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作文大全>议论文>传承传统文化的议论文

传承传统文化的议论文

时间:2024-05-17 08:19:03 议论文 我要投稿

传承传统文化的议论文汇编(8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传承传统文化的议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传承传统文化的议论文汇编(8篇)

传承传统文化的议论文1

  不管怎样,中国人都不能忘“本”。

  “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在紧急情况下,为了挡住两名学生的身体,自己却被车辆碾压,导致双腿高位截肢。这一令人感动的行为引起了众多人的敬佩,但也有人为她感到惋惜。与《二十四孝》中的某些类似“埋儿养母”的极端行为相比,这种行为更加值得我们尊敬。

  当代社会的价值观与传统道德存在一定的差异。一些传统道德观念与当今社会主义所规划的和谐蓝图相悖,已经注定要被淘汰。如果继续保留这些陈旧的观念,必然会遭受法律的制裁和社会的唾弃。例如,“三纲五常”以及男尊女卑观念,将我们带回了一个男权至上的社会。而对于“裹脚”这样的审美标准,虽然在某些人的心中根深蒂固,但它注定要随着历史的长河被冲刷而去。正如那句诗所说:“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我们今天有能力用未来几百年的眼光重新审视过去的历史事实,嘲笑当时的文化低俗行为。但是我们却不知道后代会否以同样的目光来审视我们所做的一切。

  过去的英雄将精忠报国的精神展示得淋漓尽致,而现今的骗取津贴的“士兵”与其形成了明显的对比。时光的流转导致了过去文化的许多精华逐渐减弱甚至消失无踪...

  不可否认,中国开放大门,迎接外来文化的同时,我们也面临了外来文化的冲击。新旧思想、道德和文化的'激烈碰撞中,只有适应新时代的先进文化才能占据主导地位。然而,这也导致了许多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精华的流失,它们要么失去了原有的面貌,要么被扭曲甚至完全湮灭,难以找到任何痕迹。“圣诞节”、“复活节”在商业中占据主导地位,“七夕节”则演变成了“情人节”。这使人感到非常遗憾。

  我们承认,中国传统道德中蕴含了精华和糟粕两个方面,只有通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方式才能找到其中的真正价值。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一直孕育着丰富的文化精华,这是一个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巨大财富,也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独特精髓,区别于其他民族。换句话说,这就是“本”,这就是“源”。

  我们应当以应用发展的眼光来审视传统道德文化,评估其思想价值,并继承并发展其中的精髓。我们需要保持传统道德的内在思想形态,同时维护其本质的精华,并将其融入当代生活实践中。基于这一基础,我们可以构建适应当前时代的道德文化大厦。

  不忘“本”,仅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所以我们无法抛弃传统道德的“根源”,即使外来文化和新思潮侵蚀了我们的土地。这个“根源”正是古老国家文明延续至今的重要原因。传统道德中的精髓教会我们如何成为正直、值得尊敬的人。如果你已经被新潮文化冲击而失去了这份看似沉重的财富,请务必重新找回它。

  因为,不管是什么理由,只要我们是中国人,就绝对不能忘“本”!

传承传统文化的议论文2

  众所周知,文化兴,民族兴;文化衰,民族衰。在历史长河中始终遵循这么一个定律,一个民族的兴盛,必定是从文化的繁荣开始的;一个民族的发展,也离不开文化的支撑。而当历史的尘埃落定,有许多东西都化为乌有的时候,唯有文化以物质的或非物质的形态存在着。这便是文化对于一个民族而言的灵魂作用。

  随着传统的民俗活动等逐渐远离我们的视线,京剧等优秀剧种在流行音乐一浪高过一浪的发展势头中濒临危机,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因后继无人逐渐衰落,我们不难发现,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它的流失,一定程度上影射了传统民族精神的逐渐缺失。因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是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也是民族凝聚力之所在。

  那么,谁来承担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任呢?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不能因为久居芝兰之室而不闻其香。我们在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也有着自己应尽的责任。当本民族的艺术精品被外来的泡沫文化所淹没时,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我想不仅仅是记于心中那么简单。我们要守住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血脉,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一直发光发亮的遗产。譬如,国粹京剧,诗词歌赋,我们的仁、义、礼、智、信的儒家传统美德,各类传统节日等等。这是在我们华夏子女血脉里流淌的使命,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忽略它放弃它呢?也许,我们无法杜绝外来快餐文化的侵略,但是民族使命要求我们记得在情人节送玫瑰的同时,也必须记得七夕时牛郎织女的相会,我们知道在感恩节吃火鸡的同时,也必须不忘元宵时的汤圆,我们必须记得每个中国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意义,这代表了中国,代表了中国文化,代表了我们没有忘记,我们在走着自己的文化之旅,我们欣赏国外的很多风景,但我们绝不摒弃我们的文化大餐,我们在学习,我们在传承,我们在进步。

  我们应该还记得那句歌词“五千年的风和雨啊藏了多少梦,黄色的脸黑色的眼不变是笑容……”我们同为中国人,不仅仅因为我们是黄皮肤、黑眼睛,会说一口中国话,真正让我们中国人感到是同气连枝、血脉相连的是来自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身份证明,是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它也构成了人们生活和追求幸福的不懈动力,构成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蓬勃向上的民族精神。

  今天,我们要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继承我们的优良传统,深深的铭记我们的血脉中喷薄的中国精神。让我们向我们的民族致敬,向我们的民族文化低头,谦虚的表达我们最虔诚的守候!

  作为华夏儿女,中国的文化想必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知晓一些。作为一个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中国的文化可以说是现存的历史最久的国家。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从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就能体现出来,今天就让我们来谈一谈中国的饮食文化。

  中国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其饮食文化可大有讲究。首先是人们对食材的讲究。对于北方人来说,他们以面食为主,肉食为辅。由于地理环境的因素,北方的气候条件更适合猪、牛等牲畜的生长,所以他们做菜以牛羊肉居多。而南方的居民们则偏向于水产品、家禽等。南方人以米饭为主食,因为南方气候条件温和,适合水稻种植和鱼类养殖。除了南北地域的划分,沿海地区的人们世代居住在海边,以海产品为主,所以当地人们大多都吃海鲜。这些便是对于食以精英品位为借口故步自封,最终只会日薄西山,上演一群圣贤大师在文化的墓碑旁落寞吊唁的悲剧。唯有敞开胸襟,接受不同文化水平的智慧,才能得到继承与发展,促成文化繁荣进步。时代需要包容,传统文化亦需包容。无论何时何地,传统文化止于独行,而盛于大众。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应被有批判的继承,而非一票否决。

  礼是文明和野蛮的分水岭,礼是人与人交往的方式,礼还是日常生活的准则。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左传中有言道:“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足可见礼仪在文明社会和民生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而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经历了千年的历史洗濯和沉淀的,那些优秀的文化价值礼仪不应被摒弃,而应被完善、继承和发扬。

  驻德全权大使吴红波曾被德国问道“德国人能从中国学到什么?”,吴红波答道:“谦虚。譬如:中国人完成一个项目,他不会突出自己的作用,他首先讲得是他的团队,他的导师,较少提到自己”,自卑尊人便是中国礼制精神原则所在。所谓“自卑”不是要故装卑微自己,而是放低姿态,谦恭待人。若要好,大敬小。这种诚敬谦让,合众修身的礼仪原则在当代社会仍值得提倡。

  传统礼仪还传播了许多优秀的基本价值观,如敬、恕、诚、信、仁、爱。在现代功利主义教学模式下,我们早已忘了传什么“道”,中国应该传什么“道”。而礼仪文化却给我们提供一个精神平台来领会这些优秀的精神内核。著名文学史者刘梦溪指出:“敬、恕、诚信、仁、爱等,应成为中华儿女的`文化识别符号。

  然而,传统礼仪也有其闭塞成旧的一面。如古时女子以纤小玉足为美,从小裹脚造成女子足部骨骼被硬性弯折,严重影响了其正常的生理活动;儿女应听父母媒约,指腹为婚是谨守孝道的错误观念也使许多有情人分隔天涯。传统礼仪的封建思想一定程度框限了思想的自由,也阻碍了社会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中华礼仪文化虽有落后、陈旧弊端,但究其本质是对现代社会极有现实意义的优秀精神遗产,永不过时。择善而之,其不善而改之,让其成为国人深层价值的“根”。

  教育之道,尤重童蒙。许多人回忆起人生开学的第一堂课,都津津乐道,因为这是跨入知识之门的第一步,是成功的起点,意义重大。荀子在《劝学》中说:“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先知礼,而后闻道,这是古人的教育观。如今,以一项隆重的仪式来纪念幼学启蒙,何乐不为?不论这项仪式是沿袭传统,还是新造之物,它毕竟传达了一种重教、崇知的积极观念。

  但社会上对“开笔礼”的批评,不在它积极的一面,而在它与传统的扞格。

  穿汉服、点朱砂、写毛笔字……每一项看似都与传统有关,但捏在一起,塑成一个“开笔礼”,冠之以“继承传统”“发扬传统”之名,就有点装腔作势、不伦不类。这种打着“传统”旗号附庸风雅的情形,在当今社会所在多有。一些人宴席上推杯换盏、酒酣耳热,美其名曰“酒文化”;成书于顺治初年的《弟子规》,在文化商人的推波助澜下,登堂入室,成了与“四书五经”并列的儒学经典……凡此种种似是而非的“伪传统”大行其道,广为传播,对我们传承文化究竟是福是祸?

  作家史铁生说:“传统,也许不该把它理解为源,而应该理解为流。”我们的传统文化像一条大河,流到每个时代,每个时代的人都注入了自己的文化创造,同时也体现了这个时代的文化品格。

  礼为传统之形,道为传统之核。过于重视传统中形式的、表面的东西,就会流于庸规陋俗,成了装腔作势、言过其实、表过其里的“附庸风雅”,是《儒林外史》中杜慎卿所谓的“雅的这样俗”,是魏禧《与友论文书》中所道的“如市肆之列杂物,非不炫目,正嫌有市井气耳!”传统的表现是延续,延续根源是内在的生命力,正因如此,它就不是某种表层的思想外衣,不是想扔就能扔掉、想保存就能保存的身外之物。

传承传统文化的议论文3

  作为华夏儿女,中国的文化想必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知晓一些。作为一个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中国的文化可以说是现存的历史最久的国家。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从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就能体现出来,今天就让我们来谈一谈中国的饮食文化。

  中国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其饮食文化可大有讲究。首先是人们对食材的讲究。对于北方人来说,他们以面食为主,肉食为辅。由于地理环境的因素,北方的气候条件更适合猪、牛等牲畜的生长,所以他们做菜以牛羊肉居多。而南方的居民们则偏向于水产品、家禽等。南方人以米饭为主食,因为南方气候条件温和,适合水稻种植和鱼类养殖。除了南北地域的划分,沿海地区的人们世代居住在海边,以海产品为主,所以当地人们大多都吃海鲜。这些便是对于食材的考究。

  更为重要的还是餐桌礼仪。餐桌礼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久之前,相当完善是在周代,中国向来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古人对于这些礼仪是十分注重的。在古代,为了更好地体现长幼、尊卑之分,餐桌礼仪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首先便是入座,请别人吃饭时应先请客人入座上席,这是对客人的尊重。再请家中的长辈入座客人旁边的座位,这是对长辈的尊重。最后才是自己。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入座时不能发出太大的声响,并且入座之后不要随便动碗筷。吃饭时,先请客人动筷子然后请老人动筷子,夹菜的时候要少夹一些。这才能体现出作为主人的文化素养。还有一些必须要注意的行为举止,如不要随意打嗝,吃鱼或骨头的时候应将鱼刺和骨头轻放在自己碟子或一张纸巾上。作为主人,可适当调节一下气氛,多和客人谈笑。作为客人,在离席是要向主人表示感谢,并且表示下次请他吃饭。这些餐桌礼仪是十分重要的,这不仅仅体现了自己的礼貌礼仪,还展现了自己的文化之风,使别人对你印象良好。

  对于餐具的.考究,我国的文化也是很久远的。简单说一下筷子,作为东方的大国,与西方国家有着明显的差异,西方国家的人吃东西惯用刀叉,而国人更偏向于使用筷子。筷子的历史十分久远的,在古代,筷子叫做“箸”,箸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而刀叉的广泛使用却是在11世纪的意大利塔斯卡地区,刀叉的历史仅仅只有1000多年,而筷子比它久远得多。在古代,筷子作为方便夹菜的餐具开始广泛使用。到了后来,筷子还成为了一种象征性的物件。装饰豪华精美的筷子,常常象征了高贵的权利和丰厚的财力。到近后代,筷子已然成为了百姓们的餐具,一直流传到现在。

  最后便是食物的做法,中国人对于食品的做法多达几十种。而不同的做法做出的菜品又不同,所以根据不同的做法就诞生了八大菜系。分别是鲁、川、粤、苏、闽、浙、湘、徽八个菜系。做法可简单地分为煎、炒、烧、煮、蒸、烤等几种方式。鲁菜作为八大菜系之首,其独特的做法可以称为一绝,菜式中正大气,平和养生,滋补身体,令人叫好。川菜是我国菜式最多的菜系,一般以炒和烧为主四川人善用麻辣辛香的调味料,吃起来又麻又辣,使人充满激情。川菜始于秦汉年代,是特色的民间菜系,有着“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说法。而苏菜和闽菜都倾向于调汤调味,这两种菜的共同点都是口味平和,令人舒适。八大菜系的诞生,将中国的饮食文化推到了顶峰,各种民间美食层出不穷,实乃大国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但我们不能忘记祖先们留下来的东西,更应该将其永远地传承下去。

传承传统文化的议论文4

  源远流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精神。然而,在当今社会,各种“异化”的文化影响下,文化价值被漠视,文明传统被当作炒作工具,这令人深感忧虑。我们必须坚守文化的本真,守护内心那份清澈的文化泉源,以应对当下文化多元化的挑战。

  曾几何时,我们已经悄悄地遗忘了李白、杜甫,忘记了他们清新自然、沉郁顿挫的气质和风格。在微博时代,我们已经习惯了“蓝精灵体”,习惯了那句例行公事的套话:“元芳,你怎么看?”然而,我们却未察觉到传统文化正逐渐远离我们。半文半白的“甄嬛体”曾在社会上风靡一时,而毫无深度、无病呻吟的“琼瑶体”竟然声称能“治愈心灵创伤”。此时的我们,实在让人心生感慨!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句古诗表达了人们在异乡漂泊时对家乡的眷恋之情。然而,如今这句经典的诗句却被一些人无聊地调侃和改造,让人感到无比悲哀。对于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我们或许不能完全了解其内涵,但我们应该尊重它的本真之美,不应该随意改动,更不能挑战先贤们的文学造诣。作为生活在拥有悠久文明的国度,我们应该守护文化的原汁原味,不要失去对文化应有的尊重和敬畏之心,也不要在文化的嬉笑怒骂中迷失前行的方向。

  在信息时代,人们追求精神愉悦是正常的。然而,出现各种不合适的文化现象却是不好的信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连自己的文化都无法保护,那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当我们沉迷于“TVB体”、“流氓体”等不良文化时,是否能够意识到我们正在忽略传统文化的珍贵和深远意义?让我们倾听来自几千年前的.天空传来的呼唤,珍惜并传承好我们的文化遗产。

  坚守文化的本真,并不是要我们一成不变地照搬先哲的思想,创新和突破是必要的,毕竟,那是人们前进的动力源泉。坚守本真,意味着天空的圆月依然是圆月,它是一轮思乡的月,而非被人们俗化了的月亮;坚守文化的本真,意味着那融在酒中的是一片真情,而不是被整饰得面目全非的一潭污水。坚守文化的本真,给先哲们一份尊重和敬畏,不要矫揉造作,不要画蛇添足,更不要将经典俗化。

  怀着敬畏之心,我们要坚守文化的本真,让春风自然而和谐地吹拂每一个角落,让经典文化之树开出鲜花,滋润万物。愿我们始终如一,让文化之花绽放,让自然之美永恒。

传承传统文化的议论文5

  当众人被“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撩拨起续诗的兴致时,有人却嗤之以鼻:“参加接龙的很多人对诗的用韵一窍不通,折射出大众对真正传统文化的外行。在任何时代,真正的诗人都是寂寞的,诗歌都是小众的”,使不少网友“诗情酒兴渐阑珊”。

  这一观点体现出当今一些人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存在的一大弊病:总是端着架子,否认群众基础,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高姿态,充分显示其狭隘性。而这,也恰恰是他们相对落寞的原因之一。传统文化的发扬,当有“大足以容众”之胸怀,有“海纳百川”之气度,而不能在自我设限中孤芳自赏。

  那些文采斐然、炳炳烺烺的诗歌流传至今,固然是古代文人墨客的智慧结晶,但我们不能因为只看到绚烂夺目的金字塔尖,就忽略历史中已被风化埋葬的金字塔底的大量作品。从某种角度看,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淘洗沉淀无痕的平庸之作,何尝不体现了诗歌所拥有的广泛群众基础?事实上,当吟诗作赋成为普通人的生活方式,而不是文人特定的炫耀手段,文化创作才能具有活力,涌现佳作。

  从《诗经》中的不少作品采自民间,到白居易写诗但求“老妪能解”,再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诗词的兴盛从来不是小众的,而是在让普通百姓怡情养性中根植了其勃发的生命,正所谓“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那些传世的佳作,恰恰是文人贤士从普通百姓中汲取养料,佐以自己的才华而挥就的。诗歌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诗歌从来不排斥普通百姓对它的唱和吟咏与逸兴遣怀。

  作为“戏曲之母”,昆曲经历时代的变迁而一度奄奄一息。戏曲工作者们意识到,昆曲从家喻户晓走向没落,不是因为昆曲名家的离世,而是因为昆曲在大众市场中找不到一席之地而渐失群众基础。于是他们开始引入歌剧、交响乐等流行元素,打造青春版《牡丹亭》,吸引更多受众,而不再曲高和寡。当昆曲再次走进人们视野时,也走进了新的时代舞台,台下仍是一群不懂得“良辰美景”“似水流年”的痴情戏迷,台上是大师在演绎传统的精髓。这时我们懂得,没有一个文化可以将自己封闭起来,没有一个文化有资本筛选受众群体,多一分包容,多一分谦逊,才能换来更长寿的生命和更精彩的未来。

  以精英品位为借口故步自封,最终只会日薄西山,上演一群圣贤大师在文化的墓碑旁落寞吊唁的悲剧。唯有敞开胸襟,接受不同文化水平的智慧,才能得到继承与发展,促成文化繁荣进步。时代需要包容,传统文化亦需包容。无论何时何地,传统文化止于独行,而盛于大众。

传承传统文化的议论文6

  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特质。然而,在当今各种形式的“变异”文化冲击下,人们开始亵渎文化,将文明积淀视为炒作工具。这令人担忧。我们需要坚守文化的本真,并守护内心那股清泉,这是非常迫切的事情。

  曾几何时,我们悄悄地忽略了李白、杜甫,忘记了他们独特的气质和风格,那清新自然、沉郁顿挫的笔调。现在的我们生活在微博时代,早已习惯了“蓝精灵体”,习惯了那句经典的套话:“元芳,你怎么看?”殊不知,在我们轻松嬉笑之际,传统文化正在逐渐远离我们。如今,“甄嬛体”一度风靡社会,被称为“心灵创伤的治愈剂”的“琼瑶体”也流行了起来。面对这样的现象,我们内心何其矛盾!

  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被改变、被曲解得面目全非,我们应该怎样感受呢?一种真切的思乡之情被无聊地调侃,这是怎样一种悲哀!对于中国远古而珍贵的文化,虽然我们未必能够完全理解其中的深意,但我们绝不能剥夺它本来的美丽和自然之姿。更不应该随意篡改、挑战先辈们高超的文学造诣。因为我们生在一个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度,所以我们应该坚守本真,不要失去对文化应有的敬畏和崇敬之心,在对文化的嘲弄中保持前进的方向。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网络时代,人们对精神愉悦的追求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各种奇特的文化现象的出现却是一种不好的信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连自己的文化都无法保护,那还能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当我们津津乐道于“TVB体”、“流氓体”等流行词汇的.时候,是否能够听到数千年前的天空传来的哀怨之音呢?

  坚守文化的本真,并不是要我们一成不变地照搬先哲的思想,创新和突破是必要的,毕竟,那是人们前进的动力源泉。坚守本真,意味着天空的圆月依然是圆月,它是一轮思乡的月,而非被人们俗化了的月亮;坚守文化的本真,意味着那融在酒中的是一片真情,而不是被整饰得面目全非的一潭污水。坚守文化的本真,给先哲们一份尊重和敬畏,不要矫揉造作,不要画蛇添足,更不要将经典俗化。

  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坚守文化的本真,让自然和谐的春风吹向每一个角落,让经典文化之树绽放鲜花朵朵,滋润万物。

传承传统文化的议论文7

  人们常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故事源远流长。通过以上精美展示的内容,相信大家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结果,我国的传统节日都是从古代逐渐发展而来的。在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场景。"

  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就是我们熟悉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等。正如某位学者在xx大中所说:“文化已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来源,也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因素。”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许多优秀的元素,我们需要坚守那些富有民族精神的优秀传统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如国画、书法、碑刻以及精神文化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坚持传承的。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严峻的现实:许多传统节日正逐渐被冷落。当然,圣诞节、复活节等“洋节”的引入为我们带来了新鲜的西方文化,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知识。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如今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似乎过于偏爱“洋节”,以至于忽视了我们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这个农业文明向城市和工业文明转变的时代,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变化,但如果节日被人们遗忘甚至找不到一丝关于传统节日的记忆,那将是危险的。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需要优秀的传统文化滋养,如果我们不尊重和珍惜传统文化,就有可能逐渐失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亟需关注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课题。

  每个重要的节日都承载着中国人民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和祝福。在中国,传统节日都有自己的起源和象征意义,而每一个节日的形成过程,都是华夏民族以及国家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和凝聚的结果,其中蕴含着社会发展历程中人类智慧的结晶。现今,只要我们铭记传统节日的内涵,紧记其中蕴含的深刻情感,我们完全可以改变庆祝方式,以更适应当代需求。

  当然,坚持传统文化内涵的目的在于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深刻精髓,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固守陈规或畏首畏尾,相反,我们应该积极响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不断创新形式,寻求突破。

传承传统文化的议论文8

  当时间的沙漏漏下最后一粒沙粒,金子的本色才会如此灿烂;当贝壳的泪痕划过最后一瞬,珍珠的色彩也会如此耀眼。当六年的养分在体内积累,毛竹的.生机也会如此蓬勃。

  正是由于历史的洗礼,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最终诞生了华夏女儿的独一无二的中国传统礼仪毕竟是中国传续了几千年的血脉,若血脉堵塞,中国只能被称为是一个现代国,而不能称其为中国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国人和海外人引来容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没有它,国人将迷失自我;没有它,中国便只剩下一个空壳。

  纵观古今中外各国发展,世上没有一个民族失否定自身传统礼仪的,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会认为自己的优秀的传统礼仪是过时的,有害的。而传来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是每个华夏儿女的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无愧地大声说:“我是中国人!”

【传承传统文化的议论文】相关文章:

传承传统文化的议论文07-05

传承议论文04-20

初三议论文传承传承与发展议论文04-13

传承记叙文03-07

规则小学议论文-议论文04-05

议论文05-16

高中满分议论文大全_议论文01-10

生活需要微笑议论文_高中议论文05-07

传承好家风的手抄报09-04