是敬而远之。其实文化是刻在我们骨子里的基因,也许如今它并不是显性基因,但依旧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很可惜,但很多人并未意识到这点。

  当我们将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时,我们的个人生活就会锦上添花,刻苦学习时,我们知道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人处事时,我们明白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相信,常读经典,扎根传统文化,定会让我们的血脉中流淌更浓的中国红更加的璀璨夺目。我相信,这使华夏文明几千年屹立不倒并不断前进的文化瑰宝,定会让我们伟大的祖国母亲在新时代傲挺屹立世界民族之林!

妈妈的爱作文500字12

  《经典常谈》,看书的名称,我们就可以知道,本书主要讲的是“经典”,也就是一部介绍、分析我国古代优秀传统书籍的书,作者朱自清先生用浅显易懂的文字,通过十三篇文章分别介绍了我国历史上必读的经典著作,剖析了字、诗、文的发展历程,也可以称之为一本很好的经典导读手册。

  我们对朱自清先生的认知,大都首先来自于他优美清新的散文,他本人也确实以文笔清隽沉郁、冼练秀丽而著名。读过《经典常谈》这本书,就会发现,朱自清先生有着很深的文学造诣,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极深的研究,所以才能深入浅出地写出这样通俗易懂的经典导读。

  书中作者对经典名著中的很多思想也做了解释,其中提到的很多哲理在当代依然具有深刻的启迪价值,比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直到现在还是我们穷理、修己的标杆,可见,读“四书”有益有必要,读《经典常谈》后更觉如此。

  再比如,书中介绍《史记》《汉书》两本经典的写作背景时,对两书的作者写作背后的故事也进行了一番讲述,是《经典常谈》中较长篇幅的一章,也是写得很有深度和趣味的一章。从司马迁的'故事中,我们可以读出“读书行路”的重要性,也懂得了立志发奋的坚韧。任何一部伟大作品的背后,都有难以想象的艰辛付出,而史上留名,后人无数推尊拜读,便是对作者心血最大的致敬。

  读过《经典常谈》,了解了诗歌的发展历程,再读那些经过大浪淘沙流传下来的作品时,就会感受到厚重的精神力量,或愉悦、或优美、或悲壮、或凄切,也深为中华传统文化之灿烂而无比赞叹!

  跟随作者的梳理,我们了解了“文”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卜辞,到现代文,每一个时代都有其里程碑式的人物或作品。现如今我们也有感触,随着社会的发展,甚至出现了很多网络语言,虽然存在争议,但毕竟是存在的,也能为世人所理解和接受,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今后也会有更多新奇的文体产生与演变,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也是语言发展的规律。

  《经典常谈》,通俗易懂,见解精辟,曾是民国知识青年人手一册的进阶指南,如今读来,更是受益匪浅。好书值得多遍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书中提及的,如果一次两次读不透、读不懂,便反复去读,查阅资料,直至内化,便会为我们注入精神的营养,让成长更有力量。

妈妈的爱作文500字13

  《经典常谈》是介绍我国经典的著作。包括对于经典书目的内容提要,及诸子百家、历代诗文的情况。书中对于经史子集四大门类的具体分析,使我震撼陶醉。

  回顾整本书,《史记·汉书第九》是我最喜欢的一章,尤其是对史记的记叙。阅读这章时,“历史事实”“个人情感”等词语一一在我脑中蹦现。司马迁的阅历和他那宽广的胸襟使我称赞;朝庭中奸臣的陷害与他人人云亦云的态度使我愤恨;司马迁那坚持不懈、不屈不挠的精神令我敬佩;最后《史记》的完成与流传使我长舒了一口气……《史记》一书中传神的语言,高度的概括,情节的跌宕无疑是对司马迁实力的证明。同时也是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一个落脚点,使中华传统的血液淌向远方。

  一本本经典书籍,一篇篇深入解读,一句句娓娓到来的话语……字里行间透露着朱自清先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这不禁令我想到了当代社会很多非遗文化的传承人。他们中,有的是年过八旬的老者,将岁月的流逝抛向脑后,仍起早贪黑,积极指导着后一辈的传承人;有的是青年知识分子,放弃大城市的高薪工作。转而投入文化的整理与宣扬事业中;还有的是自媒体自发将这些代有民族特色的事物拍成短片,发布到国际网站上,让经典文化走出国界,他们在用实际行动保护着中华民族的命脉。“伟人”这个称号,他们值得!

  听过一句话“书就像微波,从内到外震荡着人们的心,徐徐加热,精神分子的结构就变了,更紧密了,书的.价值也便凸显出来了。”读完本书,我对经典书目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加深。同时书中所流露出的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一股强烈自豪感与荣誉感涌上我的心头。它好像一股强烈的劲在推着我前进,没有人能够阻挡。

  身在新时代的我们,要亲近典籍,进而含英咀华,汲取生命中的养分。

妈妈的爱作文500字14

  读经典,播撒古籍的种子

  在这个寒假,我读了一本名叫《经典常谈》的名著,这本书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散文家——朱自清。

  朱自清不仅是在新诗和散文创作上具有伟大成就的文学大家,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古典文学有深入研究的学者。《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

  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钱伯城先生评价过这本书:“书中随处可见那一时代学者共有的严谨的治学方法,并不时闪现真知灼见。他的文化观,历史观,不拘守一家之说,新旧兼容,通达平和,足以给后学者有益的启示。”

  我还摘抄了一些句子:比如写战国时期的说客:“他们的说辞却不像春秋的辞命那样从容宛转了。他们铺张局势,滔滔不绝,真像背书似的;他们的.话,像天花乱坠,有时夸饰,有时诡曲,不问是非,只图激动人主的心。”

  像这样生动传神的精彩笔墨,书中还有不少,这可以让读者能够饶有兴趣地了解一个时代、一个群体或一类作品的风貌。

  朱自清在《经典常谈》的序言中写到,他写这部书,是为了给希望读些经典的中学生做个向导,指点阅读门径,让他们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不至于茫然无措。

  这正是朱自清在书中寄寓的殷切希望。这就是我在寒假时所看的一本经典的书——《经典长谈》。(作者:陈星羽)

妈妈的爱作文500字15

  在阅读《经典常谈》时,我对《史记》《汉书》很感兴趣,进行了深入研读。

  首先,作者讲述《史记》和《汉书》名垂青史的两大原因。一是他们都是最早的有系统的历史,资料难得而宝贵;二是他们的文学水平很高。从这篇我了解到《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一生的经历以及成书的原因,从中我明白司马迁写书的困难之多,让人心生敬佩。

  其次,作者又介绍了《汉书》的成书历程。将班固与司马迁作比较,写出班固著书的优势,既有皇家眷顾,又有父辈的底稿。在此优势下,班固一直在创作《汉书》,直到晚年不幸离世,书被班昭等人共同修改完成。

  最后作者对汉书和史记的优点分别做了阐释。认为它们各有千秋,不分高下,我了解了《汉书》文字量大是因为它的.断代性质、史料存储和文风需要等因素造成的,我们应客观评价史书的好坏。

  这篇文章的内容让我认识到《史记》《汉书》的著书历程的艰辛,每一本优秀的书籍创作过程都有挫折,我们应像司马迁他们一样要有毅力,坚持到底。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怕跌倒,不因为一次跌倒而一蹶不振,要勇往直前。此外我从朱自清的说辞中明白,我们评价任何一件事情时都要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分析,不能太极端,应该面面俱到。

【妈妈的爱作文500字】相关文章:

妈妈的爱作文(经典)08-05

妈妈的爱作文[经典]08-07

妈妈的爱作文(经典)07-23

妈妈的爱作文07-17

妈妈的爱作文07-17

【经典】妈妈的爱作文08-09

妈妈的爱作文09-08

妈妈的爱作文09-08

妈妈的爱作文09-09

妈妈的爱作文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